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县域经济发展耦合机制研究

2023-12-26 13:13谷正艳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县域农民工经济

谷正艳

(中原工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2]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最主要的是人的现代化。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一方面,农民工返乡创业通过促进空间转移、就业与市民化转型,推进了城乡融合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又吸引和激励了众多具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两者看似平行孤立,实则交融、互动、共生。[3]加强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县域经济发展耦合互动关系的理论机制研究,深入系统分析两者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具体模式,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农民工返乡创业体制机制、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破解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现实困境。

1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紧迫性和严峻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尤其是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的冲击,农民工“离城返乡”现象,越来越频繁。根据需求理论,国家提倡农民工返乡创业,主要是希望农民工将在城市务工所获得的技术、积蓄投入到当地的经济发展中来,填补当地经济增长的诸多空白,改善中国经济区域的城乡结构。根据推拉理论,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也一直在增加,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地方政府想尽办法吸引人才,在各个方面给予极大的优惠,此时农村地区的区位拉力已经逐渐大于城市拉力。农民工返乡创业在此背景下呈现逐年增长趋势,这就是以县域经济为载体的农村内部动机和以城市生存压力倍增的外部推力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社会效应。既有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农民工基于得失比较的主动选择,也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城市经济波动造成的农民工被动返乡,“归雁经济”是城市推力和农村拉力的双重效应下农民工衡量自身条件和发展状况利弊的结果。

对返乡农民工进行访谈、调研的基础上可知,返乡农民工群体可分为主动返乡与被动返乡两类。主动返乡的驱动因素包括两类:第一类农民工在外出就业、学习过程中掌握习得了相关的经验、技能、知识、资金等有利条件,他们趁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东风,主动返乡以获得政府在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更好的发展机遇,包括返乡自主创业、在家附近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等;第二类是农民工因为年龄、身体心理、文化等个人原因而主动返回家乡,这一类农民工年龄通常偏大,经济状况不一,个人体力、能力、心理等各方面不适宜外出打工,但对乡土都有一种无法割断的情结,叶落归根的主观意愿特别强烈。被动返乡农民工群体返乡的驱动因素也包括两类:第一类是农民工由于生活成本走高的原因而被迫返乡,具体原因有工厂倒闭、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做小生意失败、房租上涨等;第二类农民工由于家庭个人原因而被迫返乡,包括照顾老人,抚育小孩,忍受不了夫妻两地分居等等。“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国家—社会”“城市—乡村”的“接点”,县域经济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和平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

2 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县域经济发展的耦合互动关系分析

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县域经济发展两个看似不相关的概念和范畴,但它们之间却有着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本质联系,在空间、时间上存在耦合关系,在实践中互相支撑,一个搭台、一个唱戏,一个增引擎、一个拓空间,两者耦合发展,互促共赢,相互为对方提供前进的动力。

2.1 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内生力量

首先,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农民工返乡创业恰好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剂良药,能够较好地弥补县域人才流失的现状,有效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其次,促进了县域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期间积累的技能、资金、新思想、新观念等都是其创业的原动力。[4]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以产业为支撑,农民工返乡创业可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创业促进产业发展,反过来通过新产业、新业态创造农民工就近就业的机会。返乡农民工大多会选择在城镇中心区居住和创业,在地理空间上这种地域分布形成了大中小城市与农村的交集,他们利用在城市所学习的技术和掌握的资源,帮助城镇化建设解决就业转型的难题,有助于产城融合、产城互动模式的实现,进而推动县域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市民化进程和中小城镇高质量发展。再次,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县城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农民工外出务工积累的资金,是其创业的第一桶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与现实需要庞大之间的剪刀差困境,为其创业想法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前提。

2.2 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吸引和激励更多农民工返乡创业

俗话说得好:“家有梧桐树,自有凤凰栖。”农业的“推力”、工业、第三产业的“拉力”,再加上利益的驱动力,诸如返乡收入的增加、生活质量、受教育机会、居民化权利、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提高,吸引大量农民工返乡就业和创业。首先,为顺利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红利,以吸引大量农民工返乡创业。其次,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给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一些新兴项目产业落户到县域,同时城镇化建设和商业环境的不断优化也提升了其返乡创业的意愿,并激发了农民返乡创业的动力。

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县域经济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耦合发展。一方面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县域经济的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实现了个人财富的增加、农民增加收入、集体增加积累、国家增加税收的“四增”联动效应;另一方面,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也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 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县域经济发展的耦合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在城乡二元体制下,相较于城市市民而言,返乡农民工在主体禀赋和客观环境等方面都处于先天弱势,返乡创业的生存和发展显得更加不易。

