“生生之谓译”视角下政治文献翻译研究
——以二十大报告为例

2023-12-20 10:21于强福佘语嫣谭祎哲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原语译语生化

于强福 佘语嫣 谭祎哲

(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二十大报告为学术界及国际社会所关注,是各国人士了解中国未来发展的权威来源,将为各国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二十大报告的翻译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负责,继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之后,再度邀请了外籍语言专家参与大会报告的外译润色工作,长期在中国工作的英文语言学专家肖恩应邀参加了此次二十大报告英译本翻译润色工作。综上所述,二十大报告英译本是极为典型、极具代表性的政治文献翻译研究语料。

民族的正是世界的,只有深入挖掘鲜明的民族性,结合重点论与两点论,以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语言与翻译现象,才能让东方智慧发挥应有作用,为翻译理论与实践贡献出应有力量。通过检索查阅CNKI中政治文献翻译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政治文献中存在大量具中国特色的表达,但相关外译研究鲜少使用根植本土的翻译理论,多倾向于直接以西方译论为指导理论。故而本文将具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融入具独特性的中国政治文献翻译研究,以中国特色的“生生之谓译”为切入点,以二十大报告及其英译文为语料,分析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文献翻译,以期为其研究及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一、生态翻译学的“生生之谓译”视角

国际翻译家联盟的主席马里安·博尔斯高度肯定了中国翻译学研究取得的进步,国际学术期刊《视角》前主编凯伊·道勒拉普提出,生态翻译学是首个具真正的原创意义并成长于欧洲语境外的翻译理论[1]。生态翻译学将翻译生态同自然生态相结合,喻指结合生态学原理的翻译学研究,实指以翻译学领域的进步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态文明的建设。在国内外学者的交流下及古今智慧碰撞出的思想火花中,生态翻译学焕发出勃勃生机,为译学发展注入了无限可能。

“生生之谓易”语出《周易·系辞上》,是生态翻译学的创新理论“生生之谓译”的理论渊源。而“生生之谓译”是生态翻译学的本质与真谛,指视翻译活动作生生不息、生命存续的系统,译文即原文之生命存续[2]。“生生”有两层意思,概述而言,第一层即单向存续原语生态中的原文生命、在译语生态中创造译文的新生命,第二层指有生命的译文又逆向赋予原文新的生机活力。以“二生译”为切入点,既可体现“一生本”所要求的重视生,又可统筹“三生相”所指“文、人、境”三大研究对象——文本生命、译者生存、翻译生态,而“四生观”所指的“尚生—摄生—转生—化生”也正以“二生译”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二、政治文献翻译研究

中国当代译学的发展始终坚持探索、交流与创新,其中不乏政治文献翻译研究。程镇球指出,政治文章的翻译,须讲政治,须有政治敏感,须考虑选词的政治影响,还须警惕西方传媒的渗透[3]。熊道宏提出,政治文献的翻译首先是政治使命,受众的理解并非首要的,首当其冲要传递政治信息[4]。张立庆归纳了2020年国内的政治文献外译研究,指出结合翻译活动的宏观把握与一线译者的经验之谈,利于政治文献外译研究进一步深入、系统化[5]。

中国政治文献的翻译研究突破了传统,呈现出多元化、整合性的特征。该领域应继续引入更多自主原创、具有活力的学术话语。研究如何通过“生生之谓译”视角,实现政治文献英译过程中原语生态与译语生态质量与稳定性的提升,实现中国译者、翻译研究者在国际学术界中话语权的提升,利于进一步在政治文献翻译领域实现刘军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的价值观功能——为新时期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注入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因子,重建平衡翻译生态,探索“和谐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命题的多样化实践[6]。

