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东北地域民族器乐作品创作概述(上)

2023-12-28 14:37陈吉风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器乐唱片古筝

陈吉风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中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博大精深。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民族音乐事业迅猛发展,民族器乐的作品创作也日益繁荣兴盛。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黑土地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东北地域民族器乐的作品创作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出许多民族器乐精品并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7年间(1949—1966)东北地域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民族器乐整体演奏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各地的民族管弦乐队开始蓬勃建设并进入成长的初期,民族乐器的普及使得表演队伍不断壮大,乐器制造业和声学技术的发展使民族乐器的表现力不断拓宽,音响性能日趋完善。全国民族器乐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东北地域民族器乐的生长繁荣。这个时期东北地域民族器乐作品经历了从草创到逐渐专业化创作的局面,作品的创作体裁有所拓展,创作手法逐步得到改变和创新,新的作品不断涌现,有些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全国广大民乐爱好者的喜爱并成为民族音乐经典作品。这一时期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主要围绕着以下三个方面题材。

一是以挖掘和整理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音乐遗产为目的,并以这些民族传统音乐为素材进行编创的作品。如原旅大歌舞团的王石路、朱广庆与民间艺人谷新善、朱长安创作改编的双管独奏曲《江河水》(1953);原辽宁歌剧院著名作曲家雷雨声创作的高胡、古筝三重奏(两台古筝)《春天来了》(1956)、高胡、古筝二重奏《渔歌》(1952);沈阳音乐学院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赵玉斋创作改编的古筝独奏曲《四段锦》(1954),与此同时,赵玉斋还根据京剧传统唱段创作改编了擂琴独奏曲《二进宫》(1960)、《借东风》(1960)、《铡美案》(1960)等乐曲。沈阳音乐学院著名扬琴演奏家、教育家宿英根据赵殿学同名扬琴独奏曲整理改编的《苏武牧羊》(1959);沈阳音乐学院老一辈二胡演奏家、教育家朱郁之根据同名古筝独奏曲创作改编的高胡古筝二重奏《渔舟唱晚》(1952,与曹正合作);沈阳音乐学院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唐毓斌创作的二胡独奏曲《牧羊姑娘》(1957);吉林艺术学院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甘柏林创作的二胡独奏曲《草原情歌》(1959);长春电影制片厂乐团民族乐队集体创作改编的琵琶齐奏《白族舞曲》(1964);黑龙江省歌舞剧院著名笛子演奏家霍殿兴创作的笛子独奏曲《红色草原》(1963);原沈阳音乐学院二胡教师杨雨森创作的二胡独奏曲《草原之春》(1959);辽宁歌舞团二胡演奏家杨荫林创作的高胡独奏曲《风雨行舟》(1958,与董作新合作),沈阳音乐学院笛子演奏家教育家赵越超创作的笛子独奏曲《草原牧笛》(1959,与王庆堔合作)、《麦收时节》(1960,与李书元合作)等。

二是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歌颂新时代、赞美新生活为题材创作的作品,如辽宁省歌舞团作曲家刘守义、杨继武创作的唢呐协奏曲《欢庆胜利》(1952);朱郁之创作的二胡独奏曲《胜利舞曲》(1950)、《生产舞曲》(1951)等;赵玉斋创作的古筝独奏曲《庆丰年》(1955)、《新春》(1957)、《公社好》(1958)、《工人赞》(1958)、《真快活》(1958)、《十年大庆》(1959),以及擂琴独奏曲《忆苦》(1960)、《幸福歌》(1960)、《今昔》(1963)等;沈阳音乐学院老一辈竹笛教师向群创作的笛子独奏曲《节日的前夜》(1956)、《侦察队的姑娘》(1956);吉林省歌舞剧院著名作曲家张式功创作的民族器乐合奏曲《小高炉好》(1958)、《公社晚会》(1961)、《欢庆丰收》(1962),以及二胡独奏曲《朝霞照山村》(1955)、《春游》(1956);吉林省歌舞剧院著名古筝演奏家赵登山创作的古筝独奏曲《春到田间》(1958)、《欢庆节日》(1959); 长影乐团民乐队创作改编的琵琶齐奏《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1964);吉林省歌舞剧院笛子演奏家李永奎创作的笛子独奏曲《迎春曲》(1960);霍殿兴创作的笛子独奏曲《白鸟迎春》(1964)等。

三是以东北地域民族风情为题材创作的作品,如朱郁之创作的二胡独奏曲《鸭绿江之歌》(1950)、《秧歌调》(1951);宿英创作的扬琴独奏曲《东北风主题随想曲》(1961)、《秧歌》(1959)、《翻身五更》(1961),扬琴协奏曲《辽河两岸好收成》(1961)以及宿英创作的琵琶二重奏《跳皮筋》(1962),二胡独奏曲《春耕忙》(1962)、《鼓声》(1963),民乐小合奏《山村的集日》(1963)、《春满人间》(1964)、《绿色的大地》(1964)等;唐毓斌、龚荣光创作的高胡独奏曲《运粮队》(1961);原辽宁歌舞团唢呐演奏家胡海泉创作的唢呐独奏曲《二人转牌子曲》(1960);吉林省歌舞剧院著名作曲家朱广庆创作的民族管弦乐《风雪爬犁》(1963)、《驷马铜铃》(1963);长影乐团著名板胡演奏家周其昌创作的板胡独奏曲《春城节日》(1962,与丁永盛合作)、《赶着马车喜盈盈》(1965)、《打起竹板唱丰收》(1965);赵登山创作的古筝独奏曲《松花湖渔歌》(1964)、《山谷回声》(1964)、《茨儿山》(1965);吉林艺术学院扬琴教授朱连喜创作的扬琴独奏曲《五好花开朵朵红》(1964);黑龙江省歌舞剧院著名月琴演奏家冯少先创作的月琴独奏曲《松花江渔歌》(1959,与曹大沧合作);霍殿兴创作的笛子独奏曲《奔驰在公社的大路上》(1963);黑龙江省歌舞剧院著名笙演奏家唐富创作的笙独奏曲《鄂伦春马队在巡逻》(1963);辽宁省歌舞团著名笙演奏家王庆堔创作的笙独奏曲《水库引来金凤凰》(1964,与高扬合作)等。

