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纸草型社会”的形成及其对现实舆论的影响

2023-12-20 21:37陈秀云
记者摇篮 2023年10期
关键词:议程舆论意见

□陈秀云

随着技术的发展,自媒体的涌现,网络的大众传播功能与强大的人际传播功能相互融合,成为“垂直议程和水平议程”交织的“纸草型社会”。在这个社会中,虽然物质性的一切都是虚拟的,但议程却源于现实社会,只是借助于这个特殊的空间相互碰撞,形成网络意见,进而影响现实舆论,作用于社会人生。

一、网络“纸草型社会”的形成

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者之一唐纳德·肖在2004 年访问中国人民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了“由公共议程和私人议程融合形成的纸草型社会”的构想。他认为,作为新媒体的网络提供的是水平媒体议程,传统媒介提供的是垂直媒体议程。“水平和垂直这两种议程越来越交织在一起,影响着人们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公众和政府都有可以作为的空间。政府需要认识到公民可以获得水平媒介议程,而政府需要努力工作才能赢得公民对官方议程的支持。普通公民不能局限于个人杂志、电影、互联网聊天、特殊朋友等,还需要关注周围更大世界的议程。公民和政府同属具有重要共同利益的社区”。他提出这个概念之初就认为世界上的很多地方正在“迎来”这样的社会。

到20年后的今天,互联网已经实现基本普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唐纳德·肖关于“纸草型社会”的构想,在今天网络高度普及之下,已经基本变成现实,那就是虽然传统大众媒介仍旧主导公共议程,但是民众更加依赖互联网世界,特别是社交媒介的个人议程,水平议程和公共议程交织成为舆论生成之初的常态。

实际上,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缩影,网络不只为公民个人提供了设置私人议程的空间,也为政府和其他组织提供了设置公共议程的空间。网络空间本身并没有特定服务人群,个体公民、政府和其他组织……网络可以随时为各种不同类型的使用者服务。网络音乐、网络新闻、即时通信、网络视频、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网络游戏、微博、短视频……网络已成为网民娱乐、新闻传播、意见表达及接受服务的多功能平台,在网络上,公民的公共参与行为与私人表达并行不悖。

网络在设置公共议程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因为,自从网络产生以来,人们首先认识到的是其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1998 年5 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指出,互联网已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就是把它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来谈的。到了WEB2.0时代,网络的这种大众传播功能并没有被减弱,现在,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体都有自己的“两微一端”,都在进行媒介融合的实践,而一些新兴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商业平台、政府网络门户等,也都具备大众传播功能。这些互联网平台或应用提供的大都是公共议程或具有公共特点的议程,但这些公共议程并不是像传统报刊那样,公众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大多数人只能在熟人间对之进行有限的评价。

网络上的公共议程提出后,可获得即时反馈,用户的“赞、转、评”都可能把自己的经验、遭遇加入其中,表达个人的见解,使公共议题通过网络用户的参与而转化为私人议题,到最后两者互相融合,垂直和水平议程交织在一起,显示出网络民意的强大力量。

随着新传播时代的到来,网络的另一面即作为自媒介的特性日益彰显。个体在网络上获得空前的表达权。从博客、播客到今天的微博、微信、各种社交媒体平台等,都为公民个人提供了表达自我的空间,在网络上,个体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使用者;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

网络的开放性和包融性,使普通人由传统媒体时代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网络时代的主动行动者。但由于网络用户缺乏广泛信源,使一些原来私人化的信息得以在网络上传播,这样,一些私人话题往往也会很快引起普遍关注最后向公共议题转变。如某个人因离婚在网上发帖,表达对婚姻的不满。这个帖子有可能被关心婚姻问题的人看到,有人会跟帖,可能谈到高离婚率,也可能谈到现代社会人们强调个性等。这时,离婚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演变成了公共话题。

当然,这种公共讨论,是在没有传统媒体参与的情况下,自发进行的,也就是唐纳德所谓的水平议程。如果这个水平议程在网上的“热”被某个专业新闻网站发现,进入专业新闻媒体议程,则议题又呈垂直状态,与最初的水平议题互相交织融合,使问题进入更加开阔的讨论场域。

