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黄河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12-26 13:13刘成成杨永亮蔡威熙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黄河共同体中华民族

刘成成,杨永亮,蔡威熙

(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1 乡村振兴背景下黄河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涉农高校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肩负着培育“三农”人才力量、为农业强国建设奠定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的历史使命。涉农高校学生中的青年学子来自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涉农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厚植涉农高校学生爱国情怀,对于培养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意义重大。黄河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支撑,是中华文明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新时期,对黄河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既是对炎黄五千年文明史主体文化的赓续,也是对国家发展战略的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积极助推黄河文化的发掘、研究、传承和融合,讲好黄河故事,是坚定文化自信、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一环,也是涉农高校承担起培养具有爱国爱农情怀、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历史重任的必然要求。

2 乡村振兴背景下黄河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机理

黄河从古至今哺育了亿万华夏儿女,黄河流域向来是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几千年来,黄河流域孕育出了丰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由此生发。涉农高校因其学科特色与黄河文化的亲缘性,更应将黄河文化精巧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2.1 黄河文化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联性

人类早期文明往往是人类与大江大河互动的结果,在我国,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河流文化的核心,而黄河因其历史先导性和早期进步性,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产生了极端重要的影响。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和繁荣与黄河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无论是黄河河源文化还是黄河中下游文化,她们都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息息相关。从整体上看,黄河文化首先具有久远性,早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已涉足青藏高原等黄河河源地区,由此开启了黄河流域的文明史。此外,黄河文化还具有明显的复合性,以黄河河源地区为例,藏族先民和古羌人曾长期生活于此,形成了复合性文化,殷商以后,开始有华夏族人迁到黄河河源地区,由此形成了“戎”“氐”“羌”“藏”“汉”等族群的复合性。 进一步讲,黄河文化还具有突出的辐射性和传递性,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河流文化的中心,常常通过人口流动和货物交换向周边地区辐射,同时,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沿着黄河脉络交流传递,彼此融合形成了赓续至今的中华文明。

黄河文化见证了历史的发展、文明的兴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历史上看,黄河文化的演进不断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至少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促进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通常认为,黄河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其依据在于黄河中下游区域是以旱地粟作为主要的农业文化经济形态。但不容忽视的是,在黄河河源流域,游牧文明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黄河串联起了两种生产方式,也融合了两种文化。二是带动多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在华夏族形成以前,生活在黄河河源流域的古羌人不断沿着黄河进入黄土高原,而后,作为古羌人的炎帝族与黄帝族在中原历经多次混战,才使得华夏族雏形渐显。可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史上黄河不但是见证者更是推动者。在历史的长河中,黄河流域生存的各个民族沿着这条母亲河汇集成了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三是与长江文明联结为一个整体。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塑过程中,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黄河流域的几条重要通道,如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等,通过货物交换、文化交流、人口迁徙等多种方式将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联结到一起,使其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

2.2 黄河文化与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繁荣稳定的基础,高校学生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22年教育部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中小学德育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融合。基于黄河文化对共同体形成和发展意义重大的基本共识,黄河故事的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一致性也不言而喻。因此,高校应尽力做好这篇融合文章。

黄河文化之所以能够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黄河是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和文化中最深刻的集体记忆符号,她从内到外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一是黄河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是以悠长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为底色传承至今的,黄河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壮大,黄河文化中包含的历史底蕴、生态状况、哲学思想、价值规范、道德传统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讲好黄河故事,就是在唤起亿万中华同胞的集体记忆,从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黄河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 “母亲河”,这一称谓本身就是一个情感符号。加之,黄河故事中的许多事件和人物体现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中华民族精神,能够使学生在生动、立体的故事环境中思索集体印记,并迅速产生对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和价值归属。三是黄河文化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从古至今,黄河流域孕育了多种多样的文化类型,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这一集体性概念。黄河故事中流淌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坚实根基。因此,讲好黄河故事,就是在赓续中华文化,就是在增进民族文化自信心,也是在增强这一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

