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路径探析

2023-12-20 04:06赵钰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11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高校工作的根本标准,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在当前高校建设“课程思政”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与专业课融合困难、授课教师能力不足以及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等问题,研究以“行政管理学”课程为例,提出了对以上问题的应对策略,即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的有效融合、构建专业教学队伍、健全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希望能为我国“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行政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3-0125-04

作者简介:赵钰(1997—),女,白族,硕士在读,武汉理工大学,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一、研究背景

2014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提出“课程思政”并在部分上海高校展开实践,为后续发展“课程思政”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一次工作会议上的指示为“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1]。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再一次提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为“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与保障。

“行政管理学”是公共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研究各级政府部门在执行法定职能及其具体运作过程中的管理活动[2]。我国行政管理学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重建以来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研究的引领方向,目前也已在多个公共管理研究领域中取得了重大进展[3]。行政管理学专业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行政管理學的学科性质,系统全面地学习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来锻炼我国行政管理人才的基本素质,并进一步推进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

“行政管理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文章力在探索“课程思政”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教学过程的实践方法,进一步明确新时代高校教育“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的功能,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希望能为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存在的困境

(一)课程有效融合度低

“课程思政”是对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补充,以完善课程体系,提升课程质量提升[4]。“课程思政”的重点在于“思政”,课程中如果没有“思政”就会失去方向[5]。“课程思政”要求“润物细无声”,在细微处达到对思想的教育与启发。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知识之间的联系比较强,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尽力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不同学科因其发展历史、学科背景与知识结构的区别,思政元素融入的方式也不相同,比如理工科类的“课程思政”设计难度更大,更容易出现为了实现“课程思政”而强加思政元素的现象。

“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社科类课程,相对理工科类的专业课程来说蕴含着更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也正因如此,在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过于显性化,反而使教学过程中出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界限模糊的现象,如此一来,不仅难以发挥“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的功能,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效应弱

教师在“课程思政”中具有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的作用,是课程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会在无形之中融入教学过程中,因此老师的专业能力与思想政治素养对“课程思政”的效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思政”最终的实施质量。目前所使用的专业课教材更多侧重于对专业知识的分析,需要教师自己对专业教材进行挖掘,教师在熟悉专业课知识的同时也要能够将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因此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行政管理学”的专业教师虽然因为学科特点而具备深厚的社会科学知识,但更多依旧专注于学术上的研究,很少会对马克思理论进行系统专业的学习,将专课程体系中的思政元素筛选出来并与专业课知识进行深度融合仍旧存在一定难度,导致教学内容流于表面,与国家设置“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背道而驰,不利于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三)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

“课程思政”最终的实施效果需要有效的评价体系来加以反映,有效的评价体系能够及时反应课程的效果,使教师能够及时调整课程内容,真正做到显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以对“行政管理学”课程的评价为例,首先,现有的评估体系对课程的评估尚不能全面反映课程效果。目前对课程大多从“量”的角度进行评估,例如在“行政管理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占比、课时量的多少、学生的评价高低等等,如果只依据这些显性的数据来评估课程内容,可能会导致“课程思政”的效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完成指标而在课程中加入了大量的思政元素,并不能对学生形成真正有效的引导。

其次,对课程的效果评价存在困难。对于课程的效果评价需要学生、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多方协作,不同的评价主体对课程不同的方面进行评价,具体表现在教案准备、课堂授课、课后反馈等多个动态的环节中进行评价。但由于评价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较难将指标数值化,更难以全面评估课程的效果与质量。

最后,对课程效果的评估存在一定难度。目前对学习成果的验收方式大多采用量化考核的方式,對学生思想与品德的评估存在一定缺失。例如为了验收“行政管理学”课程的效果,在课业考试中加入思政题目,要求学生在提交的作业中含有思政元素,这些显性考核方式只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却无法验收其在思想品德方面的成长,造成学生应试学习的现象,还会存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界限不明的问题。

