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校课程思政三维立体教育体系的构建

2023-12-20 01:04王华殷旭辉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11期
关键词:教育体系课程思政

王华 殷旭辉

摘  要:通过构建以“三农情怀教育”为中心,以理论教学“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学生自组织研习“第三课堂”为支点,整合“学”“思”“用”三维教学环节的立体化课程思政教育体系,解决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脱节、课内与课外脱节、学校与社会脱节的难题,体现涉农高校人才培养的农林特色,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实效性。

关键词:涉农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3-0109-04

基金项目:2021年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涉农高校管理类专业‘三维八元教育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XGH21048);2023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改课题“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素养提升的内涵与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Y2304013)。

作者简介:王华(1977—),女,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与高等教育改革;殷旭辉(1978—),通讯作者,男,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思政建设已经进入全面提质增效阶段,如何在文科类专业培养中建立有效的、常态化的、进阶性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成为当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和焦点。通过文献梳理发现,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近年来出现两大转向:一是从课程思政发展逻辑、理论基础、核心要义等理念建构,逐渐转向对课程思政的内容、技术与手段、师资培养等建设思路的探讨[1-2];二是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逻辑关系阐述[3],转向关注大思政格局下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研究[4-6]。三是课程思政建设开始关注教学成效,从教师“教”维度,转向学生“学”维度的研究。但从总体上看,学术界侧重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等应然层面分析,实然层面的教学案例关注较少;重视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与教学的微观环境建设,缺乏对于校内外课程思政整体资源的互动与合作的探讨;对于课程、教法等课堂教学维度的经验阐释较多,对于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模式考察尚显不足。由于缺乏对于培养过程的总体性规划,难以形成课程思政资源整合优势[7],因此,建构一套实用、系统、可复制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对于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路与目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公共管理系近年来积极改革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将三农研究最新成果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将人才培养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融合,围绕“三农情怀教育”建构了以理论教学“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学生自组织研习“第三课堂”为支点,整合“学”“思”“用”三维教学环节的立体化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在该教育体系中,“三农情怀教育”既是中心,也是凸显该校课程思政教学的特色和优势所在。针对部分学生学农而不知农、不爱农的现状,公共管理系紧密围绕“三农情怀教育”这一中心,以培养学生兴农报国使命担当为宗旨,通过明晰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整合实践环节、发展学生自组织等方式,着力解决目前存在的教学内容与农林特色结合欠缺、教学方式与农林特色偏离、教学资源整合利用不足等问题。

该教育体系贯通三大课堂,第一课堂“学”之维,以理论教学强基础。注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将三农研究最新成果通过课程、讲座等方式传授给学生,以解决“知”的问题。第二课堂“用”之维,以实践教学练内功。通过建立校政社联合培养机制,利用校外优质资源开展三农调研,以解决“行”的问题。第三课堂“思”之维,以学生自组织研习促提升。引导学生发挥能动作用,通过搭建自组织研习平台,将相关研究成果梳理并凝练,以解决“信”的问题。通过“学”“思”“用”三维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打造课程思政教学闭环,全面提升学校立德树人成效。

二、三维立体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为实现课程思政日常、系统、深入的浸润式教育,公共管理系在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基础上,特制订了如下基本原则:

(一)坚持问题导向,凸显“三农情怀”主题式教育

以現实问题为导向,挖掘学校在服务三农方面的特色资源,发挥在课程开设、实践教学、学生活动等方面的三农研究优势,将“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三农讲坛、科创训练、学科竞赛、综合实习、耕读交流”等多项教学环节相融通。

(二)贯通“学、思、用”,统一“知、信、行”

“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是学习理论的真谛,也是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的实践过程。通过统合“学、思、用”三大教学环节,构建一体化的思政教育体系,使课程思政入脑、入心、入行。

(三)注重实践性、创新性与实效性结合,凸显教学成果的社会价值

改变以往社会科学领域中思政教育存在的碎片化、形式化现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全面提升课程思政的实践性、创新性和实效性,突出课程思政成果的社会实用价值,使教学成果能经得起实践检验。

三、三维立体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建构

(一)用好第一课堂,构建“三农情怀”主题式理论教学系统

为夯实课程思政理论基础,公共管理系从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空间等三个层面打造三农特色教育。

