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2023-12-20 01:04门延艳周丽娟景霞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11期
关键词:应对策略课程思政高校

门延艳 周丽娟 景霞

摘  要:思政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课程思政建设既能让学生掌握专业的技能,又能让学生在各个领域中接受思政知识的熏陶,为祖国建设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文章首先介绍了高校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发展必要性,详细阐述了我国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并给予了四点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展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3-0113-04

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道教生命哲学视域下大学生生命教育实践研究”(課题编号:L2022Z06170148)。

作者简介:门延艳(1984—),女,硕士,齐鲁医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护理学;周丽娟(1982—),女,硕士,淄博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护理学;景霞(1981—),女,硕士,齐鲁医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护理学。

新时代的大学生多为“00后”,他们个性张扬、思想独特、活力四射,对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安排感觉枯燥,据相关调查显示高校思政课程是所有课程中学生逃课率最高的课程。如何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特征,以润物细无声之势在其他不同学科中渗入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满足高校思政教育的不足,又可以将专业能力和思政教育相结合,实现高效课堂[1]。

一、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

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在于立德树人,它要求思政课以外的其他课程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动性,科学有机的嵌入思政教学内容,使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专业知识或技能,还可以在课堂上受到思想的洗礼,即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课程思政的要义,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第一,课程思政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三观”,实现立德树人。虽然每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不同,课程思政在每门学科中的应用作用也不一样,但他们终极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即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育高素质人才。课程思政是在“教书”的同时“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高校课程体系的全过程。

第二,课程思政希望达到协同育人的目标。将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相融合,使二者同向同行,达到协同育人的目标。各门课程有自身独立的知识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时避免课程之间的内耗,更忌讳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发生价值取向冲突。高校教师讲专业课时会提到爱国主义、职业发展、就业市场等话题,希望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全体教师能自觉将思政内容科学地嵌入到课程教育中,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2]。

第三,课程思政使“三全育人”取得实效。三全育人是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充分利用教育载体,将所有教育工作视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体,共同肩负着立德育人的社会职责。课程思政使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创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新理念,这种协同育人的模式也构建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格局,使“三全育人”落到了实处。

二、高校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发展必要性

(一)提升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化发展水平

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立德树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待学业有成后踏入社会,能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任何困难,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刻苦努力、艰苦奋斗、不忘初心,将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在为社会奉献中实现个人的价值[3]。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使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实现了全学科覆盖,将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嵌入到高校教育培养的各个环节。在不同的学科中融入思政教育,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更具体化,学生更加明白学习思政教育的意义何在。课程思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思政教育的结构模式,高校将课程思政列入人才教育培养的联动机制,基于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采取不同的思政教学方案,提升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品质。

(二)弥补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缺失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处在整个教育体系的边缘,专业化学科高校在实验室、器材设备、物资物料等方面投入过多,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比较落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即一教室一讲台一本书,以学生面对面传授知识,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方式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运用偏少。

基于教育信息的不对等,思想政治教育又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课程,将思政教育嵌入各个学科中,使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享有同样的教育资源,促进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改革。课程思政基本上是一种去中心化,从多个角度开展教育工作,思政教育的内容深入各个学科中,并利用信息化手段使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更加丰富,提升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确保学生“三观”朝正确的方向发展[4]。

三、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课程思政教育系统化教学联动能力不足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以这种教学联动的方式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但实际上课程思政在部分高校的实施效果并不好,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部分高校对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认知不足,使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制约,无法真正意义上从传统的思政教育转变为课程思政教育。二是部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并不是强制执行的,换句话说其他专业学科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讲思政内容,也可以不讲思政内容。有的专业性学科课程十分紧张,教师则不会在课堂上嵌入思政教育内容。三是很多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粗放式的,即在其他学科中“点缀”思政教育内容,并非对思政教育相关知识做系统化解释,所以很多学生会忽略课程思政的过程。四是许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并未考虑到不同学科与思政内容之间的关联性,使思政教育不能够有效地嵌入学科教育中,最终导致学生排斥在其他学科课堂上开展思政教育。课程思政联动能力不足,使课程思政成为高校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口号,而非高校培养人才的有效方式[5]。

(二)课程思政教育发展缺乏良好教育资源支持

大学生处于思想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大学生价值观正确引导,能够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因此思政教育要贯穿学生教育始终。以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相比,课程思政所消耗的教育资源更多,但高校的教学资源一直比较紧缺,处于边缘化的思政教育给到的资源相对较少,使课程思政的发展大打折扣。实践证明,许多高校为了节省教育资源,课程思政也只局限于理论教学,一是节省教学时间,二是教师担心思政内容讲述过多“反客为主”,压缩了专业课程讲解的时间[6]。针对这一现状,高校管理层应该转变观念,加大课程思政教育方面的资源投入,完善思政教育融入不同学科的教学体系,发挥课程思政的正面教學影响力,为全课程嵌入思政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三)高校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能力有限

课程思政将思政教育在各个学科实现有效覆盖。这种打破思政传统教育的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投入,还需要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使高校专业教师也具备思政教学的能力,从而促进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7]。但事实上,我国许多高校的专业教师“术业有专攻”,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属于高尖端人才,但本专业以外的知识则知之甚少,导致专业性学科与思政教育内容的联动较少。因此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应该加强专业教师思政教育培训,使思政教育的内容能够有效且科学地嵌入专业学科中,使高校思政教育成多元化、体系化发展。

