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民俗文化翻译策略

2023-12-26 20:59徐泽林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28期
关键词:翻译者目的论本土化

徐泽林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民俗文化的传播与翻译显得尤为重要。民俗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集中反映了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特色,它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源。在民俗文化的传播与翻译过程中,由于各民族文化差异的存在,往往会遭遇诸多困难与挑战。这些困难不仅表现在语言表达的差异上,更深层次地表现在文化理解与文化传递的准确性上。为了有效传递民俗文化的内涵与特色,寻找合适的翻译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目的论作为20 世纪70 年代兴起的翻译理论新范式,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主张译文应当满足特定交际目的和接收者的需求。这种以接收者为导向并注重译文功能的翻译观,为解决民俗文化翻译中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目的论的指导下,翻译不仅是语言与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信息传递。目的论视角下的民俗文化翻译研究尝试从翻译的目的和接收者的需求出发,探讨如何更准确、更有效地传递民俗文化的内涵与特色,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民俗文化翻译的理论研究,还对实际的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目的论视角下的民俗文化翻译策略,以期为民俗文化翻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以促进民俗文化的准确传递和国际传播。

1 民俗文化翻译工作的意义

民俗文化是每个民族独特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1]。民俗文化的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1.1 有助于民俗文化的传播

民俗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缩影,其传播对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推广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2]。民俗文化的传播与翻译工作紧密相连,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为民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手段。通过翻译,民俗文化得以超越语言与地域的障碍,实现对外传播,使更多人能够了解和接触不同的民俗文化,同时也为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提供了可能。

现代社会,全球化的浪潮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民俗文化的翻译工作也因此变得越来越重要。民俗文化的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是文化传播的过程[3]。通过对民俗文化的翻译,能够将一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色与价值传递给其他文化群体,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不同民族的文化精髓[4]。另外,民俗文化的翻译对丰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民俗文化的传播可以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与认识不同的文化,拓宽人们的文化视野,为构建多元文化社会提供了积极的推动力。民俗文化的传播也为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感提供了支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的翻译和传播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为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力量。

1.2 有助于民俗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民俗文化多样性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其保护不仅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至关重要,更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非凡的意义。通过翻译,能够打开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大门,为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搭建桥梁,从而为民俗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提供有利条件[5]。

一方面,民俗文化翻译工作对于提升民俗文化的国际认知度和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每一种民俗文化都是独特的文化表达,包含了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价值。通过翻译,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能够得以传递给不同的文化群体,使得民俗文化得以在更广泛范围内得到认识和理解。这不仅对推广和传承民俗文化本身具有积极意义,更对丰富和保护文化多样性有着重要作用[6]。另一方面,民俗文化翻译工作是民俗文化保存和传承的重要途径。在翻译过程中,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得以被充分呈现和记录。对于一些可能面临失传危险的民俗文化来说,翻译工作为其保存提供了可能,使得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能够被后人了解和学习。而对于一些已经广为人知的民俗文化来说,翻译工作则可以为其在国际间的传播提供支持,增强其国际影响力,从而为保护民俗文化多样性做出贡献。

1.3 有助于民俗文化走向世界

民俗文化作为某一民族或地区的独特文化表现,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内涵。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当今社会,民俗文化的国际交流和传播显得尤为重要。民俗文化翻译工作,在这一层面,成为民俗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媒介和桥梁,其意义不容忽视[7]。

每一种民俗文化都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们传承了长久的历史记忆,体现了某一民族或地区的传统智慧和生活方式。通过翻译工作,这些独特的民俗文化元素得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被更多人所理解和认识,从而为民俗文化的国际传播奠定基础。通过专业而精准的翻译,民俗文化的精髓和特色得以被准确地传递,使得更多的国际受众能够接触和了解民俗文化,从而提升民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认知度。这种国际影响力和认知度的提升,进一步促使民俗文化走向世界,与国际社会产生更深刻的交流和影响。

1.4 有助于民俗文化的创新

民俗文化的创新是指在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性的思维和实践,为民俗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使其得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民俗文化翻译工作在民俗文化创新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民俗文化的创新提供了多方面的促进和支持。民俗文化翻译工作为民俗文化的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外部视角”。当民俗文化被翻译成其他语言,通过外国读者和观众的反馈,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和研究者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到本民族文化的优势、局限和可能的创新点。这种“外部视角”有助于开拓民俗文化创新的思路和方向,为民俗文化的创新提供了独特而宝贵的启示[8]。

2 当前民俗文化翻译工作面临的问题

2.1 文化内涵的丢失和误读

民俗文化是一民族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独特体现,其内容丰富多样,包含了深层次的文化意蕴和历史价值。在进行民俗文化翻译的过程中,文化内涵的丢失和误读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严重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接收者对源文化的理解,还削弱了源文化的影响力与吸引力。

