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目的论视角下《故乡》中 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2023-12-26 00:41张淼徐淑玉
今古文创 2023年47期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目的论故乡

张淼 徐淑玉

【摘要】文化负载词是各民族、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文学作品翻译的重难点。提高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质量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鲁迅小说《故乡》中包含大量的文化负载词,极具时代和民族特色。本文以《故乡》英译本作为研究文本,基于目的论,从物质文化、社会文化、语言文化负载词三方面分析相关翻译策略。研究发现译者灵活运用了直译、增译、意译等翻译策略,符合翻译的交际目的,促进了文化间的互相交流,同时也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关键词】目的论;文化负载词;《故乡》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7-011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7.035

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1921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短篇小说《故乡》,因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至今仍备受推崇。很多翻译家都曾对该小说进行翻译,其中杨戴夫妇的英译本流传较广,促进了《故乡》的对外传播。《故乡》中含有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这些词向读者展现了动荡时局下最真实的农村生活以及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也有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所感所想。因此,正确翻译原文中的文化负载词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准确译出源语中文化负载词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才能消除目标语读者的阅读障碍,使其获得更为流畅的阅读体验,也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外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促進跨文化交流。目前,关于《故乡》英译本的研究多是一些笼统性的分析,与相关理论结合的论文很少,因此本文选择目的论作为理论基础,结合目的论三原则,分析《故乡》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旨在为文学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提供一定的参考,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一、目的论概述

目的论是德国译论家弗米尔发展起来的翻译理论模式,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1971年,雷斯首次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认为译者应该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1],为目的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978年,弗米尔打破了等值论的限制,提出了目的论。他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语言和符号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是一种目的性行为。翻译时,译者应该以翻译的目的为主导,考虑读者的阅读需求,灵活选择翻译策略。1981年,曼塔利和诺德进一步发展了目的论,提出了忠诚原则,建立了行为翻译理论,视翻译为一项实现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2]

目的论有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以及忠实原则。目的原则是核心原则,指的是译文需能在目标语言的情境中,达到读者对译文的期待,翻译的目的决定了整个翻译过程。连贯原则是指译文要连贯,通俗易懂,译文既能让读者接受,同时也必须符合目的语文化和其所处的交际语境。忠实原则是指忠实于原文,即译者在处理源语和目标语文化差异的时候,还需注意原文语言风格、用词等特征的保留,需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翻译的目的,进行灵活翻译。这三条原则之间联系紧密,总的来说,一切以目的原则为主导。此外,忠实原则需服从于连贯原则。

二、目的论视角下《故乡》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都是有一定的目的:传递源语的信息、情感和思想,促进文化间的相互交流等。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译者首先必须要了解并掌握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在此基础上根据其翻译的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文学作品翻译的重难点便是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文化负载词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反映了长期以来各民族积累起来的、独特的活动方式。[5]全世界民族、国家数量众多,各语言之间的差异很大,导致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很大。因此,文化负载词不只是文化的载体,还是其他国家了解本国文化的桥梁。翻译文化负载词也是传播本国文化的重要方式。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中国的文化负载词很难在英语里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奈达根据文化负载词的特征将其分为生态、物质、社会、宗教、语言文化负载词五类。[3]因此,下文将基于目的论,从物质文化、社会文化以及语言文化负载词三方面来分析《故乡》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一)物质文化负载词

物质文化负载词就是与物质相关的词汇,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器物。这些词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有涉及,也反映了某一语言文化群体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的特点。《故乡》描写的是鲁迅最后一次回乡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展现了江南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文中有很多关于农村生活的词,还有一些当地特有的词汇,因此,在翻译物质文化负载词时,既要向读者传递相关文化信息,也要注重译文的流畅度,做到语内连贯。

例1: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7]

译文:That afternoon he picked out a number of things: two long tables,four chairs,an incense burner and candlesticks,and one balance.[4]

原句中的香炉是指焚香的用具,用陶瓷或金属制成,形式多样,是中国传统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供具。香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出现了香炉文化,多是用来取暖、照明等。后来随着佛教的兴起,香炉才用于焚香供佛以及祭祖等活动,渐渐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此处译者按照原词的字面意思将其直译为“incense burner”,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体现了目的论的目的原则和忠实原则,既准确向读者传达了信息,也忠实于原文的表达形式,读者也可获得更为流畅的阅读体验。

