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翻译教学:让“容器”成为创新人才
——兼谈《探究式旅游翻译教程》的编写理念与方法

2023-12-29 09:00
关键词:教材旅游探究

吴 冰

(东华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1 国内翻译教材编写与翻译教学:历史与现状

适时回顾近几十年国内翻译教材编写和教学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历史与现状。据庄智象统计,从1947年到2005年共有195种翻译教材出版[1]103。张美芳《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1949—1998)》一书中统计到的翻译教材也多达115种,并且其中大多数是在改革开放后的20年间出版的[2]1。翻译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材料,直接关系到翻译教学的形式和效果。教材的编写都应该是由一定理念指导的。因此,选定国内较为常见的30种翻译教材作为研究对象,按其编写理念可分为三类:技巧操练观、理论阐述观、观念建构观,现将其目标、体例和使用方法等概述如下。

技巧操练观的教材编写理念把翻译学习视为翻译技巧的反复操练,练习材料琐碎,方法较为机械,但利于学生短期内学会一些基本翻译技巧。张培基和吕瑞昌的教材较多地反映出此种编写理念。该理念对后来的翻译教材编写影响很大,许建平的《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李青的《新编英汉汉英翻译教程》和郭著章的《英汉互译实用教程》等大都受此影响。基于此理念,这类教材编写的目标多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而熟悉翻译技巧,培养翻译能力”[3],以及让“学生通过系统的翻译练习而熟悉翻译的基本技巧,培养汉译英的能力”[4],其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翻译技巧。因此从体例上讲,主要是以若干翻译技巧为主要内容,以句子翻译为主要形式进行编排,提供译例让老师讲解,学生观摩,附以相应习题让学生操练。另有一类教材以语篇为教学和练习材料,在一定程度上避开了前一类单句翻译练习缺乏语境的毛病,但是因为没有融入相应的语篇理论知识,所以大体上仍然属于技能操练观指导下的教材编写模式,比如曾诚的《实用汉英翻译教程》、古今明的《英汉翻译基础》和彭长江的《英汉—汉英翻译教程》。但就教学效果而言,该种教材明显优于前者。

理论阐述观的教材编写理念尝试以某一种或几种语言、文化或哲学的理论观念为工具,分析和解释翻译实例,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它不是简单的技能操练,因为它还包括理论分析。此类教材有基于社会符号学的《汉英翻译基础》(陈宏薇)、基于符号学的《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柯平)、基于语言学理论综合的《英汉互译教程》(杨莉藜)和《英汉翻译原理》(徐莉娜)、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的《文学翻译原理》(张今)、基于英汉语言对比的《英译汉教程》(连淑能)、基于文化对比的《新编英汉翻译教程》(孙致礼)、基于语篇分析的《英汉语篇翻译》(李运兴)和《汉英翻译基础教程》(冯庆华)。在这些体例上主要是以相应理论为依托来“阐释翻译过程、翻译技巧”,目标是“让读者了解翻译、学会翻译、评价翻译”“可以做到言而有据,避免莫衷一是”[5],乃至培养具有职业伦理意识、交际意识、文化意识、互文意识和技能意识等的职业技能译员[6]。但是,此类教材大部分仍然沿袭第一类教材的技能操练方法。

观念建构观的翻译教材编写理念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前两种理念的反思与改进。单纯的技能操练往往显得机械且主观性太强,而以某种理论指导的模式又常常会忽视其他理论的有效性,造成观察问题的片面性。因此可以借用“观念建构”打通理论与实践、理论与理论之间的屏障,以人们对翻译所持的观念为核心,以师生互动的方式,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翻译观[7]。该类教材目前仅见刘季春编写的《基础笔译》,但它代表着编写观念的新发展,其体例以若干涉及主要翻译观念的问题为核心内容,按章节编排,目标是要帮助学生建构起他们的翻译观。编者认为,在教材使用中,可就教材内容形成教师—教材、学生—教材和教师—学生之间的多重互动关系,可以赞同、批评、反对编者的观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认知活动的过程性[7]。因此,该类教材应该是以品评、讨论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不同于前两种类型。

现有翻译教材,除刘季春的《基础笔译》外,基本上反映出了翻译教学即是对翻译技能的传授与习得。从教材的编写与使用可以看出,教师主要采取的是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方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主导,负责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被视作知识“容器”,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然而,教师的翻译知识是否可以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是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直接结果?建构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外部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建构才能成为他们自己的知识,并转化为能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应该充分尊重学习者,要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不仅要帮助其掌握知识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完成对其作为“人”的培养。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为基础的探究式教学认为,现代的教学应该是“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信息的活动或过程”[8]9。以此来看,学生翻译能力的形成主要应依靠他们自己的积极参与和探究,教师的作用是辅助的“支架”功能。两种不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哪个更有利于当前和未来的翻译人才培养呢?这需要对这两种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2 授受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比较