1. 优化课程设置,推进三农特色课程群建设

不断优化课程设置,着力打造三农特色课程群。其一,逐步增设“农村教育管理”“乡村振兴与公共治理专题”“农村社会政策分析”等专题课程,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理论、制度、实践成果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中。其二,围绕中华农耕历史与文明、农业生产与生活、乡村振兴等主题,引导学生选修“中华农业文明史”“绿色发展与生态经济”“乡村振兴与公共治理”等“大国三农”系列通识课程,丰富学生对于中华农耕文明、“三农”政策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认知。其三,开设“三农讲坛”,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校外兼职导师开展学术交流,拓展学生对于乡村振兴工作成果的认知。通过上述三类课程相结合,实现“专、通、研”一体推进的三农特色课程群建设。

2. 持续完善教学设计,实行“三融入”思政重构

在教学内容建设方面,将思政元素纳入课程质量标准,注重课程教学设计的不断更新与完善。其一,思政目标融入。专业核心课程确定思政目标,渗透在认知、能力、情感等具体教学目标上。其二,思政元素融入。实现思政元素与核心知识点有机融合,以典型案例的方式体现在课程设计中并贯穿教学过程。其三,思政评价指标融入。秉持考核要求与思政目标相统一的原则,设计并逐步完善课程思政育人成效指标体系。总之,各门课程通过“三融入”思政重构,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三者紧密联结。

3. 开发思政资源,打造“三结合”网络课堂

积极应对网络化时代给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通过创新“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打造“三结合”网络空间。其一,结合学生志趣。对于学生浏览度高的平台、网站跟踪关注,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并将具有价值引领作用的政策要闻、社会时事、热点评议等加以甄选,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慕课、翻转课堂等载体,以亲切共情的方式开展教学,做到网络思政有温度、有热度。其二,结合教师研究。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加强自身政治素养,还要做到有效传播,将国家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的进展、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央一号文件的研习心得等借助网课等渠道开展主题研讨。其三,结合办学特色。围绕学校办学特色、专业特色,优选校史中的生动案例和典型人物,以新鲜话语制作视频,通过学校官媒推送,不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更增强了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二)深挖第二课堂,系统设计“学以致用”的实践育人系统

为了更好地将理论教学成果转化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公共管理系通过分阶推进、任务整合、机制创新等工作,实现课程思政“学以致用”的目的。

1. 设计实践模块,分阶推进课程思政

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礎上,科学规划课程思政实践进阶系统,将综合实践整合为三大模块。第一模块是“专业素质与能力拓展实践”,在大一年级开设。通过开展以三农研究为重点内容,以经典“悦读”、学术报告为主要形式的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水平。第二模块是“城乡公共管理调研”,在大二年级开设。大二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社会调查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进一步拓展学生学术视野。“走出去”即组织学生进入农村开展调研,“请进来”即邀请县乡政府负责人、涉农企业家、农业实验示范站专家开设“三农讲坛”。这种田野调查与一线工作者的经验分享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具有显著效果。第三模块是“创新创业训练”,在大三年级开设。大三年级学生进入毕业准备期,通过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入涉农行业和单位实习实践,并辅以专业培训,切实增强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三大模块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彼此紧密联系、相互支撑,逐级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深度。

2. 优化三类活动,实现任务整合

在实践教学的组织上,坚持目标导向式学习,创新以任务整合教学环节的工作思路。其一,打通综合实习、科创训练、学科竞赛三大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研究志趣来凝聚团队,以“践”强基础,以“练”求创新,以“赛”促提升,系统指导学生在涉农政策评估、民生保障等方面开展研究性训练,做到实践教学系统化。其二,改变各教学环节零散布置任务的模式,指导学生基于真实的农业农村问题,在调研的基础上完成“综合实习、科创训练、学科竞赛”三结合大作业,提升学生作业的真实性、社会回应性,将教学成果做实、做深。其三,健全学生实践成果奖励机制,通过推荐“挑战杯”“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优秀论文奖学金”等评奖评优平台,对优秀学生作品予以奖励,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力。课程思政融入三大实践环节,不仅能改变实践教学碎片化、形式化的状况,而且具有现实价值,一些政策建议可为相关部门所采纳。