此外,这一时期还有一些根据外国乐曲改编移植的作品,如周其昌根据罗马尼亚民间乐曲改编的板胡独奏曲《云雀》(1962);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一些少数民族的器乐曲,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著名四胡演奏家苏玛创作的低音四胡独奏曲《赶路》(1954)、《八音》(1955)、《闷工》(1955)、《归群》(1958)等,延边歌舞团著名作曲家安国敏创作改编的朝鲜族伽倻琴独奏曲《庆丰收》(1964)、《农乐舞曲》(1964)、朝鲜族横笛独奏曲《林海之晨》(1965);延边歌舞团著名作曲家朴佑创作的朝鲜族筚篥独奏曲《丰收》(1965)等。

以上所述的这些作品,有部分为专业作曲家创作的,但更多的是民族器乐演奏家创作的。这些作曲家、演奏家根植于深厚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底蕴中,对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以及民族乐器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改革创新。作品的音乐素材大多数来自东北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来自东北地区的自然风貌,来自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赞颂和向往。这些作品主题明晰,地域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厚,对于繁荣东北地域的音乐文化,提升民族乐器的表现力以及影响力有着重要的价值,也为全国的民族器乐作品创作增光添彩,是我国民族器乐百花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些作品中,有些作品不仅获得了省、国家乃至国际器乐比赛的奖项,也在业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还开创了民族器乐创作和舞台表演的新纪元,一些作品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精品并一直影响至今。例如,双管独奏曲《江河水》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乐曲是根据辽南鼓乐《江儿水》曲牌改编的,在旋律、题材等方面与东北民间音乐联系紧密,其音乐风格具有浓厚的地域性,乐曲中管子运用了丰富的演奏技巧,表达了凄凉、悲愤之情。该曲在20世纪60年代初由武汉音乐学院青年二胡教师黄海怀改编移植为二胡独奏曲,得到广泛流传。但是,管子曲的《江河水》被专家及听众认为是最具民间韵味的,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与管子乐器浑厚坚实、苍劲悲凉的音色形成了高度契合,加上演奏者出色情感表达和各种演奏技术的装饰,使乐曲浓厚的民族风格与东北民间音乐特征得到了升华。该作品被收入到《中国音乐辞典》中并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一场“苦难年代”作为背景音乐,使听众对这首乐曲的印象更加深刻,感受更为真切,共鸣也更加强烈。

高胡、古筝三重奏《春天来了》,是20世纪50、60、70年代流行广泛的一首民族器乐曲,这首乐曲的音乐素材源于福建民歌《采茶灯》等,乐曲采用三重奏的体裁形式由高胡和两台古筝演奏(也可采用高胡、古筝、扬琴三件乐器演奏),形式新颖,色彩华丽,深受听众喜爱。作品充分发挥了高胡古筝的乐器性能及音色特征,即音色明亮、华美和擅长表现欢快愉悦的情绪,较好地表达了人们在新时代过上幸福生活的喜悦心情和赞美大自然春意盎然的音乐意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族器乐重奏作品较为少见,该作品简练的创作手法和丰富的表现力以及鲜明的音乐意境使听众耳目一新。作品在1956年全国第一届“沈阳音乐周”演出就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于1957年代表国家赴苏联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器乐比赛荣获金质奖章。

唢呐协奏曲《欢庆胜利》是我国第一首唢呐协奏曲,同时也开创了西方交响乐队为我国民族乐器协奏这一体裁形式。乐曲由A-B-A(快、慢、快)三个乐段构成,以东北民间音乐为基调,表达了人民翻身解放、庆祝胜利、载歌载舞、欢欣愉悦的心情,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生活在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美好情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该作品多次在一些重大演出活动中上演,深受听众的喜爱,并于1957年在莫斯科举办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器乐比赛中获得铜质奖章。

