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阈下新疆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SWOT分析*

2023-12-29 00:52岳书光
新疆社科论坛 2023年5期
关键词:全域民宿新疆

吴 瀚 岳书光

202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重磅发布。作为进入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相较于以往有了很多新主张、新提法。其中提出要发展“庭院经济”“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①。鼓励有条件的居民利用闲置院落,开设农家乐、办民宿、打造采摘园,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将“方寸地”变为“致富园”,业已成为当前诸多旅游产业优势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赛道,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全域旅游的新引擎。尤其对于新疆,如何立足本土资源禀赋,借助全域旅游发展契机,激活民宿产业这“一江春水”,实现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新疆由旅游资源大区向旅游经济强区转变,是摆在当前新疆各旅游产业优势区面前的重大时代课题,亟待解决。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作为区域旅游发展的高级形态②,全域旅游旨在通过对区域内各类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及相关配套产业、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和有效整合,实现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引领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全域旅游和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就是为了解决旅游业优势产业地区高质量发展带动问题、落后的孤立发展思维问题、不合理的体制机制问题、发展时空的壁垒问题,从而对症下药,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③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指出,“宁夏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④。随即,全国各地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解决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开始不断加大全域旅游建设力度,掀起了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热潮。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八个方面为推动新时代旅游业转型升级、优化旅游发展环境、走全域旅游发展道路规划了路径。全域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

新疆作为我国旅游资源类型最全、开发潜力最大的省区之一,近年来,随着“旅游兴疆”战略的深入实施,新疆各旅游产业优势区立足资源禀赋,加快全域旅游提档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新疆已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7家⑤,数量居西部第一,全国前列;此外,还分批次建设了28家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以特克斯县为例,作为第二批入选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立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自然遗产地资源,积极发展全域旅游,发挥旅游业的支柱作用,利用喀拉峻大草原和八卦城等顶流IP吸引中外游客纷至沓来,现已成为游客们慕名而来的热门打卡地。据统计,2023年1~8月,特克斯县旅游人数达421万人次,同比增长82%,实现旅游综合性收入24.9亿元,同比增长59.9%⑥,旅游业已成为该县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诸多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自驾旅游、观光休闲游、低空旅游、民宿旅游成为游客们的“新宠”。其中,为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同时缓解住宿市场压力,民宿旅游逐渐兴起,备受大众青睐。

(二)理论基础

民宿一词作为舶来品,通常认为起源于英国的B&B(Bed and Breakfast)模式,即房主将自用住宅空余房间对外经营,为旅客提供住宿和餐食的一种家庭旅馆。后陆续在日本(Minshuku)、美国(Homestay)、法国(Chambre D’hotes)、德国(Pensionen Gasthauser Fredenziimuer)也出现了类似的住宿形式。民宿旅游最早出现在欧洲乡村,城市里的人们为了逃离冰冷的钢筋水泥,希望能够回归自然,选择到乡野、森林中放松心情,于是乡村民宿旅游逐渐兴起。同样,将民宿旅游作为对象进行研究也是由国外学者最早开展的,Peter F.Stringer(1981)研究发现,人文精神是民宿的核心价值所在,人们选择民宿更多的是为了追求一种家的感觉,而不单单是作为睡觉的地方。⑦Ingram H.(1996)调查得出,英国民宿业的业主常常是独立的所有者、经营者,且采用独立经营的自由连锁模式。⑧Nuntsu N.等(2004)以南非民宿产业为研究样本,发现由于当地政府管理水平低、扶持力度不够、经营理念较落后、缺乏个性化服务,此外当地犯罪率也较高,导致当地民宿产业发展受阻。随之提出要想发展民宿旅游业,需要从利用网络宣传、获得专项资金、降低经营成本和提高经营技能等方面作为突破口,从而使民宿旅游业获得发展的空间。⑨

我国民宿产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形式主要是以餐饮为主的“农家乐”和以提供住宿为主的“家庭旅馆”。国内民宿产业起步虽晚,但厚积薄发,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关民宿产业、民宿旅游的研究也渐趋成熟。目前,关于新疆民宿产业发展,以及探究全域旅游与民宿产业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仍然较少,这也为本研究提供了足够的创新空间。民宿旅游作为全域旅游的一个重要产业,其在盘活利用农村和城市闲置住宅、增加城乡居民收益、改善提升现代旅游体验感、促进产业融合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对于新疆这类旅游资源大区,发展民宿产业、推动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更是“兹事体大”,需要给予高度重视。本文立足于“旅游兴疆”战略背景,结合全域旅游建设要求,运用SWOT分析方法,通过对当前新疆民宿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与面临的机遇、挑战等内外部因素的阐述,希冀能为推动新疆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发掘新路径。