三、二十大报告英译中文本生命的生生不息

在“生命存续”系统的生命轮回中,“尚生”是生态翻译的总则,要求生态翻译学的应用者及研究者将原作与译作看作生命体,做到崇尚生命。而“摄生”与“转生”则对应生态翻译的过程,不仅关注原作的生命,还同样重视译作的生命,要求生态译者尽力获取原作生命价值、进行文本生命的移植。作为“转生”的目标与效果,“化生”又蕴含饱满的生机活力,体现着“崇尚生命”的理念;具“化生”效果的译文,在一定时机下,又可作其他语言生态的原文,或逆向赋予原文新生机,形成生生不息的生命循环。

(一)获取原语生态中文本生命的生机活力

“摄生”并非仅仅是理解原文文本,不应与翻译生态割裂开来,译者须主动担当责任、精益求精,才能切实做到译有所为。二十大报告本身构成党与人民及国际社会之间的一座了解、沟通、良性互动之桥梁,是对中国过去5年工作与过去10年变革的总结以及未来5年工作的展望。以崇尚生命为理念,分析以求复现“摄生”过程,可尽可能全面地挖掘该政治文本的生命力。

报告指出党和国家事业中仍然存在高质量发展、金融风险、城乡差距等九大主要困难与问题,详细阐释已经采取的解决措施。该政治文本显著体现着党对自我革命的贯彻落实,文本中提出的理论创新与其所指导的实践创新又互相促进,呈现出极强的生命力。报告使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等新表述,描述人类社会目前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为内在要求。这些新表述不仅在中文生态中具创新性、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还经得起历史与时间的检验,蕴含着永不懈怠、不断探索的生机活力。

报告使用了86次“现代化”及11次“中国式现代化”,指出了后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时,提到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要求为其本质要求;该文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生态平衡破坏等难题。这展现了中国在变化发展中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使命感,更展现了现代化进程中生态与发展共赢的光明前景,主动发起了探讨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的对话,焕发着生命的张力。

(二)在译语生态中创造性再生旺盛的生机

“转生”是“生生不息”系统中最具生命灵动性的过程,对应传统译论的表达层面[7]。而要从理论上研究如何通过“转生”达到“化生”效果,须继续援引生态翻译学中实践“十化”方法论体系的概念,以形成对生态翻译应用的理论认知,同时检验该方法论体系中综衡化原则、原生化策略、译生化策略等在政治文献翻译中的适用性。

1.综衡化原则

正确的实践观念和方式利于防止走弯路。综衡意识有利于树立整体、全面、统筹的全局思维,综衡化原则方法论与之相适应。综衡化原则要求要注重平衡文本内的各语言文化因素以及文本外的各项影响因素,如下例所示:

例1

原文: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

译文:We must foster a firmer sense of purpose,fortitude,and self-belief in the whole Party and the Chinese people so that wecannotbeswayedbyfallacies,deterred by intimidation,or cowed by pressure.

《春秋谷梁传》中,“信道而不信邪”用“不信邪”解释《春秋》注重道统而贬斥邪佞;“道之贵者时,其行势也”的解读“认为‘道’的最可贵处在于‘势’,如果只墨守一成不变的所谓‘道’,而不实事求是,那只能失败”[8]。故“不信邪”其实蕴含着注重实际和辩证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中共中央编译局英译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出现两次的“不信邪”译为refusing to be taken in by fallacies和not be bullied,该政治文献收录了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至1992年期间的重要著作。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英译与其中文版的编辑在同一时间段进行,邀请了英文母语的专家参与工作,具有很高的质量,是中央文献翻译部发布的权威译本[9]。然而,二十大报告英译本却未完全沿用旧译。基于生态翻译学的综衡化原则,“不信邪”英译的精益求精亦是对翻译活动“文-人-境”的整体性统筹。以文本移植而言,译文cannot be swayed by fallacies仍是对fallacy的否定,与“不信邪”相对的是“信道”,“信道”则须在有所坚持的同时又不故步自封;故译文中动词改为sway的创新进取,“转生”出蕴含原文内涵、独立存活的“新的生命形态”,并对旧译进行了包含着肯定的辩证否定,这项翻译活动实践本身也为原文“不信邪”这一认识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及人与境,移植又主要由翻译群落中的译者完成,由译者施为,主动适应自身所处环境。二十大报告英译本的生态环境与旧译时不尽相同,原语生态中的“不信邪”不再仅以“自力更生,敢于面对现实、以弱胜强”为主要内涵,更号召人民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好局、起好步。经翻译群落中外籍专家的认可,cannot be swayed by fallacies的走出去,使读者体会中国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的坚定决心,通过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为译语生态贡献了多样性,重视翻译生态整体及各个主体、客体的和谐,示范了翻译活动即“生生不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综衡化原则指导着整个翻译活动“生命存续”系统,也贯穿属于翻译活动内的各部分,指导“十化”方法论体系中的原生化策略、译生化策略等的具体运用。

