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弹《姑苏水巷》作品分析

2023-12-27 17:31倪雅静
轻音乐 2023年11期
关键词:水巷唱词姑苏

倪雅静

苏州评弹, 亦被称为苏州评话、 苏州弹词, 是一种以苏州方言表演, 兼具说、 唱的传统曲艺形式。 苏州评弹艺术历史悠久, 在清乾隆年间已颇为流行。 各大名家流派异彩纷呈、 争奇斗艳, 促进苏州评弹书目、 风格、表演形式与艺术特色的多元化。 在苏州评弹表演中, 评弹艺人会唱一段与内容无关的小段, 与开场白类似, 因此被称为苏州评弹开篇。 《姑苏水巷》 便是苏州评弹开篇, 最初用来吸引观众, 在评弹艺人的发展与延伸中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评弹艺术形式。 评弹艺人对弹词开篇十分重视, 经过艺术加工与处理彰显出个性风格,进一步推动苏州评弹艺术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一、 苏州评弹的艺术特色

苏州评弹, 分为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两类。 苏州评话, 俗称 “大书”, 以表、 白为主, 通过 “说” 的形式讲述历史故事、 神话故事等, 重在叙述情节、 塑造人物形象, 在舞台表演上只说不唱。 苏州弹词则是说唱结合的艺术形式, 通过三弦、 琵琶等拨奏乐器弹唱, 运用唱腔技巧将感人故事娓娓道来。 苏州评弹最为鲜明的艺术特色为语言特色。 无论是只说不唱, 还是说唱结合, 语言都是苏州评弹表演中不可或缺的艺术要素, 也是评弹艺人向听众传递情感、 信息的重要工具。

(一) 生活化的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 用于生活并超越生活。 苏州评弹起源于苏州, 对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小调、 地方戏剧等艺术形式兼容并蓄、 博采众长, 逐步形成了独立的艺术范式, 也在历史积淀中孕育了生活化的评弹语言艺术。 苏州评弹最为直接的艺术表现形式便是“说”, 说的是国家大事、 历史经典, “说” 的对象则是普通大众。 虽然苏州评弹艺术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 但其依然是江南一带公众视野中、 心目中最具亲和力、 最接地气的艺术形式之一。 每一代苏州评弹艺人都说苏州词、 讲苏州话, 运用纯正的苏州语言拉近人们与历史之间的距离, 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 苏州评弹的弹词源于生活, 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无论是对苏州方言的运用, 还是对生活语言艺术的吸纳, 都赋予了苏州评弹语言以生活色彩、 生活智慧、 生活情趣, 优秀的苏州评弹艺人善于用生活化的语言为观众打造熟悉、 真实的艺术审美空间。 在表演时如同山涧流水般澄澈悦耳, 或是如同春雷般气势磅礴。 使得苏州评弹成为江南一带民众心中零距离的艺术形式, 触动人们的心弦, 打动人们的内心, 让人们领略苏州评弹艺术之高雅、 生动[1]。

(二) 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苏州评弹无论是作品本体的题材、 立意, 还是表现形式、 艺术手法, 都贴近生活且不落俗套, 是一种高雅但亲和的传统曲艺。 苏州评弹的受众面广、 群众基础扎实, 其吸引力源于苏州这片美丽富饶的江南水乡。 苏州给人以质朴、 传统之感, 但也不失活泼与活力, 吴文华依托苏州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区位优势得以实现现代化传承。 深厚的历史底蕴、 浓郁的文化环境, 为苏州评弹语言艺术的形成提供了支撑, 也让苏州方言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 为苏州评弹的艺术实践提供了保障。“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苏州历史、 文化造就了苏州方言, 而苏州方言自身便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苏州方言以软糯著称, 所谓吴侬软语便由此而来。 保留了中古汉语的浊音, 上去入的平仄音韵, 尖团音分化, 有着28个声母, 49 个韵母与7 个声调。 苏州评弹以苏白为标准音, 在语法上多以部分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加 “里”“能” 等后缀, 形容词形式构成生动且复杂, 以表示不同的程度。 在苏州评弹表演中, 语调的抑扬顿挫、 语气的轻重缓急, 以及对特定语言的运用, 充分体现出苏州评弹的语言特点, 也让苏州评弹在表演中可以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将观众带到故事情境当中。

(三) 鲜明的人物形象

艺术的要义在于塑造鲜明、 生动的艺术形象, 苏州评弹艺术也不例外。 苏州评弹无论是经典作品还是新创作的作品, 都有着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 人物关系, 需要通过对不同角色形象的塑造, 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揭示以帮助观众理解作品, 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剧中, 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身份、 地位, 所处的社会阶层、 在故事中的定位及其与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也有所不同,由于苏州评弹表演以说、 唱为基础, 难以通过服饰、 肢体动作等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因此在表演中会利用苏州方言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苏州评弹艺人善于通过对苏州方言的应用与变化交代人物的来源、 地位、 关系等信息, 常一人分饰多角。 通过对生活中人们语言交往方式、 语言表达方式等的细致观察, 将生活化的语言艺术要素融入苏州评弹表演中, 体现出剧中不同角色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 语气语调、 语言风格, 进而揭示人物的思想方法、 生活习惯、 行为特点, 使得人物角色更加立体、 饱满[2]。

