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形态共性与个性的设计方法及其关系解析

2023-12-28 14:37左铁峰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共性产品设计

左铁峰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产品设计是一项内涵与形式均十分丰富的系统性、人为创造性活动,涉及了产品的原理、技术、结构、材料及形态等诸多要素的创设与工作面向。产品形态设计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与关键性内容,是以产品形态的架构为目标,通过对构成产品形态的视觉、触觉、听觉、动作及程序等对象的创造性构建,将产品被寄予的属性及价值付诸、落实以可观、可触、可感的可行性与特质性的具体物象,并以此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物化的对策和答案,是一种与人及其系统的需求相关联、映射且以产品为基本属性的人工造物行为[1]。基于唯物辩证法,共性揭示的是不同事物的统一性、普遍性,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阐释的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多样性与特殊性,标明的是事物之间的差异性[2]。就产品形态而言,共性既指向产品形态作为人工造物与其他物类具有的相对一致的形态属性,亦涵盖某类产品相较于它类产品呈现出的相对共通的形态特征;与之相对,产品形态的个性则是指某类产品与其他物类或它类产品在形态比较中所具备的别样或独有的品质及表征。而对于产品形态设计而言,共性与个性则解读为某一产品与同类产品表现出的相近及相异的形态设计表征。同时,根据设计工作服务面向与价值取向的差异,产品形态的共性设计大多回应与满足的是多数或群体的价值诉求;而以解决少数或个体矛盾问题为要务的设计行为,则可称之为产品形态的个性设计。

一、产品形态共性的设计方法

作为一种具有多视角、多维度与多层次效应的复合性、综合性形态,产品形态不仅指向产品的视觉形态,还包括产品的触觉、听觉、动作以及程序等类别的形态对象[3]。因此,需要认识到产品形态的共性不是某几个或某类产品形态表征的简单归纳,亦不是其相近或相似形态要素的大略总结。而是以大量产品形态的个体化表征为对象和条件,经求同存异、凝练萃取后,形成的某类产品应具有且相对一致的形态诉求与表征属性。如各式电视机均会以液晶屏作为形态的主体语言;钳子、锉刀等各种五金工具的握柄多会采用防滑功效的颗粒或网纹等触觉形态;钟表等计时产品常会将指针或数字的动作形态作为首要设计对象。就设计的创造性行为而言,对于某类产品形态共性的探讨与明晰,在为其设计工作实施提供目标及基本诉求的同时,亦能够为其后续工作的深入给予某种可行的方法与策略,更能为产品形态设计的创新幅度划定可期的边界。

根据产品形态共性的意涵,其设计应是以普适、共享为基点,以科技合理、功能优化与形态契合为价值达成的标准,遵循的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设计策略,关注的是产品形态构建的合理性与合情性,设计成效往往具有较强的理性色彩与可论证性,多呈现中规中矩、同质似形的表征特质。美国心理学家赫伯特·A·西蒙曾指出:在讨论人工物时,尤其是设计人工物时,人们经常不仅着眼于描述性,也着眼于规范性[4]。就产品形态设计而言,根据2001年国际设计联合会的设计任务阐释,产品形态作为赋予产品的表现性形式,描述性是其设计行为需要实现的必要目标之一,而规范性则更多地指向了设计行为必需的属性要件——共性诉求。依循现代设计之父威廉·莫里斯的观点,设计是“为人民所创造,又为人民服务的”。相较于艺术品与一般性造物,产品形态的设计应取民主设计的指导思想与价值观,而针对产品形态共性的设计正是以具有广泛共识的科技为基础、以目标人群需求的最大公约数为目标、以相关环境系统的持续发展为取向,在实现科技说服人与共识感染人的同时,达成创新、技术、商业、研究及消费者等多方利益、价值的共赢与兼顾,进而确保和维系相关系统的平稳演进、赓续前行。

