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艺术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4+N”的路径思考

2023-12-28 10:35赖舒颖叶亚亚
海外文摘·艺术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华思政融合

□赖舒颖 叶亚亚/文

在新时代背景下,将中华传统艺术与大学生文化自信相融合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但是根据文献研究及实地调研分析得出,目前大学生文化自信与中华传统艺术融合效果不佳。如何将中华传统艺术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成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在把握中华传统艺术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学习的理论和价值旨趣基础上,分析两者融合的现状与困境,创造性提出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的“4+N”融合模式,即数据库系统、培训系统、创新系统、传播系统相辅相成的融合系统。“4+N”模式的提出不仅能有效解决高校传统艺术与文化自信的融入,还能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出相应对策。以长沙各高校进行试点,并将此模式推广至湖南省形成样板,以供全国各高校参考传统艺术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建构体系。

1 中华传统艺术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现存问题

在各大高校中,传统艺术与大学生文化自信融合的主要问题是二者融合效果不佳。对湖南省8个高校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发现以下三个问题导致传统艺术与大学生文化自信无法有效融合:首先,部分高校对传统艺术的理论知识讲解不够深入,且缺乏与传统艺术相关的实践课程。其次,在思政教育与传统艺术融合的过程中,高校未建立传统艺术教育学习的网络平台。第三,目前只有少数高校将中华传统艺术纳入大学生课程,与此同时,对传统艺术本质和文化内涵有真正了解的大学生很少[1]。很多思政教师对传统艺术的研究参与度较低或只停留在表面。

2 中华传统艺术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问题成因分析

2.1 高校层面

2.1.1 高校对传统艺术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重视程度较低

当下高校教育主要将思想教育以及理工科的学术研究作为教学重点,而较少涉及传统艺术的相关教育方面的内容。正因高校对传统艺术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因而在对高校学生的传统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中未能给予足够重视,更未对其提供有效融合平台、资源、资金等各个维度的多方支持。

2.1.2 高校传统艺术与大学生思政课程建设相融合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由于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缺乏经费,对应的课程保障机制未及时建立,导致一系列问题。高校的主要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部门,而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或者高科技项目研究,对高校在传统艺术与思政课程融合方面的投入资金不足,限制了二者的融合[2]。

2.1.3 高校在传统艺术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平台建设上存在欠缺

尽管有些高校已建立传统艺术与思政教育相关平台,但几乎是以微信公众号形式呈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思政课程建设中传统艺术融入方式过于单一、缺乏创新的局限。

2.2 思政教育者层面

2.2.1 思政教育者缺乏对传统艺术融入思政课程价值的深入认知

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对传统艺术的内涵了解不充分,未对思政课程中传统艺术融入的作用和内涵进行深入探究。他们缺乏对传统艺术与思政课程融合的意识。目前,高校思政教育课堂中能够将传统艺术知识穿插讲述的教师寥寥无几[3]。

2.2.2 高校思政教师未掌握传统艺术与思政课融合的有效方法

当下,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者未能有效把握将二者互相融合的方法,融入方式缺乏时效性与针对性。

2.3 大学生层面

2.3.1 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意识与创新意识

在数字生活时代,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极大地影响了现代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而缺乏独立思考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大学生,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容易出现盲目跟风外国文化的情况,降低对中华传统艺术的认同感。

2.3.2 大学生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虽然有学习过相关传统艺术理论知识,但仅仅只是停留表面,未曾探索挖掘其内涵[4]。进入大学后,出于功利的目的,很多学生觉得传统艺术的学习与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没有直接关系,认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相关理论是一种学业负担,在思想意识上割裂中华传统艺术与自身发展的关系,导致学习状态消极、被动。

3 中华传统艺术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4+N”模式的解决路径

为针对性解决以上传统艺术与大学生文化自信融合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文创造性地提出“4+N”协同发展模式。从数据库系统、培训系统、创新系统、传播系统着手论述,针对传统艺术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各方面现存问题对症下药。

3.1 数据库系统

针对传统艺术融入思政课堂建设保障机制尚不健全这一问题,建立非遗数据库系统,形成完整的传统艺术数据资料的保障机制。对传统艺术进行建档、数字化存储形成资源库,便于思政教育者在思政课堂的教学中提取传统艺术相关资源。思政教育者在课堂上传授传统艺术相关知识,能够使得传统艺术与思政课程紧密融合,助力大学生文化自信养成。通过传统艺术数据资料的收集与整合,使其形成完整的脉络,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课程当中,满足当下数据快速更新换代的需求,以此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