古筝独奏曲《庆丰年》是一首欢快热烈并具有浓厚喜庆气氛的古筝新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具有代表性的古筝创作作品之一。乐曲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在丰收之年的喜悦心情以及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形象地表现了热烈欢腾、喜庆丰年的场景。作者在该作品演奏技术上,勇于创新,突破了左手演奏技巧仅作为吟揉按滑的润饰,而把左手解放出来,与右手同时演奏,运用双手和弦交替、和弦琶音、扫弦、点柱等技法,开创了古筝双手演奏技术的新篇章。这在当时的筝界被认为是一次创举,该作品也被认为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来的古筝作品创作和演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庆丰年》为古筝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时代。该作品也得到了当时音乐界很多领导、专家的高度认可,原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先生在全国第一届“沈阳音乐周”闭幕式上的讲话中称《庆丰年》的创作是对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一大贡献[1]396。原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著名音乐评论家李凌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古筝演奏的革新者》的文章,对赵玉斋的艺术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文章中说“《庆丰年》是赵玉斋的新创作…我还没有听到过像赵玉斋这样给我印象新鲜、深刻的古筝音乐……由于他的努力,为改进这样一类民族弹奏乐器的演奏方法,开了一条新的道路,也为古筝音乐创作扩大了天地”[1]390。这首乐曲获得了1956年第一届全国“沈阳音乐周”音乐作品创作评比一等奖。

月琴独奏曲《松花江渔歌》较为生动地表现了我国北方渔民生活的幸福景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深受听众喜欢的民族器乐作品之一,也是中国最早以月琴独奏形式在舞台上出现的作品,改写了月琴一直以来仅作为京剧伴奏乐器的历史,为月琴表演艺术开拓了新的艺术形式。

这些作品中,部分作品成为本专业东北演奏流派的代表性作品。例如,扬琴独奏曲《苏武牧羊》,该作品早在1920年由辽宁盖州市民间艺人、东北扬琴演奏流派的创始人赵殿学根据同名歌曲改编成扬琴独奏曲,乐曲表现了苏武所经历的艰辛和磨难,同时赞颂了他正气凛然的爱国情操以及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质。乐曲中,他采用了民间传统器乐的变奏手法,使曲调更加丰富,同时又运用自己独创的一些演奏技法,如颤竹、揉压和滑音等技巧润色旋律,形成了浓郁的东北民间音乐特色和新颖独特、韵味十足的音乐风格。20世纪50年代,宿英将《苏武牧羊》进行了重新整理,对整体乐段予以浓缩,使主题音乐更加鲜明,乐曲更加精彩。

《春城节日》是一首运用东北民间音乐风格创作的板胡独奏曲,乐曲旋律欢快热烈,曲调流畅优美,节奏轻快活泼,形象地表现了东北广大人民群众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欢乐情景。作品问世以来,就受到听众的喜爱,在20世纪60、70年代影响较为广泛,而且一直流传至今。这首乐曲不仅成为板胡东北音乐风格的代表作品,而且多次成为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等国家级比赛以及各有关省市民族器乐比赛板胡规定曲目。中国戏曲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将该作品列入高考民族器乐板胡招生考试规定曲目,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板胡的优秀作品被选为中央电视台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开场曲之一。

笛子独奏曲《奔驰在公社的大路上》是20世纪60年代较有影响力的北方风格的笛子作品,乐曲用生动活泼、朴实无华的音乐语言,描绘了人民公社社员怀着喜悦的心情,驾着马车在公社的大路上驰骋的情景。乐曲充分发挥了北方梆笛刚健豪放的特征,运用大量的切分节奏型和快速的三吐、双吐音以及历音、花舌等演奏技巧,增加了乐曲活泼欢快的情趣。作品表现了生活在新社会的人民公社社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作品在东北三省联合举办的第一届“沈阳音乐周”上演出就引起了强烈反响,获得了成功,是早期东北竹笛流派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笙独奏曲《水库引来金凤凰》(又名《流水欢歌唱丰收》)是一首歌颂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作品,乐曲描述了传说中的神鸟凤凰被水库的美景所吸引,来到水库展翅高歌的情景。乐曲的旋律欢快流畅委婉抒情,加引子的三段体结构使乐曲的情绪、速度、节奏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变化。以五声音阶构成的音型通过向上模进的手法,展现出一幅水库美丽壮观的画面,引人入胜。该作品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初,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笙的优秀作品得到了业界的赞誉。

四胡独奏曲《赶路》是这一时期东北地域少数民族器乐作品创作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乐曲,这首乐曲是前郭尔罗斯蒙古族四胡演奏家苏玛以蒙古族传统民歌《赶路》为素材进行改编创作的,乐曲描述一位骑马赶路人在途中见景生情、哼着小调的喜悦心情,表达了蒙古族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情景。原民歌为商调式,是一首仅有八小节上下两个乐句的短小民歌,经苏玛改编创作,为其增加了乐段,使乐曲结构得到扩展,调式得到了改变,即由原曲的商调式改为徵调式。特别是作者研创的几种四胡演奏技法(弹音、打音、点音、扣音等)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地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每段乐句尾音中采用了弹音的技巧,使乐曲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轻松愉悦的情调。1956年,作为少数民族器乐演奏家,苏玛随同中国文化艺术代表团出访了苏联、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家,并参加了在捷克斯洛伐克举办的第十一届“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苏玛演奏了《赶路》这首乐曲,得到了国际友人的赞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民族器乐作品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交流推广做出了贡献。