目前,授受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是两种最受人们关注的教学模式,前者可以追溯到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后者则可以追溯到杜威的“做中学”。在我国,受传统的儒家经典诵读教学法以及凯洛夫的教学法影响,授受式教学备受推崇。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传统的授受式教学开始质疑和反思。我国新的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主张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两种教学模式的理念、方法与效果进行比较、梳理。

2.1 授受式教学

传统的授受式教学认为学生是空桶或白纸,等待教师来填充知识或描绘图画;认为知识是真实世界的客观反映,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授受式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学生被边缘化,课堂往往是教师一个人的秀场,大部分学生不能参与进来,是一种“单边教学”[9]。因为认为所传授的知识是固定不变的“定论”[10]IV,所以教学活动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将这些知识作为事实来接受,无需向老师提出任何质疑[11]。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在短时间内传授较多需要识记的知识,培养一些简单而机械的技能,但是却“忽视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12],忽视了学习中概念整合的过程,“不易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与探索,反而容易导致学生的被动接受或机械背诵”[10]IV。有研究者称这种机械加工式的教学模式为“工厂模式”[13],索亚(Sawyer)认为它是建立在如下假设之上:(1)知识是关于世界的事实和如何解决问题的程序的集合。(2)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将这些事实和程序纳入学生的头脑中。(3)教师了解这些事实和程序,他们的工作是将这些事实和程序传递给学生。(4)应首先学习更简单的事实和程序。(5)确定学业成功的方法是测试学生获得了多少事实和程序[14]62-69。

由上可知,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明显存在两方面问题:首先是把知识当作不变的事实来传授;其次是把学习者物化,缺乏对其作为“人”的应有重视。这种教学方式强调了知识的真实性和教师的权威性,忽视了学习者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屈从于权威,被动而机械地接受知识。

2.2 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建立在建构主义思想和人本主义思想之上。建构主义提出了图式概念,它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视作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是“个体理智地适应和组织环境的认知或思维结构”[15]31。建构主义认为,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认知发展受到三个过程的影响:同化、顺应和平衡。同化是“已有图式对外来刺激或输入信息的加工改造过程”;顺应则是“改变已有图式以适应新物体的过程”[16];平衡指个体将已有认知和正在接受的事物联系起来形成体系的思维过程,也即完成对已有认知的调整和对新事物的接受、吸纳的调适过程。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探究式学习正是对人本主义的践行。在对教育的认识上,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授受式教学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研究者较为一致地认为探究式教学具有以下特征:(1)问题驱动学习,探究激发学习;(2)学习是知识构建和获得新知的过程;(3)它是一种积极投入的学习,经常是在做中学;(4)以学生为中心,向自主学习转变,教师起协助作用[17-19]。

学界对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过程有不同的描述,有“问题—探究—解释”三步式描述,也有“提出问题—查找资源—解读信息—报告发现”四步式描述。目前,研究者把探究式教学主要归为三类:(1)结构化探究(structured inquiry),教师提供要探究的问题和探究的基本框架,学生依次展开探究;(2)引导式探究(guided inquiry),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3)开放式探究(open inquiry),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己完成探究过程。

关于探究式学习的效果,有研究表明它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理科学生提高学习成绩[9],它有助于学习者向真正的研究者转变[20],它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责任心,提高学习成绩[21]。另外,探究式学习的成果通常包括自我反思技能的发展、批判性思维发展、独立探究能力增长、自我学习责任感养成以及智力成长和成熟[22]3-16。教学实践也证明,探究式教学能够有效提高翻译学科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和思辨能力。

3 探究式教学转向:学习者自身发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共同选择

探究式教学转向是学习者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根据人本主义思想,“教育不再被认为根本上是或仅仅是一种学习过程,它也是一种性格训练,一种人格训练过程”[23]103。人本主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我们所需要的新型的人,发展过程中的人,有创造力的人,能即席创作的人,自我信赖、勇气十足的人,自主自律的人”[23]103“以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为目标”[23]181。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五种意动需要中最高级的一种,具有自我超越性,“它可以归入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24]57-58。在追求自我实现者的意识中,他们所献身的工作在一定意义上即体现了他们的内在价值。自我实现的人表现出更多的自信和自制,“他们相对地独立于环境;更多地受自己的内部因素——内在的本性、潜能、天资、创造冲动的支配”[24]22。自我实现的需要又会进一步激发成长性动机。受成长性动机激发的人更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所要解决的问题,更容易超越自我,他们的学习属于知觉学习,这种学习能“增进顿悟和理解、认识自身和人格的稳定成长”[24]23。马斯洛认为,一个精神健康的人都有认识和理解周围世界的好奇心,而且发现和学习未知的事物常常会让他们感到满足和幸福。这正是人类追求新知的心理起源。成长性动机往往会给人们带来这些“持久性和不变性的愉快”[24]22。国内学者也认为,外语创新人才培养应该注重培养“完整的人”,将外语教育教学的重点从学生语言基本素质培养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教育[25,26]。由此可见,探究式教学切合了人自身成长的内在心理需要,更加符合人的本性,这已成为国内外不少学者的共识。

