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基本认知和原则遵循*

2023-12-22 20:36张仙智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23年8期
关键词:话语中华民族体系

张仙智

一、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必然性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1]这不仅是科学处理中国综合国力位次与世界话语权位次之间矛盾的必然选择,而且是有力推进中国高质量发展和宣传中国发展成效的内在需要。不论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奇迹”,还是在国际贸易和投资、国际外交、生态保护等各项全球事业中,中国都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然而,当前中国还没有形成与自身发展程度和实际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话语叙事体系,这不仅容易造成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误解和偏见,还直接影响了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这就需要我们从逻辑必然性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在要求两个角度出发,深刻思考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时代价值。

(一)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必然性

第一,历史必然性。作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中国经历了多维度融合发展的漫长进程。在其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多维度交错发展、逐步融合,描绘出壮丽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画卷。这必然要求在各行业和专业领域内,积极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只有形成与历史进程相呼应的话语和叙事体系,才能真正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话语和叙事的跨界能力、阐释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更好呈现我们的理念、价值和精神,向世界展示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层面的独特魅力。

第二,实践必然性。在国际交往中,话语和叙事体系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力至关重要。在国际社会,话语权意味着影响力的大小,一个完善的话语和叙事体系可以使国家赢得更多信任和支持,对于提高话语的传播力、增强信息的感染力和可信度非常重要。因此,构建完善话语和叙事体系,有助于我们更好表达自身观点,适应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各类挑战,提高国际影响力,从而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更关键的作用。

第三,理论必然性。话语和叙事体系是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具象表达,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国际认同度。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国际层面的话语和叙事体系已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为更好融入国际话语和叙事体系,表达、阐释和展示中国发展的成就和贡献,回应和反击因中国崛起所引发的国际质疑和批评等,都内在要求在理论层面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论认知深度,更好展现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世界大国形象。

(二)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制度和道路等方面的独特表达方式,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不懈努力、智慧和创造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自信、自豪和自尊的体现。加快构建并完善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可以强化中华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话语权、推动全球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进步,可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指导和精神支撑。

第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是增强民族自信、民族复兴和民族历史主动性的关键。一个完整、清晰、有逻辑性、有说服力的话语和叙事体系,能够更好地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展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展现民族特色和文化自信,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和话语权,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而且有助于挖掘、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对诸多文化成果和文化精神价值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为关键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话语和叙事体系,可以通过梳理整合文化和思想形成民众对自己文化符号和文化形态的认同,从而提高文化的认知程度和文化自觉,并通过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扩大话语权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文化自觉意识。由此增强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过程中的民族历史主动性。

第二,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国家影响力的需要。通过加强构建话语和叙事体系,可以更好展示中国文化优势、政治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其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国际话语格局变革。具体而言,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可以更好向世界讲述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可以发挥文化优势,为国际社会提供不同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维护全球互联互通和多元文化发展中提升国家影响力。

第三,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是树立中国国际形象和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国家间文化软实力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一背景下,强大的话语和叙事体系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部分。一套具体、完善、系统的话语和叙事体系,可以帮助中国更好展示独特的制度、理念和实践特色,传递中国的价值观,不断扩大话语和叙事体系的覆盖范围,使中国故事更具吸引力、感召力和竞争力,使国际社会更加认同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成就,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目标和内在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导和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而话语权是国际社会认知和评价中国梦的关键因素。同时,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可以形成独特的社会文化氛围,进一步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通过塑造良好社会氛围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二,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既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文化传承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华夏民族独有视角和表达方式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让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在话语和叙事中得到充分体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传承和发扬,在国际上也能够展示出其独特的自信和魅力。同时,以一种高效的话语叙事体系来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第三,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完善的话语和叙事体系不仅可以更好展示中华民族的创新实力和发展成果,还可在展示交流中推动中华民族的新一轮创新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而且还有助于引领和推动创新理念的发展,以加强对理论和技术创新成果的宣传、推广、交流和合作,提升中华民族的创新水平,拓展民族创新共享前景。在此基础上,话语和叙事体系还是创新成果转化并推动国家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新动能。

二、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内在的独特性

作为思想理论的一种表达工具、承接载体,话语和叙事的发展受多因素影响。聚焦于当前世界话语和叙事体系格局可以发现,不同国家的话语和叙事体系模式不尽相同,整体呈现出以西方话语为主导的“西强东弱”的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流话语和叙事往往会扭曲中国发展事实,削弱中国国际话语权。尤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美西方对中国的话语围剿及其连带的“话语陷阱”更加无孔不入。正是在这样背景下,要注重揭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内在的独特性,以此更好构建完善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并发挥其影响。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独特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坚实的制度基础

话语和叙事体系离不开“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2](p.533)因此,话语和叙事必然是基于实践过程对一定制度属性中相应概念、逻辑和观点等的高度凝练。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话语和叙事的素材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话语和叙事主体性的制度根源,是推动话语和叙事主客体互动的制度纽带,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以“人民代表大会”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话语和叙事,以“两个毫不动摇”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话语和叙事,等等。正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的创新与发展,新中国为世界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新概念和新范畴。百余年来,基于不同时代背景和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逐步探索出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又能客观反映中国发展历程的话语和叙事体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深厚的文化根基