朱广庆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也是东北地域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器乐作曲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与他人合作创作了双管独奏《江河水》,60年代初他又创作了极具东北地域特色的民族管弦乐《风雪爬犁》《驷马铜铃》。这一时期,正值我国民族器乐发展的初期阶段,民族乐队在编制音响等方面正在进行着不断地探索,民族器乐合奏的作品创作也在摸索之中,很多作品是根据传统乐曲改编的,如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秦鹏章、罗忠溶),《月儿高》《步步高》《将军令》(彭修文)等。但也有一些作曲家,民族器乐演奏家在尝试着创作一些新作品,而且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经典作品。这一时期民族管弦乐新创作的作品基本是以中小型合奏为主,作品的题材大多数以歌颂新生活,反映人们的欢腾情绪与生活气息,作品旋律基本都源于民间音乐。如《翻身的日子》(朱践耳),《喜洋洋》《幸福年》(刘明源),《花好月圆》(黄贻钧曲,彭修文改编)等。这些作品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在广大听众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使人们对新型民族管弦乐队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为今后的民族管弦乐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风雪爬犁》《驷马铜铃》这两首乐曲是这一时期民族器乐合奏作品中的优秀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也是这一时期表现东北地域乡土风情与地方音乐风格特征的民族器乐合奏作品中的精品。《风雪爬犁》描绘了冬季的东北山区白雪皑皑,爬犁在雪上奔驰的景象,曲调热烈欢快,刻画了猎人们爽朗彪悍的性格以及人欢马跃满载而归的欢乐情景。乐曲中段运用板胡演奏出的优美旋律既巧妙又恰当,在欢腾愉悦的气氛中又揉进了抒情的色彩,使乐曲形成了完美的统一体。板胡奏出的这段旋律源于辽南单鼓《大山歌》的音乐素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驷马铜铃》则是描绘了金秋时节东北农民喜庆丰收,车老板赶着马车满载丰硕果实喜气洋洋的豪迈景象。乐曲的快板乐段借鉴东北秧歌曲牌《慢龙摆尾》,加上打击乐器的烘托,使乐曲的情绪热烈欢腾、粗犷豪放。中段慢板部分旋律舒展,表达了丰收年农民(车老板)欢欣愉悦的心情。两首乐曲在1963年东北三省联合举办的第一届“长春音乐会”上首演就获得了成功,在1979年第七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闭幕式再次上演,同样受到热烈欢迎,在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60年来,这两首乐曲作为吉林省民族乐团的代表性作品经久不衰,作为保留曲目在国内外上演数百场,得到几代听众的喜爱。一些音乐理论家及专家学者包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魏廷格、乔建中,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梁茂春,吉林艺术学院教授吕金澡等对朱广庆的这两首作品进行了仔细研究与分析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两首乐曲获得了1978年吉林省文艺汇演优秀作品奖。

这一时期很多作品不但受到了群众的喜爱,而且还得到了业界认可。一些作品的乐谱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被选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编辑、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建国三十年器乐作品选》(1949—1979)等器乐曲集,有的作品还被中国唱片社录制了唱片,并且作为华乐百年经典作品被收录至由上海音乐出版社等出版的《国乐春秋》——华乐百年典藏CD中,如双管独奏曲《江河水》(谷新善演奏,入选《中国音乐辞典》,收录华乐百年典藏CD);笛子独奏曲《草原牧笛》《麦收时节》(赵越超演奏,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乐谱)、《奔驰在公社的大路上》(霍殿兴演奏,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笙独奏曲《水库引来金凤凰》(王庆堔演奏,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乐谱,入选《建国三十年器乐作品选》)、《鄂伦春马队在巡逻》(唐富演奏,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古筝独奏曲《庆丰年》《四段锦》(赵玉斋演奏,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四段锦》收录华乐百年典藏CD),《春到田间》(赵登山演奏,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收录华乐百年典藏CD),《工人赞》《新春》《和平舞》《十年大庆》(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乐谱)《新春》于1957年获得辽宁省音乐作品评比一等奖;琵琶齐奏《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白族舞曲》(长影乐团民族乐队演奏,苏焕洲领奏,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扬琴独奏曲《苏武牧羊》(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项祖华演奏,收录华乐百年典藏CD),《秧歌》《翻身五更》《秋思》(宿英演奏,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翻身五更》入选《建国三十年器乐作品选》),月琴独奏曲《松花江渔歌》(冯少先演奏,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收录华乐百年典藏CD,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乐谱);二胡独奏曲《草原情歌》《春耕忙》《欢庆丰收》《牧羊姑娘》(唐毓斌演奏,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高胡独奏曲《闹元宵》(唐毓斌演奏,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迎春曲》(李永奎演奏,上海唱片公司录制唱片);《风雨行舟》(杨荫林演奏,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板胡独奏曲《春城节日》《云雀》(周其昌演奏,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春城节日》收录至华乐百年典藏CD,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乐谱,入选《建国三十年器乐作品选》),《赶着马车喜盈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乐谱);四胡独奏曲《赶路》《八音》《闷工》(苏玛演奏,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乐谱),《归群》(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乐谱);高胡、古筝三重奏《春天来了》(唐毓斌、雷雨声、尹其颖演奏,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收录华乐百年典藏CD,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乐谱),高胡、古筝二重奏《渔歌》(唐毓斌、叶申龙演奏,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唢呐协奏曲《欢庆胜利》(辽宁省歌舞团管弦乐队演奏,胡海泉领奏,朴东升指挥,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收录华乐百年典藏CD);民族管弦乐《风雪爬犁》(吉林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演奏,朱广庆指挥,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驷马铜铃》(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总谱)。