功能越来越强大的互联网技术,打破了组织与私人言论的界线,使相关事件的信息,无论传统媒体的新闻,还是那些缺乏新闻价值的私人事务无需经过严格的“把关”直接进入公众视野,从而使网络成为不同意见的集纳与融合之地,公共议程和私人议程得到交织,改变了传统媒体简单的下情上达或上情下达的意见流动的直线状态,构成一种类似莎草纸那样的意见网络,网络“纸草型社会”由此形成。

二、网络“纸草型社会”意见质量的评估

“对舆论进行分析的起点,应当是认识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和人对那个活动舞台上自行产生的形象所做的反应之间的三角关系。”作为“纸草型社会”的网络为政府和公众提供了一个活动舞台。这个活动舞台的主角在网络中能否真实地反映自身的形象?这里需要对网络上的意见质量进行评估。

判断形成舆论的意见质量首要前提就是表达的真实性。口是心非的意见对于真实社会舆论有害无益。人们的态度表面上看是真实的,但实际上,是一种失去理性和判断力的非正常状态之下的反应。虚假的态度造就了虚假但是强大的舆论,这种舆论是非正常的,不能反映社会的真实意见。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在极端的社会环境下,人失去了表达的自主性,处于盲从状态,这时是无法表达个人真实见解的。所以,宽松的环境,开放的精神,是确保态度真实的大前提。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网络的管理普遍是宽松的。原因有几点:

一是全球正在日趋开放和自由,任何粗暴干涉网络言论自由的行为都可能遭到普遍的批评。同时,由于人们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政府和其他组织的行为也对网络越来越依赖,一旦网络不畅,影响的不仅仅是公民个人的生活,也会给政府和相关组织自身造成极大的不便。

二是网络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只要网络这个平台存在,人们就会找到相应的反控制技术来应对强硬的干涉行为,而这种技术会迅速传播开来,也就是说,从技术上进行的硬性管控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然还有一些组织采取更为软性的办法,如借助于自身的强大发布平台,在事件发生后,通过匿名发帖,试图淹没异己的声音。但由于这种雇用的人员本身缺少工作积极性,他们远不会像那些自发对于某一事件特别关注的网民一样关心事件的本身,更不会主动去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这种态度决定了其帖子的质量不会很高。再加上用的人员数量无法超过网民总数,因此,在一些突发事件中,网民的声音会很快淹没其声音。

网络使无论组织还是个人都获得相对开放的表达空间,也使人们意见的表达更加直接、真实。对个人而言,网络匿名之下,人们不必根据现实利益来扮演不同的角色,人的现实身份失去了意义,顾虑相对减少,对话更加平等。同样,由于种种外在力量限制的退场,人们会更集中于问题本身进行讨论,也就是“就事论事”,而不会像互相了解的双方那样,面对面交流时,要察颜观色,使对事件的意见服从于人与人的现实“关系”,让态度受到影响。

人们常常认为形成舆论的意见,应该是人的理性表达,而不应该是非理性的宣泄。但是在网络中,有很多人只是把网络当作个人宣泄的工具。即便是个人宣泄,也反映了社会中存在这样一种情绪,如果这一宣泄得不到回应,它本身就不会对网络舆论的形成产生较大影响,如果这种宣泄成为声势浩大的社会情绪,就应当引起注意。因为情绪是潜在的意见,也常常是某种社会问题的征兆,是不能忽视的。

对舆论形成而言,各种人群都自主表达过态度的意见集合才有意义。意见的表达人群越分散,意见越有质量。作为“纸草型社会”的网络为各种各样的人都提供了平等的表达机会。这与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强选择性形成鲜明的对比。

李普曼提出过“拟态环境”理论,该理论认为,传统媒介构成了“楔入人和环境之间的虚拟环境”。这一理论表明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由于自身种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对现实加以选择裁剪集中,与现实环境拉开距离。作为“纸草型社会”的网络,新传播技术降低了进入网络的门槛,激发个体表达欲望,以让普通人共同决定传播的内容与形式,让每个人的态度和情感、知识和智慧融入其中,让人们在展示自我个性的同时实现共享。

