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热”浪潮对十八世纪英国风景园林转型的影响

2023-12-26 23:04周萌萌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3年33期
关键词:园林艺术造园风景园林

周萌萌

苏州大学 艺术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7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欧洲人开始认识到东方的文化之美,大量来自中国陶瓷器、漆器、丝绸等商品连连不断地运往欧洲各国。许多欧洲贵族人士甚至普通大众百姓都非常喜欢来自中国的工艺品。长期以往,中国的服饰、工艺制品、建筑、园林等文化也逐步进入欧洲国家的视野,不仅如此还造成了欧洲历史上持续近百年的关注——“中国热”浪潮。英国“光荣革命”以来,新兴资产阶级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英国的人文思想以及在艺术领域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们日渐渴望打破自十八世纪以来的欧洲古典主义艺术的观念,开始建立新的美学体系和思想。此时来自中国的园林艺术颇受英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强烈欢迎和追捧,中式园林风格传播到欧洲各国被大量模仿和实践。其中英国学者和艺术家对于这种蕴含着儒家思想、道教思想的中式园林十分推崇,就这样,中式园林艺术的出现唤醒了英国大众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向往。到十八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转变了英式传统园林中的几何式造园法则,融合两国园林的特色,形成了具有自然风景的园林风格[1]。

1 “中国热”浪潮在欧洲的兴起

其实中国和欧洲各国起初的贸易往来都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进行保持维系的,虽然两岸一直都保持有贸易往来的联系,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经济发展的变化以及两岸文化差异的种种条件限制,使得两地并不能频繁地进行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马可波罗游记》这本著作是西方国家最早开始认识中国的一本书,也是第一次有著作较为系统地介绍中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这本游记一经流传到欧洲大陆就此引发了西方人对中国国家的好奇和向往。来自意大利马国贤传教士带来的《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铜版画和法国传教士王致诚的书简等,这些描写中国园林风光的著作传播开来就瞬间吸引了许多英国文艺爱好者的高度关注,许多学者和哲学家,包括培根、拉雷吉等人在自己的著作中也引用过多次。这些著作研究都推动了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国家的传播和发展,并为后来十八世纪英国风景园林的转型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2]。

一直到十八世纪,欧洲人的注意力逐渐开始转移到当时风靡一时的中国园林造园艺术。德国人菲舍尔·埃尔拉赫的《建筑简史》里面讲述到了关于中国古典造园艺术中相关设计手法,例如随形就势、引水入池、叠山理水等,使得园林景致水秀如诗,表现园林绿化景观中含蓄的美。在1742年的时候,有关于中国园林的珍贵图像被带到伦敦,英国的造园师和艺术家们开始逐渐关注到了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他们第一次通过图像感受到中国园林中散发的与众不同的形式美。中国园林多以自然的山、水、地形地貌为基础,遵循自然,追求自然也是区别于其他园林的显著特色。同时融入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再现出一个理想化的自然环境。相反西方园林中在空间布局上就和我们大有不同,西方园林通常会在中轴线位置上布局一个庞大宏伟的建筑体,常见的就有城堡和殿宇等,其他园林元素也必须服务于中心建筑。此外还过于注重比例,遵循严格的几何形式,园林中的小路也完全都是笔直的,他们认为事物的美在于各个完美的比例上[3]。在中国园林中除了山水、建筑等传达出来的意境外,还包括匾额、碑刻、楹联等独特的书法艺术都融入在中国园林设计中。中国园林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园林受空间大小和地理环境的限制,不少的景观和布局也都是通过人工后期加工来达到的,这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观点体现了古人追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艺术观念。中国园林艺术中顺应自然思想与当时期追求自然美与和曲线美的洛可可风格有相似之处,当时的法国恰巧处于洛可可风格的潮流时期,所以这种富有自然意趣的中国园林也顺其自然地被欧洲国家接受和追捧了[4]。

