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路向探索

2023-12-26 13:13解恒岩李志亮褚丁庆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中华育人

解恒岩,巩 正,李志亮,褚丁庆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中华体育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自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体育实践,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2013年8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时强调:“广大体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为我国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精神指引。2021年7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2]随着世界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加速演进,新时代青年正面临着意识形态交锋、非主流价值观冗杂、社会文化失调等时代问题,亟需科学正确的思想引领。中华体育精神蕴含着深厚的精神主义,彰显了鲜明的实干、求实、奋斗品质,凸显出强烈的追求卓越和超越自我的内生动力,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 新时代弘扬和培育中华体育精神的重大意义

中华体育精神是同奥林匹克精神相结合、具有中国体育特色的时代产物,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和中国精神的延伸。迈入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弘扬和培育中华体育精神,对于继承百年体育事业探索的坚定意志,发扬历代体育人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意义重大。

1.1 宏观层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价值观念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核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在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它承载着民族、国家的精神追求,具有最持久、深层的力量。[3]中华体育精神科学内涵和价值导向,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亦可看做是其生动表达和具体体现。其中,“为国争光、无私奉献”同属于国家层面,体现出为推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精忠报国、克己奉公的爱国主义意识;“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同属于社会层面,营造出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社会氛围,以及知法守法、严守规则的社会风尚;“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同属于个人层面,展现出广大体育工作者在个人岗位中爱岗敬业、团结奋斗、顽强斗争、不怕挫折、追求胜利的精神面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体育精神指明了价值旨向,同时,中华体育精神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实践载体和示范,有助于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促进共同价值观落实落地,以自身实践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1.2 中观层面: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4]置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部分予以阐释和要求,深刻说明了体育文化对于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繁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于中国特有的文化环境与思想土壤[5],发端于不同时代下的体育思想,经过长期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化脉络。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6],表明体育精神、体育活动对于人的身心发展,国家兴衰存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过程中,衍生出女排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以中华体育精神为核心的精神谱系,发展和壮大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继续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深刻理解中华体育精神的历史进程和精神内涵,有助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

1.3 微观层面:激发和蕴育敢于斗争、勇于拼搏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7]在党的全面领导下进行的百年事业奋斗史和百年体育发展史擘画了壮丽的斗争史诗,根源是中国人民顽强斗争、团结奋斗、勇于拼搏的真实写照。在体育领域,广大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员站在竞技赛场中既要面对外国选手的敌对和轻视,又肩负国民的希望与期待,依靠敢于斗争、勇于拼搏,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优秀品质,取得了国家的荣誉和个人的发展。探赜中华体育精神的外生动力与内生活力,实然是激发人内心深层中的潜力与信心将精神外化于行,形成攻坚克难、凝心聚力的磅礴力量,破解前进道路中的矛盾。同时,通过“遵守规则,坚守底线”“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提升德育,“不断学习,不断超越”增强智育,“生命不息,运动不止”强化体育,“修身塑形,健美体态”涵养美育,“接受锻炼,磨练意志”促进劳动教育,实现以“体”树“徳”、增“智”、育“美”、尚“劳”的良好循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中华体育精神不仅蕴含强身健体的“术”,更蕴含育人见理的“道”。[8]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推动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好中华体育精神政治引领性、现实体悟性、实践转化性的独特优势,符合当前形势所需,符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符合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具有鲜明的价值意蕴和实际作用。

2.1 政治引领性:激扬新时代青年学子的奋斗意志

发挥中华体育精神铸魂育人作用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中华体育精神作为体育事业的精神内核和理论先导,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体育运动实践中所形成的,坚不可摧而又历久弥新,有助于回应和解决当前时代特点下所暴露出的思想问题。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培根铸魂作用。中华体育精神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意识,可以帮助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团结奋斗意识,提振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中华体育精神来自于广大体育人在建设体育强国道路上的具体实践,产生出许多行业榜样和冠军人物,他们的奋斗历程能够鼓励青年学生在自身专业领域深钻细研、砥砺奋斗,摒弃碌碌无为、虚度年华的人生追求,焕发出不怕艰苦、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

2.1 现实体悟性:培养实干、求实、奋斗优良品质

发挥中华体育精神激扬斗志作用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中华体育精神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广大体育工作者和青年运动员在体育事业中为了国家荣光真抓实干、科学求实、团结奋斗而凝结的现实产物。面向青年大学生弘扬和培育中华体育精神,着实能够实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育人成效,具有深刻的直观体悟性。原因如下:一是群体一致。受生理和心理成长发展影响,绝大多数运动员竞技状态的“黄金时期”都在青少年阶段,所以大部分运动员追求成绩突破的年龄与当代大学生年龄相符,将他们视作榜样,有助于帮助青年学子比学赶超,积攒信心。二是追求一致。体育运动员的现实追求就在于突破自我、为国争光,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青年力量,通过讲述运动员的奋斗历程,有助于培养实干、奋斗的优良品质;

2.3 实践转化性:促进精神与实践的双向循环互动

发挥中华体育精神主观能动作用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宏观上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中华体育精神并非是固化、僵化的理论,而是仍在新时代体育实践中得到创新发展。例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顺利举办,广大体育工作者秉承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用思想指导实践,付出了坚实的努力,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孕育出新的北京冬奥精神,再次谱写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事业新篇章。因此,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于要发挥中华体育精神的主观能动作用,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环节运用落实,让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体育运动、竞赛竞争中主动发扬实干、求实、奋斗的优秀品质,以此在明证中华体育精神之上形成自我意识,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向探索

欲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藩篱,亟须在传统形式的基础上创新理论铸魂和实践育人的方式方法。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杜绝单一的理论堆叠或“蜻蜓点水”式的教学,应当由各级部门统筹谋划、协同联动,从理论层面深刻阐释中华体育精神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血脉,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建立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的价值体系,真正培养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