此外,由赵玉斋主编的《筝曲选集》(1960,人民音乐出版社)、《古筝曲集》,(1963,上海文艺出版社),宿英整理编创的《宿英扬琴独奏曲八首》(1959,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在这一时期也相继出版,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数不多的古筝扬琴曲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著名民族音乐理论家乔建中曾给予高度评价,针对赵玉斋先生主编的两部古筝曲集他说:“这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本古筝创作的个人专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筝乐的创作状况”。针对宿英先生整理编创的扬琴曲集他说:“20世纪50、60年代可以说是扬琴作品的一个移植改编期。通过这种创作方式,作者摸索积累了扬琴创作的技巧、语汇,为扬琴创作闯开一条新路”[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7年间,东北地域民族器乐的作品创作虽然缺乏专业的创作人员和相应的作曲知识和创作经验,一些作品仅靠演奏家的演奏实践的感性认识来对民间音乐的有限改编,很多作品存在着结构简单,篇幅短小,艺术深度不够等现象。但总体来说,这一时期东北地域民族器乐作品创作成果丰硕,成绩斐然,不仅作品的体裁广泛,形式多样,数量可观,而且包括古筝在内的很多作品还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成为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器乐作品创作的标志性的成果。正如乔建中先生所说:“现代筝曲的创作开始于1950年代中期,有两首作品具有开创意义,一首是赵玉斋的《庆丰年》(1955),一首是雷雨声的《春天来了》(1956),后者虽是三重奏,但两件筝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且富有新意。由此开始,从1950年代至今,产生了大批筝乐独奏、重奏、协奏体裁的新作”[3]。可以说,这些作品不但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民族器乐此后的作品创作。

二、“文化大革命”至改革开放12年间(1966—1978)东北地域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

1.“文化大革命”(1966—1976)阶段

由于特定的历史时期,音乐事业的发展受到诸多限制,但仍有一批作曲家民族器乐演奏家怀着对生活、对音乐事业、对人民的热爱笔耕不辍,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民族器乐作品。

这些作品受到当时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的影响,一部分是具有歌颂性内容的和反映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描写“学大庆、学大寨”题材的作品,如著名作曲家,原黑龙江省歌舞剧院刘锡津创作改编的民族器乐合奏曲《东方红》(1976)、《军民联防保边疆》(1974)、《你追我赶学大寨》(1974,与隋长福合作)、《欢乐的解放区》(1972),唢呐协奏曲《翻身不忘毛主席》(1971);吉林省歌舞剧院赵登山、赵国良创作的古筝高胡二重奏《浏阳河》(1971)、《油海战歌》(1975);黑龙江省歌舞剧院高扬、冯少先创作的月琴独奏曲《百万雄师过大江》(1975)、《英雄的珍宝岛》(1976,与刘锡津合作);唐富创作改编的笙独奏曲《快乐的女战士》(1975,与石坡合作);黑龙江省歌舞剧院唢呐演奏家冯永兴创作的唢呐独奏曲《油田庆功会》(1977);辽宁省歌舞团著名笛子演奏家魏显忠创作的笛子独奏曲《人民列车向前进》(1975,与王文悦合作);张式功创作的唢呐协奏曲《劈山造田学大寨》(1973)、二胡独奏曲《赤脚医生》(1976);吉林市歌舞团笙演奏家段广武创作的笙协奏曲《雷锋之歌》(1975,与孙文昱合作)等等。

这些作品一部分是反映人民群众在生产劳动中的精神面貌以及赞美生活、赞美家乡题材的作品,如黑龙江省歌舞剧院笛子演奏家尚存宝创作改编的笛子独奏曲《欢乐的嫩江草原》(1967);霍殿兴创作改编的笛子独奏曲《翻身五更》(1967);魏显忠创作的笛子独奏曲《扬鞭催马运粮忙》(1969);王庆堔创作的笙独奏曲《边寨新歌》(1973);唐富创作的笙独奏曲《山乡喜开丰收镰》(1972)、《林海新歌》(1975,与高扬合作)、《喜运丰收粮》(1976);段广武创作的笙独奏曲《汽笛长鸣穿林海》(1974)、《边寨月夜》(1976);刘锡津创作的唢呐协奏曲《生产忙》(1973),张式功创作的唢呐独奏曲《广阔天地迎亲人》(1974);沈阳音乐学院扬琴教授张学生创作改编的扬琴独奏曲《丰收歌儿传北京》(1972);辽宁省歌舞团作曲家霍存慎创作的古筝独奏曲《春天》(1973);沈阳音乐学院古筝教授阎丽以东北民歌和民间乐曲改编的古筝独奏曲《五更调》(1973)、《瞧情郎》(1973)、《梅花开得好》(1973)、《春季里来》(1973)、《小看戏》(1973)、《睡吧,宝贝》(1973)、《秧歌调》(1974)、《闹秧歌》(1974);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笛子演奏家严铁明创作的巴乌独奏曲《渔歌》(1973);朱广庆创作的古筝与乐队《引水上山》(1975);张式功创作的双千斤二胡独奏曲《丰收欢歌》(1976)、民族吹打乐《节日锣鼓》(1976);甘柏林创作的二胡独奏曲《心向北京唱丰收》(1971,与朱连喜合作);沈阳音乐学院著名二胡演奏家教授果俊明创作的二胡独奏曲《东北好风光》(1976,与柴珏合作);李秀日、赵国良创作改编的板胡独奏曲《海兰江畔唱丰收》(1973);赵登山、赵国良创作的古筝高胡二重奏《春来早》(1972);刘锡津创作的民族器乐合奏曲《达斡尔的春天》(1976)等。