2 英国风景园林的发展历程

2.1 英国风景园林的发展背景

英国土地的自然条件优越,丰富多样的地形环境,河流密布,常年气候温和,降雨量充沛,这为日后自然风景园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有利条件。英国特殊的地理条件,以及“圈地运动”以来土地长期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社会属性,使英国园林具有天然的美学情趣,为后期建筑形态转变向自然景观形态的发展保持了一定的原动力。光荣革命后英国大众向往自由,社会阶级发生变化,社会制度也由此转变为君主立宪制,造园也不再只是君主的特权了。英国早期园林是源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式的园艺,以栽种培育植物为主,园林者多为农业学者和医学专家,所以当时英国园林并不是观赏作用,而更多是用于培育和医学研究。法国园林的设计思想中大规模的尺度空间和中轴对称对于早期英国园林艺术有比较深刻的影响。之后英国园林艺术也逐步融合了荷兰的园林风格,比如水渠、雕塑、林荫小路等等,这些都将农田元素融合在一起。同时,英国的新生代的地主们对园林的形式、功能和内容提出了新的需求。传统的古典花园所承载的主人的身份与社会的重要性正逐步被欣赏与休闲所替代[5]。

2.2 英国风景园林的发展阶段

进入十八世纪以后,英国新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后抛弃了古典主义园林,对于中国文化的赞美和憧憬,新阶级开始研究一种新的园林形式。社会阶级发生变革,此时英国社会的审美思想也开始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更加大众化和平民化。此时也出现了改造自己庄园的潮流,文人学者和许多权贵等都加入其中。十八世纪初,英国园林摒弃了中轴线等设计法则,这一改变虽然看似不大但对于英国园林来说是代表着英国园林转型改革。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起初是不规则园林时期,这一时期英国园林艺术力图脱离几何式的、对称式的设计法则,回归到真实的自然中,栽种英国本土原的有植物,在园林中开辟出曲折的园林小径。最初开创扭转几何形式布局的人就是造园师布里奇曼和肯特,他们将婉转的曲线代替英国传统园林中生硬的几何线条,这一做法可以大大削弱传统园林和乡村之间的边界感,在景观视线的处理上,将英国独特的地形地貌作为整个视觉画面的尽头,将传统封闭的景观视线无声无息地引入到自然中去,将亭、台、楼阁、庙等特色单体建筑作为景观视觉的焦点,以此来取代中轴线的设计方式。随后逐渐发展出了自然风景园林时期,这一时期将对大自然的再现模拟加入到在园林景观规划中。之后就是画派景观设计时代,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充满诗意的园林,使其自然的成分呈现多样化,呈现出远超自然的丰富多变和丰富的感情。晚期,进入了“园艺型”景观时代,这一时期的设计重点放在了“造景”上,为各类花卉和花卉创造了一个展示的场所,并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温室”。钱伯斯·道格拉斯曾经说过:英国的自然园林发展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英国引进了大量的植物种类,因此形成了多样的植物景观。英国各个时期的景观设计都体现了英国建筑师与画家对景观的不断探索,体现了英国从建筑风格、植物的配置等方面的改变,折射出画家对美感的追求与憧憬,有些观念和要素对前造园的观念仍然有一定的影响[6]。

