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

2023-12-20 07:15万靓靓
作文周刊·决胜中考 2023年3期
关键词:借代对偶拟人

万靓靓

抢分攻略

修辞手法是重要的语文基础知识之一,且直接关系到写作时语言文字表达的魅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除此以外,教材中还经常出现的修辞有借代、引用、反语、顶针等。从近年的各地中考试题来看,修辞手法的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辨析和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

常见的题型包括:(1)辨识题,即对一种或多种修辞手法进行辨识。解答时,考生应尤其注意区别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与带比喻词的非比喻的区别、拟人与比喻的区别、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排比与反复的区别等。(2)实际运用题。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如提供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情境,按要求拟写句子等。(3)对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的理解、分析及判断。解答时,除了要抓住各种修辞的本质特征外,也要结合句意进行理解。

总之,解答有关修辞的试题,要求考生能够了解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并且平时要加强修辞方面的训练;要能够结合具体语境辨别修辞的种类,分析修辞的作用;要能够按照要求写出指定类型修辞的句子,这样才能在考试中游刃有余。

锦囊妙计

一、明确概念,抓住特点

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首先要了解每种修辞手法的基本特点,学会识别常见的修辞手法。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比喻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被比的事物)、喻体(作比的事物)和比喻词(标志比喻关系的词语)。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使之具有人格化特征。

3.排比: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4.夸张:即故意“言过其实”,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常见的有: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5.对偶: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

6.反复:有意地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某种思想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包括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7.设问:自问自答,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8.反问: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是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二是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二、明察秋毫,区分辨析

1.辨析比喻与带比喻词的非比喻

(1)用“像”等词将两种同类事物进行比较的句子不是比喻句。如:她长得像她妈妈。

(2)表示猜测的句子不是比喻句。如:她好像刚刚哭过。

(3)表示单纯想象的句子不是比喻句。如:我好像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4)表示举例子的句子不是比喻句。如:这个公园里有很多花,像牡丹、玫瑰、芍药……

提示:比喻句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二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不能只是单纯地找比喻词。

2.辨析拟人与比喻

(1)拟人句中出现的动作、情态、思想等必须是人特有的。

(2)拟人句不能转化成“甲像乙”的格式。

注意:拟人句和童话不能混淆。

3.辨析设问与反问

(1)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必答,反问则不需要作答。

(2)设问主要是启发思考,反问则主要是加强语气。

4.辨析排比与反复

(1)排比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连接起来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恰当地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能增强语言气势,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2)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而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三、结合语境,牢记思路

解答这类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境,按一定的思路回答。具体答题格式如下:

1.比喻: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性),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2.拟人: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什么(对象)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或怎么樣(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排比:这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性),“使条理分明”或“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富有气势”或“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4.夸张:这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什么特征,启发读者联想,给读者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

5.对偶:这里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使句子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有力,富有音乐美;表意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反复:这里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什么,强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7.设问:这里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什么(对象)的什么(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8.反问:这里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意思是什么(改成陈述句),强烈地表达了什么情感。

真题解析

1.(2023年四川南充卷)张洁不许我们喊她“老师”,只准直呼“张洁”,并结结实实地砌了一堵墙,挡住我们的任何“反抗”。

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赏析。抓住“一堵墙”这个关键词,从比喻的角度进行赏析即可。可联想课本《故乡》一文中的“厚障壁”一词,进行课内外勾连,助推解答。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只准别人喊她名字的态度比作“一堵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张洁在这件事情上的坚决态度。

2.(2023年重庆B卷)先是有一两个小虫不知从哪儿偷袭上来,轻手轻脚的,然后就是闲庭信步,悠然自得,实在是胆大妄为。

品味句中画线部分的用词之妙。

【解析】本题表意考查的是词语运用,实则是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要抓住词语“闲庭信步”的含义并结合语境进行作答。

【参考答案】“闲庭信步”是指在很大的院子里散步,形容很清闲的样子。句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虫子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里虫子在人身上行走时的悠闲、快乐、不惧生人的状态,表现了作者的惊讶和无奈之情。

3.(2023年四川自贡卷)人的一生要走过许多“驿站”,每个“驿站”都意味着一段旅途的结束和新征程的开始。班上拟开展“青春驿站与你同行”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寄语未来】请你在班史“寄语未来”专栏写下你的临别赠言,表达对老师或同学的美好祝愿,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临别赠言,但题目中明确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写赠别留言应该注意以下方面:一要突出离别主题;二要有真情实感;三要用合适的态度对待赠别的对象;四是尽量写得有文采,不要出现错别字和病句。