3.2 培训系统

针对高校思政教师缺乏对传统艺术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价值的深入了解以及在当前思政课堂中多数思政课教师未掌握将二者有效融合方法的问题,特此构建培训系统。主要面向高校思政教师、大学生等传统艺术爱好者推出技术培训和理论培训。通过理论教育、实际操作等方式培养多学科交叉人才,培训高校思政教师对非遗融入思政课程的价值认同。在此基础上,传授思政教师传统艺术与思政课相融合的方法,使其掌握有效融合方式。对于高校大学生群体,对其进行定制课程,其中包含美学课程、理论课程等,对其进行美学素养、实操技术等全方位培训,加深大学生对传统艺术的了解与认识,使其积极主动地探索传统艺术的内涵,自觉拥抱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主动树立对传统艺术的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文化自信。

3.3 创新系统

针对大学生缺乏相应的创新与独立思考意识的现状推出创新系统。该系统包含四大核心技术,分别是提取技术、解构技术、重组技术、创新技术。主要以数据库系统中收集的第一手传统艺术相关数据为基础,让大学生运用现代科技,更好实现推陈出新,实现以艺赋能,推动艺术与科技相融合,助力大学生成长为满足时代需要的创新型、创业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得到实践能力的锻炼,为专业知识的提升奠定基础。同时,大学生能够更深入了解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将其内化于心,运用于实际设计创新。此外,创新系统融合多学科人才,汇聚人才资源,发挥人才优势。对于社会科学与环境设计的同学来说,他们通过田野调查在民间搜集大量传统艺术元素后,用竞合分析以及量性梳理方法比较元素的异同点和突出点,从而提取出最为有竞争优势的艺术元素。对于视觉传达设计类的同学来说,通过对图形的色彩提取以及元素提取,将产品纹样图案以及地方特色文化元素进行解构并进行重组与创新。材料学以及工艺设计专业的同学则可在平面图形的创新基础之上进行形状重构以及材料重构,从而创造出新的实体纹样。

3.4 传播系统

针对高校“缺乏有利的融合平台”这一问题,特此打造传播系统。通过传播系统,对于传统艺术的种类及其内涵在各方面进行多方位多角度传播推广,通过国内外高校、景区博物馆、国内外媒体三者内外融合,多方联动,打通国内外市场,构建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播体系,为高校思政教育与传统艺术的融合提供有利的融合平台,随时随地即可看到中华传统艺术相关资讯出现在大众视野,从而提高大学生传统艺术学习与实践的参与度,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

4 结论与展望

“4+N”融合发展模式亦可运用于众多领域,该模式实现可持续、可复制、可借鉴。在此以文化教育链、生态领域链、旅游经济链为例,论证“4+N”融合发展模式在其他领域的可用性。在“4+N”融合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可以构建另外三条联盟链,分别代表文化教育、文创产业和旅游经济三个方面的数据储存,以实现 N 位的协同发展。

文化教育联盟链:其数据库来源主要是收集上传的学校教育状况以及学生个人发展档案等,通过培训系统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知识教育培养,通过创新系统的教授,引导学生在学习方面创新思考,运用创新思维解决新问题运用,最后通过传播系统对该学校教育进行宣传,形成有利的宣传平台,扩大知名度,搭建更为开放的教育体系。

生态领域联盟链:在收集相关信息生态环境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培训系统培训大量的专业人员,对生态异常地区进行整治。运用创新的方式对其进行最节省人力物力的治理方式,最后通过传播系统让更多人了解到生态领域的治理状况。

旅游经济联盟链:通过对旅游经济数据的收集,探索旅游经济发展上的创新模式,并根据各地旅游概况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导游,对游客进行引导,最后通过传播系统对各地景区进行宣传,扩大其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赏,带动旅游经济蓬勃发展。

“4+N”融合发展模式的提出将有效破解传统艺术与大学生文化自信融合效果不佳的问题。做好传统艺术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融合,需要政府、高校、思政教育者及大学生等多方面齐发力。在此模式的基础之上,实现传统艺术与大学生文化自信有机结合,在大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在未来,高度文化自信的大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展现生机与自信,主动拥抱传统文化,能进一步促进当地传统文化的提升与发展,实现正循环。新时代为广大青年大学生提供了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广大大学生要奋勇拼搏,努力争先,为新时代发展注入新活力。各行各业也可以借鉴复制此模式寻求发展,同时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带动社会治理及国家经济体系的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中华思政融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