这一期间改编移植外国乐曲的民族器乐作品主要有刘锡津的民族器乐合奏《非洲战鼓》(1968)、《两河之夜》(1976)等。与此同时,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器乐作品有延边歌舞团作曲家安国敏创作的朝鲜族长唢呐独奏曲《丰收的喜悦》(1973)、横笛独奏曲《荡秋千》(1974);延边大学艺术学院郑俊甲教授创作的朝鲜族短箫独奏曲《高原上也迎来了万丰年》(1976);朝鲜族作曲家金龙武改编的短箫独奏曲《红日照耀边疆》(1976)等。

这一时期,东北地域民族器乐作品创作的数量在减少,特别是缺少大中型体量的作品,而且依然存在着结构简单、创作手法单一等现象。由于朱广庆、赵玉斋等老一辈作曲家、民族器乐演奏家被调离工作岗位,下放农村劳动,边缘化以及政治文化导向等原因,严重影响了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数量和质量,但民族器乐作品的体裁还是较为丰富的,包括合奏、重奏、协奏、独奏等形式一应俱全。由于刘锡津、张式功等专业作曲家注重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因此合奏、协奏形式的作品与前期比较有所增加,但独奏体裁的作品仍占一定的比例。

这些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笛子独奏曲有两首,即《扬鞭催马运粮忙》《欢乐的嫩江草原》。《扬鞭催马运粮忙》是以东北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采用引子与三段体的乐段结构,音乐形象鲜明。引子部分笛子运用颤音的技法演奏出8小节16拍快速且强烈的长音,接着又运用下历音和顿音相结合的技法演奏出铿锵有力的音型,把乐曲欢腾热烈的情绪展现在听众面前。快板乐段的旋律是以东北秧歌曲牌《满堂红》为音乐基调进行创作的,曲调热情欢快,流畅自如,对答呼应的乐句情趣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慢板乐段借鉴了东北民间乐曲《银凤锁》,旋律舒展,优美抒情,富于歌唱性,整个作品富于浓郁的东北民间音乐特色。其演奏手法借鉴唢呐的演奏技巧,在一些滑音、历音技巧中加入了花舌技巧,在中间乐段的抒情旋律中运用了三吐的技巧,犹如美妙的歌声中传来了清脆的马蹄声。整段乐曲主题鲜明、形象生动,表达了北方广大农民在丰收之年喜送公粮的热烈场面。作品问世后,不仅深受亿万听众的喜爱,同时也得到了柬埔寨国王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等外国友人的赞赏,澳大利亚的澳洲广播电台还把这首乐曲作为华语节目的开始曲播放。1996年,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出访西欧六国时,在赠送的各国元首礼品中,选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器乐CD盘《春江花月夜》,其中就有魏显忠创作并演奏的笛子独奏曲《扬鞭催马运粮忙》,该作品为在国际舞台传播中国民族音乐作出突出的贡献。《欢乐的嫩江草原》是以达斡尔族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一首笛子作品,乐曲展现了以游牧为生的黑龙江省嫩江草原牧民们在新社会过上幸福生活的精神面貌以及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草原景色。乐曲充分地运用了吐音、叠音、颤音等笛子的各种演奏技巧,以生动、活泼、朴实和富于达斡尔族鲜明特色的音乐语言,采用由慢到快的节奏,悠扬欢快的旋律,描绘了草原牧民们在辽阔的草原上豪情高歌,策马扬鞭的欢乐情景。该作品曾在当时广为流传,并被选为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的笛子教材。

《林海新歌》是这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笙作品,这是一首音乐主题明晰,地域特色鲜明、作品内容丰富、演奏技术全面、风格粗犷豪放的笙独奏曲。乐曲以东北林区森林号子的曲调为素材,运用丰富而独辟蹊径的演奏技术,表现了林区工人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奉献品格。铿锵有力的节奏、跳跃的附点音符,展现了林区工人你抬我扛,热火朝天的干劲。经典的森林号子旋律,显现出浓郁的东北地方音乐风格。号角式的曲调,不仅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与艺术效果,更是表达了林区工人的豪迈精神与气概。

这一时期东北地域的弹弦乐新作不多,古筝独奏曲《春天》,扬琴独奏曲《丰收歌儿传北京》、月琴独奏曲《百万雄师过大江》《英雄的珍宝岛》是较有代表性的几首作品。古筝曲《春天》以“春天”为寓意,表现了春天到来,春回大地,人们欢欣鼓舞,在田间你追我赶,辛勤劳动的情景。乐曲为“ABA”的单三部曲式结构。A乐段以a小调欢畅明快的旋律,表现了人们喜迎春天,欢快劳作的场面;B乐段为慢板乐段,转为A大调,以东北二人转曲牌《四平调》的音调为素材,充满了东北地域特征,旋律委婉抒情,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A乐段为再现乐段,从A大调又回到a小调,旋律更加欢快,最后,乐曲在热烈欢腾的情绪中结束。作品采用同名大小调的二次转调,让人耳目一新,同时,大量的摇指、滑音等演奏技巧的运用,也使乐曲的风格色彩更加鲜明,韵味十足。扬琴曲《丰收歌儿传北京》作为东北扬琴流派的优秀作品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后倍受欢迎,传遍各地。乐曲根据朱连喜《喜庆丰收》改编而成,其创作手法新颖独特,旋律清新流畅,节奏活泼欢快,蕴含着特有的时代气息与鲜活的艺术表现力。

