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赋能”,推动新时代红色精神宣讲入民心

2023-12-27 11:37朱键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1期
关键词:赋能井冈山红色

朱键

宣讲工作是传播红色精神、传播红色故事、传播党的理论的有效途径,是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理论宣讲工作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基本理论普及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等的基本抓手”更是打通党的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渠道。

如何有效开展宣讲工作,如何守正创新提高宣讲教育的成效,如何让宣讲教育真正走进基层大众,为讲好党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服务,是高校教育工作乃至高校志愿工作的重要课题。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标灯”井冈山精神宣讲队,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国家领导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相关要求,依托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探索艺术“赋能”群众思政宣讲模式,并走进社区开展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主题的井冈山精神志愿宣讲实践活动,讲述红色故事,传播红色精神。本文将以宣讲队为例,为新时代宣讲教育工作进行探索。

一、以小谋大,精心打磨

(一)“小片段”带动“大历史”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国家领导人在视察井冈山时指出,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在新时代新征程中,面对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弘扬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作风。通过宣讲,赓续红色精神,可以让更多人从井冈山精神中汲取坚定信念,提供坚强精神支撑、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大底气,让井冈山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井冈山的故事是我们党百年发展历史的“小片段”,项目专注于井冈山故事和精神的深挖,以小见大,通过深刻意义的历史发展片段打开红色历史之门,树立大历史观,历史长河和新时代大潮相呼应,传承红色基因。

(二)用“创新”打破“刻板”

以往传统的宣讲形式,给人留下了“报告式”“填鸭式”的刻板、枯燥印象,宣讲方式吸引力不大。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说教灌输”式的宣讲形式已无法满足群众的需求。要让传统的宣讲工作更接地气、更有人气,要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则需要探索新的理论宣讲工作形式。“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宣讲团队在策划时,创新宣讲形式,将艺术融入理论宣讲中,通过艺术的形式在理性中增添感性,让枯燥的理论内容变得形象、生动,一改往日“呆板”的宣讲形象,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增加情感交流和共鸣,让宣讲“活泼”起来,打造出更具吸引力、感染力的宣讲,更好地将井冈山精神“深”入人心。

(三)既是“内修”也是“外化”

宣讲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宣讲工作的成效。宣讲队从校级“青马工程”培训班学员、校级学生骨干、校艺术团、校广播台中遴选了一批具有理论功底、语言表达、艺术特长的宣讲成员。“理论宣讲能否真正征服听众,宣讲的内容对广大听众能否真正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宣讲者的综合水平。”宣讲队伍首先围绕中国革命道路艰难的探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发展及新时代意义等内容开展理论学习,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深入挖掘,在老师的指导下,最终确定宣讲内容及表演作品。同时,在宣讲前开展了以“重走长征路”为主题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将革命的火种埋在心里,从宝贵的精神财富中焕发出真情实感,激发宣讲队员传承红色精神的动力,为深入开展宣讲工作奠定了基础。宣讲队伍通过两个月的宣讲培训,在学思践悟中,真正让井冈山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艺术赋能,寓教于乐

(一)形式多样化,“单声道”变“多声道”

区别于“言语教育”式的宣讲,项目将多种艺术元素融入宣讲当中,将历史精神、历史故事转化为演唱、朗诵、舞蹈、情境演绎等等多种艺术形式,让艺术与思想相碰撞,充分发挥观众的视听感官功能,通过多感官学习,实现“1+1>2”的传播教育效果。

与此同时,多种艺术元素有机结合,通过精心编排,增加不同场景的观众互动,如邀请观众一起齐声演唱、演员与观众“平拍而坐”、特殊情境“拟声”表演等等,增加观众的体验感和参与感,让宣讲主题变成“一台戏”,优化了传统的宣讲策略,集情景式、互动式、体验式为一体。

艺术“赋能”,借助艺术“美”的表达和多元展示传播内容信息,多渠道进行氛围渲染,将宣讲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更具有亲和力、感染力的视听场景,用“沉浸式”的方式,让宣讲这一传统理论教育模式由此从“单声道”变成“多声道”,从“单线传播”变成“互动体验”,走“新”更走“心”。

(二)内容艺术化,“舞台”变“讲台”

不同的历史片段,有着不同的特征,相应地需要通过不同的艺术化展现方式以达到更好的传播目的。

宣讲队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和研读,总结了井冈山斗争时期各阶段的特征,对应各阶段的特征和宣讲内容,选取了适合的艺术表达形式和作品,将“歌、演、舞、诵”相结合,应用于在宣讲中。

宣讲的开场选用了群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进行开场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同时,也流露出浓浓的爱党爱国情怀,为宣讲主题思想定下了情感基调。“开炮……”一声呐喊响彻宣讲现场,配上紧张氛围的音乐,宣讲员激情演绎,再现黄洋界保卫战时硝烟弥漫的战斗场面。“你就不要再等我了……”“这是你写给我的最后一封信,两页纸,无字……”宣讲员在现场扮演陈毅安与李志强,以第一人称来演绎两人深情的故事。宣讲队将相对抽象的历史精神选用了情景演绎的方式进行可听可看可感的生动展示,把观众带入情景角色当中,更好地理解红色人物的革命精神。

歌曲《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唱出了红军在艰苦环境下红军战士们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红军战士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舞蹈《十送红军》勾勒出红军初下井冈山时军民间诸多难舍难分的动人场面;《八角楼的灯光》传唱着毛泽东在八角楼上,用一根灯芯,写下了指导中国革命的光辉著作,指明中国革命道路;歌舞《映山红》,嘹亮的歌声、柔美的舞蹈,勾起观众对满山杜鹃花的想象,联想起那一幕幕鲜花被先烈鲜血染红的情景画面,唤起大家对井冈山时期峥嵘岁月的回忆,缅怀革命先烈,表达对烈士的敬意与怀念。