例2: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7]

译文:After making this discovery Mrs.Yang...and flew off raking the dog-teaser with her...[4]

原文中的“狗气杀”是江南农村养鸡鸭家禽的人家常有的器具。由于该器具四周都设有围栏,间距较小,喂鸡时,只有鸡可以把身体伸进去吃饲料,狗只能干瞪眼。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狗偷吃。该词是极具地域特色的说法,因此译者选择用异化的方法,保留了中文的语言特色,将其译为“dog-teaser”,直译便是“戏弄狗的器具”,和中文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该译法既传达出原文的意思,又简单明了,贴合英文的表达方式,体现了目的论的三原则。

例3: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7]

译文:I sweep clear a patch of ground,prop up a big threshing basket with a short stick...[4]

竹匾是一种常见的竹器物,用薄竹片编制而成,整体呈扁圆形,多用于盛放东西、晒粮食、养蚕等,有很强的使用价值。竹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手工艺品,展现了匠人精湛的传统手艺,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外国人对该物件知之甚少,对此,译者在翻译的时候,选择将其译为“threshing basket”,非常形象地展现了竹匾的用处,符合目的原则,向读者传递了必要的信息,同时也体现了连贯原则,考虑到了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

(二)社会文化负载词

社会文化负载词,顾名思义是指人類长期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风俗习惯、礼仪制度、生活规范等的相关词汇,有很强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故乡》写于1921年,当时辛亥革命已经结束,但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未因此改变,底层百姓特别是农民过着贫寒的日子,身心都饱受压迫。基于此背景,文中出现了大量具有时代特色的词汇,即社会文化负载词。在翻译时,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选择合适的词汇,提高译文的准确性,同时也要保持语内连贯,便于目标语读者理解。

例1: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7]

译文:You have three concubines now...[4]

原文中的“姨太太”是指旧时的“妾”,“有三房姨太太”指有三个老婆。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封建专制集权虽然被推翻了,但中国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地主阶级、官僚统治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人们的行为、思想仍未得到解放。“三房姨太太”一词也体现了杨二嫂可悲的农村俗妇形象。译者将其直译为“three concubines”,向读者展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体现了目的原则和忠实原则,既传递了重要的文化信息,又忠实于原文,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

例2:……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7]

译文:...and when his horoscope was told it was found that of the five elements that of earth was lacking,so his father called him Jun-tu (Intercalary Earth).[4]

五行学说源自古人对星辰的自然崇拜,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认识世间万物的方式。最初的“五行”仅指金、木、水、火、土五种材料,后来结合相生相克、阴阳等学说,逐渐演变为一个系统性的哲学理论,多用于占卜、中医等。古时候,人们都认为五行互相关联,缺一不可。如果人的五行平衡,那么他这一生便会无灾无难。原文中的“五行缺土”就是说根据算命的结果,闰土的五行中缺土,这并不吉利,还犯忌讳。缺什么补什么,所以闰土的父亲便给他取了这个名。显然,西方的读者对于五行这一概念毫无所知,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相较于中国的五行学说,西方更流行星座这一说法,所以译者选择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考虑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增译了“horoscope”一词,借用西方的星座学说向读者解释了该词的意思,体现了目的论的连贯原则,有助于读者更好、更直接地了解原文的内容,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例3:你放了道台……[7]

译文:you have been made the intendant of a circuit...[4]

“道台”,又名道员,是清朝时期的官职,类似于现在的地区行政公署。该职位的职责种类多样,有人负责总管一个区域的行政事务,也有人专门负责某一类型的。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政府也曾沿用此制,改称道尹。很明显,该词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这里译者并没有拘泥于中文的表达形式,将其进行了意译,译出了该词的意思,读者也更容易理解,体现了目的原则和连贯原则,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同时也向读者准确传递了原文的信息。

例4: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7]

译文:That year it was our family's turn to take charge of a big ancestral sacrifice.[4]