二胡独奏曲《心向北京唱丰收》(又名《唱支丰收歌》)是当时较有影响的一首二胡作品。其主题旋律是根据东北二人转曲调改编创作的,活泼明快的节奏,富于歌唱性的旋律,表达了人们获得丰收的喜悦心情[4];古筝高胡二重奏《春来早》是这一时期民族器乐重奏体裁中的佳作,乐曲主题旋律以东北秧歌曲牌《东北风》为音乐素材,作品中古筝、高胡运用了花指、刮奏、颤音、抛弓等各种技巧演奏出欢快质朴的曲调,生动描绘了早春时节北方农村农民们兴高采烈犁地播种的繁忙景象。

巴乌独奏曲《渔歌》由引子(晨曦)、尾声(远去)及四个标题性小乐段构成(渔歌、欢唱、跳月、渔歌),乐曲以哈尼族和彝族的民间音乐为素材,曲调清新优美,节奏欢快跳跃,表现了边疆少数民族人民对新生活的赞美,是一首广为流传并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作品。

朝鲜族短箫独奏曲《高原上也迎来了万丰年》是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器乐的代表作品,作品以朝鲜族民族传统音乐为基调,充分发挥了延边改良短箫的性能,通过节奏速度的变化和朝鲜族民族传统音乐的优美旋律,表达了农民们在丰收之年的喜悦与欢乐之情。

这一时期东北地域的一些作品作为国内民族器乐领域的优秀作品被中国唱片社录制成唱片以及收录至国乐春秋——华乐百年典藏CD,乐谱被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还有的作品被选入《建国三十年器乐作品选》(1949—1979)等器乐曲集。例如,笛子独奏曲《扬鞭催马运粮忙》(魏显忠演奏,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乐谱,入选《建国三十年器乐作品选》)、《欢乐的嫩江草原》(尚存宝演奏,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收录至国乐春秋——华乐百年典藏CD);笙独奏曲《边寨新歌》《林海新歌》《快乐的女战士》(入选《建国三十年器乐作品选》);扬琴独奏曲《丰收歌儿传北京》(入选《建国三十年器乐作品选》) ;月琴独奏曲《百万雄师过大江》(冯少先演奏,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乐谱)、《英雄的珍宝岛》(冯少先演奏,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二胡独奏曲《心向北京唱丰收》(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乐谱,入选《建国三十年器乐作品选》);古筝高胡二重奏《浏阳河》《春来早》(赵登山、赵国良演奏,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巴乌独奏曲《渔歌》(严铁明演奏,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民族器乐合奏曲《你追我赶学大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乐谱)等等。这些优秀的作品标志着这一时期东北地域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取得了可喜成果,得到国内外音乐爱好者以及业界的广泛认可。

2.“文化大革命”结束至改革开放前(1976—1978)阶段

这一时期,由于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彻底结束,文艺的春天即将来临,东北广大音乐工作者兴高采烈,音乐创作积极活跃,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又涌现出一批质量较高的民族器乐作品。

一是以“欢庆喜悦”为题材的作品,主要有吉林省歌舞剧院打击乐演奏家于延河、唢呐演奏家李秋奎创作的民族吹打乐《欢庆胜利》(1978);民族管弦乐有张式功创作的《普天同庆》(1978)、张洪玉创作的《北国欢歌》(1980);段广武创作的笙独奏曲《草原欢歌》(1978);赵玉斋创作的古筝独奏曲《喜庆》(1978,与柴珏合作);吉林省歌舞剧院板胡演奏家赵国良创作的板胡独奏曲《喜庆》(1978)等。《欢庆胜利》鼓乐齐鸣,热烈欢腾,特别是中段的套鼓演奏活泼跳跃,引人入胜;《普天同庆》是一首以吹打为主的合奏曲,全曲充满了热烈、火爆的情绪,而中间部分的华彩段落是以云锣独奏形式呈现的,音色清澈悦耳,乐曲具有浓厚的东北民间音乐特征,作品于1978年在吉林省文艺汇演中获得创作奖;《北国欢歌》恢宏大气,激情澎湃,唢呐、板胡的领奏色彩鲜明,富于地域风格。

二是两首赞颂性题材的作品,即刘锡津创作的民乐合奏曲《紧擂战鼓学大庆》(1977),月琴协奏曲《铁人之歌》(1977)。两首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都得到了广泛的赞誉,特别是《铁人之歌》成为月琴独奏曲的经典之作,作品以豪迈激昂的气概,生动感人的笔触,鲜明的音乐形象和强烈的时代气息歌颂了铁人王进喜和石油工人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作者在作品中借鉴琵琶的扫弦、绞弦、煞弦等演奏技巧,拓宽了月琴表现力,使乐曲既粗犷豪放又抒情优美,具有浓厚的“黑土地”气息。作品首演于第七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开幕式(1979),引起业界和听众的强烈反响,当年被中央电视台录制成音乐节目,中国唱片社录制成唱片。《紧擂战鼓学大庆》也被中国唱片社录制了唱片。

三是具有怀念题材的作品,即张式功创作改编的民乐合奏曲《歌唱敬爱的周总理》和赵玉斋创作的古筝独奏曲《难忘》,前者是根据晓藕、魏群的同名歌曲改编的民族器乐合奏曲,两首作品深切地表达了亿万人民对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无比怀念之情。

