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2023-12-29 00:33吴志浩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3年8期
关键词:淡水鱼鱼群水温

吴志浩

(龙胜各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广西 桂林 541799)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多,推动了淡水鱼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增加养殖户收入的同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淡水鱼疾病的发生概率出现偏高态势,导致养殖户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所以需要对淡水鱼疾病进行全面认真的诊断,应用最科学的治疗方法,确保养殖行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1 淡水鱼养殖定义

淡水鱼养殖主要是指在一定范围之内(池塘、水库和河)饲养大量的鱼群,并确保鱼群健康的生长与繁殖。池塘、水库等已经成为最常见的养殖地点,在这样的水资源中,淡水鱼类、虾类、蟹类可健康生长。按照水温要求的不同,淡水鱼养殖分为热水、温水以及冷水三个最主要的类型,热水养殖对水温提出较高要求,需要水温保持在18~30 ℃;温水养殖水温需要保持在15 ~30 ℃,此温度非常适合养殖鲤鱼或草鱼。冷水的养殖温度要求保持在10~20 ℃,非常适合养殖虹鳟鱼等鱼类。因养殖场地的不同,淡水鱼养殖又分为流水以及净水养殖,流水养殖主要是指在湖水或河水中开展鱼类养殖;而净水养殖主要是指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在固定水域中进行的养殖。

据了解,现阶段我国淡水养殖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淡水养殖分布极广,但是总体面积却偏小;(2)淡水鱼养殖集约化水平偏低,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提高人工管理的水平,并且加大控制力度;(3)淡水养殖的生产水平较高,可以确保有稳定的经济收入。

2 淡水鱼常见疾病的影响因素

淡水鱼生活在水体环境中,人们想要观察其活动是非常困难的,一旦在鱼群中出现疾病,养殖人员很难第一时间发现或诊断,也会给养殖户造成较严重的经济损失。患病淡水鱼能自主进食时,可采用池塘遍洒法和悬挂法给药预防和治疗。如果池塘中的淡水鱼疾病非常严重,鱼群已不能自主进食,只能将其捞出采用浸润清洗等方法。

2.1 自然因素淡水鱼养殖是将鱼群全部集中在一个固定的水域中,正常情况下,主要是集中在池塘或野外池塘,外部环境的不同变化会对鱼类的健康生长产生影响,自然因素中导致淡水鱼出现疾病主要有:身体中的水分高低、溶氧量等。水产养殖管理期间,因为养殖密度偏大,较多鱼类在水中会出现氧气不够等问题,对淡水鱼的健康生长会产生严重影响,甚至会影响和制约淡水鱼的生长发育以及身体的抵抗能力。一旦淡水鱼的抗病能力下降,发生疾病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夏季,外界温度偏高,会导致池塘中的氧气供应量不足,若没有增氧设备进行增氧处理,则会导致水体出现缺氧,造成鱼群身体的抗病力下降,易感各种细菌病毒。正常情况下,水温会随着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如果不能合理控制,导致水温突然上升或下降,会出现大量的细菌。

2.2 人为因素如今,淡水鱼养殖密度在不断增加,导致淡水鱼养殖传染病发生率增高,其原因是养殖管理不科学,造成水体出现污染,水质较差,水体更新速度缓慢。在高密度养殖模式中,水体中的溶氧量不断增加,再加上饲料投喂不合理,鱼类缺乏营养,必然会导致鱼类的抵抗力下降,对病原微生物更加易感。另外,在淡水鱼捕捞期间,极有可能导致鱼体出现大面积损伤,增加鱼群出现应激反应的可能。

2.3 生物性因素淡水鱼养殖期间,最常出现的出血性疾病大多是各种生物感染所致,水体中所包含的病菌微生物种类具有多样性,微生物的不同,其造成影、和危害也会有很大差异。

2.4 鱼群自身因素如果鱼群自身的抗病能力极强,即使有病原体存在,出现传染病的可能性也非常小。在淡水鱼养殖管理过程中,鱼类的不同,对病原菌的敏感性也会有差异,即使是同一类型的鱼类,在不同的生长环境和阶段中,感染疾病的可能性也会有很大差别。如果池塘中有某种传染病,有些鱼群会快速发生死亡,但是有些鱼群患病的几率却很小,临床症状轻微,正常情况下,能自行恢复,不会对鱼群的生长造成较大影响。鱼群的这种抗病能力就是内在因素,所以在淡水鱼养殖期间,还需应用科学的方法,为其营造出更好的生存条件,进一步提高鱼类自身的抗病能力。