【参考答案】示例:三年弹指一挥,今朝即将别离。敬爱的老师,是您给了我腾飞的翅膀,是您给了我不屈的力量,是您给了我青春的光亮。您是漆黑夜空中的恒星,将照亮我的一生。不管走向哪里,我都不会忘记您。我会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报答您对我的付出。

试题演练

一、写出下列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2.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3.教室里静得出奇,连针掉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4.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似雪。

5.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6.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7.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

8.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

9.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10.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11.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12.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

13.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

1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5.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16.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17.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18.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9.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20.几场春雨过后,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21.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22.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23.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24.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是田间玩耍的孩子们。

25.骆驼是沙漠之舟。

26.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衫作伴,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27.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28.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29.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30.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31.有翠绿,有淡青,有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

32.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像一座山峰。

33.天上的云像峰峦。

二、在括号中填入最合适的一项

1.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发现是我,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

②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③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④老爷子小心,别顾着说话——看掉下来把屁股摔成两半!

A.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比喻

B.①夸张②设问③排比④比喻

C.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夸张

D.①比喻②反问③夸张④夸张

2.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图书馆是书籍的宝库,那里贮藏着无数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B.蚂蚁身躯虽小,但力量很大,一只螞蚁可搬动一粒米,一群蚂蚁不就可以翻江倒海了吗?

C.那翠绿的叶片,那满树的繁花,给我这小小的书房带来了一室的春光,一室的清香,一室的暖意。

D.盛开的藤萝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彼此推着挤着,好不热闹。

3.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意义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想起它(纺车),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分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抒发作者对延安纺车深厚真挚的感情。

B.你们是早晨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分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寄予厚望。

C.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现代化高峰的坚实阶梯。

分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概念和道理变得更加严谨。

D.你就是调尽五颜六色,又怎能画出祖国的面貌呢?

分析: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意在表明多调一些颜色,祖国的面貌也是画不出来的。

4.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她那红润的脸蛋犹如盛开的梨花。

B.南京的“金城”摩托车在广交会上赫然登场。

C.阅览室里安静得连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见。

D.谁会欢迎脱离实际的空头理论家呢?

5.对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词人急着寻路回家,奋力划船的情状。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风和日丽、红碧交辉的彩色图画,令人心旷神怡。

C.“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这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在外服徭役的丈夫深切的思念之情。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字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青山的动态美。

6.对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对偶)

B.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拟人、夸张)

C.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终究要倒的吗?(反问)

D.皎洁的月光像透明的轻纱笼罩着大地。(比喻)

7.对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②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中。

③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④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A.比喻  拟人  对偶  夸张

B.拟人  拟人  对偶  比喻

C.比喻  拟人  排比  比喻

D.拟人  对偶  排比  夸张

8.下列句子中和“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  )

A.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B.一路上,稻田绿、菜花黄、江水银绘成一幅幅田园巨画。

C.生命是一条河流,有奔腾也有平缓。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9.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不恰当的一項是(  )

A.没有崇高的理想,没有科学的指示,没有奉献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B.他唱的歌曲韵味醇厚、像新茶、像陈酒、像大地。

C.鸟儿在清泉旁边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着泉水的絮语。

D.他的嗓音像铜钟一样洪亮,简直十里以外都能听见。

10.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的人骑在人民的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分析:诗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形象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骄横无耻,准确、生动地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分析: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要把延安巨变尽收眼底的急切心情。

C.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分析: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D.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里的橘树,我的诗篇不过是些苦涩的果实。

分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作者在异国他乡的苦闷,集中反映了他思念祖国,企盼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

11.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比喻)

B.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拟人)

C.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比喻)

D.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引用)

12.对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再循序渐进。”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B.“要讲究事实,对比事实,积累事实。”这句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C.“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D.“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13.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

B.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C.苏州园林可不是对称的,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D.人们又一次像疾风卷过水面,向飞机涌去。

14.对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比喻)

B.齐先生自己也说嘛,致力于化学四十余年,而建树不多,啥子道理哟?并非齐先生才疏学浅,而是社会未起变化之故。(反问)

C.满窖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夸张)

D.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对偶)

15.下列各项中与例句的修辞手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A.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B.重庆的夜,微波荡漾的江面上倒映着万家灯火,盏盏点点,就像是水中闪光的珍珠。

C.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

D.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哩!

