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需求的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基于课程思政与产教融合视角

2023-12-27 20:20左舜贵周细应石玉枝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7期
关键词:人才材料企业

左舜贵,周细应,石玉枝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1620)

引言

在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趋缓、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对高技能人才的争夺成为各国提升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中国虽然有产业链完整的优势,但人力成本的持续走高有让制造业优势下降的趋势,目前已有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转移。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境地。

从最新的人才供需情况来看,2022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 076万人。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同时,部分制造企业也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据人社部发布的2020 年第四季度“最缺工”的100 个职业排行数据,部分制造业岗位供需缺口急剧扩大。制造行业“就业难”与“人才荒”的结构性矛盾正成为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突出问题。

材料产业是制造业最基础的一环,其产业水平对于国民经济命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中美竞争很多是围绕高端材料展开,如芯片行业中大尺寸单晶硅、航空航天用高性能碳纤维等。关键核心材料的落后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如新材料的研发投入高,风险大,产品迭代时间长等。此外,材料行业也存在高端人才缺乏的问题。材料产业的结构升级需要一大批拥有坚实理论基础且了解生产一线的高素质人才。但是材料行业多属于传统制造业,工作环境普遍有待改善。如金属材料的生产往往包含铸、锻、焊接、热处理等生产流程,存在噪声大、不够干净整洁等特点。而国内的材料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自动化以及工作环境改善方面的投资严重不足,造成材料产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以上人才供需矛盾在经济发达城市的中小型材料生产企业尤其突出。本文分析了材料行业人才供需矛盾的产生原因,并列举了笔者所在学校在解决上述矛盾的实践举措。

一、材料产业人才供需矛盾原因分析

(一)校企沟通不畅

校企沟通不畅的问题对于中小型材料制造企业尤其突出,虽然这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旺盛[1]。校企沟通不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学生对中小型材料企业了解不足。中小型材料企业主要关注订单承接与生产,忽视招聘及宣传。二是高校教师对中小型企业了解不足。虽然政府已出台多项政策鼓励产学研合作,但还是有相当多的教师没有走出校园促发展,容易造成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三是企业对高校人才持怀疑态度。由于产教融合不够,使得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度不够,部分企业认为大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

(二)企业内质不足

企业内质主要包括企业文化、管理制度以及员工保障几方面。材料制造企业中有一部分中小型企业忽视企业文化的建设,缺乏长远的发展目标与经营理念。相比于在知名企业工作,员工对在中小企业工作缺乏自豪感,加上晋升困难等原因,使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较低。部分中小型材料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属于家族式企业,企业重要部门与核心岗位多由家族成员担任,企业的重要决策也多凭企业领导人的个人喜好与经验,导致外来员工融入度低,造成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此外,中小型材料企业保障体系不健全。以上原因都使高校学生对进入中小型企业工作缺乏信心。

(三)家庭社会观念影响

家庭观念对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影响很大。目前“90后”“00后”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这部分人的成长过程中,学习活动成为生活的主要内容,劳动退居次要。这种成长环境虽使大部分人的知识水平得到提升,但也让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与他们的父辈相比有所下降,对于劳动的态度转变让他们不愿进入制造业。另一方面,随着整体经济条件的改善,目前绝大多数中国人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容易产生“小富即安”的心理,丧失了奋斗的动力。

从社会观念的影响来看,部分大学生及其父母的就业观念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是“天之骄子”,毕业后去大型企事业单位工作才能与自己的学历匹配。事实是今时不同往日,改革开放之初,大学生一毕业就可以安排工作,而且一进单位往往就受到重用,但目前大部分大型企事业单位人才趋于饱和,中小型企业逐渐上升为人才的最大用户,大学生在进到中小型企业后心理容易产生落差,也不能放下身段深入生产一线,从而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

社会的整体风气对学生的就业也存在影响,目前社会的整体观念片面地以收入的高低判断个人的成功。在北上广这些城市,收入较高的金融、IT、娱乐行业成为许多大学生趋之若鹜的理想职业。制造业的收入虽然逐年提升,但仍然逊色不少。另外,娱乐业、金融业虽然吸纳就业人口有限,但却掌握了较多的话语权,在这些领域成功的人更容易受到众人的关注。

总之,中国的制造型企业还存在较大的人才供需不匹配问题。相比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人均GDP还有很大差距,“未富”,是中国的现状;“先懒”,已成中国的隐忧。