涉农高校因其学科特色与黄河文化的亲缘性,更应将黄河文化精巧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探索需要大量拥有家国情怀的青年人才,传承与发展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对于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尤为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回信中号召青年学子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这为全国涉农高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加强农业科研创新、培育知农爱农型人才,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千百年来,黄河流域人民伴水而居,在放牧耕种中形成了发达的农耕文明,进而产生了丰富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成果,构成黄河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成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主要载体和表征。涉农高校学科特色、培养方向与黄河文化特征高度契合,在黄河文化的理解和融合上具备先天的优势,挖掘、保护、利用、传承黄河文化中的农业文化遗产,既可以向传统汲取智慧,又可以让千年农遗通过借鉴现代农业技术彰显出当代价值。将黄河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既具有时代必要性又具有现实可行性,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3 乡村振兴背景下黄河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3.1 强化思想导向,坚持以增进共同性为原则

涉农高校开展黄河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切实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为服务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凝聚精神力量。具言之,首先要通过黄河文化提升涉农高校学生的家国情怀,本质上是一种“国家化”教育,其核心在于对国家的归属与认同。通过挖掘黄河文化丰富内涵,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结合,讲好黄河的自然史、文明史、治理史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治黄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让学生在获得和理解相关知识的前提下,形成自己属于中华民族集体的荣誉感,并进而自觉维护这一共同体的安全稳定。对中华民族的集体认知并不意味着就能生发出中华民族情感,从大禹治水到“保卫黄河”,从“焦裕禄精神”到“红旗渠精神”,黄河文化始终传承着中华文化的本质基因,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涉农高校通过讲好黄河儿女奋斗故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使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进而转化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积极认同和深刻理解,并在行为上为这一共同体的繁荣积极作为,厚植爱国爱农情怀,将民族认同感转化为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责任感。其次,要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通过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展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塑造稳定而持续的文化共同体理念,进而使生活在这一文化共同体的三农学子蕴聚起以共通性文化和共识性价值为核心的归属感,形成对文化共同体的强烈自信,并上升为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信心决心。

3.2 凝聚价值共识,创设“身心合一”的育人模式

黄河文化内嵌于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构建起思政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确保黄河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入课堂、入教材、入头脑。着眼不同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培养目标,充分整合党委统战部门、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共青团等机构力量,加强分工协作,打破传统学科边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将黄河文化元素纳入教学方案或教材体系,特别是在思政课教材建设上。挖掘和整合黄河文化教育资源,包括历史文献、地理资料、文化遗产等,尤其是关于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产生、农业工具的出现和发展、农田水利的开发利用、农业技术的应用推广、救灾政策和思想、农书的出现、农商关系思想等方面的教学材料和内容,建设与黄河文化相关的数字化资源库,方便教师和学生随时获取相关资料。通过多学科的视角,让学生全面了解黄河文化的多样性和重要性,从而增强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

对黄河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结合现代科技,如互动讨论、实地考察、在线展览、虚拟实境等,增加教学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校园生活和文化建设中,通过校内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宣传橱窗等多种途径和各类媒体广泛宣传,积极使用电脑端、手机端上的各类传播平台,运用微信、抖音、哔哩哔哩等各种学生经常使用的自媒体软件进行全平台推广,鼓励学生主动利用自己的网络影响力为黄河文化的传承弘扬正面发声,扩大黄河文化影响范围。大力宣传融合时代特色的新时代黄河故事,营造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校园人文环境。组织师生围绕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主题,录制专题视频、自建主题课群、举办专题网络文化活动。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合作,通过加强与相关文化机构和地方政府合作,举办黄河文化展览、讲座、文艺展演等活动,拓展学生对黄河文化的认知和体验。

结合涉农高校特色,服务黄河流域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衔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进黄河流域,面向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需求,充分发挥专业特色优势,从技术服务、寻根科学问题、学习高新技术方面开展社会服务与实践活动,亲身感受黄河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实地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黄河的历史底蕴,认识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培养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提升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担当意识。

黄河文化与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涉农高校应充分利用黄河文化这一宝贵资源,引导青年学子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历史记忆,强化地域与文化认同,培养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观念,厚植爱国爱农情怀,为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为建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黄河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需要持续努力和创新的工作,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包括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的共同参与,通过教育资源整合、跨学科融合教学、“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衔接等观念方法革新,可以更好地将黄河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怀,培养有担当有责任心的知农爱农型人才。

猜你喜欢
黄河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黄河』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