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涛
(兰州财经大学 图书馆,甘肃 兰州 730000)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和“魂”,没有文化振兴就难以实现 “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的目标[1]。党和国家高度关注乡村文化振兴的协调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例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加强城市对乡村文化建设指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年)》指出,要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机构的纽带作用。由此可见公共图书馆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我国公共文化发展与建设的重要载体,其公益性、服务性、平等性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理念相适应。
从宏观的层面出发,公共图书馆具备自主学习、教育支撑、情报中心、社区活动、信息消费以及社区记忆等功能。结合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发现,公共图书馆与乡风文明这一总体目标存在高度的契合性。譬如公共图书馆发挥社区记忆功能,可以弘扬农耕文化;发挥信息消费功能,能够实现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发挥社区活动功能,有利于构建文化服务中心;发挥情报中心功能,可以获得文化咨询、指引及参考等方面的服务;发挥自学功能,能够调动农民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而发挥教育支撑功能,可以提高乡村文化教育的整体水平。
一方面公共图书馆的办馆理念是 “让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各年龄阶段的人群,都有权利、机会享受优质的文化服务”,能够促进城市与乡村拥有公平、平等、公正的发展机会,缩减城乡文化差异与差距。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可以使乡村振兴中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建设工作得到全面发展。此外,公共图书馆有利于农村居民进行文化学习、文化熏陶、文化陶冶,提高农村居民参与文化振兴活动的积极性、能动性、创新性。
通常来讲,公共图书馆具备开展“文化教育”“开发智力资源”“保存文化遗产”以及“传递科学信息”等价值,可以结合时代发展特征,满足公众交往需求、文化需求、研究需求、信息需求与教育需求,并且奉行人人可以免费进入图书馆,获取文化知识的权利的宗旨,使社会大众可以通过公共图书馆获取资源,改变自身的命运。在文化建设层面,文化权利通常指居民从事或享受文化互动的基本权利,包括参与文化生活、开展文化建设活动、享受文化成果以及接受文化教育等基本权利。乡村文化振兴中的文化权利诉求就是尊重和保障农民的文化权利,全面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公共图书馆的宗旨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诉求相契合。
农村图书室(馆)主要指构建在农村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或图书室,具体包括农家书屋、文化站、乡镇图书馆等。截至2020年我国共有农家书屋59.3万家,人均图书为1.63册[2]。分布广泛、规模庞大的农村图书馆是最为基本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保障与有效载体,可以满足乡村居民广泛而多元的阅读需求,丰富其精神生活,提高其文化素养,为我国全面实施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必要的抓手。
举办和策划阅读推广活动是图书馆助力文化振兴的重要方式之一,通常由市县级或省级公共图书馆“策划”和“牵头”,联合农家书屋与当地图书馆,举办形式各异的文化阅读活动,如“经典诵读”“少儿阅读”“农民读书”“国学讲堂”“宣讲会”等活动,能够实现全民阅读,激发乡村居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振兴以及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阅读推广活动还能促进文化资源的共享。即打破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壁垒,将公共图书馆的阅读理念、阅读方式、书刊资源在乡村地区进行传播与传递,并与乡村本土的文化元素融合起来,为后续的文化服务交流活动提供支持。
信息服务通常指公共图书馆将咨询服务延伸、拓展到乡村地区,促进当地文化、经济、生态、政治的发展。随着现代农业及信息技术的迭代更新,信息服务也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和特征。一是服务对象日渐广泛,从面向农民到面向务农人员、农贸从业者、农技人员、农业管理者等群体。二是信息产品内容日渐丰富,从提供生产技术到提供致富信息、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相关政策。三是服务手段日渐多元,从纸本产品发展为信息化服务。即通过新媒体平台向乡村居民提供电子期刊、电子书籍、电子资料,切实打破了传统图书馆服务的限制,提高了信息服务的便捷性、及时性及有效性[3]。
文化培训具体指以提高乡村居民的实用技能与整体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公共图书馆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形式。在社会实践中,公共图书馆通常联合县级或市级图书馆开展培训活动,或者联合相关部门举办文化课堂,邀请农业领域的教授、学者、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从而促进农业信息技术的交流与指导,为农村居民接受文化熏陶与技能培训提供机会和渠道。此外,加大文化培训力度,能够丰富农民的知识结构,提升农村农业的发展质量,助推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让建设主体团结起来,共同促进乡村社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地发展。
公共图书馆不仅能为农民提供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还能为中小学生、留守儿童提供陶冶情操、读书学习的学习园地,在乡村文化振兴中,肩负着凝聚人心、文化服务及教化群众的重任。因此,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视域下,公共图书馆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助力文化扶贫和精神文明建设及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等层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在社会实践中,我国公共图书馆却存在着诸多层面的问题。
公共图书馆所具有的情报中心功能,可以提供专业的参考、咨询、指导服务,承担收集、处理、整合社区情报的职能。因此可以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政策决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但由于我国乡村文化振兴研究存在诸多方面问题和挑战,导致公共图书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成效不够明显[4]。一是公共图书馆难以拓展自身的“情报中心功能”,不能明确自身在乡村文化振兴研究中的定位,从而导致其不能从研究团队建设与文献资料收集的角度出发,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研究工作。二是缺乏与相关部门的合作。部分公共图书馆在发挥情报中心功能的过程中,通常面临着研究成果的针对性、精准性不高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图书馆缺乏与县级政府办公室、县委政策研究室的合作,致使其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缺乏实效性。
