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智媒体时代突发事件舆情传播

2023-12-20 21:37孙仁斌
记者摇篮 2023年10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舆情公众

□孙仁斌

基于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建构的智媒体生态系统日益深远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在智媒体时代,新闻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流程被深度重构,传统的媒体业态正在并将继续深化调整,自媒体平台的日益发达也深刻改变着新闻信息传播格局。

智媒体语境下,受众的信息接收渠道更加多元,各类社会热点事件的曝光量增加,突发事件舆情传播时间也呈日益增多态势。

一、智媒体时代的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特征

在智媒体时代,大众传播的分众化趋势日趋明显,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下,传统的媒体机构及自媒体平台发展日新月异,人人都有摄(照)像机、人人都有话筒、人人都是“记者”正成为现实。

传播技术、传播工具和媒介的日益发达,使得突发事件舆情传播概率大为增加。总体来看,智媒体时代突发事件舆情传播呈现以下几方面特征:

1.信息生成的即时性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在这一背景下,随着互联网技术及智能手机等各类终端的普及,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信息可以实现即时生成、即时传播。依托互联网、智能终端设备、自媒体平台等软硬件技术,包括突发事件在内的社会热点直播已经日益成为新闻传播的常态。

从传统的新闻机构来看,无论是央视及各省市电视台等电视媒体,还是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及各地的报社、电台等新闻机构,都在不断强化视频直播、图文直播等传播业态。在以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上,一方面有上述传统新闻机构的账号进驻,另一方面大量自媒体账号也在逐步实现热点事件的直播或快速传播,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已经成为媒介传播的常态。

2.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的爆炸性

按照传播规律,突发事件自带流量。一方面它刺激了公众的猎奇心理和敏感神经,对新鲜事物和现象,人们有着去了解和探索的本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人们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另一方面,突发事件带有天然的新闻价值属性并契合新闻传播规律,成为媒体争抢的新闻资源。尤其在传统媒体受到自媒体的冲击和挑战的当下,突发事件更是传统媒体争夺的重要新闻资源。与此同时,大量自媒体账号追求关注度,并在点击量、播放量转化为经济效益的驱动下,也会对突发事件进行跟进拍摄、直播、围观、评论、二次传播等,造成突发事件传播的爆炸性效应。

3.传播主体的多元性

如前所述,在智媒体时代,传播主体已突破了传统的媒体报道—受众关注—社会反馈的单一传播格局。一件突发热点事件,传统媒体会跟进报道,自媒体平台也同样会跟踪关注,甚至在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的不是传统媒体,而是在现场或距离现场较近的普通公民。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使得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的即时性和爆炸效应进一步凸显,同时,也造成突发事件舆情传播中真伪难辨、故意炒作的现象发生。

4.传播效果的双刃性

基于以上论述,突发事件传播的即时性、爆炸性有利于社会公众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新闻事件的基本情况并产生轰动效应,在多元化的传播主体持续跟进和报道、转发、评论下,事件的来龙去脉会进一步明晰,进而对事件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责任主体等会有更加准确地界定。在社会的广泛关注下,政府主管部门或更高层级的主管部门会更加及时地介入突发事件的处理,推动突发事件的解决,完成突发事件从曝光到处理直至问责善后等的闭环处理,也完成了突发事件传播的全链条过程。

然而,智媒体时代,炮制并传播假新闻的成本非常低,但公安等部门的辟谣,权威媒体机构的跟进解释等时间、人力、物力成本却很高。政府或有关机构的公信力也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造成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的负面效果。因此,传播效果具有双刃性。

二、部分地区应对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的误区

鉴于智媒体时代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的特性,在新闻实操层面,一些突发事件处置主体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常存在以下几方面误区。

1.认为舆情热点会随时间转移

智媒体时代海量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刺激着受众的兴趣神经,有观点认为,智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只有7天的“保鲜期”(也有观点认为此种“保鲜期”只有3天):随着新的社会热点出现,受众的注意力会发生转移,原来的舆情热点冷却后,就没有人再会关注。这种论调导致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置主体产生一种侥幸心理,认为突发事件舆情发生后,挺过几天就会自然冷却。

然而,这种观点在智媒体时代很难成立。突发事件的出现和发酵存在一个窗口期,如果不能抓住这个机会,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则可能造成部分媒体和自媒体过度聚焦甚至产生放大效应,对本地区、本事件产生次生舆情。从近年来的突发事件舆情传播中可以看到,不及时正面回应舆论关切的结果,是接连不断的舆论风波和次生舆情,给当地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和舆情应对成本。

2.认为突发事件公关是“火上浇油”

部分突发事件处置主体认为,突发事件产生后,面对汹涌的舆情和公众的愤怒,如果主动开口,会造成问题越闹越大,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无异于火上浇油。事实上,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主管部门作为事件的处置主体,其立场、态度、处置方法等至关重要,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及时、客观、有效的处置手段,是公众在对核心事件之外的第二关注点,绝非可有可无,更不能退避三舍。

3.不敢面对媒体追问或公众质疑

智媒体时代互联网信息量巨大,在突发事件中受到刺激的受众和媒体对事件抱有追问或质疑,处置主体处于风暴眼中,或望而却步,或动辄得咎,不少人面对媒体的采访或公众的愤怒情绪不敢回应。