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形成了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在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中,经常可以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嵌入和应用。从国内层面看,在历史发展中,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贯通、相互提升、相互融合,进而不断丰富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具体内涵。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小康”“中国梦”“共同富裕”等一系列具有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的话语和叙事表达。从国际层面看,也正是因为继承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更加注重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利益共生权利共享、倡导和而不同与交流互鉴。尤其是面对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粮食危机、贫富差距、局部战争等全球性挑战,任何一国想要单打独斗都无法解决,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3]在此过程中,中国话语和叙事传承着“协和万邦”“天下为公”等中华文化基因,彰显着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凝聚着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识,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合力。[4]同理,基于“天下一家”理念,中国在全球推进了诸多具有代表性的话语和叙事表达,进一步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5]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特有的实践标识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6](p.8)因此,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需要精准的话语表达与生动的叙事呈现。构建完善的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需要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步入新时代,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愈加注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历程的多元化表达,话语内涵、适用范围、表达方式、表现形态等都在不断延展和丰富,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这种新的话语和叙事表达更加注重中国发展过程的情景化特征,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差异。实践进一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理论支撑源自党的二十大总结提炼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话语和叙事体系的高度凝练。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特有的实践标识。人类文明新形态集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辉煌历史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伟大成就,为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和经验借鉴。[7]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呈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新图景,使相应概念和内涵通过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广泛宣传,不断凝聚共识。

三、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目标追求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目标追求,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8]具体而言,向世界真实展现中国发展成就、彰显中国态度,提升国际传播话语权,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是新时代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建构应当实现的目标追求。

(一)真实展现中国发展成就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丰富而独特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然而,由于世界对中国的认知与中国的发展速度存在落差,同时在西方话语和叙事的扭曲下,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发展难免会产生疑惑或谬误。由此迫切需要我们构建完善的话语和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彰显中国主张、中国态度,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进一步要求我们用世界各国各民族能够接受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摆脱“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为此,更好讲好中国故事和彰显中国态度成为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基本目标之一。

只有构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格局的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才能讲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故事,讲好建设美丽中国的故事,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故事。也只有构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格局的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才能在国际交往中更好彰显中国态度。比如,习近平在出访美国时,强调“中国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9]他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以“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等[10]精炼的话语阐释了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理由。在欧亚经济联盟第二届欧亚经济论坛全会开幕式的视频致辞中,他用“幸福路”比喻“一带一路”,诠释了“探索远亲近邻共同发展的新办法,开拓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11]才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中国特色、中国智慧、中国态度讲清楚、讲明白,及时澄清谬误、解疑释惑,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舆论支持,让世界更加理解和认同中国的发展与贡献。

(二)更好提升话语权

当前,国际话语权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世界各国纷纷从自身利益出发,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随着我国近年来综合实力不断跃升,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国际话语权理应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一方面,我们迫切需要探索在国际社会的话语场域由“他塑”向“自塑”的转变。因此,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成为提升国际话语权、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当下,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并没有很好与之匹配,导致在融入国际社会的过程中我们的国际话语权还处于相对劣势。所以要加快构建好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向世界展示中国发展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话语权。

各国在交往中难免产生利益交叉碰撞,因此,国际话语权对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提升影响力至关重要。习近平多次在外交场合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的情感立场和价值追求,这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国际秩序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由此,在与世界各国的文明互鉴过程中,才能更好展现中国始终坚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呼吁各国同心协力,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态度,更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三)更有力抵御腐朽思想

任何一个国家的话语和叙事体系都是不同意识形态下的具体表达,而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不同、国情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因此更要警惕西方腐朽资产阶级思想产生的不良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并发生深刻变革,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也随着西方话语不断涌现。例如,在西方学术话语包装下,错误思潮往往会给高校尤其是学生带来错误引导。又如,“中国威胁论”就是西方世界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有意曲解中国形象的话语表达。更为严重的是这种隐蔽性的学术话语,还会侵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甚至严重污染社会风气。

因此,只有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才能让广大民众正确看待西方话语的错误思潮弊病,有力回击错误思潮对我国主流价值观的侵蚀。同时,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可以更好发挥文化优势,通过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良好社会风气、引领正确的社会思想。这既是我们全社会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现实要求,更是我们打破西方话语霸权、推动形成客观公正积极健康的全球舆论生态的必然选择。

(四)为人类新文明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要在国际治理中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履行什么责任,是现阶段国际社会倍加关注的重要问题。“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12]习近平用鲜活生动的话语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建立同舟共济、携手并进、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的伙伴关系。