三、“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

(一)“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融合

在目前社会多元价值观的背景下,高校亟须发挥多学科优势,坚持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形成协同效应[6]。“行政管理学”课程主要学习的内容有行政职能、行政组织、行政法治和公共危机管理等内容,含有着大量显性的思政元素,具备建设“课程思政”的良好条件,更容易将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进行有效融合,部分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如表1所示。课程可以结合经典理论、时事政治、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等将思政元素进一步融入课程,真正意义上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理论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在增强对专业知识的认识的同时也加深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方法论提出并解决问题,培养品德与学识兼优的接班人。

通过表1可以发现“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内容都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政元素,可以将这些思政元素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坚定学生理想信念,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等不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因为“行政管理学”作为社会科学课程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师应明确“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界限,以更好地展开教学工作,让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在理论层面互相支持,在实践层面实现互补,真正意义上形成协同效应。

(二)构建专业教学团队

构建专业的教学团队,首先要对专业课教师做出要求,强化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加强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教育素质,提升专业课老师的学习意识,教师要不断探索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融入与渗透[7]。高校内大多数专业课老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理论知识,需要让专业课教师在构建专业知识体系之余也要通过系统学习与培训熟练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

其次,应该深化思政教育教师在构建“课程思政”中的重要作用,让行政管理学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进行协作与配合,形成知识互补效应,达到提升“课程思政”效果的目的[8],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效对接。

最后,应围绕专业课程系统开发教材。“行政管理学”虽然蕴含大量的思政元素,但要推动两者的有效融合依旧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更深一度地挖掘,让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专业课老师,以及教育专业老师和学生等组成教材开发组,在不影响课程知识与逻辑体系的情况下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进行深度结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这也是推进“课程思政”进一步完善的重要内容[9]。

(三)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教学评价,课程思政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一套有效且客观的评价体系,如此才能明确课程应该达到的目标与效果。

首先便需要拓宽评价机制的广度。由于思政教育的隐性化要求,很难将学生在思想政治上的成长与收获归结于某方面的工作,在课程的学习中,除了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之外还有“思政课程”以及学校开展的各类思政教育活动,这就需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满足专业化要求的同时也能达到普适化的结果。目前“课程思政”的评价主体主要是学生,但其实应该让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思政政治理论教师等从不同的角度参与评价,如此才能全面、具体地反映出“课程思政”的效果,最终将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整合成综合全面的评价,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的效果,以便不断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

其次是需要扩展评价机制的深度。“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影响是循序渐进的,因此,在对课程进行评价时不应只以最终的结果来衡量教学的质量,还要注重进行“课程思政”评价机制的深度,注重对课程进行质的描述。由于情绪和思想的改变难以进行量化,因此需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更多能反应情绪变化的评价方法,全方面收集资料,形成更有针对性的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客观的评价“课程思政”的最终效果。

最后是需要建立健全激励体系。在建设“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应该将人才培养的效果作为评价的首要标准。现有的考评制度更多关注教师的学术能力,但如果要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思政大格局,就要依据多元全面的评价结论最终完善“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实践,突出“课程思政”在各类成果中的要求,将其效果与专业课教师的绩效挂钩,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支持力度。

四、结语

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放在教育发展的重要位置,全方位践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命。专业课程与思政资源的融合是建设“课程思政”的重要部分,需要根据课程特点探索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方式。“行政管理学”作为公共管理类的核心课程,在建设“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因为学科性质更易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因此,更要注重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教学团队的协同合作,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为我国“课程思政”的推广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作出进一步的研究与论证,构建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2] 夏书章. 行政管理学[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3] 高小平. 当今行政管理学研究的记识与管见——谨以本文纪念中国政治学会成立40周年[J].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20,22(05):3-12.

[4] 张鲲. 高校“课程思政”的时代命题与建设路向[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2):162-166.

[5] 李国娟. 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 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8-29.

[6] 张大良. 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 中国高教研究,2021(01):5-9.

[7] 巩茹敏,林铁松. 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J]. 教学与研究,2019(06):45-51.

[8] 刘佳. 第四代评价理论视阈下高校教学评价制度的反思与重建[J]. 教育发展研究,2015,35(17):56-61.

[9] 陆道坤. 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 思想理论教育,2018(03):64-69.

(荐稿人:白鑫,洛阳师范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