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与对策

2023-12-28 10:35胡代琼
海外文摘·艺术 2023年9期
关键词:遗产文化遗产物质

□胡代琼/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而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农村地区,若对非物质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开发,则可推动农村地区文化产业及经济的发展。本文阐述农村地区非物质遗产保护的情况,探讨新时期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分析新时期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以期推进我国农村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1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社会实践或表现形式,以及与其相关的工具、物品和场所,包括表演艺术、节日仪式等。我国大部分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散落于农村地区。在21世纪初期,因经济水平发展有限,我国对农村地区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已得到一定的重视,经多地政府及民间人士的多年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公众视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随之兴起,成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文化运动。

2 新时期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当前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改善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活及经济水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在实施主体、目标和空间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乡村振兴战略关键。

2.1 为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精神动力

各地的农村文化凝聚着农民的智慧,具有各自的特色,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化。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凝聚家乡情怀的重要纽带。若某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即意味着承载该地区群众文化记忆的特殊载体消失,不利于培养该地群众对当地的文化认同。乡村振兴的主体是生活在当地农村地区的群众,若群众不认同当地农村地区的文化,缺乏对农村主体身份的认同,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举措就难以落实。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利于加强当地农村群众对乡村文化的认同,进一步增强其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2.2 为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文化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节庆仪式、传统手工艺物品等,种类较为丰富,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若当地政府和当地企业及群众有效利用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有助于农村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且推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产业链。一旦非物质遗产开发的产业链形成,则可促进相关产业集聚在农村地区,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目前,我国多地农村已践行了新发展理念,积极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小镇,以吸引游客前来旅游消费,进而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1]。

2.3 为农村地区的稳定及治理提供传统智慧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历时百年甚至千年,承载了农村地区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结晶。乡村振兴的灵魂为乡风文明,只有发扬优秀的乡风文明,乡村振兴才能拥有坚实稳定的文化基础。而农村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土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体现了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乡土历史文化的归寄。人民群众在共同劳动与生活中形成的村规民约、民谣、传说故事等,包含着大多数居民认同的处事原则和态度以及诉求,传递了团结合作、热爱劳动和分享等思想。因此,当地政府应重视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让优秀的乡土文化得以传承,利用非物质遗产塑造符合当前发展需要的农村公共道德,弘扬乡村文明对乡村振兴具有积极影响。

3 新时期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建设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然而,当前农村地区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仍存在某些问题,需要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进一步提高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质量。

3.1 部分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人“断档”现象明显,传承主体弱化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之中,其代表性传承人为最重要的主体。若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数量不足,则难以开展传承活动。如果想要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的质量,相关部门就需要发布有利于开展传承活动的政策,为非物质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提供资金和其他方面的支持。自进入21世纪,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开始加快,许多农村地区的人口转移至城镇地区,致使农村地区产生了村庄空心化、留守儿童和老人规模化的现象。另外,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农村地区的生存空间也进一步缩小,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人员逐渐减少。目前,我国文化主管部门确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已达数千人,而大部分人为中老年人,青年人的占比相对较低。某些地区的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出现了严重的“断档现象”,某些非物质遗产面临着无人传承的风险。另外,因部分当地政府的资金支持力度不足,或者传承人的年龄过大、精力不济,某些地区未能开展非物质遗产传承活动。

3.2 非物质遗产的宣传力度不足,且宣传方式有待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能体现当地的特色,是当地的文化名片。因此,某地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宣传,必定有助于树立当地的文化形象,加深其他地区的群众对该地的印象,促使其他地区的群众主动了解该地的文化,增加其前往该地旅游的可能性,有利于该地旅游产业的发展。然而,尽管加强农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部分政府并不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致使其他地区的群众对当地非遗文化不够了解。另外,宣传方式较为落后,也会影响宣传效果。当前已是新媒体时代,宣传及传播体系已数据化、信息化及社交化,若有关部门不能紧跟时代,根据当前信息传播的特点改进宣传方式,则会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无法“打破圈层”,只能局限在小范围之内,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无法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