整个宣讲时长为40 分钟,8 位宣讲队员依次通过“讲”“歌”“演”“舞”“诵”等形式进行串联,张弛有度,缓缓铺展井冈山的历史画卷,徐徐展示井冈山历史中蕴含的红色精神,由浅入深地将红色精神文化力量传递给观众。

(三)形象立体化,“朦胧”变“鲜明”

对于历史和理论知识,我们通常只能通过文字、图片等平面资料进行认知,往往需要依托以往的经验来想象和思考,对信息进行“再加工”。

项目在结合内容融入艺术元素的同时,更注重艺术形象的打造,让艺术处理更为“细节化”,让艺术形象更为“立体化”。《唱支山歌给党听》中,将演唱者装扮成“红军”,让红色形象和歌曲精神内涵相呼应;《无字家书》情景演绎中,“陈毅安”与“李志强”的扮演者从妆发、服装、家书道具等极大地丰富了人物形象,让观众在可视可感的鲜明形象中感悟;《映山红》舞蹈者穿上老百姓的衣服,手持“映山红”,从细节处更好地诠释歌曲;黄洋界保卫战情景演绎中,宣讲员更是模拟红军战士在战场上的战斗状态,一声“开炮”将观众带入战斗场景……

完整鲜活的人物形象,还需要声音、动作、表情等的有机结合。在前期培训中,指导老师从声音、动作、表情、想象等方面对宣讲队员进行表演培训。首先是对声音进行艺术性的处理,对表演时的声音表达和宣讲时的声音表达进行区分,除了咬字清晰、声音洪亮,可配合宣讲内容适度的夸张,让声音表达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发挥积极作用。其二,无论在宣讲还是表演,结合宣讲内容和表演设定的场景,适当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输出都是有助于情感的表达,拉近观众与宣讲队员的距离,令宣讲者的情绪带动观众情绪,让观众更好地“入戏”。此外,培训宣讲成员在整个宣讲过程中,通过想象“跨越时空”,让自己始终处于符合宣讲内容的时代场景中,让宣讲内容更具生动,让形象塑造得更有灵魂。

三、整合力量,广泛传播

(一)品牌+媒体,发挥传播力量

宣讲本身就是很好的文化宣传载体,文艺的形式、精选的内容、不断成长的团队,值得进行品牌化推广。

宣讲队入选2023 年全国大学生井冈山精神志愿宣讲团,并在实施过程中与清远广播电视台“书香清远·悦动清城”公益品牌活动联合开展,实现品牌与品牌的“强强联手”,相得益彰。媒体品牌宣传的辐射作用让项目相继得到省、市级媒体和电视栏目的关注和报道。

广泛借助媒体的力量,整合宣传资源,通过网络、新媒体、大众媒体等宣传渠道,把宣讲项目品牌推广,让更多的受众知道并关注项目,关注并主动参与红色精神宣讲活动,极大地扩充了宣讲活动的影响力,媒体的权威性更进一步提高了活动号召力。

(二)社区+巡讲,发挥组织力量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基层也是红色基因教育最基础、最关键、最可靠的力量。宣讲队把宣讲受众锁定在基层社区人群,联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组织工作,通过实践站的参与征集系统组织观众。宣讲项目还借助政府及相关机构的组织力量,把宣讲项目的影响力深入各社区基层。依托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宣讲队已走进10 个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营造了红色精神传播的浓厚氛围,激发了广大社区居民对革命历史的学习热情,推动了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助推红色基因的传承及红色精神的弘扬。

(三)线上+线下,发挥网络力量

线下宣讲进社区,让宣讲面对面走进观众;线上宣讲进网络,让宣讲通过手机终端、互联网络点对点扩大宣传面。

宣讲期间,宣讲队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制作了宣讲纪实推文和视频,从宣讲前期的预热、中期的纪录、到后期的总结,从海报、推文到视频,循序渐进,层层推进形成“线上+ 线下”的宣传格局。其中,纪实推文和视频得到了井冈山博物馆和井冈山共青团的认可,并在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了转载推广,迅速掀起了对井冈山精神宣讲的关注热潮,艺术化宣讲得到了广大青年朋友的喜爱。

四、持续发挥艺术力量,接地气以入民心

持续发挥艺术力量,接地气以入民心。如何让基层宣讲更接地气、更入民心?精准选取宣讲内容、打破传统宣讲模式、紧扣宣讲主题、融合艺术元素、多样化创新宣讲形式、艺术化处理宣讲内容、细致塑造人物形象、戏剧性艺术展现、品牌化推广宣传……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标灯”井冈山精神宣讲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给我们打了样板也开拓了思路。

宣讲活动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大家对“艺术+ 理论”的宣讲形式乐于接受并普遍认可,且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可见,艺术力量在宣讲效果的保障和提升上不可忽视。与此同时,艺术化的红色精神宣讲,也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实践证明,艺术化形式更能激发我们的大学生宣讲队员对宣讲内容的兴趣和思考,在参与中得到迅速的成长。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标灯”井冈山精神宣讲项目让艺术和理论实现了有机融合,让“艺术+理论”的宣讲模式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为往后的红色精神教育提供了参考的范本,实现了艺术宣讲的可复制性。

猜你喜欢
赋能井冈山红色
围裙网红:短视频平台上家庭主妇职业化的“赋能”与“负能”
红色是什么
井冈山诗五首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大蓝鲸”系统:打造增强型的新广播
争鸣|少儿音乐教育需重新为音乐“赋能”
井冈山抒怀
七绝 井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