2.原生化策略

原生化译法是“十化”方法论体系中的两大策略之一,强调要适应原语生态系统[7]。为避免将原生化与异化混淆,可回顾历史以把握现在。劳伦斯·韦努蒂首先将异化作术语使用,他认为施莱尔马赫提倡异化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的反应,应用或发展该概念和实践,必须考虑到翻译产生和翻译研究的历史时期[10]。韦努蒂指出,“异化实质上是一种翻译实验,用各种非标准的语言形式,来改变当前英语的标准形式和方言,如果是把外语文本译成英语的话。”[11]如此看来,异化翻译仿佛以译者须将外语译为母语为前提。正如韦努蒂所言,受限于异化概念形成的条件,该理论应用于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的可行性有限,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创新成果则恰可应用于该翻译实践。以综衡为原则,以更全面的认知为前提,根据中国政治文献翻译须将母语译为外语的具体需要,可选择原生化策略,同时也可客观地审视该译法的应用,如下例所示:

例2

原文:十年来,我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译文:Over the past decade,we have stayed committed to Marxism-Leninism,MaoZedongThought,Deng Xiaoping Theory,the Theory of Three Represents,and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1978年,英文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使用Mao Tsetung Thought作“毛泽东思想”的译文。据国务院决定、经外交部通报,中国政府的外交文件,自1979年起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外译中国人名地名时字母拼写的统一规范。此后,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对外翻译中“毛泽东思想”的英译都一致使用Mao Zedong Thought。以汉语拼音为统一规范,既解决了历史上中国人名的外译中拼写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又符合生态翻译学中的原生意识——依归原始面貌。

译文Mao Zedong Thought与原文“毛泽东思想”均为专有名词,不仅尊重原文形式与行文风格,还避免了回译时消解原语话语权、扭曲原文内涵的情况,不影响原语生态的平衡及原语语言特色。然而,2012年发表的博士论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竟用Mao Zedong’s Thoughts表示“毛泽东思想”,英译文的内涵成为“毛泽东一个人的思想”,实属曲解、误译。此外,论文《毛泽东、毛泽东的思想与毛泽东思想——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而作》还用Maoism一词表示“毛泽东思想”,该词最早由美国学者本杰明·史华慈在研究毛泽东的思想时提出,后在第三世界国家广泛使用,指向政治运动党派。同时,该例句又并非仅单一采用原生化策略,在语言形式、行文习惯上仍然尊重译语文化,即结合了译生化策略。原生化与译生化的辩证关系将在后文译生化策略示例中进行详细阐述,本例运用原生化策略时,综合结合其他策略,遵循了综衡化原则所要求的协调平衡。仅单句示例也许难以体现出原生化策略的运用受综衡化原则指导,因此,遵循该原则,结合“十化”方法论体系中其他译法而统筹运用原生化策略,更好地体现在下例中:

例3

原文: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译文:We will followtheprincipleoflettingahundredflowersbloomandahundredschoolsofthoughtcontend.