四是具有浓郁生活气息题材的作品,主要有朱广庆创作改编的古筝与乐队《渔舟唱晚》(1978),云锣与乐队《货郎鼓儿敲》(1978,与于延河合作)、《幼儿园的早晨》(1978,与于延河合作),筝群、女声与乐队《君子兰》(1978);李秋奎创作的唢呐独奏曲《欢乐的饲养场》;沈阳音乐学院柴珏创作的民族器乐小合奏《山村小景》(1978);果俊明创作的双千金二胡独奏曲《青年牧马员》(1977);原大连市歌舞团音乐创编室主任,著名中阮演奏家林吉良创作的中阮独奏曲《草原抒怀》(1978)等。这几首作品构思新颖,形式独特。《货郎鼓儿敲》是以东北民歌《燕青卖线》为音乐素材创作的作品,云锣轻巧的敲击声好似货郎的拨浪鼓,与板胡的呼应对答,富有东北民间生活情趣与浓郁地方风格,极具想象力,是一首既保持民间传统风格又富于新的时代气息的作品。《幼儿园的早晨》则是作者纯粹创作的作品,创作手法独特,曲调清新活泼,好似清泉流入人们的心田,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这两首作品首演于第三届“长春音乐会”,受到听众的喜爱并在1978年举办的吉林省文艺会演中获得优秀作品奖。之后,《幼儿园的早晨》又在1983年举办的吉林省民族器乐比赛中获得作品创作二等奖,这两首作品都被中央电视台录制成音乐节目。筝群、女声与乐队《君子兰》则是这一时期为数不多的民族器乐加入声乐体裁的作品,也是一首清新典雅,品质高洁的作品。作品在运用现代作曲技法的同时又保持着中国古典的音乐风格,其特点是既创新又守古,将古香古色的音乐风格赋予现代的音乐思想,作品借物抒怀,以名花君子兰的高洁品格,表达了对当代具有高尚节操劳动者的赞美。作品以精致的配器手法,空灵的弦乐泛音,古朴的风锣,清脆的琵琶,温和的巴乌,清淡的和声,描绘出和煦的微风,亭亭玉立的花朵,创造出纯洁雅致的意境。古筝、女声齐唱接连奏唱出古朴、高雅的主题音乐,别开生面,蕴含着高贵的艺术品位,凝聚着深邃的思想性和非凡的艺术性。整首乐曲高贵淡雅,真挚感人,给人“万里飘香,风中忘我”的遐想,在音乐的语境中追求“超凡脱俗”“高情远致”的境界,作品获得吉林省1981年文艺汇演音乐作品创作一等奖。唢呐独奏曲《欢乐的饲养场》,运用了唢呐各种演奏技巧,巧妙地模拟了饲养场鸡鸭鹅的合鸣之声,表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机勃勃的景象。作品首演于第七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1979)的闭幕式,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同年入选《建国三十年器乐作品选》(1949—1979)。《青年牧马员》则是一首双千斤二胡作品,乐曲充分利用双千斤音域扩展、表现力丰富的优势,采用滑音、三度颤音、拨弦等具有鲜明蒙古族草原风格特征的演奏技巧,表现了牧马青年在草原上放牧时的生动景象,曲调活泼欢快,情绪热烈奔放而富于生机。民族器乐小合奏《山村小景》于1991年在第二届全国民族管弦乐展播小型器乐作品评选中获得优秀作品奖。中阮独奏曲《草原抒怀》于1982年获得辽宁省政府文艺创作奖。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改编移植的外国作品有张式功根据莫扎特同名钢琴奏鸣曲改编的弹拨乐合奏曲《土耳其进行曲》等。少数民族器乐作品有郑俊甲、李一男创作改编的朝鲜族奚琴独奏曲《绽放的桔梗花》(1978)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这一时期,东北地域民族器乐作品创作经历了从起步到发展的重要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移植改编和独奏为主要创作体裁的作品形式逐渐发展为体裁多样、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创作局面。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民族器乐演奏家为主要创作群体逐渐发展到专业作曲家广泛地参与到民族器乐作品创作之中。有些作品的创作不仅改变了一些乐器传统的单一演奏手法,而且还使这些乐器从戏曲伴奏或民间乐(曲)种乐器一跃成为登上音乐会舞台表演的独奏乐器,开创了此类乐器新的历史,如月琴、管子、低音四胡等。从乐器种类的作品创作而言,管乐的笛子、笙、唢呐,弹弦乐的古筝、月琴、扬琴,擦弦类的二胡、高胡、板胡产生了数量较多的新作品。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之后,合奏体裁的作品逐渐出现在舞台上,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合奏体裁的作品呈现出较为兴旺的新局面。这一时期作品创作题材的时代色彩明显,大部分作品存在着旋律的叙事性较强的情况,结构基本都是“ABA”再现的三段体模式,内容注重外在的刻画等现象,但总体而言,这30年东北地域民族器乐作品创作的成果是丰硕的,体现了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等特征,是一段闪烁着创造光芒的历史时期。

猜你喜欢
器乐唱片古筝
大自然的唱片
CIT十周年纪念唱片预告与简介
民族器乐的传统与当代演释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坏唱片
第一次弹古筝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古筝
我的古筝之旅
关于举办“学院奖全国高等院校器乐比赛”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