3 淡水鱼常见病的诊治

3.1 细菌性出血病该病是淡水鱼常见的传染病,对1~2 龄期的鱼群的影响和危害最严重,发病率常常高达60%~100% ,部分3 龄期的鱼类,也有发病的可能,但是发病率极小。该病传播途径广泛,每年都有暴发流行的可能,无论是水库还是池塘养殖,都有可能发生此病,而且病流行期偏长,每年4~11月份是发病的流行期。最适宜的发病水温为20~37 ℃,特别是25~30 ℃,发病率极高,6~9 月份是该病发生的高峰期。当鱼塘或水库发生此病时,其死亡概率一般在30%以上。如果病情严重,死亡率可以高达80%,甚至是100%。患病淡水鱼的体表和内脏组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初期鱼的口腔、眼睛以及身体的两侧都会有点状式的出血,眼球向外突出,眼眶发红,腹部有明显的膨胀。鱼鳃、肝脏、肾脏肿大特别明显,外观呈现出黑紫色。

对该病最有效的预防方法与措施就是对池塘定期进行全面彻底清理,主要是将池塘底部的各种淤泥全部清除干净。对成年鱼的池塘,每年必须要清理池塘一次。在干塘时期,使用生石灰、二氧化氯等消毒剂全面、彻底的消毒处理。如果选择国家原种用量养殖场生产的优质种,主要是在下入池塘之前,应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全面浸泡处理,最重要的是要严格控制放养密度,养殖密度大可过大。因为这样会造成水体中的细菌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出血病发生。炎热夏季需对水体的温度进行严格控制,不要使水温升高过快。当进入高温高湿天气时,还需控制更换水体的时间,加大养殖管理力度,科学搭配饲料,以提高鱼群的抗病能力,要定期对池塘开展科学的清理以及卫生消毒,检查鱼群的身体状况。在细菌性出血病发生的高峰期,可在饲料中加入一些预防药物,例如:添加氧氟沙星等药物做成饵料,连续投放5~7 d,投入2 个疗程,对淡水鱼体表,则使用杀虫止血灵展开杀虫处理。将外部与内服给药方法充分结合,采取综合性治疗,可大幅度提高疾病治愈率。

3.2 细菌性烂鳃病该疾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在各地主要养殖区域特别流行,对淡水鱼品种的产生的影响较大,甚至会导致大量的鱼群死亡。疾病发生流行的季节,淡水鱼会在水体中向外排出病原菌,当污染源达到一定浓度后,会发生感染并迅速向鱼群整体传播。健康鱼群体表组织特别完整时,正常情况下,对各种疾病有极强的抵抗能力,但是当鱼群遭受到错误捕捞或出现应急刺激时,导致鱼体体表出现受伤时,病原菌就会通过受伤的皮肤快速进入到鱼的体内,对草鱼、青鱼、鲈鱼、鲫鱼、鲤鱼等多种淡水鱼品种产生较大的危害。无论是幼龄阶段的鱼群还是进入到成年阶段的鱼群都会受到影响,水体温度升高到15 ℃之后,病原菌会大量的繁殖,水体温度在15~30 ℃,水体温度越高,疾病暴发流行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且鱼群的死亡率也会越高。

预防该病,首先要对池塘进行全面、彻底的清理,在养鱼之前,对池塘开展科学的处理。在鱼苗选择时,优先选择健壮的鱼苗,并且在下塘之前,将其放置在高锰酸钾溶液或

猜你喜欢
淡水鱼鱼群水温
淡水鱼类育种和人工繁殖技术关键点分析
淡水鱼健康养殖及病害的防治技术
基于PLC的水温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DS18B20水温控制系统设计
鱼群漩涡
基于改进鱼群优化支持向量机的短期风电功率预测
基于人工鱼群算法的光伏阵列多峰MPPT控制策略
九大巨无霸淡水鱼
大联大:最先感知“水温”变化
多子群并行人工鱼群算法的改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