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基于逻辑学和心理学的演绎法与类比法,针对产品形态共性的设计依循、采用的多是一种以理及物和以物及物的思维脉络与实施策略,是以既有“理”或“物”的某种属性共识,以推理、推断的方式进行“新生物”的形式架构及其关联内涵的赋予。五金工具、医疗器械等产品的形态设计便是以理及物的典型代表,而仿生设计、迭代设计的许多作品则是以物及物的具体例证。通过以理及物,设计“新生物”依据的相关学理模型越精确、语境越契合,相应的设计成效就越会趋于明晰、显著。如显示器的5:4、16:9等比例规范、深受中国人喜欢的中国红、吉祥纹样等;对于以物及物,设计“新生物”与既有物间的相似属性越多、关联性越强,预期的设计价值就越易获取和达成。如飞鸟与飞机的形态(属性相似)、宝马X系列的SUV(关联性强)等。值得关注的是,鉴于产品形态共性主要源于与产品形态创设相关的科技、人、物及环境等既有共识因素,是既有共识性“理”或“物”的使然。因此,设计完成的形态多为不被某个或某类人好恶、意志所左右的合理、合情的基本形或标准形。循证美国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关于“好的设计”两个重要特征的阐述,如此的基本形和标准形往往具有较好的可视性及易通性,即无需多余的宣介和刻意的解读,用户便可依据经验、阅历和常识等推测、知晓其属性及功效。譬如,各种水壶的壶嘴都应采用不低于壶口的设计,插排均需根据行业标准设置成双孔和三孔等两种以上的工作面,宝马汽车的前格栅皆会传承双肾形的家族脸等。对于以共性诉求为要旨的产品形态设计,可如同工程性造物一般,以数据演算、技术论证与心理分析等理性手段和方式推敲、核定、考量其设计的优或劣。而设计工作的内容与价值则着重体现在既有学理技术的创造性组织与应用、功与形匹配关系的改善与优化、形态适应性的拓展与提升等面向和层次。例如手机的无线充电器设计、带有电源符号的开关设计、添加气垫的运动鞋设计等。

二、产品形态个性的设计方法

基于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产品形态的个性应以其共性为基础和条件,并在与共性的关联、比较中得以架构和呈现。以个性表征为核心价值的产品形态常将专向、专享视作设计工作的起点与终点,以求新、求变、好奇与自我实现等人类心理及其相关系统动态和发展诉求为目标,强调的是产品形态表征的非常理和非主流,多表现为感性的、可体验与可反思的设计成效,耳目一新(听觉、视觉等感官认识的全然一新)、同类异形是其常见的表象形式,而科技革新、全新功能及另类视角则是其惯常的设计思维脉络与方式方法。例如,源自不同理念及价值取向的座椅形态,依托不同科技与差异面向的飞机形态,满足不同曲风听觉需要的音响形态等。

就设计者而言,产品形态的个性设计既可以是设计者对于某个特定问题独到见地的形态诠释,也可以是设计者某种思想、感悟的形态放飞;就用户而言,青睐与关注产品形态的个性设计,不仅可以标明其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现实,也是其独特价值观的显现,更是其自我实现的情感诠释;就产品形态关联的系统而言,产品形态的个性设计则既是其区别于他系统的特有魅力所在,亦是其富于活力、不断前行的重要物态表征。被冠以设计梦想工厂美誉的意大利阿莱西公司诞生了众多堪称传奇的产品设计作品。阿莱西公司总监阿尔贝托曾言:“设计从来都不应该是因袭守旧或者根本不能鼓舞人心的,相反,它应该能为工业带来创造性的发展。一项设计是否优秀,不能仅以技术、功能和市场来评价,一项真正的设计必须有一种感觉上的漂移,它必须能转换情感,唤醒记忆,让人尖叫,充满反叛……它必须要非常感性,以至于让我们感觉好像过着一种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生活,换句话说,它必须是充满诗意的[5]”。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很多人都把拥有一件菲利普·斯塔克的Juicy Salif榨汁机、亚历山德罗·门迪尼的Anna G开瓶器和迈克尔·格雷夫斯9093水壶等作为自身品位的外在诠释与情感的符号注解,阿莱西更以其多彩、巧妙和实用等极富个性的形态表征区别于现代主义设计而自成一家,并成为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典范和代表,延续至今。