16.对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夸张)

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C.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反语)D.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反问)

17.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比喻)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对偶)

C.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设问)

D.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拟人)

18.下列各项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我就知道,我们班获得的成绩是麦场上一堆尖尖的谷物。

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这海滨的小小侨村呵,简直是喧腾的海洋。

D.洱海,这面光洁的梳妆镜,南北长百余里,东西宽十余里。

19.下列各项中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A.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B.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C.衔远山,吞长江。

D.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20.下列各项中,上下句的关系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同的是(  )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C.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D.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

21.对下面这段话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當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A.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井冈山的翠竹修长、茂密,充满自然美。

B.作者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井冈山的翠竹挺拔、强劲,充满顽强的生命力。

C.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井冈山的翠竹修长、茂密,充满自然美。

D.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井冈山的翠竹挺拔、强劲,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

22.下列各句中均有“像”字,“像”为比喻词的一项是()

A.像刘胡兰、黄继光这样的英雄人物,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B.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C.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D.风忽然大起来,那半天没动的柳条像猛地得到什么可喜的事,飘洒地摇摆,枝条都像长出一截儿来。

23.下列各项中,与“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的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C.操刀挟盾,猱进鸷击。

D.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

24.下列各项中,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不妥的一项是(  )

A.他提着两个沉甸甸的大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似的,深一脚、浅一脚。

B.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小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一般的轻快。

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传来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D.她突然看见山路中央盘着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25.下列各项中使用修辞手法最少的一项是

()

A.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B.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

C.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

D.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26.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②他像冬眠的蛹,沉睡在自己的天地里。

③他虽然没有上过几年学,但靠自修,肚子里的墨水也不少。

④剥削阶级是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A.①借喻 ②明喻 ③借代 ④借喻

B.①借喻 ②拟人 ③借喻 ④借代

C.①借代 ②拟人 ③借代 ④借代

D.①借喻 ②明喻 ③借代 ④暗喻

27.对下面这段文字画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进军,是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我们要像英雄那样,心里装着大棋盘,一切行动听从党的召唤,当好一兵一卒。

A.明喻,因为句中有比喻词“像”。

B.夸张,因为实际上心里装不下“大棋盘”。

C.借代,因为“大棋盘”是用来指代实现四化这一大局的。

D.借喻,因为“大棋盘”是用来比喻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大局的。

28.下列各項中,与例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音乐声节奏紧密、声情热烈、想来是最流行的“爵士乐”。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

A.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

B.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

C.雪花飘落下来,翩翩起舞。

D.尤其是她的音色美丽,音域宽广,令人赞叹。

29.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唉,像人样儿的却成十七、十八!”

(2)另有小河道四百十八条,这些就是小胡同。

(3)建筑也是新式的,简洁不啰唆,痛快之至。

(4)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

①暗喻 ②借代 ③衬托 ④移用 ⑤讳饰 ⑥摹声

A.②①④⑥B.③②①⑥

C.①②④⑥D.⑤①④⑥

30.把下列诗句组成四组对偶句,正确的一组是()

①匡衡抗疏功名薄②直北关山金鼓振

③云移雉尾开宫扇④刘向传经心事违

⑤佳人拾翠春相问⑥日绕龙鳞识圣颜

⑦征西车马羽书驰⑧仙侣同舟晚更移

A.①④/②⑦/③⑥/⑤⑧

B.①⑧/②⑥/③⑦/④⑤

C.①⑤/②③/④⑦/⑥⑧

D.①④/②⑤/③⑥/⑦⑧

三、综合运用

1.完成下面(1)~(2)题。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换。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1)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画线句子。

(2)写一段话,描写你熟悉的某个场景。(要求:运用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50字左右)

2.三年的初中语文学习,你一定收获很多。请以“语文学习之旅”为话题,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抒情性文字。(不少于50字)

3.班级进行《环保法》普法宣传,请你使用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拟写一则宣传语。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前两句为什么把“沙”比喻成“雪”,把“月 (光)”比喻成“霜”?

5.完成下面(1)~(2)题。

选段一: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选段二:托尔斯泰的目光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选段三:在没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

(1)仿照示例,填写表格中的内容。

(2)至少运用以上两种修辞,写一个你熟悉的某个人物的特点。(不少于50字)

猜你喜欢
借代对偶拟人
精练幽默用借代
初识借代手法
拟人句
借代句
拟人句
拟人句
学会拟人句
对偶平行体与对偶Steiner点
对偶均值积分的Marcus-Lopes不等式
对偶Brunn-Minkowski不等式的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