(四) 时代化的语言演进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苏州评弹走出江南一带, 走向更加广阔的艺术舞台, 多元化语言文化融入苏州评弹这一相对成熟的语言体系当中, 便于苏州评弹艺术在不同区域内的表演与创新。 从语言设计与艺术性的角度来看, 苏州评弹呈现出时代化的语言演进趋势。 一方面思考将不同语言与苏州方言融合的有效路径, 经过不断地艺术化加工、 修改与完善, 在弹词中保留苏州评弹的语言艺术传统, 将地方语言特色元素融合到苏州评弹中, 体现出苏州评弹特有的艺术风格, 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内弘扬苏州评弹文化; 另一方面则根据评弹艺人的表演需求, 通过对语言要素的运用拉近苏州评弹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深度挖掘剧中不同人物角色的语言特点、 语言风格, 通过语言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内在感受, 设计出更加贴近剧情与人物的弹词。 苏州评弹语言的时代化演进, 推动了苏州评弹语言艺术的多元化, 让苏州评弹在众多传统曲艺中脱颖而出, 探索出一条现代化与创新化的发展道路[3]。

二、 苏州评弹 《姑苏水巷》 作者简介

苏州评弹具有极强的地域性特点, 与昆曲相比, 苏州评弹艺术的长盛不衰, 逐渐成为苏州人的生活娱乐方式。 近年来, 苏州评弹逐步突破地域性发展的桎梏, 从艺人员数量增加, 并且在各个地区开展苏州评弹展演活动。 苏州评弹艺人不断推动书目、 唱腔、 表演形式的革新, 力求实现苏州评弹艺术的现代化传承。 盛小云, 原名陈红卫, 出生于苏州评弹世家。 当盛小云读小学二年级时, 正值苏州评弹复兴, 演出活动愈发频繁, 苏州评弹艺术氛围更加浓厚, 盛小云在书场中逐渐喜欢上这种高雅但不失生活气息的传统曲艺。 盛小云在苏州评弹上表现出极高的艺术天赋, 嗓音条件好、 乐感强, 再加上坚持不懈的练习, 让盛小云在说噱弹唱上有所成就。1983 年, 盛小云考入苏州评弹学校, 毕业后进入苏州市评弹团, 开始在全国各地进行苏州评弹表演, 曾获中国曲艺牡丹表演奖、 文华新节目奖等多个奖项。

盛小云对待苏州评弹, 始终保持着传承与创新并重的观念, 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推动苏州弹评的创新化发展。 在长期的舞台演出实践中形成了嗓音明亮、 音色甜醇、 唱腔委婉、 刚柔并济的个性风格。 盛小云擅 “丽调”, “丽调” 是由弹评艺人徐丽仙所创的评弹唱腔流派, 脱胎于蒋调、 徐调, 并融合了苏滩、 越剧等戏曲曲艺之精髓, 具有柔和委婉的特点。 在江苏省曲协和苏州评弹团联合制作的音乐电视中, 盛小云领唱的 《姑苏水巷》 获文化和旅游部第九届文化新节目奖。

《姑苏水巷》 为苏州弹词开篇, 具有 “开场白” 的意义, 也是苏州弹词表演前具有唱腔流派特色的开篇唱段。 此部弹词开篇在音乐形式上博采众长, 从民间小调、 戏曲中吸收音调, 极富歌唱性。 其核心音调带有浓郁的情感色彩, 自然而然的调性转变, 核心音调在乐句中的贯穿, 以及节奏形态、 旋律线条的变化, 给人以柔和温婉之感。 盛小云在接受采访时曾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我觉得江南的感觉是朦胧的美, 典雅、 柔和、精致, 江南人的心境特别静、 内敛、 含蓄, 所以江南有才情的文人特别多。 苏州从古到今都是这种格调, 在苏州园林里听一曲评弹、 昆曲, 整个氛围浑然一体。 但如果在苏州园林里唱秦腔, 就会觉得格格不入。 江南所有艺术形式和生活方式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 《姑苏水巷》 通过评弹技艺为人们展开了一幅 “一川烟雨,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的画卷, 其总体风格与评弹艺术保持一致, 也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独有的美学思想, 在含蓄内敛中讲述中国故事, 用苏州语言展现苏州美景。 不仅如此, 被称为 “评弹皇后” 的盛小云在苏州评弹表演中生动展现出 《姑苏水巷》 的艺术特点, 伶俐的口齿,大方的形象, 流畅表演出各地方言, 也为苏州评弹艺术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鼓励当代苏州评弹艺人注重传统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保留苏州评弹艺术的传统韵味,在其中融入时代元素, 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加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苏州评弹艺术作品[4]。

