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考察

2023-12-25 01:53王朝辉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理论课全省

王朝辉

(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5)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贵州高等教育事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分阶段厘清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对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中共贵州省委的领导下,各级人民政府对中华民国时期的教育和教师进行接管改造,按照统一要求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①。通过教材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渐次组建一支专门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师队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贵州教育战线经过拨乱反正,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特别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职化”方面发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战线重新焕发新的生机。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共贵州省委明确提出《关于实施科教兴黔战略的决定》,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符合省情、辅助教师发展的具体目标。同时,中央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也逐年细化。1998年6月“两课”课程设置与实施工作意见的出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科学化建设提出总体要求。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作用。全省高校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按照教师成长规律、教学需要、教学体系三位一体打造一支高质量教师队伍,严把新教师准入关、教师队伍培训关、教师素质提高关,为全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依据。

(1)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谓,为了行文方便,本文统一使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代替不同时期的称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先后通过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向全国高校传达最新中央精神。总体而言,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在“大思政”格局下切实守好责任田,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为核心、勇担新时代“立德树人”重任,是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始终贯穿的战略要求。自党的十九大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精神,接连出台《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黔党发〔2018〕32号),《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等具体文件,为全省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政策依据。本文分三个时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贵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程作简要梳理。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贵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1949—197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直接体现党在高等教育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革命史教研室为师资培训基地,开创了以民主革命时期党内干部教育为蓝本,苏联高等院校政治理论课为参照,针对普通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材体系。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中国人民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为直接学习范本,通过接收、培训、转岗三个步骤,贵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在学习探索中稳步前进。

(一)接管整顿与改造中华民国时期的学校

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11月22日市委成立“贵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下设文教接管部,分管新闻出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市军管会成立后,向各大学派出军代表和联络员,其主要任务是根据“暂维现状,逐步改革”的方针,宣传党和人民政府的政策,在保持原有教学体系、教师人员、课程内容基本不变情况下,让原有教师安心教下去,使教学秩序迅速稳定。由于正确执行了上述政策,军管会顺利接管国立大学三所,即:贵州大学、贵阳师范学院(已更名为贵州师范大学)、贵阳医学院(已更名为贵州医科大学)。文教接管部为解决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数偏少的问题,曾通过开办短期轮训班、专修班、星期日进修学校等多种形式,尽可能弥补当时师资队伍的不足。三所大学也充分利用寒暑假集中组织教师学习,尽量将新颁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苏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迅速推广到各高校。然而,从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来看,全省完全能胜任教学的合格教师人数,始终无法满足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需求。特别是原来承担过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党义”“公民”“童子军”“军训”等课程的教师,在思想上难免抵触,很难顺利跟上新形势,造成了师资的隐性浪费。在此种形势下,针对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思想改造运动”被提上日程。

(二)对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思想改造”

在日常生活与课程教学中不断接受思想改造,是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经验。1952年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经历了一场彻底的“思想改造运动”。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学习《新民主主义论》《社会发展史》等党内教育课程,引导他们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观、社会观与教育观。其次,有计划地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直接参加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系列运动,在实际斗争中接受党的教育,明确新公民身份,重新确立人生观与正确的工作态度。育人先正己身,这次思想改造运动对整顿、净化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 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的剧烈变动

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而论,贵州省最早根据1949年10月8日华北人民政府颁布的《华北专科以上学校一九四九年度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进行课程设置。1950年到1951年,全省高校依次开设《新民主主义论》《社会发展史》两门课程。1952年9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培养高等、中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师资的指示》出台,该《指示》强调要加强高等、中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同时,突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领导。在此前后,党中央对高等院系进行一系列调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则进一步借鉴和融合苏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增加“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马列主义基础”与“政治经济学”三门课程。但是,随着1956年苏联、波兰与匈牙利“十月危机”的爆发,致使中共中央“以苏为鉴”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设置,甚至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957年后,全国一些学校停开了原来由苏联专家组织编写的马列主义基础课程,以“社会主义教育”取而代之。1958年3月,贵州省教育厅在《关于政治课的意见(初稿)》中明确规定,理论教育与现实教育不可偏废,应把当前政治课合理分为两部分:“马列主义的基础知识”课,仍占据三分之二左右课时;以了解当前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为主的“形势与任务”课,应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1962年初,在贯彻“高教六十条”过程中,全省高校还能正常开设《中共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三门课程。但是,这一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授课质量却很难保证,背后的政治变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师队伍不稳定因素是其主要原因。无论是1961年高教部针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的“又红又专”原则, 还是1964年《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规定的1∶100师生比例,在频繁调整的课程体系、教学要求与政治运动的不断冲击下,教师队伍的建设受到一定的影响。