网络日趋大众化,每一个公众,每一个组织,每一个机构……凡是现实社会存在的人类生活、生存方式都可以在网络上体现出来,不同意见也得以在网上表达。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网络上表达者的分散,意见的多元,使网络“拟态”特点相对弱化,作为“纸草型社会”的功能不断增强,这种社会越强,意见越多样。

当然,网络“纸草型社会”,也并不是一个绝对完美的意见表达空间,作为现实社会的折射,它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社会现实。强势组织的影响总是在某些时刻映现出来,同时,人性上的弱点也会在网络中得以体现,如网络暴力的出现就是如此。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也可能有人乐意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的成分,使意见与真实自我的理性表达也有距离,但与亿万网民真实表达相比,这些只是小概率地存在,而舆论本来就是一个大概率的问题,依据的是大数定律,这些小概率事件在网络“纸草型社会”中并不影响整个网络舆论的主导走向,因此,这些因素,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应该具体分析,并不妨碍网络“纸草型社会”里舆论的有效性。

三、网络“纸草型社会”对现实舆论的影响

网络不仅仅作为现实的参照存在,而且为现实社会提供着议题,削弱着强势力量对舆论的控制作用,矫正着现实舆论的方向,使其更接近大众真实态度,使管理者看到真正的民意,进而作出更加精准的决策。

网络“纸草型社会”的垂直和水平议程,都直接为现实舆论的形成提供着更丰富的议题。舆论形成的前提是,公共问题的激发,但在传统媒介的垂直议程中,因其自上而下的特点,大众传媒关注的重心与民间的关注点可能出现错位的现象。由于公众缺乏自己的表达手段,意见只能通过更为间接的方式表达,或者私下议论,很难向公共议题转化。而网络的去中心化,改变了这种状况,民间的议题也获得了提出并转化为公共议题的机会。这样,从舆论形成的源头上保证了议题的多样。

现实社会舆论的走向常常会因某种力量的介入而被人为操控,成为个别人或组织的代言。比如,在某些国家,大财团往往能够通过广告来控制媒介,进而控制社会舆论。网络“纸草型社会”意见却能够较好地弥补此种不足。在网络上,能够容纳各种不同的声音,当网民由网上走下来时,对于那些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上的声音,自然多了一重审视。

以往研究者论及网络舆论,常常认为由于网民构成与实际人口构成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网络意见与现实民意之间有着较大的距离。这样的疑问不无道理。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网民结构与现实人口结构日益接近,这些问题正在逐渐得到解决。从人口构成上看,随着网民规模的逐渐扩大,在如今网络基本普及的国家,无论是性别、年龄、学历还是身份与职业等构成,网络世界都与现实相差不大,在一些网络普及超高的国家,公民就是网民,两者是一体的两种身份而已,所以,网络意见的代表性应该得到承认。

但是,从目前来看,网络上垂直和水平议程的力量还不均衡,凡在现实社会占有优势的地位者参与网络很容易获得相对优势。私人化的微信公众号、微博不管使用者有多少,都可能因为某个服务器出现问题而毁于一旦。加上一些特定群体,无论网络如何普及,可能他们都无法使用网络表达意见,如有视觉障碍的人很难利用网络,老年人使用网络也存在问题等。作为平等公民,这些不能使用网络表达自己的人也有权利把自己的意见融入舆论之中,在我们强调“纸草型社会”出现的时候,也绝不应该完全否认现实意见汇集的重要性,当下这个网络“纸草型社会”也仍旧在完善之中。

随着技术的进步,网络作为社交媒介的倾向在日益增强,不断改变着现有网络上垂直和水平议程的力量对比,我们可以预期的是社会的全面进步会使这个“纸草型社会”经纬更加平衡,它也会变得越来越坚固。

猜你喜欢
议程舆论意见
德国《2010议程》议会辩论的话语分析
评“小创”,送好礼
第六届全球深商大会议程
没有反对意见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评“小创”,送好礼
G20为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注入新动力
会面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