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 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23-12-25 03:02兰洋洋
今古文创 2023年46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马克思

【摘要】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蕴含丰富的内涵,其以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为切入点,深刻阐明了只有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两个“和解”,才能真正实现人和自然之间和谐共处。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形成了一系列指导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全面把握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的丰富内涵和价值启示,对于我们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全局观,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共建清洁美丽的地球家园,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价值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6-0093-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6.028

基金项目:2022年度赣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马克思生态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项目编号:2022MKS014)。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深刻哲学命题,不仅关乎经济社会发展,还关涉人类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当今世界,全球化以势不可挡的劲头蓬勃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达到空前高度,但自然环境破坏、能源短缺等各种生态问题频发,尽显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立。在生态危机席卷全球的当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为指引,对于我们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身处工业文明时代,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马克思高度关注这一问题,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论述中,就在劳动异化的基础上大幅分析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又从人的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角度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进一步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类史与自然史之间的辩证关系。此后,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提出了以“自由人的联合体”代替肮脏的资产阶级旧社会。马克思正是基于对实践之问题诉求的不断反思,科学认识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关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一)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有机体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本质上是关于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统一的生态哲学,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内在统一的辩证发展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生态哲学上的革命性变革和历史性突破。

第一,自然界具有先在性和客观性。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1]95换言之,人是在自然中孕育而生的,自然界无私奉献的各种能源与资源是人类茁壮成长的原始养分,人类只有在自然界中才能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因而,我们要正确认识自然界的先在性和客观性,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合理地发挥自身的主体性特征。

第二,人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身价值。马克思指出,人之所以能区别其他自然存在物,就在于人能因自身特有的天赋、欲望和才能在自然界中发挥有意识的主观能动性。由此,现实的人为了满足人自身生存和发展,不断地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于自然,对自然加以改造和利用,自然被不断地打上了人类意志的烙印,更多地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样态而存在。

第三,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统一体。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元素的变化发展都会影响其他元素的变化发展。“万物同源,和谐共生”,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中,不存在脱离自然的人或者脱离人的自然,任何一方脱离整体而存在,都只会是抽象性的存在。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只有保持和谐共生、协同发展的双向互动状态,才能让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系统源远流长,才能永葆人类社会永续发展。人类和大自然同命运共呼吸,整个生物圈的稳定以及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人类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只有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模式以及互惠互利的关系,人类才能迈向更加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美好未来。

(二)实践是连结人与自然的纽带

人和自然之间,是以人的“感性、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对自然形成的否定性统一的关系。马克思多次强调,实践活动是人与自然关系中最基本、最首要的关系。人正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将自然二重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同时实现了人本质力量的自我确证。

第一,物质生产实践是连结人与自然的中介。人的劳动实践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力量,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下,织就了关于人类社会结构与特征的紧密关系网。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2]26人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斷的对象化活动,使人的肉体与精神世界同时得以延续发展。因此,实践是联系人与自然的中间力量。

第二,人化自然在人本质力量中自我确证。在人的物质生产实践中,人类通过自己的精神思考,富有创造性和能动性地改造自然界,使自然界朝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利的方向发展,从而使自然界变成了适应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人化自然”。在这个过程中,人化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人的目的、需要和情感等主观因素,展现和延伸了人类的生命意义、生命价值以及本质力量。

第三,人类的实践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人——自然——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中进行的,因而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不是无限的、绝对的,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任意发挥,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中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要看到人类实践活动的受动性方面,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因而,在通过实践活动来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和善待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两大和解”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

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指明了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两大“和解”,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

第一,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马克思主义在论证人、自然以及社会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指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只会变成主宰人命运的主体,而人则被动地变成被资本奴役的对象。这是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异化的根源。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3]269,资本家只考虑最近的最直接的利益最大化,毫不顾及自然价值和生态成本,也毫不关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彻底地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关系。

第二,“两大和解”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人与自然的和解”是指人与自然之间合理的物质变换关系。人类通过生产实践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在自然界中把“人的生命活动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身体”[4]603,并在这一实践过程中,人类逐渐认识自然、掌握和发展自然力,从而使人类能力的提高纳入自然系统的演变规律之中,使人类逐渐向自然界融合。“人类本身的和解”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谐。人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只有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在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统一性,以整体性思维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真正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类永续发展的高度,以丰富的内涵、严密的逻辑、深邃的远见,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破解了生态保护的时代课题。