在国际国内形势依旧严峻复杂的今天,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等人类共同的威胁持续蔓延……[13](p.108)这一系列关于世界经济、国际安全、国际治理等的重大问题需要全人类共同面对和解决。更好体现中国的责任与担当必然要求我们在参与国际治理中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因此,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必须要以能够为人类新文明作出贡献的中国智慧和方案为重要内容。对此,习近平明确强调:“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14]

四、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基本遵循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并明确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15]在培育和弘扬相应价值观时,需要相应学术话语作支撑。在具体落实层面,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三方面基本遵循。

(一)基于话语一般原理、遵循话语逻辑和语言产生和发展演变规律

价值立场、观点和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就是话语,特别是集体或者国家话语。人们往往通过话语宣扬相应价值观,并在话语体系演进过程中使意识形态深入具体话语。从话语和叙事的内在逻辑看,一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是否能够被国际认同的重要标准,就是能否遵循一般意义的话语逻辑和语言产生发展演变规律。习近平强调,话语背后是思想、是“道”,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16](p.162)不论是话语体系还是叙事体系,往往需要依托相应的表达方式,尤其是话语表达,因此话语逻辑就成为构建话语体系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在概念层面,话语逻辑是话语主体和客体基于话语素材的互动,以及话语在产生、传播、反馈等过程中的内在演进机制。基于这样的动态演进历程,话语规律也是“话语行为、话语施事行为和话语施效行为”[17](p.90)过程的相应规律。如果遵循话语规律,那么话语和叙事体系最终则落脚为话语施效行为,进而才能对话语客体产生“感情、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话语逻辑及规律的本质就是话语主体基于相应素材,通过既定“话语程序”,在一定“话语情境”中的话语或叙事的表达。

话语逻辑的重要支撑是语言,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必然遵循相应规律。“无论口头表达的话语还是文字表达的话语,都是表达一定思想、观念、情感、理论、知识、文化等的字词、句式、信息载体或符号。”[18]话语和叙事体系从根本上必然遵循语言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然而,语言规律与话语规律不同之处在于,语言不单是相应“程序”和“情景”的有序表达。所以,在遵循语言产生发展演变规律的基础上,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应首先注重语言的“非中性”特征。语言是权力的表征,是权力塑造下的产物。特别随着话语和科学研究之间耦合程度不断加深,价值观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立足前文分析可见,遵循话语逻辑和语言产生发展演变规律也是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以“最佳方式”[19](p.212)推进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构建,更好发挥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功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

(二)结合中华民族特质、顺应语言文化传统及话语和叙事思维习惯

任何国家的话语和叙事体系不仅是“话语”“语言”层面的交流与互动,更是根植于一个国家自身民族语言文化传统及话语和叙事思维习惯的集中表现,对于中国更是如此。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内在文化基因。

从价值基础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存在价值共通性,这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有效支撑了马克思主义话语,逐步实现了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从价值目标看,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是为了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这内在要求相应的话语和叙事不能脱离中国民族语言文化传统及话语和叙事思维习惯。中华民族具有自身鲜明特质的民族语言文化传统及话语和叙事思维习惯,必然成为中国话语和叙事的重要民族标签。“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无论我们从哪个方面入手,都可以从中推导出另一个方面。”[20](p.52)因此,只有顺应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传统及话语和叙事思维习惯,才能更好凸显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中国元素”。从具体实践看,在广义国际舆论传播中,中华民族的特色往往会成为传播中国声音和讲好中国故事的扩音器。这从“唐装”“汉服”“古诗词”等一系列受世界欢迎的民族元素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基于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传统及话语和叙事思维习惯,可以更好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加快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进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中国民族血脉中深刻蕴含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价值理念。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此类价值理念更加有力地传播了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发展思维,成为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中一系列“和平”话语和叙事的文化支撑点。因此,顺应民族语言文化传统及话语和叙事思维习惯不仅有利于提升中国话语和叙事的认同度,还有利于进一步彰显中国智慧、精神和价值,更好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立足中国具体实践、切实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

“任何一种具有影响力的话语体系及其话语权,都具有五个核心要素,即政治性意蕴、学理性支撑、哲学性思维、通识性表述、有效性传播。这分别表达的是立场、观点、方法、表达、传播。”[21]然而,除了遵循话语逻辑和语言产生、发展演变规律,顺应民族语言文化传统及话语和叙事思维习惯之外,这五个核心要素真正实现内在联系的重要基础就是立足一国具体实践。对于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而言,就是切实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

一定程度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就与中国话语和叙事的国际影响力及话语权处于相对失衡状态,“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话语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不少方面还没有话语权,甚至处于‘无语’或‘失语’状态,我国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还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22](p.210)为此,不论是话语体系还是叙事体系,就必然要落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观点,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23](p.369)

步入新征程,完善的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必须更好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就,塑造世界人民认同的中国式现代化形象,抒发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共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实情感,阐明中国和平发展的内在道理,进而形成切实反映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质的话语和叙事体系。在此过程中,特别要注重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把握,形成话语和叙事体系在国际和国内两个维度的有机融合和互动。“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24]

猜你喜欢
话语中华民族体系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