3.1 返乡农民工自身人力资本匮乏

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发展前景”。与一般农民相比,返乡农民工长常年外出务工栖息在大城市,虽历经风雨,但也开阔了眼界,积累了一些经验、掌握了一定的技术,为其返乡创业创造了条件。但必须承认的是,农民工在之前城市单调重复乏味的工作阅历中很难积累到创业常识,加之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比较低,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返乡创业有些力不从心。在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的今天,仅仅凭借敢闯、敢干的拼劲很难成功,只有具备较强的信息收集分析甄别能力、敏感的市场认知,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 返乡农民工“融资难”问题突出

创业资金匮乏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首要制约因素。“百县调查”数据显示,近八成农民工返乡创办企业得不到金融机构支持,受调查的创业者70%以上将资金筹集困难排在首位。[5]农民工多年外出打工,很难积累数量比较大的资金,即便有初步的创业资金,在后续的生产经营中也会因为资金的匮乏而运转困难,受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空有一腔热情也是无法实现返乡创业的。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国家和地方政府也试图通过银行贷款或政府资金支持来解决农民工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但因缺口太大、贷款手续复杂、办理难度较大等效果并不明显

3.3 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和扶持农民工创业的优惠政策,但在具体的操作上由于执行力不够,一些国家创业优惠扶持政策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扶持成效并不是很理想。同时,由于返乡农民工文化水平、信息获取渠道、理解等方面的限制及政策的宣传和落实方面的欠缺,并没有最大化地享受国家的政策红利。

3.4 创业环境较差

对于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来说,县域范畴内创业的软硬环境相对于大城市而言都比较低,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宏观制度的不健全、法制环境的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到位、对创业者贡献认识不够等。为此,国家、政府、社会各界应当携手努力,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顺利进行。

4 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县域经济发展的耦合机制构建

4.1 建立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

农民工返乡创业初期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资金短缺。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探索适合各地的金融体系。首先,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贷款担保制度。由于农民工创业项目的多样性,因此应该探索符合当地的多样化的金融政策,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等的支持力度。其次,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创业信用评定机制。根据信用等级,在贷款利率、额度等方面给予差别化政策,体现守信价值。再次,构建农民工返乡创业启动资金支持体系。各地方政府可以设立专项经费用来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为确保资金用到实处,可以建立一系列的监督考核机制、设立考核标准,确保专款专用;同时也可以采取项目立项的方式,征集农民工为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好点子,对于那些符合乡村振兴发展、通过专家和大众评审立项的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样也需要设立考核标准。

4.2 构建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社会保障机制

首先,加大农村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为农民工创业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其次,通过实施户籍制度、医保和养老保险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改革,消除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后顾之忧,降低返乡创业农民工的生活成本,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提升创业意愿,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确保新落户人口与县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务,保障由农民工向城镇居民转变的速度和质量。

4.3 构建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教育与培训机制

开展各类与时俱进的创业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的创业素质及创业能力,增强农民工的主体意识,是保障农民工创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首先,利用高等院校现有的师资,结合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实需求,展开结对帮扶工作。一方面高校的专家、学者可定期给农民工开展系列创业讲座,帮助他们拓展创业思路,提升创业技能,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创业者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到一些龙头企业、大型企业实地进行参观学习。其次,可以引导和鼓励社会个人和组织兴办各类合法的创业培训机构,针对不同的创业项目,为农民工量身定做对口的培训。再次,把农民工创业项目与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和县域地理优势、产业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推进县域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4.4 构建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政策支持与服务机制

政策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基本保障,政府要扮好“领路人”角色。首先,要完善财税扶持政策,健全减费降税体制机制,降低创业成本。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规模普遍较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对此政府实行积极的财税政策,充分予以保护,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才能逐步扩大农民工的创业规模,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其次,完善资源扶持政策。政府要保障农民工返乡创业所必须的资金、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再次,完善市场宣传政策。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必须加大产品的宣传与推广,做好与市场的对接工作,将农民的资源优势转为农民的发展成果。与此同时,要健全监督机制,加强监督力度,使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在基层得到有效落实。

4.5 构建返乡农民工创业信息咨询与科技服务支持体系

由于创业扶持政策力不够,很多农民工不了解更没有切实享受到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的一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惠措施和保障政策,因此要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构建创业信息发布和创业信息交流平台。一方面可以将相关政策制作成生动、简单的动漫或短视频,在当地电视台、繁华路段的广告屏、抖音等地方发布,以便农民工更加便捷的了解信息和获取创业指导的服务渠道。另一方面,在地方台专设一个介绍成功创业经典案例的创业交流专访栏目,通过介绍增进农民工的创业信心,指导农民工创业。同时要简化新创企业创建程序,减少农民工创业成本和创业风险。

农民工返乡创业是推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实践和重要路径。农民工返乡创业对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加速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回流,对于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中国式乡村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一段时间,返乡农民工从“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的转变,将会成为我国新时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既是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又是解决三农现代化的关键。

猜你喜欢
县域农民工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