3 “中国热”浪潮对英国风景园林转型的影响

3.1 中国与英国造园艺术的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起源与诸多因素有关,例如种植、祭祀、观赏等,其文化根源为“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的思想、还有在园林布局和具体景观建构中起到指导作用的神仙思想,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些达官显贵也开始可以拥有和建造自己的私人园林,自此我国园林才逐渐分为仅供皇室贵族玩乐使用的皇家园林园林和文人墨客们寄托情怀的私家园林。皇家园林中多运用园中园模式,园林用水和城市用水结合,形成“一池三山”的设计手法,但仍然无法脱离封建专制的思想和儒家、道家思想的限制,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大的。私家园林则主要是文人墨客为主角,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艺术创作达到巅峰,所以私家园林中更多了诗情画意的意境美。中国的园林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中国园林艺术虽然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之美,但是在园林的具体设计实施上却并不是单纯直白地去模仿和再现大自然,而是通过艺术思想的加入对大自然的景象进行二次创造,再加之对大自然的理想化追求而再现出来的景象。就好比方说皇家园林中的恢弘震撼的大尺度和横跨花园的中轴线,虽然不能直接一眼看到底,但在景观视线的处理上却是将这一点表现出来了,将延伸出来的视线与园林设计手法中的“对景”呼应,看似毫不相干但却是一种隐喻[7]。回头看私家园林中由于场地空间大小和尺度的限制,并不像皇家园林那样宏伟壮观,但曲径通幽的小桥,潺潺流动的细水,迷宫般的假山等景观都精妙绝伦,园林中的一块匾额都无不体现出园主的心境。研究相关案例发现,英国景观园林中的曲线设计和中国园林中的“曲径通幽”并不能画等号,英国是为了打破长久以来几何直线的束缚,而在中国园林中的则有僻静幽雅的韵味。两国民族文化不同和自然地理环境不同是导致两国园林不同的一个原因,但从侧面也反映出英国园林艺术对中国园林文化理解缺少深刻的解读,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到十八世纪后期,英国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学习传播达到了高潮,在这期间涌现出了许多的“中国亭”,在当时他们的眼中,中式亭台仿佛是中国园林中最显著的特征,也就是最直接的表达“中国品味”的方式。大家对亭子的认识源于当时的绘图资料,但因为资料不够详尽,导致这些“中国亭”的尺度不一,比例不协调,看起来似像非像,与真正的中国建筑还是具有一定差距的。在植物的搭配上,英国园林放弃了传统园林网格式的栽种方式和整齐的修剪,园林空间布局方面的资料当时记载较少,所以将植物散发性地放置在园中,但在整个园林中或多或少形成了独特的植物群,讲究了与建筑整体的搭配[8]。

3.2 “中国热”浪潮在英国风景园林的表现形式

威廉·钱伯斯曾数次访问中国岭南,对岭南的花园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他相信中国的花园是以大自然为基础,以生命创造景观;其目标是模仿一切天然之美。西方学者相信,从自然之美走向完善,需要通过某种艺术形式来提高自然之美,从而实现形式美。十八世纪之前,英国花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景观的规划上,常使用大量的草坪、稀疏的山坡、规则的池塘、喷泉等人造景观。瑞典美术历史学家希伦在他的《中国园林》一书里,对中国的水的特性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吸引了欧洲众多的园艺家前来效仿,而在自然景观园内,以“蛇形湖”为代表的静水景观的典型作品就是英国肯辛顿花园的“蛇形湖”。与岭南山区的山区相比,英国的园林位置大都是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设计师们努力想营造出连绵的小山的景观效果,甚至在平坦的地面上,也要把石头堆积起来形成叠石景观,这在巴加特尔园中表现尤为明显。十八世纪中期,英国造园师已经对中国园林中设计方式的学习日渐熟练,可以自如地转换和应用到英国园林的各处景观当中。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等一系列改革不断爆发,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英国社会也越来越进步。

4 结语

中国园林艺术在“中国热”浪潮时期对英国的影响深远,对十八世纪英国园林转型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园林中的造园元素、造园思想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即使存在模仿过于片面、与中国实际园林仍然有一定的偏差,两国造园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与其特殊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都与该国特有的社会文化、政治体制、经济水平等因素密不可分。从古至今,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是每个国家学习他国优秀文化的主基调,英国风景园林的转型所代表的绝不仅仅是园林形式或外在的差异,还有许多英国的哲学思想等,新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市民阶层也不断扩大,社会等级观念逐渐弱化,同时推动了英国社会阶层的变革。园林已经不再只是代表贵族身份的特权,这一转变也是代表了当时新思想对抗封建君主专制的决心,代表着园林艺术开始走形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十八世纪中国的园林艺术传到中国后也推动文化艺术上浪漫主义思潮的发展。

猜你喜欢
园林艺术造园风景园林
欢迎订阅2023年《风景园林》
壹 造园·纳瑞集祥
得造天物 皇家园林艺术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现代园林艺术·微物志·定制与体验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清漪园赅春园造园艺术及园林审美探析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对当代园林设计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