公共图书馆能够在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缩小城市与乡村地区的数字鸿沟,其中数字鸿沟具体指由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差异,导致城乡、人群之间出现悬殊的差异。现阶段,数字鸿沟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乡村经济、文化、生态、政治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为此,公共图书馆应通过制度优化、技术应用及服务体系改革的方式,缩减城乡信息资源之间的差距。但由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滞后,导致城市优秀的、先进的、科学的图书资源难以呈现在乡村地区。并且地方图书馆员的信息化素养不高,致使优质的图书资源难以全面、充分地呈现在社会大众面前。诚然,部分公共图书馆构建了科学完善的“数字图书馆系统”,但由于缺乏对当地文化需求与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了解,导致数字资源收集、整合、建设不够系统、科学、全面。
公共图书馆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不仅需要发挥自身的情报中心功能,还需要通过信息化服务,拓宽图书资源的获取维度、存储规模,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质量。由于乡村居民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客体,公共图书馆应通过阅读推广活动,提高农村居民获取、利用图书资源的意识与效率。但在此过程中,我们却面临如下两方面问题:一是阅读推广活动效率不高。传统的阅读推广活动缺乏针对性和精准性,难以结合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进行策划。公共图书馆所开展的各类读书活动,难以调动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意识,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并且阅读推广手段滞后,通常以阅读活动为主,无法契合农民的信息获取习惯。二是缺乏有效的阅读指导。即不能结合农村居民浏览、阅读的基本诉求,提高科学合理的阅读指导服务。通过实践调查显示,阅读推广活动、农村图书馆、农家书屋所提供的阅读指导十分有限,不能及时、全面、精准地指导农民阅读相关书籍。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完善的研究与丰富的经验。公共图书馆可以为“乡村文化振兴研究工作”提供可靠的咨询服务与参考资料,提升政策决策、相关研究的实效性,让乡村文化建设、文化振兴及文化传播工作有理有据、有规可循[5]。为此,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参与到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提升我国乡村振兴建设的整体水平。第一,图书馆应组织专业人员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打造一支拥有本土特色、训练有素的研究团队。第二,构建智库工作室。即通过发掘、整合、应用图书馆资源,开展文化研究工作,为有关部门或机构提供政策咨询服务。第三,完善图书资源,发掘并存储当地的历史文化信息(如地方志、县志等),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文献咨询、文献传递服务。第四,积极参与研究联盟、研究院等平台的建设。第五,公共图书馆应引领高校情报学、图书馆学及涉农专业的学生进入乡村地区实习,推动图书馆建设,使其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图书馆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研究的水平与能力。此外,在此过程中,公共图书馆还需要构建成果评价及转换机制,让研究成果更有效地、更有针对性地应用于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公共图书馆的辅助作用,推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为缩减城乡信息差距,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应结合农村农民农业的信息服务、应用、产品及技术特点做好整体规划,弥补城乡的数字鸿沟。首先是通过“互联网+”理念,构建高效性、全面性、即时性的数字图书馆,提高自身的信息共享功能。即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深化对文献资料的收集与储备,做好数字化建设工作,让各类文献资料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在图书馆终端,便于各级政府部门查阅、调取及应用。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构建信息数据库。如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乡村旅游等方面,构建资源数据库,通过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对分布在政务网站、农业信息网络站的信息资源进行抓取,并整合成专家观点、理论分析 、实践经验、国家政策等专题资料。其次是加强信息培训与优化信息服务模式。公共图书馆应为当地图书馆员提供信息技术培训及服务,培训内容应包括多媒体技能、计算机知识、大数据、新媒体等。通过提高当地图书馆员的信息化素养,让数字图书馆内容更及时、全面、有效地呈现在乡村居民面前,提高其文化建设意识,积极参与到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过程中。当然在此过程中,公共图书馆可以聘请农业企业家 、农技人员、专家团队,在线指导农业技术、教授专业知识以及交流种植经验。
首先是创新阅读推广形式。一方面,提高阅读推广活动的感染性。即将阅读推广与乡村居民的文化生活、民风民俗结合起来,例如开展与歌舞节、民俗节相关的阅读推广活动,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推广工作的实效性。另一方面,提高阅读推广活动的精准性。即在阅读推广前,公共图书馆应开展针对性、实效性强的社会调研活动,了解当地的人口分布、结构及基本需求,制定出可行性高的活动方案。针对贫困户的阅读推广工作,应以农业生产技能、致富渠道等书籍为主;留守儿童应以心理疏导、启蒙教育方面的书籍为主。同时,我们还应运用“抖音”“微博”“微信”等平台,将优秀文化资源多平台、多终端、多渠道地展示出来,提高乡村居民获取阅读资源的实效性。
其次是加强阅读指导。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视域下,文化资源的覆盖维度越来越大,农村居民获取阅读资源的机会不断增加。但由于阅读素养与阅读习惯方面的原因,导致农村居民难以充分利用阅读资源,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因此,公共图书馆应通过阅读推广活动或信息服务平台,为其提供科学、专业的阅读指导。还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农村居民的阅读倾向、喜好,提出针对性强的阅读指导建议。或者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预测农民阅读的需求,提供动态性的阅读指导。根据阅读深度及文化程度,调整指导内容,确保图书馆所提供的资源,可以实时满足农民的文化、生产、生活及教育需求。
公共图书馆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能够激发乡土文化的底蕴,共享乡村文化成果,满足乡村居民多元性、多样性的文化需求。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公共图书馆应从情报服务与阅读推广两个方面出发,借助信息化技术、互联网思维及庞大的资源储备,重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让乡村居民能够获取优质的图书资源,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质量,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