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词汇结构,而这种独特性往往是受其文化背景影响而形成的。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源语和目标语的差异,有些文化特定的概念或表达方式可能难以找到准确的对应词汇或表达,从而导致文化内涵的丢失。同时,民俗文化中充满了丰富的历史、地域和社会文化背景,如果翻译者缺乏对这些背景知识的深入理解,很容易导致文化内涵的误读。此外,翻译者的个人经验和文化视野的局限也可能会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

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可能对某些民俗文化元素缺乏共通的理解和认知基础,这使得翻译者在进行民俗文化翻译时面临很大的困难,可能会在努力使译文符合目标语文化习惯的过程中,导致源文的文化内涵被忽略或曲解。另外,民俗文化翻译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精神和特色的传递。如何在保证译文的准确性的同时,又能充分传达源文的文化内涵,也是每一个从事民俗文化翻译的翻译者所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9]。

2.2 缺乏统一和严格的翻译标准

民俗文化翻译是一个高度专业且需要深入文化背景理解的领域。在实际的民俗文化翻译工作中,缺乏统一和严格的翻译标准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民俗文化翻译质量,还给民俗文化的准确传递和全球推广带来了困难。

现阶段的民俗文化翻译往往缺乏明确的翻译准则和标准。不同的翻译者很可能会基于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来进行翻译,缺乏统一的翻译标准,就很难保证不同翻译者之间的翻译质量和翻译效果的一致性。同时,缺乏统一的翻译标准也导致了翻译质量参差不齐,从而影响了民俗文化的准确传递和推广。

首先,现有的民俗文化翻译标准往往过于宽松,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和审核机制。在某些情况下,由于缺乏明确的翻译指南和评估标准,翻译者可能会走入误区,不能准确地传达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一些不准确或失真的翻译可能会得以传播,进而影响外界对于源民俗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其次,民俗文化翻译中缺乏一套完整而系统的培训和认证体系。翻译者可能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翻译技能,而这种情况在没有明确和严格的翻译标准的情况下更为严重。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和认证的翻译者可能会在翻译过程中产生各种误解和误区,而这种情况在没有统一和严格的翻译标准的指导下,可能会变得更为严重。

2.3 翻译资源匮乏

民俗文化翻译是一项对翻译资源依赖极大的工作,它需要丰富的语言资源、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研究和专业人才的投入。在当前的民俗文化翻译工作中,翻译资源的匮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它不仅限制了民俗文化翻译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影响了民俗文化翻译质量和效率。

民俗文化是民间传统和生活方式的体现,它的表达往往富于地方特色和方言色彩。然而,针对这些方言和地方特色语言的翻译资源往往非常有限。缺乏足够的双语词典、术语库和语料库,使得翻译者在面对民俗文化特定语言表达时感到无所作为,甚至可能导致误解和误译。有效的民俗文化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是文化层面的交流。缺乏深入的民俗文化研究和背景知识,将导致翻译者无法准确把握民俗文化的内涵,从而影响翻译质量。同时,翻译前缺乏相关权威文献资源的研究,使得翻译者难以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参考,降低了翻译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专业人才的匮乏也是当前民俗文化翻译面临的重要问题。民俗文化翻译不仅需要具备语言翻译能力的人才,更需要有深厚民俗文化背景知识和研究经验的专家。然而目前的翻译市场上,具备这样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非常稀缺,这不仅限制了民俗文化翻译项目的实施,还影响了民俗文化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2.4 缺乏翻译的创新和本土化

创新的匮乏在许多翻译实践中的表现是过于依赖传统的、机械式的翻译方法,而缺乏针对民俗文化特点的翻译策略创新。民俗文化元素通常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机械式的翻译方法往往无法准确传达这些内涵,也难以激发接受文化的共鸣和理解。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造成文化误读或者刻板印象的强化。

本土化不仅是语言表达上的本土化,更是文化内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本土化。目前很多民俗文化在翻译的实践中,翻译者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语言转换层面,忽略了对目标文化环境和读者心理的深入理解与判断。这导致了大量的民俗文化翻译作品缺乏必要的文化吸引力和感染力,难以真正实现文化的传递和交流。

3 目的论视角下民俗文化翻译策略

3.1 促进文化内涵的准确传达

在目的论的视角下,翻译的核心目的是实现源文与目标文之间的有效沟通,促进不同文化的理解和交流。如何准确传达民俗文化的内涵,是民俗文化翻译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10]。

明确翻译目的是促进文化内涵准确传达的前提。翻译者需深入理解源文的民俗文化背景和特色,同时要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接受能力和需求。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翻译过程中避免文化误读和误解,确保民俗文化的准确传递。