“值年”的“值”是当值的意思,即在当值的那一年负责某些事务。结合上下文语境,这里应该是与祭祀相关。当时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很多封建大家族依然保留每年祭祀祖先的传统,所需的费用来源于家族的“祭产”,每家按年轮流主持祭祖活动,文中是指鲁迅一家负责组织当年的家族祭祖活动。显然,英文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汇。此处译者选择进行词性转换,将名词“值年”译为动词短语“take the charge of”,意为“负责”。体现了目的论的目的原则和连贯原则,有利于读者正确理解原文的信息,也使得译文更加通顺流畅。

(三)语言文化负载词

语言文化负载词反映了各民族的语言特色,包括其语法、语音、语义等反面的差别。(张健壮,2019)汉语是中华文化的浓缩精华,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少少都会引用一些典故、四字词、习语等,这些词的背后蕴含的是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鲁迅在《故乡》中用了不少四字词,很多都来源于历史典故,外国读者理解起来相对吃力,也就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因此,在翻译语言文化负载词时,译者不仅要考虑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以及中英文表达习惯的差异,更要注重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体验。

例1:……人都叫伊“豆腐西施”。[7]

译文:...and everybody used to call her Beancurd Beauty.[4]

西施是春秋末期人,颇有姿色,后用作美女的代称,在原文指杨二嫂年轻貌美。此处如若将其进行直译,目标语读者很容易会感到困惑。因此,译者照顾到了英文读者的阅读体验,结合文中语境,选择将其译为“beauty”,意为“美人”,直接向读者传达杨二嫂貌美之意。同时,该译法也体现了目的原则,考虑到了译文的交际目的,向读者传达了文化信息,也有利于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例2:“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7]

译文:“You had forgotten? Naturally I am beneath your notice...”[4]

“贵人眼高”是中文常用的四字表达,意为地位高贵的人瞧不起他人。译者在此处并没有选择直译出原词的意思,而是考虑到中英文表达习惯的不同,将其译为一个动词短语,是个很地道的表达,也准确地传达了原文本信息,简洁明了,也做到了语内连贯。

例3: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7]

译文:Jun-tu's mind was a treasure-house of such strange lore...[4]

“无穷无尽”意思是没有止境,没有限度,出自北宋晏殊的《踏莎行》。前半句的意思是说闰土生活在农村,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海边拾贝、月夜刺猹、雪地捕鸟等等,这些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作者来说都是很难体验到的乐趣。译者没有将该词进行直译,反而考虑到了语句之间的关系,将其译为了宝库,既表明了闰土那些稀奇的事情很多,“treasure”一詞更是表明了作者对于闰土农村生活的向往,如此一来,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英文读者更容易理解原作者的情感,获得更为流畅的阅读体验,译文也更加连贯,符合目的论的三个原则。

三、结语

文化负载词承载着各个国家、民族重要的文化信息,也是不同文化特色的集中反映。翻译好文化负载词有利于进一步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也能为其带来更多的思路和借鉴。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因此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较为灵活多变。中西方之间文化差异巨大,部分文化负载词在目标语中几乎没有对应的词汇。对此译者多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以目的原则和忠实原则为指导,保留了源语言的文化特色,更符合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用自己的行动和努力让更多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此外,译者也会灵活采用一些归化的翻译策略,如意译、改译等,运用目的论的目的原则和连贯原则,确保译文的连贯性,有利于英语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文化,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的途径之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和意义。要想把源语中的文化内涵地道地译出来,需要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语言积累,在此基础上,译者还应该结合语境灵活选择相关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Reiss,K.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Limitation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4.

[2]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8.

[3]Nida,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1964.

[4]Yang,Hsien-yi&Gladys Yang.Selected Stories of Lu Hsun(3rd)[M].Pek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72.

[5]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6]张健壮.“功能加忠诚”理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以杨宪益、戴乃迭《孔乙己》译本为例[J].海外英语,2019,32(3):160.

[7]鲁迅.鲁迅小说全集[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9.

猜你喜欢
文化负载词目的论故乡
故乡的牵挂
走在故乡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策略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释意理论观下的文化负载词的口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