3.1 育人导向: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培根铸魂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思政教育主体应当全面加强对中华体育精神的认识,将赓续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思想内核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的重要内容,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的内在联系,广泛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各领域、各环节,着力提升铸魂育人实际效果。

一是从赓续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中坚定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体育精神生成和延续的“根和魂”,也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和振兴的“本和源”,弘扬和传承中华体育精神首先要坚守文化本源、坚定文化自信。学校党委及有关部门应当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文脉作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重要教育内容建设,纳入各类学科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立足文化源头,赓续文化血脉,讲深、讲透、讲活亘古至今华夏文明的体育思想、观念和作用以及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艰苦历程和辉煌成就,引导青年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二是从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中汲取奋斗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9]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涵育中华体育精神相辅相成、同频共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当加快构建思政教育体系,将中华体育精神的科学内涵贯穿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培养全过程,贯彻“三全育人”理念,让青年学生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接受正确价值观熏陶,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 队伍体系:全力打造“思政+专业+社会”育人团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组织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中坚力量,所以亟需构建新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体系,拓展“全链条”育人团队,大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

一是以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组织员和心理健康教师为主体,发挥思政队伍引领作用。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运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传播好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血脉和科学内涵,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感召学生。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群体,应当通过多种手段将中华体育精神渗透至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之中。组织员是各级党组织专门从事党员发展和党建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和第一责任人,要以“三会一课”和主题党团日活动为契机,在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同时融入中华体育精神,增强党史学习感染力。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利用中华体育精神帮助学生拨开心灵的迷雾,砥砺奋斗的意志。

二是以公共体育课教师为支撑,发挥专业队伍协同作用。公共体育课教师一方面可与辅导员搭建沟通桥梁,将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作为学生评奖评优、入团入党的参考因素,使学生了解德智体共同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与心理健康教师共同探讨身体锻炼和心理疏导的共育模式,利用团体辅导等方法,强化价值引领,调适心理状态。

三是以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工作者为补充,发挥社会队伍赋能作用。广大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工作者都是中华体育精神的真实体现,也都是铸就和发展中华体育精神的缩影。将他们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把“一线赛场”搬上“三尺讲台”,讲述成长成才的个人历程和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分享顽强拼搏的奋斗感和为国争光的荣誉感,有助于为思想政治教育赋能增效,提升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的实际效果。

3.3 教育模式:大力推动多维耦合方式守正创新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避免出现“大水漫灌”式的理论堆叠,也要防止“蜻蜓点水”式的泛泛而谈,应发挥好课上课下、网上网下各方渠道,在守住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前提下拓展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方法。

一是守住本源,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课程是“育人”的资源平台和内容载体。[10]要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相结合。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胜利举办,广大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工作者在自己岗位为国争光、真诚奉献、默默耕耘的精神面貌,是中华体育精神最真实的现实表达,同时,各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现实载体,向世界宣扬了文化自信。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要将这一独特优势融入至教育内容之中,挖掘其中广泛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与自身课程建设相结合,以具体实例和人物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之基的同时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积蓄强大的报国情怀。

二是着眼日常,推动“课上+课下”同频共振。课堂教学是保证青年学生学懂弄通中华体育精神的“压舱石”,校园文化活动则是发扬和践行中华体育精神的“助推器”。首先要不断完善好校园文化宣传载体建设,加强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电视和宣传栏等宣传媒介和硬件设施建设和责任管理,将中华体育精神纳入系列宣传内容中。其次要广泛开展主题宣讲、演讲比赛、文创设计和多种形式的征集活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青年语”把中华体育精神“青年化”。再次要广泛举办校园运动会、校园马拉松等体育活动,引领学生将中华体育精神转化至体育竞赛活动中,使其在体育运动中展现“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着力发挥“以体育人”实际效用,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

三是放眼网络,推动“线下+线上”同向同行。网络从生活的“调味品”已然成为日常的“必需品”,青年群体是使用网络的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抢抓机遇,通过一系列举措率先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用好新媒体宣传平台,以网文写作、图片展示、视频讲述的形式开展中华体育精神系列宣传活动,提升网络育人实效,促进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

3.4 评价机制:着力完善育人成效全方位测评体系

评价结果是教育改革的导向,教育改革可促进评价结果的提升。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11]因此,从检验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视角出发,评价机制的建立应秉持3个向度。

一是以综合性评价为主,综合性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综合性评价设置方面,要检查学生对于课堂中所讲授的中华体育传统文化和中华体育精神科学内涵的掌握程度,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另外,让学生撰写体现中华体育精神内涵的自查报告,从而考查学生中华体育精神的实际运用。过程性评价可从随堂检验过程中针对学生问题回答、成绩突破、分组竞争等方面给予成绩。

二是以定性评价为主,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要在评优评先,奖助学金评定,推优入党入团等节点,针对满足条件的学生,辅导员要联合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体育课教师等群体对其理想信念、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进行评估,作为推优的决定性指标,若出现不合格者实行 “一票否决制”。定量评价应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科研学术、校园活动和体育竞赛的参与次数、贡献程度以及所获荣誉方面进行量化评价。定性与定量评价比重应均等。

三是以德育评价为主,智育、体育与心理素质评价相结合。德育评价要融合学生德育成绩和自查报告进行整体测评,也要结合学生的学业成绩、体育成绩和学年体质测试成绩。同时,心理健康中心应当设计或引用关于意志力、抗挫力、承受力的调查问卷,面向全校学生进行检验,并综合两个学期结果进行比较,将结果提供给有关部门负责人。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中华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只为娱乐,无关输赢——古人的体育精神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体育精神的发展和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