三、 苏州评弹 《姑苏水巷》 作品分析

苏州评弹用苏州方言说唱, 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唱词上音乐与语言艺术性兼顾, 有着如同传统诗词般的韵律与意境, 在弦乐与唱腔的辅助下极富画面感、 艺术感染力。 苏州评弹唱词对仗工整, 有着一语双关等语言特色, 在内容上通俗易懂, 善于用简洁的语言生动描绘画面, 将情感诉诸字里行间, 给人以亲切、 真实之感。 《姑苏水巷》 的唱词有着江南水乡的柔和, 带有浓重的中国古典诗词特点, 语言简洁但不失生动, 有对自然环境的描绘, 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又有对故事情节的叙述, 短短几句唱词展开一幅优美的画卷。

《姑苏水巷》 唱词: 姑苏水巷幽幽水巷巷幽幽, 悠悠小舟舟悠悠。 快浆轻橹拱桥过, 碧波清清抖绿绸。 一条水巷画一幅, 人家尽在画中留。 姑嫂刺绣窗前坐, 笑语欢声一起流, 一起流。 朵朵彩云波上浮。 一条水巷笛一只, 橹声依呀到门口, 卖花姑娘音色柔。 一条水巷歌一曲, 垂钓翁, 坐船头。 放长线, 下鱼钩, 鲤鱼上天笑声稠。 一条水巷弦一根, 书场开张在新楼。 琵琶声声脆, 金嗓舒歌喉, 乡音分外亲, 乡情浓如酒。 苏州评弹妙无俦, 妙无俦。 幽幽水巷巷幽幽, 诗情画意不胜收,水巷人家尽风流[5]。

《姑苏水巷》 的唱词具有结构美、 音韵美, 韵脚严格整齐, 通篇可诵, 有着如同诗歌般的意境, 善于用“水巷” “小舟” 等意象创造出超越现实、 虚实交织的广阔意境, 给人以身临其境般的审美体验。 唱词细腻婉转, 清丽的唱腔、 柔和明媚的音色, 赋予唱词以画面感与歌唱性, 在其中也蕴藏着创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唱词中以寥寥数笔便生动描绘出姑嫂绣花、 卖花姑娘叫卖、 老翁垂钓等画面, 动静结合、 虚实交织, 有着极强的叙事性, 情节连贯、 层次递进, 跟随艺人的说唱, 走进江南水乡寻常人家美好的生活, 尽情感受江南水乡优美的景色, 体会苏州评弹之精神内核与审美价值追求。

苏州评弹 《姑苏水巷》 有着苏州评弹的语言艺术特点。 苏州评弹开篇善用拟声词, 通过模仿动物或事物的声音以增强艺术真实性, 将人们代入到故事情境当中,带给人们以沉浸式的审美体验。 《姑苏水巷》 唱词中的“依呀” 便是拟声词, 用以模仿摇橹时的声音, 听时仿佛可以感受到水面上小舟由远及近、 一路前行, 两岸景色美不胜收, 与两岸乡亲挥手打招呼。 苏州方言形容词的生动形式构成复杂, 有ABB、 AAB 等多种形式。 《姑苏水巷》 唱词中 “巷幽幽” “舟悠悠” 便体现出苏州方言中形容词的构成特点, 表现出水巷幽深、 小舟在水面上摇晃的画面。

《姑苏水巷》 在风格上轻松活泼、 意境深远, 唱词对仗工整、 充满诗情画意, 带有如诗歌一般的韵律美、结构美、 意境美与音韵美, 以苏州评弹艺术为载体, 生动展现出江南水乡的自然美景与生活习俗, 在苏州评弹表演中起到吸引注意的作用, 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文化价值。

结 语

苏州评弹是一种说唱结合的艺术形式, 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与语言特色。 在语言艺术上注重对生活化语言的运用, 有着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善于运用苏州方言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并且在当代发展中融合多种语言艺术要素。 《姑苏水巷》 为苏州评弹开篇, 起到开场白的作用, 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 将观众带入评弹艺术境界中。 此部评弹开篇风格鲜明、 唱词生动、 意境深远,体现出创作者对苏州评弹艺术的深刻理解, 也为当代苏州评弹艺术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猜你喜欢
水巷唱词姑苏
凤尾船
悠悠姑苏情,酥脆“蟹壳黄”
博采芬芳酿花蜜——“风流三部曲”唱词创作谈
姑苏繁华地 吴中第一镇
姑苏好时光
1961电影、1978舞台艺术片《刘三姐》的唱词文本研究
瞬间
姑苏城外寄乡愁
水巷幽幽
明代戏剧唱词“白”范畴非原型颜色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