进行深入的译前分析是实现文化内涵准确传达的基础。译前分析可以帮助翻译者全面了解源文的文化内涵,明确翻译的难点和重点。翻译者可以结合比较文学、比较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源文进行深入的文化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民俗文化内涵和社会历史背景。译前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是实现文化内涵准确传达的关键。针对不同的民俗文化内容,翻译者需灵活选择和应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例如,对于某些深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内容,可能需要采用注释、译注等方法,为目标读者提供必要的文化背景信息。而对于一些通俗易懂的民俗文化内容,则可以通过直译、意译等方法,使目标文本既保持源文的文化特色,又符合目标文化的表达习惯。

3.2 构建统一且严格的翻译标准

在目的论的视角下,民俗文化翻译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有效沟通,以及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统一严格的翻译标准能为民俗文化翻译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导和评价基准,确保翻译质量和效果,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翻译者的专业水准和翻译活动的规范化程度。

翻译标准的构建需要依据源文的文化特征和目标文化的接收情况来确定。这要求翻译者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丰富的翻译经验,能够准确把握源文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同时考虑目标文化的特点和目标读者的接收程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确保翻译标准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为民俗文化翻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提供保障。

翻译标准的构建需要借鉴先进的翻译理论和方法。目的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等多种翻译理论为翻译标准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有助于翻译者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翻译标准,确保翻译活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同时,通过借鉴国内外翻译标准和翻译实践经验,可以使翻译标准更为完善和实用,为民俗文化翻译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翻译标准的构建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民俗文化翻译是一种动态的、发展性的活动,翻译标准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翻译实践的积累而不断更新和完善。翻译标准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文化背景和翻译情境的需要。同时,翻译标准应具有开放性,以促进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创新,为民俗文化翻译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空间。

3.3 充分利用翻译资源

在目的论视角下探讨民俗文化翻译策略时,充分利用翻译资源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环。翻译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为民俗文化翻译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进而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促进民俗文化的准确传达和有效传播。

翻译资源的分类和整合是充分利用翻译资源的前提。现有的翻译资源包括但不限于语料库、术语库、翻译工具及翻译理论和方法等。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分类和整合,可以为翻译者提供方便快捷的资源查询和使用服务,节省翻译时间,提高翻译效率。例如,建立完善的民俗文化语料库和术语库,可以为翻译者提供丰富的语言和文化参考,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翻译资源的开发和更新是提高翻译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翻译资源也应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以适应翻译实践的发展需求。例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高效的翻译辅助工具,如计算机辅助翻译(CAT)工具、机器翻译系统等,可以为民俗文化翻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同时,定期对现有的翻译资源进行更新和补充,以保持其时效性和适用性,是提高翻译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

翻译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是促进翻译资源充分利用的有效途径。通过构建开放的翻译资源共享平台,可以为翻译者提供方便快捷的资源获取和交流服务,促进翻译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拓宽翻译者的视野和认知,为民俗文化翻译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例如,建立翻译社群和在线翻译平台,可以为翻译者提供丰富的交流和学习机会,促进翻译知识的传播和翻译能力的提高。

3.4 推动翻译的创新和本土化

在目的论视角下,推动翻译的创新和本土化被视为提升民俗文化翻译质量和效率的重要策略。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通过翻译创新来寻求更为准确、自然和生动的文化表达方式,同时通过本土化的方法来确保民俗文化翻译的接受度和影响力。

翻译创新需要从翻译理论和方法两个层面来推进。在理论层面,积极探索适用于民俗文化翻译的新理论和新模型,以提供更为精准的翻译分析和评估工具。在方法层面,创新翻译技巧和策略,以应对民俗文化翻译中的特定问题和挑战,例如,文化差异的妥善处理,以及对民俗元素的准确呈现。同时,利用现代科技,例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来辅助民俗文化的翻译工作,增强翻译效率和质量。

本土化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还是文化层面的适应和调整。通过本土化的方法,可以使民俗文化翻译更贴近目标语言和目标文化的表达习惯和认知模式,从而提高民俗文化翻译的接受度和影响力。在进行本土化的过程中,尊重和理解文化差异,避免简单的直译或者异化,而应追求在保留原民俗文化特色的同时,使翻译文本符合目标语言和文化的表达习惯。

在推动翻译创新和本土化的过程中,不仅是单方面的技术和方法的推进,还是在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与国内外的翻译研究机构和学者进行深度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民俗文化翻译的研讨和交流,可以拓宽翻译研究的视野,丰富翻译实践的经验,促进翻译创新和本土化的深入推进。

4 结束语

民俗文化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还是文化层面的交流和理解。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文化多样性的日益重视,民俗文化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未来,民俗文化翻译的研究和实践应不断创新,既要在理论上拓宽视野,也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同时还要搭建一个开放、协作、共享的民俗文化翻译平台,整合全球的翻译资源,推动民俗文化翻译的研究和实践向更高层次发展。

猜你喜欢
翻译者目的论本土化
诠释学翻译理论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论翻译者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翻译家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翻译者学术经历与翻译质量关系的研究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