二、具体实践做法

(一)课程思政转变学生观念,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目前部分大学生存在重金融、IT、娱乐业,不爱制造业的心态问题,而制造业才是一个国家保持长远竞争力的根本。针对这一问题,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与教育部的号召,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与专业认同感。材料行业有不少材料强国、材料报国的人物事迹。如师昌绪老先生克服重重困难,在美国学成归国后积极发展祖国的冶金材料业,为中国航空发动机研发镍基高温单晶叶片,终获国家最高科技奖。通过梳理材料行业类似的先进人物事迹,梳理中国对世界材料发展的重要贡献,并把这些素材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专业知识点当中,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学专业于国于民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材料学习当中。

此外,学院的各位教师还将国际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动态融入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到铸、锻、焊中孕育着大学问,能够做出重大成果。如介绍特斯拉在临港工厂中采用压铸的手段生产电动车车身,可以将传统车架生产中的复杂流程,变成一次简单的压铸加工,让焊接两小时变成压铸两分钟,同时也为Model Y省下了20%的成本。通过这类事例,让学生明白材料专业不只是烧炉子、磨金相等工作,而是制造各类先进产品不可或缺的重要专业。

(二)基于产教融合的材料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除了对专业认同度不够以及放不下大学生心态外,材料类人才还存在着知识体系与人才的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产学研通过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进行融合,实现技术的加速创新与成果的快速转化,并通过这一过程有效提升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度[2-4]。具体的实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扩大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聘用。有企业经历的教师不仅熟悉材料生产企业的产品开发、制造流程,也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制度,使其在知识结构上拥有更多的实践经验,有助于学生了解企业所需的生产管理知识。此外,有企业经历的教师能够引入更多的企业合作项目,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学习。

2.企业导师制。在研究生培养方面,通过从企业聘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高管、高级工程师担任学生的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一同对研究生进行培养,如在研究生的开题、中期考核、毕业答辩等各个环节对学生的研究方向、研究进度进行把控,从企业的视角审视研究生的培养是否符合最新的人才市场需求,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度。

(三)校企成立联合实训中心

通过与本专业相关企业成立联合实训中心对人才进行培养。在实训中心的学习包括学校学习与企业学习两部分内容。如材料工程学院与通用重工成立联合实训中心进行焊接人才的培养,在进入企业之前先在学校学习焊接相关理论知识,之后进入企业车间实地实习,而且让学生有机会深度参与新产品的研发过程,让他们在解决问题中实现能力的提升。

(四)执行学业导师制

除了通过课程思政调整学生心态,使人才既能“上得厅堂”,也能“下得厨房”以外,学院狠抓学生基础理论学习,给每位本科生安排了学业导师。学业导师不仅指导学生的选课,也在每周安排一定时间给学生坐班答疑、自习辅导,对学习成绩不达标的学生及时谈话,了解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困难,与学生一起分析影响学习的主要原因(如游戏、课外事务等)。在培养方案方面,除了要求学生学习材料类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学习计算机、机械、电气类等多门课程。同时开设专业英语与文献检索课程,提高学生查找资料与英文文献阅读能力。

(五)建立各类科创及横向项目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学业导师与研究生导师都会组织学生积极申报各类科创项目,参与各类创新实验课程。通过这类项目与实验,让学生对什么是科研、如何做科研有一定了解。具体到各个流程,指导学生就某个科学或工程问题的背景进行调研,并指导学生就现有的现状与不足根据学院的现有条件设计实验方案,解决科研问题,分析实验数据,并进行论文的写作与投稿。通过上述科研训练,让学生了解如何调研国际前沿问题,参与国际科研对话。

此外,学院鼓励教师走出校园促发展,通过与企业进行合作,了解企业在产品开发、应用过程中的各类问题,主动解决校企沟通不畅的问题。此外,建立以解决问题、服务企业为导向的各类项目,并让学生参与这类横向项目,让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建立基于产教融合的教学保障机制

除了原有的服务于课程教学的教学保障机制外,学院进一步建立健全基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教学保障机制。一方面,定期去本专业学生就业较多的企业了解企业的需求,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再把这些信息反馈给其他教师,让教师根据就业市场的最新需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讲述方式,使整个教学建立在面向产出的培养体系之上;另一方面,经常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满意度,建立就业信息跟踪反馈机制,并用于修正教学内容与培养方案。

结语

综上所述,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争夺是提升各国制造业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与地区的材料制造业存在着“招人难”与“人才荒”的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与校企沟通不畅、企业内质建设不足、家庭社会观念的影响等因素有关。要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在培养环节着手,转变学生观念,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心态,并通过产学研融合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人才供给双方的匹配度。

猜你喜欢
人才材料企业
企业
人才云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最美材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