这类现象在新闻采访中并不鲜见,有的采访对象在摄像机前长时间沉默,有的顾左右而言他;有的接到记者的采访电话立刻挂断;有的采取更过激的手段抢夺采访设备等,也是不敢面对媒体采取的极端措施。这些反应被曝光后,不但无法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和猎奇心理,更会进一步激化舆情,使事件持续升温。突发事件舆情处置主体不但没有处置好舆情,反而将自己从幕后推向台前,甚至超越突发事件本身,成为新的突发事件的主角。

4.缺少媒介沟通应对素养

部分突发事件处置主体缺少媒介沟通和应对素养,面对媒体的追问和公众质疑,仓促应对,虽然开口发声,但经验不足、不得要领,在新闻发布会或接受媒体采访时随意性太强,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甚至由于表情、肢体动作或语言组织不当,陷入舆论漩涡,引发公众的指责和不满。

媒介传播技术的升级、受众接收新闻信息习惯的改变等深刻改变了原来的舆论引导格局。从近年来突发事件舆情发展态势来看,当事件发生后,权威部门如果不在短时间内有效发声,则面临两个结果:一是对本部门本单位的形象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被指责为不作为、慢作为;二是小道消息满天飞,谣言四处扩散,因为传统媒体、自媒体等从正面的、官方的渠道没有得到有效信息,则可能蜂拥而至事件发生地,通过各种手段、途径采访到事件的当事人、目击者,引发传播舆情,进而给当地处置事件及次生问题带来较大的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些突发事件舆情处置主体在引导网络舆情方面存在“本领恐慌”,对媒体和受众对信息的渴求采取忽视和消极应对的态度,使当地处置突发事件陷入被动,到最后不管怎么说,受众都认为不可信、不足信,进而使主管部门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受到质疑。

三、智媒体时代突发事件舆情传播应对策略

综上所述,智媒体时代,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处置主体不想发声、不敢发声、不会发声等做法并不可取。掌握应对策略,第一时间真诚主动和媒体、公众保持沟通及良性互动,及时准确发布信息,才能在突发事件中化危为机,赢得广泛共识,形成同频共振,推动问题解决。

1.抓住窗口期,及时主动发声

突发事件发生后,智媒体条件下舆论场会迅速发酵,导致一个地域性事件可能很快会上升为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热点话题。这就要求处置主体第一时间及时发现舆情,抓紧时间研判舆情走向、了解事件原委及过程、伴随对事件原委及处置过程的了解及时发布信息、有效引导舆论。

在突发事件舆情传播和信息发布方面,传统意义上等待事件来龙去脉掌握清楚甚至等到事件处置结束后再向公众发布的操作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智媒体时代新闻机构和公众对信息的需求。抓住突发事件发生后的舆情传播窗口期,动态式滚动发布相关信息成为有效应对负面舆情的重要措施。

2.和权威主流媒体保持良性互动,真实准确发布信息

在突发事件舆情传播中,主流媒体因其权威性、影响力及丰富的突发事件舆情传播和舆情应对经验,成为首选的发布对象。在突发事件舆情传播中,主动和主流媒体保持沟通,为媒体记者采访事件原委及处置过程提供协助,和媒体形成报道合力,表明本单位、本部门乃至本地区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立场和态度,扭转负面被动形象,避免谣言和“小道消息”传播。

在智媒体时代,也有不少处置主体通过自有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对外发布,直接面向媒体和受众发布相关信息,这种尝试也无可厚非。但需要建立在有丰富的突发事件舆情传播处置经验基础上,避免因媒介素养不足、工作能力不够、突发事件舆情传播操作不规范等在信息发布环节产生次生舆情。

3.新闻发布中真诚面对媒体和公众

智媒体时代,新闻发言人不再只是简单的发布信息。在传播手段高度发达的当下,新闻发布尤其是突发事件舆情传播中的新闻发布,几乎是全息状态下的“全民围观”。发布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受众密切关注。在一些社会影响恶劣、公众情绪反应强烈的突发事件中,新闻发言人一个不当的举止乃至表情,都会引发舆论的反弹甚至升温。这对新闻发言人等信息发布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面对媒体和公众时,除了专业的信息发布素养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共情能力。

4.建立稳定的突发事件舆情传播人才队伍和应对体系

当前,各级政府部门乃至一些机构较为健全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已实施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但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质量水准参差不齐,有的能够较好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突发事件舆情传播;有的则在智媒体环境下疲于应付,甚至因应对不当产生负面效果。

应当明确的是,突发事件舆情传播人才队伍和应对体系建设不是简单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而是包括网络舆情研究预判、突发事件全过程快速反应机制、突发事件信息动态发布机制、突发事件公关与信息反馈收集机制、突发事件网络谣言联动反应及处理机制和突发事件舆情传播人才队伍培养在内的综合性制度及体系建设。

四、结论

智媒体时代的突发事件舆情传播是把“双刃剑”,处置得当,会增进媒体和公众对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了解和支持,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共同应对突发事件,推进相关工作开展;处置不当,则难以平息公众的不满情绪,甚至造成负面舆情反弹,使事件处置主体深陷舆论漩涡,给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和被动,影响到地区、部门的形象和公信力,带来难以估算的负面后果。

充分认识智媒体时代的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特性,避免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的误区,及早建立突发事件舆情传播人才队伍和应对机制,保持与媒体、自媒体、普通受众的良好沟通,才能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及时有效开展突发事件舆情传播,变被动为主动,和各方力量形成正向合力,才能在促进问题解决、推动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舆情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舆情
舆情
舆情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