(四)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方法滞后

我国的教育创新能力不足阻碍了高校课程思政的推广和发展。一般来说,高校教师多是知名院校硕士或博士毕业生,他们拥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学术研究能力,但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教师比较循规蹈矩,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足,认为学习最重要的是刻苦钻研,不能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问题[8]。

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代要求高校人才培养要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素质教育背景下,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辨析能力、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做引领,而非照本宣读。由于我国部分高校对教育创新不够重视,导致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相对滞后,不能与时俱进,降低了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

四、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树立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发展新思维

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是一个具体的、长期的项目,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朝着多元化发展,课程思政建设不能局限于喊口号,而要从教育思维上开始转变。高校应该定期聘请思政教育方面的专家到校为专业教师做教育培训,或者让专业教师到校外培训,以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

专业教师既要输出专业知识技能,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专业教师要从思想上改变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创新教育。在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双向融合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应沉下心来系统地学习高校思政教育,唯有如此才能够在开展专业课程时有效地嵌入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而不是大篇幅的论述专业课程或者思政课程,注重两者之间的紧密融合。例如,讲到某技术问题时,一学生在操作时较困难,此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灌输独立思考、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等职业发展精神,因为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必须克服一切困难,抓住机会、赢得项目、赚取利润。由此可见,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仅需要专业能力,更需要迎难而上的职业精神,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能够全面的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建立多元化课程思政教育发展新体系

课程思政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并非强制要求,而是鼓励教师在专业教育中有效地嵌入思政内容,使课程思政教育布局形成良性的发展机制,更好地发挥高校教书育人的本质。基于新时代大学生的群体性特征,高校领导在设立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时应该多元化,以此满足当代大学生对专业课和思政内容的需要,使课程思政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例如,新时代大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喜欢在网络上浏览网页、刷短剧、看综艺、玩游戏,可将大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多学一些关于专业技能和职业发展的知识,为踏入社会打好基础。基于大学生爱上网的特性,高校教师可以紧跟时代步伐,在多个自媒体平台注册账号,向大众传输个人领域的专业性知识、技能及市场前景,鼓励学生关注、点赞、评论,使学生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高校教师还可以制作5—10分钟的“微课程”,学生随时随地可通过移动手机进行观看,每天增加一个小知识点,每天进步一点点,长此以往则收获颇丰。课程思政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几十分钟,应该基于新时代大学生学习和阅读特性,紧跟时代发展潮流,运用多媒体建立多元化课程思政教育发展新体系。

(三)完善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内容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地加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了解不同行业所需什么样的人才,在职业发展中需要乐于奉献、吃苦耐劳、敢于创新、不畏艰难等高品质人才。然后用逆向思维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不断优化课程体系,确立新的教育发展目标,使课程思政教学能够更好地发挥综合教育的优势。

例如,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遇到瓶颈,国内外各种不稳定因素制约着经济发展,通货膨胀风险增加、就业率下降、实体店关门等,许多人开始捂好自己的钱袋子,节衣缩食,追求极简。据非官方统计2022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超千万,就业率不足25%,青年大学生在时代的浪潮下个人发展也遇到瓶颈,有许多大学生心中不满,经常在网络上义愤填膺,发表消极言论。基于这种情况,高校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学好专业技能,还要以全局战略性眼光看待经济发展问题。相较于国外,中国在稳定物价、保障民生、精准防疫等方面做得比国外好,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14亿人民团结一致,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所以,高校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时,既要立足书本知识,又要结合社会热点,丰富教学内容,稳定学生畏难情绪,为学生做好三观指导,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每一天。

(四)用榜样力量创设课程思政教育新模式

榜样的力量能激励当代大学生不断前进,能在无形中增强大学生内在驱动力,它比任何教科书都有说服力。笔者认为高校课程思政要发挥好四种榜样力量,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一是高校教师的人格魅力,德艺双馨的教师受学生尊重,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专业知识,还可以教师为榜样塑造人格。二是突出某专业领域名人效应,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防疫院士钟南山、渐冻症院长张定宇等,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精英,无论专业能力还是品德都值得全社会学习。三是“网络意见领袖”,如反诈民警陈国平、“法外狂徒”罗翔,他们都是从网络中脱颖而出,又深入民心的角色,如果网络教育引导得好,它也将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校友榜样,每个高校都会出现引以为傲的校友,他们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校教师应鼓励学生像杰出校友一样努力奋进,早日成为学校的“明日之星”。

五、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是完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技能密切融合,既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又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但由于部分高校对课程思政教育认知不足,课程思政教育发展缺乏良好教育资源支持,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能力有限,使课程思政在高校教育中未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对此,高校应树立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发展新思维,完善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内容,增加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培训,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职业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 白楠.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与发展策略研究[J]. 青少年体育,2014(06):10-11.

[2] 李勇威. 价值、问题与路径:新时代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论析[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25-27.

[3] 武强.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评《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J]. 领导科学,2022(04):23-27.

[4] 文晶晶,李墨. 深化河北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 共产党员(河北),2019(10):18-19.

[5] 酈建阳.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浙江高校为例[J]. 时代报告,2020(05):28-29.

[6] 李昌超.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实施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 光华法学,2020(07):33-34.

[7] 史林. 高校通识选修课“课程思政”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 大理大学,2020(07):10-15.

[8] 杨晖.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研究[J]. 艺术家,2021(07):55-56.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应对策略课程思政高校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