1977年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召开,党中央肯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工作,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工人阶级地位,这为教育战线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方针提供了最大的政策支持。这一时期,贵州省委、省政府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有条不紊地恢复全省教学工作,重新整顿并重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是放手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参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联系教学实际工作积极批判过去“左”倾思想的危害,端正教学态度与研究目标,正本清源。二是平反冤假错案,正式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地位和工作待遇,让教师安心在岗工作。三是为教师职称评定建章立制,恢复了中断已久的职称评定工作,使教师队伍建设有章可循。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贵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1978—2012年)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举全党、全国之力,继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进程,先后制定并通过“85方案”“98方案”“05方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进行三次大的调整,基本理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通过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培养符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的专业化、年轻化师资队伍,将课程、学科、师资队伍真正融为一体,解决了过去数十年兼职教师能力不足,专职教师数量不够,新老教师青黄不接的历史难题。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短期轮训

1978年教育部下发了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具体提出解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不足的三点意见。首先,应使原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尽快到位、恢复教学秩序,将校内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党员领导干部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序列,做到专兼均衡。其次,中国人民大学恢复招生,为全国培养合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教师培训基地。再次,各级党委、政府采取多种办法,因地制宜地对本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分批业务培训。在该《意见》精神指导下,贵州省政府首先尝试通过短训班方式分批、重新培训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分别于1981年、1982年两个暑假完成了全省第一次教师轮训。

(二)“85方案”“98方案”的施行

1984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规定》正式提出:“建设一支有战斗力的马列主义课教师队伍,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1]97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从国家战略层面肯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该《规定》还明确提出对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进行“快速扩容”的建设目标,即:“要力争在接下来的三至五年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的配置比,达到文科1∶80,理工医农1∶100的基本任务。”[1]97

1985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正式下发,为改革开放初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奠定基础的“85方案”正式落地。在1998年6月之后,继续增补为涵盖《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多门课程的“98方案”。然而,“98方案”并无全国统一使用的规范教材,仅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因此,各省自行解决教学、教材体系转换被提上日程。贵州省的具体办法是:首先成立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家组,针对教学大纲提出具体编写意见,做到省情与中央要求的有机统一。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教育厅牵头,继而再由贵州师范大学组织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编写组,合力编写完成全省统一使用的教材。通过这次“教材编写大练兵”,全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收获了理论学习、深化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育质量。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方面,“98方案”的实施,也直接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专项计划”的实施。该计划基本目标是,从1999年至2004年,每年至少培训3500名在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在职学习方式获得硕士学位。[1]187历史实践证明,专项计划的持续推进,对欠发达地区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05方案”后师资的充实提高

2005年2月7日,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宣告“05方案”在全国正式启动,与“98方案”相比,“05方案”由教育部组织全国专家统一编写教材,实现了教材的统编统用,同时,对教材、教学体系的转换要求较高。系列教材编印出来后,贵州省教育厅即刻组织全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读教材,做到对教材有一个整体全面了解,再请相关专家进行专题辅导。然而,由于全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养参差不齐,各校究竟怎样落实课改方案,如何实现“边学习,边转换”成为日常化难题。因此,这样短期内充实教师力量,以多形式、多渠道进行常年培训就成为必然。为加速扶持西部地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央财政每年为此拨付专项资金,由省教育厅专门举办和承担相关研修班和常态化教师进修工作,作为一项惯例延续至今,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弥补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的不足。