3. 完善培养机制,提升育人效果

不断健全与实践基地,校外行业专家、实践导师的合作培养机制,提升育人效果。其一,重合作。结合学校场站创新实践教学功能提升工程和“双百”实践项目,建立和加强与农业示范站、村带头人的合作,将“公共政策学”“社区管理”等实践课程开设在场站实训基地,以双师协同教学提高学生对助农服务的认知。其二,促共享,建立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共享机制,结合教师学科背景组建实践课程组,建设课程组共建共享的实践平台,在资源上网、邀请国内外行业专家开展经验交流、学术报告等方面形成共享机制。其三,强团队。在实践活动安排上注重项目团队的培养,结合科创训练、综合实习等,支持学生长期的团队合作,以增强实践教学的生生交流。其四,深研究。将研学项目聚焦到现实问题上,在真实、鲜活的项目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在多年的探索中,已经形成课程、平台、团队、研究“四融入”的三农实践教育新格局,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和实践能力持续增强。

(三)开发第三课堂,创设“以思促学”的学生自组织研习系统

将课程思政融入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是难点。公共管理系为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创设了以“耕读会”和《耕读汇》为载体的第三课堂,实现课程思政“以思促学”的目标。

1. 搭建双交流平台,升华理论认知

为营造良好的人文素养氛围,进一步增强课程思政的厚度,2010年12月创立学生自组织“耕读会”和《耕读汇》。《耕读汇》是学生管理的校内学术刊物,坚持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撰稿和编辑,定期刊登经典书评、读书笔记、实践总结等学生作品。近年来,重点关注三农研究成果,彰显专业办学特色。经过10余年发展,《耕读汇》已累计出刊一百多辑。“耕读会”是师生间面对面研学和交流的平台。每学期由教师公布研讨主题,学生进入不同的研讨组,在老师的指导下,研讨组对于所读经典书目和近期三农问题及乡村振兴研究成果充分交流。“耕读会”和《耕读汇》双平台,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和跟踪学科前沿,把握国家政策导向,有效激发学生对于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成果及实践的关注和研习,不断增强学生理论思维能力。

2. 创新管理机制,激励长效学习

在管理机制上,“耕读会”和《耕读汇》双平台注重学生全员、全过程参与。其一,将经典“悦读”的专业书籍发放给学生,由学生管理并自行定期轮换阅读。其二,要求一至三年级学生每月撰写读书笔记和实践心得,由学生从提交的作品中甄选优秀稿件组编《耕读汇》,并将该项工作纳入实习培养计划。其三,放手由学生管理“耕读会”,学生承担对时间安排、活动形式、参与群体的具体运行管理。其四,为调动学生参与平台活动及组织服务工作的热情,通过评选年度“耕读之星”“优秀编辑”“组织能手”等荣誉称号对优秀作品及优秀工作者进行奖励。

双平台的构建,为师生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长效机制,一方面改变了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励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另一方面改革传统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方式,由学生自组织筛选、评阅并组编文章,提升了学生对文献的研读能力,在潜移默化的专业学习中深刻领会科学研究在助农兴农中的价值。

四、结语

三维立体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建设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公共管理系着力解决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脱节、课内与课外脱节、学校与社会脱节的重要改革举措,它以“三农情怀教育”为中心,整合三大课堂系统,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该体系的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打通“学、思、用”三大教育环节,构建了全方位、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强化实践、内省式学习在课程思政中的重要作用,符合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在规律,使课程思政入腦、入心、入行。二是该体系能够充分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地方资源优势,注重本土思政元素的开发。从教学内容聚焦三农问题,通过“大作业”全面考查学生学习内化程度,走出了培养知农、爱农人才的新路径,对于农林类相关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参考价值。三是参与者的范围大大拓展,不仅包括任课教师、学生,而且加入了实践教师、社区工作者、涉农专家等,从孤立的、封闭式学习转化为整合的、开放式学习。学习成果能够获得更广泛的审阅和评议,极大地提升了课程思政的整体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刘建军. 深度教学理念下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 教育学术月刊,2022(11):99-105.

[2] 王华,殷旭辉. 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思想、实践误区与教学策略[J]. 中国农业教育,2020,21(04):48-53.

[3] 石书臣. 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 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61.

[4] 沈炜. 大思政课: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质量提升的战略选择与有效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2022(05):7-9.

[5] 杨晓慧. 以“大思政”理念创新思政育人格局[J]. 思想教育研究,2020(09):6-8.

[6] 石岩,王学俭. 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问题及实现路径[J]. 教学与研究,2021(09):91-99.

[7] 郑敬斌,李鑫. 科学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谫论[J]. 思想理论教育,2020(07):65-69.

(责任编辑:向志莉)

猜你喜欢
教育体系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视角下的高校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乌克兰高等音乐院校专业设置与学位授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