“百花齐放”可追溯到清代小说《镜花缘》,“百家争鸣”则源自文献史料《汉书·艺文志》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将二词并用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鼓励不同文学艺术内容及形式的自由发展,鼓励不同科学技术学派的独立思考与自由辩论,它成为政治话语始于1956年的政治局扩大会议。该翻译活动中,同样用数字“百”“千”以喻指数量多、范围广、程度深等“信心百倍”“千秋伟业”运用了译生化策略,译为with full confidence与lasting greatness,符合传统文学翻译理论对译夸张修辞的一贯要求。但“双百方针”中两个成语源远流长,负载着独特的文化烙印,彰显中华民族的丰盈生命力,所以须运用原生化策略,保留原语的用词、结构等特色,呈现出原文的感染力,突出原语生态的政治文明与价值取向。

该例句运用原生化策略时,统筹结合了自然化方法、补生化技巧及译生化策略,这样协调平衡以追求更进一步,正是对综衡化总原则的坚持。一言蔽之,自然化注重保持原语生态中的自然元素、原始色彩,补生化注重补充解释原语生态中高度凝练且重要的因素。“百花齐放”中“花”一字喻指文学艺术,常用以象征理想人格,是负载了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意象,是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民族思维方式的重要体现。运用自然化方法在译语生态中保留自然之花的原始色彩,依归原文的原始样貌,使译文既尊重原文的政治内涵,又输出原汁原味的审美价值。在汉语生态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项已经长期存在了67年的政策方针,既含典故,又极精炼,已成为约定俗称的用法,不必再强调“方针”。要补充原文因浓缩略去的“方针”一词,就须进一步结合译生化策略。中文讲坚持方针,但译文用follow搭配principle,才利于读者集中注意去欣赏“花”的意象之美、去探究“双百”的深厚渊源。政治文献的翻译活动本身即政治行为,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9]。所以,在综衡化原则指导下运用原生化策略,利于维护国家形象,也利于确保话语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该策略要求尽可能全面地尊重并呈现原文的生命价值,与政治文献翻译活动高度契合。

3.译生化策略

译生化是“十化”方法论体系中的另一策略,强调须适应译语生态系统[7]。虽然政治文献翻译具独特性,须以原生化策略为重,但译者还需具备适境意识,担当另一份责任。译生化指向尊重译语文化,不破坏或扰乱译语生态,与原生化共存共生,共同平衡翻译生态。而韦努蒂的归化术语,主要指一种一个民族对外语文本和外国文化的道德态度[10]。且归化是适用文学译入的西方翻译理论,将其应用于独具特色的中国政治文献译出的实践并不妥当。综上所述,译生化策略及其应用的研究可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知识增量,如下例所示:

例4

原文: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

译文:We must foster a firmer sense of purpose,fortitude,and self-belief in the whole Party and the Chinese peoplesothatwecannotbeswayed by fallacies,deterredbyintimidation,or cowed by pressure.

自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哲学就将鬼神与斗争成长相联系而探讨。原文中的“鬼”生动形象地阐释了新时代下的伟大斗争精神,喻指企图颠覆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势力,以及其他企图迟滞甚至阻断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的势力。但在英语文化中,“鬼”通常泛指鬼魂,固有一种超自然、神秘、奇幻的意象;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西方的邪恶鬼魂更倾向于喻指因违背神对人的道德要求而产生罪感。也就是说,原文中的“鬼”可以指向宏观的某一整体,译语中与“鬼”的词义最贴切的ghost却无法具象地指示某一民族的敌对势力或其行为。在此情况下,若要注重原生化策略强调的尊重原文文化内涵,反而须使用译生化策略,结合译语的文化内涵与语言形式,正视英语中“鬼”已具其鲜明特色的事实,放弃直接使用“鬼”的意象。此外,译文通过增加连词so that表示目的、增加省略的主语we等,清晰地呈现出符合英语逻辑的结构;脱离原文主动语态的语言外壳,据译语的语言习惯使用not be deterred by搭配intimidation,既尊重原文文化内涵,又通过适应译语生态的行文风格实现了对双方文化的尊重,维护了翻译生态平衡。