三、新时代贵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将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学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制度化结合,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在省级层面,明确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了地方党委、高校党委的主体责任范围,党委书记不仅是党的建设第一责任人,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在贵州省委、省教育厅和各高校的通力合作、精细配合下,贵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一)贵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持续提升阶段(2012—2017年)

该阶段的突出特点是进行整体建设规划,明确长期发展规划和阶段性目标。

第一, 随着党的十八大后“三进”工作的加速推进,具体落实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全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规划三结合。具体而言,贵州省制定的《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不再是单维度、省级层面的政策梳理,而是首先实现与西部地区、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协同发展,重新审视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一是着眼于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价值体现、具体要求与发展目标。二是专门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细化考虑教育部对接下来五年(2013—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阶段性要求。三是完成“贵州+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精确对标,厘清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新时代全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做好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和参照标准。

第二,实现人才遴选培养、学院建设“共冶一炉”,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真正实现平台化、梯队化、专业化发展,彻底告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短训多、能力弱、队伍不稳的历史问题。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正式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选聘+规培+特聘”三结合渠道,“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效果良好”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遴选的基本条件,与理想信念、师德高尚坚定并列。[2]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是高校人才梯队中的理想信念的模范践行者,更是学有所成、教研相长的研究者。

2017年秋季,教育部下发了《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的通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提出“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有道德情操、有理想信念”的“四有”标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个人科研的关系,应具体做到“四个相统一”,即: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四有”标准和“四个相统一”,具象化了两个关键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党和国家需要什么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二)贵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推进阶段(2017年至今)

党的十九大以后,党中央再次高标准严要求统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分别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重要地位、职责使命、职业操守、培养目标等各方面具体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走向制度化的成熟定型阶段。

第一,从整体布局上突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于2019年新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明确指出,要大力支持各级“思政专项”课题研究,选拔一批能充分实现教研结合的教师骨干,对其进行奖励与多样化培训,使教学成果转化成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我提升、自我认同的基本途径。[3]在这一精神指导下,《贵州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应运而生。贵州省教育厅在省委的领导下,制定了密切联系全省高校实际、综合衍生成果的“四大计划”,即:专题理论轮训计划、示范培训计划、项目资助计划、宣传推广计划。四大计划不仅对应一定的组织培训过程,还要继续转化为确切的专题研修、思政专项成果。

在“专题理论轮训计划”方面,主要通过组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专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专题实践研修,做到集中理论授课与经常性实践研学相结合,不断提升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养。

在“示范培训计划”方面,隶属不同人才梯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有一套培训办法,然后再促成不同梯队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如“后备人才培养”“骨干教师研修”“思政教师校际协作”来促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之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研共同体”建设。

在“项目资助计划”方面,“择优立项、择优推广”是主线思路,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领军人才培育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名师工作室”项目、高校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项项目来整体推进。

在“宣传推广计划”方面,由省教育厅负责牵头、联络与整体组织实施。其主要办法是,将集体备课活动、公开课展示、优秀骨干教师推介活动串联起来,形成广泛示范效应。

第二,细化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规范管理,具体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个体素质培养目标。2018年以来,教育部接连下发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若干职业准则,对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要求落实到个体。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六要”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2020年1月,教育部下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职责、使命担当、教师队伍的准入退出机制、教师队伍的使用与培养、职称评聘与考核评价、教师岗位津贴待遇、奖惩等各环节,分别作出明确规定。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文件,省委、省教育厅结合全省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实际,在全省掀起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同时还组织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对他们分期分批进行培训,既提高他们的政治站位、开阔了眼界,又有利于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规范化管理。

四、小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省高校根据党中央和中共贵州省委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始终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二者相统一、相互促进。其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及其“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都需要不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修订和完善,但课程设置总体是平稳的,具有内在一致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省高校探索出一条符合贵州高等教育实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化、规范化道路,从而为构建比较完整成熟、独具中国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地方经验。

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各个历史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始终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通过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结合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在不断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同时,还必须坚持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评价和保障体系,为当前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切实发挥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大学生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方面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理论课全省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加强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