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探究

2023-12-20 01:04郭锦鹏鲍美偲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11期
关键词:实践创新培养路径课程思政

郭锦鹏 鲍美偲

摘  要:新闻与传播专业作为与思政教育有着重要关联的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性与鲜明的社会实践性。近年来,随着媒介环境的发展变化,文化产业的发展,各高校对传媒人才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进入了全新阶段。文章以课程思政视域下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为研究对象,探讨当前新传专硕人才培养体系在学生选拔标准、導师指导方式和校内外实践培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教学模式在价值认知、技能培养和学科建设三方面的导向作用,探索从完善选拔标准体系、加强导师团队建设、促进产教融合三路径来加强新传专硕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关键词:课程思政;新闻与传播专硕;实践创新;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3-010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内涵式发展背景下新增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质量导向建设研究——以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点为例”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郭锦鹏(1979—),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政教育与高校管理;鲍美偲(2001—),女,学士在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方向为新闻与传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立身之本首在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置是调整高等传媒人才培养战略,应对全媒体时代传媒实践变迁的一种措施[1]。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对于高等教育、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有重要作用,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2]。因此,结合课程思政理念和实践现状加强新传专硕研究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一)选拔标准单一,学生学科思维受限

首先,目前选拔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方式为“初试+复试”的考核形式,除少数跨专业考生之外,绝大部分考核对象为本科阶段就读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他们针对考试大纲之内的新闻传播学科知识进行深入复习,通过考核后被录取为硕士研究生。这样的选拔方式使学生忽视了研究生考试大纲之外的其他专业课程,导致他们难以具备牢固的体系化基础知识。其次,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往往缺少与本科阶段的有效衔接与过渡,知识割裂比较严重。部分教师授课方式较为陈旧与枯燥,只针对提前准备好的课程PPT内容进行知识输出,缺乏启发性,纸上谈兵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

单一的选拔标准、不完善的课程设置和枯燥的课堂教学从客观条件上限制了学生综合性学科思维的形成,思维的局限性则进一步导致学生在行动上创新力不足,在实践中的效率不高。

(二)研究生导师指导缺位,学生知识技能存在结构性偏差

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和研究生科研生涯的指路人,导师应该对研究生同时负有思想教育和学术教育的职责。“双导师制”作为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的改革措施,是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的重要育人机制,但是在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没有落到实处的情况。

一方面,部分学业导师缺乏对行业一线动态的掌握,教学偏重基础知识的灌输,缺乏强实践性与典型性的案例讲解。另一方面,行业导师拥有导师以外的其他职业身份,部分导师授课时间无法保证,在时间和精力上不足以全力辅导研究生进行课外实践。“双导师制”所面临的问题是师生双方缺乏及时且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导师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深入,缺乏因材施教的引导。在这种情况下,“双导师制”共同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工作就无法达到使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与职业需求导向相匹配的预期效果。

(三)实践设备老旧,难以对接行业前沿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中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校内课堂实践和校外实习实践。专业硕士培养的目标是通过2—3年的培养,为行业与社会输送更多优质人才,高校教育虽然一直在奋力直追,现实中却始终落后行业一步。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新闻信息行业的特殊性,日新月异的技术使得新闻传播业每天都能呈现出新的发展与变化。如在新闻报道中对AR、VR、AI智能生成和H5等新兴技术的融合使用,在媒介运营中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行精准用户画像塑造。但是部分学校设备已经购置多年,由于维护和更新跟不上,导致校内设备远远落后于当前行业中正在使用的技术,学校与行业设备之间的差距也是学生与行业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有的高校也意识到与行业接轨的重要性,于是在行业与技术的倒逼下,开始向学生灌输新知识与新技术,但囿于时间有限,技术更迭太快,所以只能以“点”的形式传授相关技能与知识,缺乏“以点促面”的引导,导致学生对于目前的融媒体技术、智能媒体技术和网络社会的发展认知浮于表面。

二、课程思政理念对新闻与传播专业教学模式的导向作用

(一)价值认知引领导向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与传播专硕的价值引领。实际教学中要以课程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应坚决地纠正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矛盾和抵触的错误观点与倾向。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是培养职业化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培养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接班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应具有明确的使命感,并将其内化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培养中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的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这样才能够引导师生准确地把握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才能够培育出合乎时代发展要求的新闻传播人才[3]。

(二)技能培养开拓导向

目前来看,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还没有跟上传媒业界发展的步伐,在培养理念、培养内容和培养机制等方面都相对滞后,针对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人才分类培养方式还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当代社会媒体融合趋势加快,我们需要培养全方面发展、集多种技能于一身的全媒体人才。校内外实践作为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技能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发挥着学生从课堂学习到社会行业实践的连接桥梁作用。为顺应时代需要,学校要摆脱传统媒体生产方式与内容的束缚,在教育培养中集文字采集、图像处理、声音合成、三维动画、AI智能生成等各种表现形式于一体,跨越媒介间的界限[4]。借此向社会展示出新时代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综合媒介素养,使其能为大众呈现更加精彩与务实的新闻传播作品和成果。

(三)学科建设指引导向

打造课程思政引领下的综合实践课程群。课程群是指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基础,以各种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平台,对教学中相互影响、相互依托的相关课程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构建的课程体系[5]。以课程群的形式进行学科建设,能更好地提升学生所学与社会所需之间的匹配度。

第一,为了让新闻与传播专硕具备较高的采写编评等业务素质,需要开设由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评论学、新闻编辑学等实践前沿课程组成的课程群。第二,为了让学生融入当前的视听媒介环境,培养他们拥有掌握长、短視频和直播等社会新兴报道技能,需要打造由影视艺术、影视创作和音频创作等课程组成的课程群。第三,全媒体时代更加考验传媒工作者面对社会和国家重大事件时的综合媒介应用能力,学校应打造由全媒体制作与实训、全媒体概论、融合新闻等课程组成的课程群,以培养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更加扎实的融合媒介报道能力。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路径探索