在运用译生化策略的过程中,译文将用作隐喻敌对势力的“鬼”,进一步引申为该势力做出的威胁,具象化了意象“鬼”的内在意义。接受、适应不同文化的差异,将原语生态中特定事物的内在意义延伸至译语生态,即为延生化技巧。以综衡化为指导原则,以原生化为重点策略,灵活结合补生化技巧,把“鬼”译作intimidation,超脱了该意象的文本载体及主观色彩,使译生化策略更好地兼顾对原文与译文的生命价值及其所处生态环境的尊重,更利于该具中国特色的话语的国际传播。延生化技巧的内核可用“得意而忘象”概之,语出《周易略例》。该文还提出“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指象为意的载体,言为象的载体,既承认语言与事物的工具价值,又强调事物本质的内在意义。这生动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学术话语具有高度的相融性,创造性挖掘与转化国学经典中的东方智慧,利于当代中国译学向内探索中国特色翻译理论的生命活力。此外,延生化技巧常需与译生化策略相结合而用,如下例所示:

例5

原文: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译文:We must view them withtheunderstandingthattheyareuniversallyconnected,part of a complete system,and constantly evolving if we are to grasp the laws governing their development.

汉语惯用短语,行文形式相对较自由、松散,偏好四字结构、虚实结合的独特风格。英语则惯用长句,依靠主从句各成分的语法功能而连接起来,追求结构完整。原语生态下“普遍联系”等四字形容词读来节奏鲜明、朗朗上口,搭配名词“观点”增强了感召力。但译语生态下,不把各成分间的关系按语法规则全部组织呈现出来,就会让人不知所云。比如,若出现connected understanding,读者就要知道understanding到底与什么人或事物联系起来了,无法自行将这些形容词与要观察的事物联想起来。因此,译文使用代词they表示事物,并将事物与各形容词间的被动、从属、主动关系逐项表述清楚。在处理原语生态主体与译语生态主体的思维差异时,使用延生化技巧,取内在意义而舍形式审美,又离不开遵循译语生态的语言风格及行文形式。也就是说,充分发掘翻译活动中具体体现差异的事物后,将其适应性地延展转换到译语生态中,需结合译生化策略以保障读者接受内容上的而非极端对立的差异,进而接触、理解新事物。适应译语生态系统,可存续政治文本的生机活力;追求更高质量的理想译文,可吸引更多的读者;此过程又提供一种更深入的思考方式,可形成更广泛的交流互动,从而衍生出更多样的新鲜生命力。

四、结论

翻译研究与其他学术领域一样,首先看见不足,才能进步发展。中国学界中,不乏以西方译论为指导理论的政治文献外译研究,但鲜有以中国本土特色的译论为指导理论的政治文献翻译研究。如今,生态翻译学研究已经取得理论系统以及实践系统两大成果,以最新理论成果与翻译实践进行互动研究,才能让中国翻译走出去、让东方智慧更好地贡献自己的生命价值。本文从“生生之谓译”的视角,结合生态翻译实践“十化”方法论体系中的一总原则、两大策略,解析与例示了政治话语翻译研究中的传承与创新。笔者发现,无论是以翻译领域的进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还是结合生态学理论研究政治文献翻译,二十大报告的英译在这两方面都可挖掘出宝贵的价值。“生生之谓译”是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翻译理论,可予政治文献翻译实践以恰当指导。但限于篇幅、语料选择,本文尚未系统地论述政治文献翻译中三种方法、四项技巧的应用研究,未详细梳理该“二生译”系统中十种译法的相互关系。希望有更多学者积极以领导人著作、党的文献、人大文献、政府文献等政治文献为语料,以生态翻译学为指导理论,进行更全面、更系统的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研究,为具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及政治话语走出去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原语译语生化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从废纸篓里生化出的一节美术课
谁是半生化人
《生化结合治理白蚁》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生化结合治理白蚁》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