探究式教学转向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创新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创新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基因之中,《汤·盘铭》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创新,首先要从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本身就是一项关乎国家发展、科技进步的创新工程,既要有基础性的科学研究,又需要有创新的勇气去大胆实施”[27]。但是,目前的教育现状是“基础教育阶段长期存在的简单粗暴的知识灌输和疯狂刷题,给学校带来了学科成绩和获奖证书,却给国家带来民族创新力和人才储备的双重损害”[28]。长期的灌输式教育已经严重阻碍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只有教育具备强大的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才能优化中国的人力资源,为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探究式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自我实现和成长性动机为心理依据,以问题为引导,以探究为主要依托,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深入发展的教育方法。从这个意义上看,探究式教学转向也是必然的选择。

当前,虽然在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概念、类型、过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策略与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如何将探究式教学与不同学科教学实际相结合还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如何将探究式教学应用到本科生的应用翻译教学中去,以及如何基于开展探究式教学的需要开发新型应用翻译教材,也成为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根据探究式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了更贴近翻译教学实际的八步式探究学习过程:基础知识讲授—提供论题材料—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报告成果—师生共议—反思完善。将“探究”理念融入《探究式旅游翻译教程》的编写中,以期推动探究式教学在高等教育阶段的深入开展。

4 让“容器”成为创新人才:《探究式旅游翻译教程》的编写理念与方法

教学方法的更新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教材编写理念与方法的更新。庄智象认为,我们要以需求分析为基础,以人为本,服务于学习者人格的塑造,充分考虑素质培养和智力发展,开发和编写创新型人才培养所需的教材[29]。探究式教学的开展需要相应的新型教材,其目标是通过“探究”让那些在传统授受式教学中被视为“容器”的学生成为积极的探索者、思想者、创造者,最终实现对“人”的培养。2019年1月,基于此编写理念的创新型翻译教材——《探究式旅游翻译教程》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它“不以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重点和目标,而是尽量提供具体的案例和问题,激发学生不断思考、自主探究、集体讨论、自主发现,以此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知识构建”[30]。下面分三方面具体介绍其编写内容与方法。

4.1 涵盖基本知识,为“探究”做好基础铺垫

对于本科生而言,其对知识的自主构建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作为铺垫。研究表明,结构化的和引导式的探究比开放式探究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某项具体技能[19]723-740。该教材主要提供了旅游行业知识、翻译理论知识、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等,这些基础知识对学生开展探究式旅游翻译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旅游翻译教材要结合旅游业的行业特征。旅游业是凭借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服务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由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三大要素组成。明确旅游业的行业性有助于学生树立以“服务游客”为宗旨的翻译理念,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从而在翻译实践中自觉摆脱简单的文字对应转换翻译观,进而探求如何使译文在功能上更好地服务游客,帮助其实现旅游目的。同时,行业性知识也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该行业的业务范围,明确翻译对象。而对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的统计和分析,则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将要从事的学习和实践对于国家和社会都是有意义的,从而激发他们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要结合翻译理论知识。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会带有盲目性,但也不是所有的翻译理论都适合于旅游翻译实践。因此我们甄选了动态对等理论、目的论、文本类型理论、释义理论和编译理论安排在教材的第二章。即便是对这些理论工具的讲解,也不是采用传统的授受式教材编写方法,而是在提供基础性知识之后,让学生“在做中学”解决翻译中的具体问题。此外,鉴于翻译是双语双文化的转换,该教材还提供了英汉语言对比和有关文化与翻译的知识,分别见于第三章和第七章。

4.2 精心组织材料,激发好奇心,触动探究欲

好奇心是人们进行探究的原初动力。结合旅游翻译教学实际,编者将平行语料对比、多个译本对比和翻译中的问题与指误,等等,能够较好地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方法融入了教材的编写。