基于复合性、综合性的产品形态认知,其个性设计应包括产品形态的视觉、触觉、听觉等众多目标对象的颠覆性、变革性创设,会涉及与科技、人和环境等诸多相关要素关系的突破性考量与全新性构建。产品形态的共性展现和诠释的是该类别产品区别于它类的界定要素,是产品从属于某类产品或具有某项功能的形态基本描述,而产品形态的个性化设计则是对这种“界定”与“基本”的跨越或更改。如采用倾转旋翼技术的美国MV-22鱼鹰运输机具有的独特造型,美国设计师皮特·布雷斯托设计的Cut-Chair对于用户心理的挑战,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冰雪文化及冬奥文化等语境特质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飞扬”展现的靓丽形态等。一般意义上,对于产品形态个性的创设,可沿循三个不同的视角、维度及途径予以切入、展开与实现。一是产品形态感官对象要素的另类架构,可依托体、色、质等产品形态视觉和触觉要素的别出心裁来达成,也可凭借功能操作的声音、姿态、过程等听觉、动作及程序要素的匠心独具来赋予;二是产品形态相关构建及对应因素的独特设定,可借助最新科技的应用或既有科技的重组予以实现,亦可凭据不同用户属性与观念的差异针对性地来完成,还可循证与之关联的物质和非物质语境诉求契合性地设置;三是感官对象和相应因素的综合、整体的全新演绎,这种个性设计重在某种思想、观念的前瞻性表现与概念性传示,以获得某项既有或预知问题创造性、开拓性的解决方案。如奥迪RSQ跑车采用Eagle 360 Urban轮胎展现出的炫酷观感及卓越性能;第53届巴黎—布尔歇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上,欧洲两家飞机制造商携手研制的第六代战机全尺寸模型等。

需要重视的是,个别或少量对象因素改善、变更达成的产品形态个性是易于为特定的用户和环境所理解与接纳,商业领域常见的产品迭代大多采用的便是这种手段和方式;但大量摒弃既有同类产品形态的界定要素或彻底颠覆原有产品形态的基本描述而获取的全新品貌和陌生面孔,则极易产生认知误读或价值偏差。事与愿违的窘境、争议是大胆、强烈个性设计时常面对的问题,特别显现于以表现新观念为要义的产品形态上。如荷兰设计师格里特·托马斯·里特维尔德的红蓝椅、德国设计师卢吉·科拉尼的Fiat 1100 TV型汽车、日本设计师佐藤大与三宅一生的Cabbage chair等。同时需要明确,设计的创新属性与价值标准已为业界及民众所共识,创新是包括产品形态设计在内所有设计工作的永恒主题。不同于共性设计逻辑性、渐进性的量变式创新,产品形态个性设计的创新不但指向形态各构成要件关联性、系统性的巨幅量变,还包括既有产品形态脱胎换骨、改天换地般的质变创新,亦可是亘古未有产品形态的横空出世、粉墨登场。相较于共性设计,产品形态的个性设计由内而外、由静到动、由感到知,可谓更具创新诉求的“品相”。

三、产品形态共性与个性设计的关系解析

作为一对彼此矛盾的对象和现象,产品形态的共性与个性是以互异、互联及互为转化的态势、关系与方式,存在和彰显于产品形态之中。循证产品形态设计的达成方式、服务人群及相关系统场,相对有效、完整且习见的产品形态应是共性与个性设计合理兼顾、有机统一的结果。产品形态的共性设计能为其个性设计给予理性的基础与可行的幅值,产品形态的个性设计可为其共性设计注入新的基因和拓展的空间,二者以互为补足、彼此共建的合力方式实现着产品形态的科学与有效架构。

以产品形态及其设计的系统观之,产品形态的共性与个性设计均是以相应系统的需求为工作的着眼点与价值取向。其差别在于共性设计更多地着眼于群体化、大众化的宏观系统,是以目标系统各方效益的最大公约数为设计的价值圭臬;个性设计面向的是相较于群体的个体、大众中的小众,是相对微观系统的定制性意愿、诉求的彰显和满足。依循系统的熵理论1熵: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混乱程度的一种量度,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产品形态共性设计强调的是对应系统的稳定与延续,达成的是系统的低熵值表现。而产品形态个性设计则是对这种低熵值系统稳定的打破与延续的扰动,呈现的是系统不断更新诉求的高熵值。日常生活中的产品形态多为这种系统熵值认知的因人、因事、因境而异。以餐厅座椅为例,面向芸芸众生的快餐店座椅常常会展现划一、洁净、秩序等低熵值感观,而以满足食客特定体验需求的主题餐厅座椅则往往具有多姿、多源、多意等高熵值表现。需要言明的是,低熵值的快餐店座椅并非零熵值,中式与西式快餐店座椅便具有相异的表征;而高熵值的主题餐厅座椅形态亦非是混乱的,座椅的基本形及相关主题也会诉诸其表征的某种格调一致。纵观人类造物的历史与现实,无论是螺钉、卡钳等技术性造物,还是汽车、家具等设计造物,抑或是工艺品、摆件等艺术质造物,均可或多或少地窥见其中共性与个性设计的身影,二者是处于一种共生、共融状态。而共性与个性设计的比重高低、孰多孰少则主要取决、关联于产品及其形态的属性界定与价值取向,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非此即彼。