3.3 非物质遗产保护的财政投入不足,缺乏完善的配套体系

农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资金有一定的要求。想要充分保护农村地区的各项非物质遗产,当地政府需要持续资金投入,以吸引青年人加入非物质遗产的传承活动。此外,组织现有传承人积极开展传承活动,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目前,部分农村当地政府存在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措施不足和过于重视申报、不注重保护和管理的情况。之所以会出现以上情况,一是因为很多地区未建设关于非物质遗产保护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以至于保护措施缺乏资金支持,会出现资金“断流”“分流”的情况,即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员确定了合理的保护措施,也难以有效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二是部分人员的服务意识薄弱,配套体系不完善,以至于出现传承场所数量不足、传承活动较少的现象。

4 新时期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改善对策

4.1 完善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体系,避免出现“人才断档”现象

想要让农村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需要加强非物质遗产传承人才队伍的建设。首先,当地政府应积极建设完善的非物质遗产传承体系,组织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例如:开设非物质遗产讲堂,促使当地青少年对非物质遗产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应关注传承人的责任意识,不断强化其责任心,促使其主动对参与传承的青年人群进行培训,传授非物质遗产相关的知识和技艺。其次,文化部门及当地政府应为传承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和场地支持,主动了解并解决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的顾虑,确保各传承人将精力投入到传承工作中。最后,应开展非物质遗产进校园的活动,促使青少年学生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令其产生学习非物质遗产相关知识和技艺的兴趣。此外,需建立非物质遗产传承基地,让青少年传承人在实践中学习、感悟[3]。

4.2 挖掘非物质遗产的历史渊源,并创新传播方式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有利于增强当地群众及外地群众对非物质遗产的兴趣,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一定的正面影响。在改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深入挖掘非物质遗产背后的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现及发展,和当地群众活动及文化基础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挖掘农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有利于当地群众加深对家乡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增强对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信,促使当地群众积极传播家乡文化。另外,当地政府应以传承地域文脉作为原则,对当地非物质遗产相关的历史事实及文化故事进行整理并出版,形成纸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2)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精神。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剪纸、刺绣等手工艺,挖掘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打造当地手工艺品牌,推动当地的手工艺产业发展。在对工匠精神进行挖掘时,不仅要挖掘相关技艺,还需对相关文化、行规、荣誉等进行挖掘,以促使农村地区手工艺振兴和相关产业发展形成良好的氛围,并加强其他地区的群众对当地手工艺产品的认同。(3)对传播方式进行创新。应利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开展宣传工作,以促进青年群众对非物质遗产的了解[4]。另外,应加深和电商企业的合作,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的模式,进而提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品的销量,并通过电商企业的渠道进行品牌化营销,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

4.3 建设针对非物质遗产保护的财政保障机制,并完善相关体系

为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化部门及当地政府应建设针对非物质遗产保护的财政保障机制,并完善与非物质遗产保护相关的配套体系[5]。首先,应建设科学的财政保障机制,将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工作纳入当地的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让非物质遗产保护的所需费用进入财政预算计划,并确立合理的非物质遗产保护资金,避免某个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获得过多资金[6]。其次,应完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配套体系,通过法规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编制以及保护措施,并明确非物质遗产相关的产业扶持规定。最后,应适当增加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地区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及开发工作,以推动非物质遗产相关产业的市场化,促使更多人员进入非物质遗产相关产业。

5 结语

综上所述,进一步重视农村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提高非遗保护工作的质量,有利于为新时期的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资源,有助于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治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更为稳定的环境。鉴于当前的非遗保护工作仍存在某些问题,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当地政府应重视并予以资金支持,以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的非遗保护工作。■

猜你喜欢
遗产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遗产怎么分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千万遗产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