新媒体的崛起,使得传播格局和社会舆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立足于现存新闻与传播专业教学现状,反思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在课程思政的导向作用下,有关其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路径可从以下三方面开展:第一,为解决选拔标准单一、学生学科思维存在局限的问题,应注重完善选拔标准体系,拓展学生的综合性思维;第二为解决实践导师指导缺位,学生知识技能存在结构性偏差的问题,应加强导师团队建设,打造融合性人才培养体系;第三,为解决学校教学对接行业前沿困难的问题,应着力完善实践平台,促进产教融合,二元驱动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

(一)完善选拔标准体系,拓展学生综合思维

在这个全球格局剧烈变化的环境中,各国传媒人才在全球发展特别是资讯传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紧跟时代的发展变化态势是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的基本理念。

首先,完善研究生选拔标准体系。初试阶段,不仅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要加大对实际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核比例。复试阶段,考核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除基础的面试以外,还可以加入项目实践活动考核环节来测试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践的实际掌握程度,模拟测试考生面对突发国内外重大事件时的报道能力。通过“初试+复试”相结合,选拔出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进一步提升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的队伍质量。

其次,增强教育的时效性,注重更新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闻与传播专业的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较快,授课内容应该紧跟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最新动态,并进行实时更新,让学生在课堂里最大限度地接触到前沿知识。

最后,推动教育的国际化,培养专业硕士的国际观。国际观是新闻传播教育的重要理念,我国全球化传播的成败与新闻传播人才的国际观培养紧密相连[6]。一方面,作为硬件技能,学生要提升自己的外语能力,减少国际传播中的阻碍。另一方面,国际观要求学生要对中国国情有准确的把握,认清当前中国在整个国际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要强调培养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其开阔的思维和海纳百川的胸怀。两方面结合,能更好地提高毕业生对外传播实操效果的和谐度和融合度。

(二)加强导师团队建设,打造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导师团队建设,要强化对导师指导过程的监督。通过明确导师职责、合理规划导师指导时间并打造综合性研究团队,让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过程更加科学化。

首先,“双导师制”要权责明确。在整个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主要指导责任原则上应由校内学界导师承担。校内导师主要负责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堂理论学习、学位论文选题、开题、理论撰写与答辩等工作。业界导师主要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专业活动中应用所学知识能力的培养与指导,以及论文选题和学位论文实践部分的指导等。校内、校外导师应经常交流指导情况,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创新能力提高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其次,在导师队伍建设方面,要对导师自身专业水平、认真负责程度和时间精力分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尤其是行业导师,要确保时间安排合理,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充分的实践活动,缩短专硕研究生从学校迈向社会的职业成长道路。

最后,为了拓展学生的综合学科思维,应着力打造综合性跨学科的创新研究团队,充分发挥不同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教师的优势,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内容,指导他们运用相关知识来提升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产教融合,二元驱动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

专业实践是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专业实践过程中应有明确的任务要求和考核指标,实践成果要能够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方面取得的成效。诚然,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平台的建设,平台建设要着眼行业长远发展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可分为“三级化”层层推进。

首先,对校内实践平台要及时整改与更新。针对专业硕士培养,校内实践设备要紧跟行业需求,让学生在校园里所接触到的实践机会能够作为日后对接行业的桥梁。推进学科大类实践中心、专业基础实验室和创新开放实验室等的建设与学生培养应用。

其次,与校宣传部进行实践联动培养。通过培养单位和宣传部的实践联动项目,新闻与传播专硕研究生在完成项目实践或实习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大量优质且丰富的思政资源。不仅锻炼了个人的实践能力,也使学生得以在宣传工作中接受熏陶。

最后,高校要主动与校外优秀单位共建合作关系,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师生走进企业、面向社会,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在企业中接触多种形式的实训与实践,包括进行现场观摩、中长期项目实践等。在教学中导入与当前行业紧密关联的前沿课题,将理论知识用于分析行业实践的同时为行业发展提出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发展思路,促进校企双方协同共进。

依托“課堂教学+校内资源+传媒业界”的三级化实践平台所打造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拓展了学生的实践实习基地,加强了与传媒业界的业务联系,践行“强实践性”的培养理论,创造更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在实践基础上大胆进行创新。

四、结语

提升实践与创新能力是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是为国家新闻传播事业储备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与社会共同肩负的重要使命。作为首要责任者,高校顺应国家推进新文科建设的背景,结合国内外环境和媒介发展态势,以基本的媒体发展规律为标准设计课程内容,促进课程思政、专业课程和实践育人相辅相成,积极探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路径并狠抓落实,以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标准要求学生,培养出一批拥有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人才,兼具人才培养和促进学科建设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文章分析了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现状、问题,梳理了以课程思政理念促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并提出了完善考核体系、构建“双导师制”、加强产教融合等优化路径,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但研究尚存在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结合点待优化等不足之处,后续研究将针对性地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丹凌,李梦雨. 全时化·开放化·个性化·多元化·媒介化——建构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全媒体培养模式[J]. 新闻与写作,2020(02):54-57.

[2] 王洋,王琳.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实践培养模式探析[J]. 传媒,2021(15):88-90.

[3] 秦雪冰,姚曦. 做好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的三个维度[N]. 光明日报. 2019-07-02(15).

[4] 陈爽.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全媒体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8):52-53.

[5] 杨志峰,汪海.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融媒体应用能力分层培养体系构建[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6(08):119-123.

[6] 李天福. 课程思政视域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探析[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07):46-49.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实践创新培养路径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引机械创新设计项目入机械原理教学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面向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