(一)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首先,“生命共同体”思想,丰富了“人化自然”本体论。“生命共同体”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集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新而提出的原创性思想成果。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史本身就是一部不断发展着的自然史。”[5]47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命共同体”思想,指出“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体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受到损伤,都会破坏有机整体的协调、完整和稳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的本体论思想。

其次,“生命共同体”思想,构筑了马克思主义观察自然的整体性视角。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是从“物质代谢理论”的视角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从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所产生的劳动、交换和循环的过程出发去论断。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6]507,这一概念是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统筹考虑生命共同体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整个有机体之间的生态链是环环相扣的,指出了自然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构筑了马克思主义观察自然的整体性视角。

最后,“生命共同體”思想,拓展了生态文明的建设维度。“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以系统科学的整体视野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高度。“生命共同体”不仅统筹考量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系统以及人与自然、社会各“生态”系统之间的逻辑演进,还融合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建设,真正实现了多方位、多层次、多维度建设生态文明,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引。

(二)坚守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是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在我国新的发展阶段的直接体现。

第一,“两山论”的科学内涵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7]265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论”沿袭了马克思从辩证法的角度去看待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体现了尊崇自然、以人为本的现代发展理念。“两山论”观点基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基本论断,指出绿色发展的科学内涵就在于,绿水青山本就是宝贵的自然生产力,涵盖着有形的和无形的,以及可量化的和不可量化的潜在功能,为社会发挥着良好的经济效益。因而,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阶段,要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抉择逻辑,做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协调推进。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破解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时代命题。“两山论”的绿色发展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系统发展观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等基础上集成创新的发展结果。这一发展结果扩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概念的界定维度,明确了“生态”的财富创造维度。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不能偏执一端,人类的一切活动要从整个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去考虑,将生态维度的财富价值引入使用价值生产,协同发展自然和社会两种生产力,才能做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地球生态系统的生生不息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前提的。

首先,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时代价值。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虚假性,指出资本逻辑只会导致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生态霸权主义,造成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地球是全人类的共同家园,生态系统是整体性和全球性的。维护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首要的就是要维护好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良性运作这个基础性条件,促使经济全球化和生态全球化和谐发展。为了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自然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反思了全球经济发展模式和思维导向,以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提出了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的生态全球观,破解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生态系统有机链条断裂的难题。

其次,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体现了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多次强调,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形式。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仅是对于人自身本质的把握,也是生态建设的内在要求。“为了人”是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的价值取向,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是走向自由人联合体的整体走向。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既是主观需要,又受环境的制约。要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就要以维护人民的生态权益为中心,呼吁人民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工程,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三、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性的生态问题逐渐走进人类发展的大视野中。维护好人类存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是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也是人类翘首期盼的共同愿望。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思想,虽历经时代变迁,却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课题中,焕发出理论的魅力和思想的力量。

(一)把握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全局观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同自然两者的相互转化,共同发展,并完成两者本质的统一。”马克思这里所阐述的“社会”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共产主义社会。当前,世界以史无前例的复杂状态运作着。自然有机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以错综复杂的状态结合在一起。因而,充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局观,把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多维度的协调统一,才能大踏步迈向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

虽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们时刻牢记和把握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的全局观,并将其理论指导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在实践中健全和丰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必然能坚定不移迈向马克思所指向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共生。

(二)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价值指引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8]383在人类发展史上,人类的主体地位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得以彰显,而自然的先在性和客观性越来越被忽视,这使得人类生存的自然空间越来越狭小。

生态问题的频发无不在提醒我们:我们树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人类只有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将生态融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统筹发展中,才能走向更加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挑战和希望并存的时代,人类唯有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模式,消除分歧、互利共存、携手并进,我们才能与子孙后代共享山清水秀的未来世界。当前,我国为履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承担着极其艰巨的努力,更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的真谛,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引领人类在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携手并进。

(三)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9]158优良的自然环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前提。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摒弃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二元对立”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批判和超越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先污染后治理以及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是一条合乎事物发展的客观性规律以及合乎人类实践活动的目的性的发展道路。因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是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当今时代面临的资源短缺、生態失衡、疫情肆虐等严峻生态形势下做出的现实抉择。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坚实的践行者。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不断探索,坚持在实践中推动理论的与时俱进,致力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协同推进,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奋进新征程,建设生态文明还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推进绿色发展,坚定地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兰洋洋,女,汉族,山西临汾人,赣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