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响我国钢铁需求的关键因素(下)

2023-12-21 09:27
中国钢铁业 2023年8期
关键词:城镇化率生育率城镇化

王 朋

(接上期)

3.城镇化进程

3.1 当前城镇化进程评价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城镇化发展步入“快车道”,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已实现反超,首次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0.83个百分点,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3.89%,领先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8.59个百分点,城镇化发展呈现持续扩大领先的趋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完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创造出世界城镇化发展的伟大奇迹。

我国是全球城镇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提高了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带动了城市功能完善和经济社会持续进步。一是,城镇化成为国民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引擎;二是,随着工业主导的城镇化逐步转变为服务业主导的城镇化,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支撑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三是,城市功能和宜居性稳步提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长,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日趋完善,市民生活条件大幅改善(见表2)。

表2 我国部分年份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城镇化水平对比 %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持续提高,城镇规模与数量不断扩大,城镇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现代城镇体系逐步完善,城市群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体空间结构。2020年,“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已基本形成,19个城市群已聚集全国超70%的人口及80%的经济总量,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城市规模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数量增至685个。

3.2 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

结合世界城镇化历史进程及发达国家城镇化经验来看,城镇化约从25%左右开始快速推进,达到80%左右基本稳定。其中,英国城镇化率在1900年前后达80%、美国在1960年前后达70%、日本在1975年前后达75%,之后进入成熟阶段,城镇化逐步趋稳,2020年三国城镇化率分别为83.9%、82.7%、91.8%。

据此预估,中国城镇化还将快速推进一段时期,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相契合。伴随城乡人口结构变迁,高质量城镇化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环环相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同时,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接近70%,我国城镇化发展将由中后期阶段向后期阶段迈进,即低速、成熟、稳定的发展时期,更加重视质量的提升。

据有关专家预测,全国总体城镇化率2025年达68.52%,2030年达73.57%,2020-2030年提高约9.68个百分点,低于2010-2020年推进速度;2035年达76.70%,2040年达79.96%,进入基本稳定阶段,至2050年约83.93%。

2022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提出:

到2025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明显缩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显著提升,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未落户常住人口。

“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全面形成,城市群承载人口和经济的能力明显增强,重点都市圈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轨道上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基本建成。

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有序疏解,大中城市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小城市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城镇开发边界全面划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950万亩以内,城市内涝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城市燃气等管道老化更新改造深入推进,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到87.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3%。

4.人口变化

4.1 人口现状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要素,作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变量之一,不仅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本支撑和内需支撑,还对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效应的不断累积、长期低生育率下人口惯性向负的持续影响,中国人口发展迎来了人口负增长与人口老龄化的重大转折阶段,传统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老龄化、低生育等问题突出,人口发展进入“新时代”。

⑴ 人口规模大,增速减缓,负增长时代即将到来

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我国人口增长率出现了急剧下降,但仍维持在10%以上的水平。进入21世纪,人口增速进一步减缓,并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2020年我国总人口数量为14.12亿人,与第六次的人口普查数据对比,增长了5.38%,10年来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降至0.53%。

一方面,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指平均每对夫妇生育的子女数,国际上通常以2.1作为人口世代更替水平,将低于1.5的生育率称为“很低生育率”),女性意愿生育率为1.8,再加上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持续下降,结婚生育时间推迟以及生育养育成本提高等都将使中国的生育率长期维持在低水平上;而另一方面,中国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老龄人群体规模庞大,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中国在不久后出现“死亡交叉”,即死亡人口大于出生人口的人口自然减少的情况,人口负增长的时代即将到来。

给我国带来的最直接的社会经济影响就是传统“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过去几十年来,传统“人口红利”所产生的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随着生育率的持续走低、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中国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增长动能受到抑制。

然而,我国人口规模仍然较大,庞大的人口规模压力依然存在,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依然处于紧平衡状态。

⑵ 人口老龄化发展较快

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18.70%,老年人规模庞大;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1亿人,占13.50%,创历史新高;老少比(≥65周岁人口数/0~14周岁人口数)变化显著,由2010年的53.43%上升至2020年达到72.51%。而受低生育率和老龄化影响,可以预计的是老年抚养比和老少比都将逐年递增,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我国未来一段时期都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然而,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老龄化程度还不太严重。2019年,美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为16.21%;2020年,日本、意大利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分别为28.7%、23.3%。但要注意的是,受长期低生育率及其形成的人口惯性向负的影响,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会很快。