在具体的产品形态创设中,根据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产品形态共性与个性设计可凭据各自的特质及要义,以互为助力、增益的方式作用于产品形态的架构。其中,共性设计多是循例产品形态各基础要素与基本诉求的本然、应然,达成的实然(实际形态)与其既有类别对象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必然联系;个性设计则旨在谋求产品形态既有要素应对特定观念或价值取向的各种“可然”(可能形态),构建后的实然(实际形态)常呈现为相关同类形态的“超然”。作为共生、共融一处的二者,共性设计既可依托其符合科学(自然及人文科学等)及技术要求的“有效形”创设,亦可凭借其契合人的实用、认知和审美的“底线形”以及相关系统得以维系的“极限形”构建。在助力其个性设计展开、放飞的同时,能够为个性设计的具体实施提供富于建设性与界定性的要件诉求,并以法理的方式修正个性设计可能出现的偏差或谬误。因此,通常情形下,产品形态共性设计完成的多是带有原则与规范属性的基础和必要工作。经由共性设计达成的产品形态,虽因其表征的可视性、易通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设计“新生物”带来的陌生感,降低生产成本及风险,提升设计的成功率,却也难免陷入同质似形、单一乏味的窘境,这同产品形态需要面向与解决相关系统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诉求,无疑是脱节与背离的,亦有悖于设计创造一个更美好世界的目标设定。而作为以满足相关系统个体性、差异性为要义的个性设计,亦非是某个人的从心所欲或某类人的恣意妄为,更不是荒诞不经、漫无章法的同义语和代名词。某类产品形态共性设计划定的形态底线是其创设的必要与必须遵循、契合的圭臬和制约。相较于产品形态的共性设计,构建于共性设计基础上的个性设计,常常是对共性设计达成产品基本样态的突破、解构与重构,它既可发端于相关学理、观念的剑走偏锋,也可源于对应技术、条件的独辟蹊径,亦可架构于服务人群、系统的别具只眼,往往获得的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价值效应。个性设计可凭据对共性设计阶段性成果的改善、更化形成的突破形、另类形,赋予共性设计以能动地调整和拓展,进而令共性获得某种意义上的激活与重生。比如同样基于PQ35技术平台设计生产的奥迪A3、西亚特、第5代高尔夫汽车,便因人群定位、使用环境等因素的差异而呈现了不同的感官表征。