平行语料对比是指内容相关的中外旅游文本之间的对比,比如中外关于湖泊、瀑布、江河、大山、古建筑、国家博物馆、文物、餐饮等旅游文本。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探究中外文本在篇章布局、文体风格、主要内容、目的功能等方面的异同,并尝试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语言、文化、社会等原因。同时,该方法还有利于学生切身感受中西旅游文本在语言和超语言的多个层面表现出的差异性,利于他们掌握目标语文本的书写方式,摆脱简单字面对应的翻译,使译文更加地道、更切合目标语游客的需求。比如,该教材第三章提供了介绍中国骨笛和新加坡洋琴、陕西历史博物馆和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张家界的黄石寨和美国大峡谷国家公园荒漠景观村(Desert View)等的平行文本,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实材料,鼓励其对比思考,自主探究文本的不同。

多个译本对比指同一源语文本所对应的多个译本之间的对比。对比是人观察和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因为理论依据不同,翻译方法的差异,所以译文自然多样。有些著名景点名称的翻译会多达几种甚至几十种,譬如西安大雁塔的翻译就有Dayanta、Dayan Tower、Greater Wild Goose Pagoda、Big Wild Goose Pagoda、Big Goose Pagoda(Da Yan Ta) 、The Big Wild Goose Pagoda、The Greater Wild Goose Pagoda、Big Goose Pagoda等8种,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名称的翻译则多达24种[30]75-76。学生通过对比同一名称的不同翻译并进行归类,可以总结出其采用的翻译方法,进而寻找理论资源来分析评价不同翻译方法的优劣,在具体案例的分析中建构自己的翻译观念和方法,达到深入学习的目的。这种对比也可扩展到译文和原文的对比中,引导学生发现译文中的“增、减、变”,思考其中的缘由。

翻译中的问题与指误是请学生关注误译,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并尝试指出翻译中的错误。教材中采用的译例和列举的问题都基本上来自现实生活,实情实景会给学生带来真实感,向学生提出真实的问题往往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譬如,教材中“美食名称的翻译:困难与问题”“国内旅游景点名称翻译中的乱象”“国内旅游景点公示语翻译中的错乱”等章节,都是以问题与指误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学习。

4.3 呵护“探究”心理,突出价值性,尊重过程性

探究式教材编写在设问环节应采用平等的语气。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化身为学生的伙伴和帮助者,在组织材料提出问题时应该采用友好、邀约的语气。传统教材往往以命令方式向学生下达任务,比如“翻译下列各句,注意‘把’字词组的译法”“put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English, using the technique of negation”,既无平等,又无启发,只有语气生硬的命令。探究式教材必须重视提问的语气,这也是让学生愿意去探究的重要前提。《探究式旅游翻译教程》的编写者视学习参与者为朋友,提问时为了不让读者感到被强迫,通常采用类似“为什么各种花卉前面的修饰语在译文中被省略了?你认为应不应该省略?”“你同意这些做法吗?是否还有其他翻译方法?”这样的表达。

探究式教材编写要突出所要探究问题的价值和意义。马斯洛将人的自我实现解释为人的潜能的发挥和自我完成,人的自我实现从表层看表现为个人在工作上取得的成就,但是从深层看则体现了个人价值。越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研究,越能吸引探究者的兴趣。因此,探究式教材编写要注意把将要学习的知识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探究式旅游翻译教程》的编写很注意与现实存在的翻译问题相结合。比如,传统的旅游翻译教材常常偏向于从文字转换的角度来教授翻译,把应用翻译课当作普通的翻译课来教,忽视了译文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可接受性。据此,《探究式旅游翻译教材》编者设计了中外旅游文本间平行文本的对比,使学生关注到目标语文本的独特性,启发他们在翻译时超越简单的文字转换,能够从语篇内容、语篇布局、语言风格、社会文化和游客需求等角度思考译文的效果。此外,教材还结合现实旅游翻译中的难题和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比如四川甘孜州丹巴县的“梭坡古堡”能否翻译成“Suopo Archaic Castles”?这两种建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否一致?

探究式教材编写要尊重过程性,培养创造性。传统授受式教学往往以作业和期末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成绩的高低则按照学生对已授知识的掌握程度给出。探究式教学也要尊重学习的过程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31]。只要学生是在积极地探究,其研究能够持之有据,哪怕是不同于教师预期的结论,也应该给出较好的评价和成绩,因为对某一问题的探究往往不是一次能完成的,不完善认识也是通向较为完善认识的重要阶梯。另外,教师的认知很多时候也同样处于未完善阶段,因此要勇于接受学生不同的发现,肯定他们的创造性。所以探究式教材编写要体现这种原则,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探讨性和开放性。

5 结语

传统的授受式教学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让学生掌握较多识记性知识和一般技能,但是在对学生潜能发展、自主学习、探究创新、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培养上却显得力有不逮,而探究式教学则有助于实现上述目标。探究式教学转向需要打破授受式教学的传统观念,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探究为主要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创新,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格品质,实现对“人”的更全面、更深入的培养。

猜你喜欢
教材旅游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教材精读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