⑶ 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与十年前相比,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受教育状况持续改善。从高等教育方面来看,自1980年以来,我国的人口素质不断提高,至2020年,我国每10万人所具有的高中、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分别突破15000人,达到15088人和15467人。人口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提供了丰富的高素质型、技术型人才,劳动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本基础。

⑷ 人口流动性持续增强

我国人口空间活动程度较10年前有了大幅提升。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大量人才从乡村、中西部流动到一、二线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城乡、东中西部在人才、资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

东部地区人口分布比例最高,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1.20个百分点。10年间我国东部地区人口流动规模最大,东北地区人口流失较为严重,各区域间人口流动规模较大且不均衡。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影响了流动人口的规模。中国东部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未来有可能进一步吸纳更多人口。

⑸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大幅提高

2020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2亿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10亿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亿人,乡村人口减少1.64亿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实落地,10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规模庞大的城镇人口为生产带来了便利,为消费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将成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引擎。

4.2 人口变化趋势

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快速实现人口转变,生育率长期保持在较低水平,人口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党中央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形势,作出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大决策,2013年以来连续调整实行单独两孩、全面两孩和三孩生育政策。尽管生育政策的调整产生了积极效应,但是快速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婚育观念的重大转变,使得近年来我国生育率急剧下降,进入了世界生育率最低国家的行列。中国人口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未来人口增长和人口结构变化将比以往所预料的更为迅速而深刻。

总之,中国人口发展正在出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转折,2021年成为中国人口的峰值年份,从此中国人口由正增长转向负增长。人口负增长是人口转变和低生育率的必然结果,生育率下降速度决定了人口负增长的速度。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中已经有明确的部署,需要大力推进《决定》落地见效,全方位构建有利于实现适度生育率的制度体系和社会环境,促进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5.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一个与过去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为可持续稳健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推动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展望205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呈现缓慢减档趋势,到2030年之前,我国年均经济增速仍有望超过5%,2031-2040年保持在3% ~ 4%左右。

到2020年,我国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任务。然而,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意味着各地区推进工业化并不是齐头并进,工业化进程存在的众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意味着我国还没有全面实现工业化,还面临着继续深化工业化进程、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全面实现工业化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九大新的奋斗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3.89%,领先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8.59个百分点,城镇化发展呈现持续扩大领先的趋势。“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已基本形成,19个城市群已聚集全国超70%的人口及80%的经济总量,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城市数量增至685个。

2020年我国总人口数量为14.12亿人,与2010年第六次的人口普查数据对比,增长了5.38%,10年来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降至0.53%。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效应的不断累积、长期低生育率下人口惯性向负的持续影响,传统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老龄化、低生育等问题突出,人口发展进入“新时代”。

综上,未来我国钢铁行业将面临极具变化的环境。一方面国内经济将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速将放缓,同时,还将面临着继续深化工业化进程、推进全面实现工业化的重大任务以及城镇化建设战略格局已基本形成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低生育等问题。这就需要钢铁行业转变发展思路,以创新驱动发展,从钢铁材料供应商转向钢铁方案解决提供商,以绿色低碳、智能化为发展为导向,加大技术装备投资,紧跟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脉搏,不断研发满足国家经济建设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另一方面,国际环境日趋复杂,钢材需求及相关产品需求日益强调低碳甚至零碳属性和认证,不仅对直接出口的钢材有低碳要求,更重要的是对间接出口的产品也有低碳要求。如今年4月25日,欧盟理事会投票通过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俗称“碳关税”),这标志着欧盟CBAM走完了整个立法程序,获得正式通过。而此前欧盟已经出台了多项推动循环经济的政策,如“Fit for 55”计划,强调在欧盟销售的产品,要在全生命周期贯彻“可持续性”,产品必须提供充分的“可持续”信息,包括化学成分、材料、环境足迹(不限于碳排放)、预计使用寿命、可修复性等,而所谓的产品不仅仅是能源密集型产品,是扩展到“几乎所有产品”。由此,一定会对不限于钢材的国际贸易带来深刻影响。因此,中国钢铁行业和企业必须坚持走低碳发展道路,开发低碳钢铁生产工艺技术、低碳产品,这不仅是中国产品走向世界的需求,更是践行国家低碳战略和实现对世界郑重承诺的要求,也是中国钢铁行业的责任担当。总之,对中国钢铁行业而言,未来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且一定能够战胜挑战、抓住机遇。

猜你喜欢
城镇化率生育率城镇化
31 省份最新城镇化率:9 省份超70%,这10 个省份城镇人口最多
低生育率:怀疑、再调查与重复验证
中国低生育率研究进展:一个文献综述
全球生育率,新加坡最低
安徽省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率关系实证研究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低生育率群体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的探讨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