同时,对于产品形态的创设,共性与个性设计不但关联、互动于一处且彼此不可或缺。依循德国美学家马克斯·本泽的物质对象观点,产品形态的技术对象属性诉求的确定性、预期性可依托共性设计予以满足,而产品形态作为艺术对象的审美与心理效应则可更多地诠释为个性设计的价值彰显。因此,通常情势下,一件产品的形态创设不存在完全意义上共性设计,亦极少出现单纯的个性设计,二者是以共存的常态,合力发挥着能效。同时,共性与个性设计的共存和合力并非均衡、对等与一成不变的。产品形态的属性要义与价值取向是酌定二者数量与程度此消彼长的重要依据。在具体实施中,过多地依靠和执着于共性设计,产品形态设计便会趋向工程设计或技术设计的色彩,旁征博引、数据推演是其常见的设计手段和构建方略,而司空见惯、大同小异则是其惯常的表征形式。如龙门吊设计、集装箱设计等。但基于产品形态服务面向的考量,单纯的技术性能不足以反映产品性能的好坏[6]62。共性设计追求的可靠性、合理性及可视性、易通性等应是有限度的。视若各种产品都设计成技术形或通识形,均可如傻瓜相机一般的全自动操作,那么这种对消费者在精神或体力上的过低要求,会使产品对人丧失应有的感官刺激和活动兴趣[6]63。与之相对,一味地强调个性设计或设计中的个性含量过高,则可能会令产品形态徘徊于艺术对象的边缘或成为所谓的超前创新。迫近艺术对象,产品形态时常会因高不胜寒、曲高和寡,而陷入一种孤芳自赏的尴尬。如充满唯美色彩的马克·纽森设计的Lockheed 躺椅,虽创造一个流动的金属形式,但只生产3把并仅能出没于各类展览的、现实表明个性十足的产品形态,其产品既定的核心属性与价值意涵或可在欣喜、博巧中悄然发生着变迁——艺术品的味道在不知不觉的不经意之间渐浓,并有可能步入神秘主义与形而上的怪圈。对于用户,瞠目之余的一脸漠然、不知所云,是面对个性含量过高产品形态的常见状态。当然,以超前创新作为个性设计要点的产品形态,亦会面临相似的“危局”。需要认识到当设计者沾沾自喜于各种所谓技术创新达成的产品形态个性时,时常会忽视甚至遗漏设计对象及其服务系统的有效且现实的需求。技术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也让我们常常无所适从[7]。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共性与个性互为转化的属性,产品形态的共性与个性设计间并不存在泾渭分明、无法逾越的鸿沟。以设计的创新属性析之,共性与个性设计均是针对产品形态的创新性行为,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创新的幅度。二者相较,共性设计无疑要弱于个性设计。但这种强弱是相对的,是可以实现某种特定条件下的移形换位。其中,基于产品形态共性诉求,设计达成的是具备某类产品属性所需的必要且可行的基本形与通识形,如改锥的工作界面、插排的插孔设置等;而个性化设计则可通过该基本形与通识形的某种指向性、针对性或专项性设定、调整与适配,实现二者的另类和定向性的衍生和更化,进而实现共性设计基础与前提下的创新。如改锥工作界面的新材料运用具有的个性、可实现拓展的模块化插排设计等。而就个性设计而言,基于认知心理学,突破性、颠覆性的全新形,若经时间荏苒、宣讲明理及实效验证等“洗礼”,赢得的认可、青睐超越了某个个体或局部范畴,便会在其产品属性及价值共性的制约下嬗变为新共性。而接续的产品形态设计则可视此新共性为新设计的起点与基点,进而开启新一轮共性与个性的互为转化之旅,并再次上演滚动式推进、更替式发展与螺旋式上升的设计创新“大戏”。譬如,潘顿椅以其优美的曲线、舒适的人机尺度和极具雕塑感的形态,一举打破了世人对于座椅样式的共性认知。随着潘顿椅在学界的高度评价和商界的广泛认可,依托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打造的个性逐步转化为一种座椅设计的共性。伊姆斯椅、天鹅椅、蛋椅等设计能够获得成功便既是这种共性的设计演进,亦是该共性得到新个性不断注入的结果。

四、结语

产品形态作为产品可视、可触、可感的物质化实体,其设计是针对该实体内涵属性与外在形式表里相济、内外协调的综合性、创造性及系统性的构建行为。对于产品形态共性与个性的客观、有效认知,能够为产品形态的架构切入、营造方式及目标取向等提供一种富于逻辑性与可行性的思维脉络和实施方略。根据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产品形态共性与个性可视作产品形态整体呈现的表征特性。而无论是产品的视觉形态、触觉形态及动作形态等,都是以满足与达成人(设计者、用户与关联人群)及其相关系统的某种需求为缘起和动因,以一定的科学技术为基础和条件,以产品形态的物态呈现及其预期系统的功效达成为价值圭臬,由点及面、由静到动、由部分到整体、分要素的有机架构。因此,产品形态的共性与个性可循证“需求注入+科技能动+环境界定”的维度及策略,凭借产品形态各构成要素及条件的针对性、对应性与关联性创设予以达成。对于产品形态的创设,共性设计可解读为对设计拟解决问题中相对共性部分的尊重与满足,关注的是各问题解决方案的统一性,呈现的是“点对面”的设计逻辑;而个性设计则可认知为特定问题局部或整体的调整或变革,强调的是解决方案的差异性,依循的是“点对点”的设计维度。这种点、面结合与兼顾的设计定位及构建方略彰显和契合的是,现代设计应有的民主性和服务性的价值内涵及追求。

猜你喜欢
共性产品设计
共性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雷锋精神与辽宁精神的共性研究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新产品
产品
下一个酷产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