二、全域旅游视阈下新疆民宿产业发展现状

全域旅游之“全”突出的是对区域内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并非单纯的区域景点建设。新疆开展全域旅游建设、发展民宿产业的一个先天优势就在于其旅游资源之丰富、文化底蕴之深厚。故欲了解新疆民宿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需对新疆现有旅游资源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感知。

(一)新疆旅游资源概况

根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的资源分类,新疆六大类型资源齐备,在68种基本类型中至少拥有56种,占全国实体旅游资源总量的83%,居全国首位。⑩具体来说,新疆旅游资源主要有三种类型。

1.自然旅游资源

占我国陆地面积六分之一,拥有5600多公里边境线,与八国接壤的新疆,地域辽阔,自然资源禀赋突出,素有“丝路明珠”“金玉之邦”“蓝天白云之地”等美誉。境内的三条大河(塔里木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与“三山夹两盆”(分别是阿尔泰山、天山山脉、昆仑山、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的独特地貌共同造就了新疆广阔的地质旅游空间和多个被称为“中国之最”和“世界之最”的自然景观(见表1)。

表1 新疆自然景观中的部分“中国之最”与“世界之最”统计表

2.人文旅游资源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古称“西域”,早在2000多年前,新疆地区就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传播的重地,这里多元文化荟萃,多种文化并存。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长期交流交融,既推动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发展。新疆各民族文化从一开始就打上了中华文化的印记。诸如唐代北庭大都护府治所遗址、石城子遗址、伊犁将军府、哈密回王墓、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长城烽燧等等诸多文化瑰宝。新疆的人文历史资源丰富多元且深沉厚重(见表2)。

表2 新疆文化遗产资源概览表

3.民俗旅游资源

目前,新疆共生活着56个民族,是中国民族成分最全的省级行政区之一。新疆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为旅游增添了一抹艳丽的色彩。每逢节假日,会有许多精彩纷呈的娱乐活动,赛马、对唱、麦西来甫、赶巴扎(赶集)等让游客们沉迷其中,流连忘返。新疆的花儿、赛乃姆、萨玛舞、锡伯族贝伦舞等歌曲舞蹈风格独特、精彩纷呈,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来此休闲度假旅游。

(二)新疆民宿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新疆是个好地方”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攀升,新疆民宿产业及民宿旅游发展迅猛。截至2020年9月,新疆已建成旅游民宿4555家,床位达76803张,预计到2023年年底,新疆旅游民宿将接近7000家,床位突破10万张。此外,为满足日益多元的文旅需求以及缓解旅游旺季的住宿压力,新疆各县市纷纷出台政策,引导重点旅游景区、特色旅游乡镇加大民宿项目开发力度,提高民宿服务质量。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为例(以下简称伊犁州),充分利用本土旅游资源优势,目前正在筹建大型特色文化民宿群,将围绕那拉提、喀拉峻两家5A级景区,以喀赞其、六星街、特克斯离街、四宫村为代表的特色民宿,计划建设500家旅游民宿。

1.新疆民宿类型

新疆民宿按照规模化程度、经营方向、发展类别划分,可分为传统民宿与现代民宿。传统民宿以提供休闲娱乐、特色餐饮的农家乐和提供住宿服务的家庭旅馆为代表,现代民宿以精品民宿为主(见表3)。

表3 新疆民宿类型统计表

表3 新疆民宿类型统计表

民宿类型房源住宿条件餐饮房间数(间)价格(元)配套服务属性家庭旅馆自用住宅/闲置住宅干净整洁,一般配有独立卫生间一般不提供餐饮8~16100~300无传统商业生态环境下,以不变应万变的住宿设施。农家乐自用住宅/闲置住宅农家房间,陈设简单,公共卫生间提供餐饮3~6150~200烧烤、垂钓、采摘等适应城市假日经济的产物,满足人们短时、短程消费需求的休闲性旅游产品。精品民宿民房改造/新建干净整洁、配套设施完善提供餐饮4~20500~2000阅读、电影、唱歌、游泳等更注重个性化、特色化,集住宿、休闲、文化、艺术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旅游产品。

不同民宿类型对应不同游客的旅游需求,一般如果仅是为了满足短时或短途旅游需求的游客,通常会选择家庭旅馆或性价比更高的农家乐。而对于注重安静、舒适、放松的住宿环境以及追求个性化、特色化服务的游客,精品民宿不失为一种更佳的选择。随着“过夜游”“深度游”游客的比例不断增加,为尽可能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感和参与度,新疆各旅游优势区也在不断推动民宿产业提档升级,推行“旅游+”“民宿+”,将民宿住宿升级为民宿旅游。伊犁州正试点“民宿+露营”,将露营作为民宿的补充形式,挖掘各自特色,相互融合,除了传统的篝火晚会、歌舞表演、烧烤野炊等项目,还将非遗研学、手作、徒步、骑马等各种活动纳入其中,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2.新疆民宿经营模式

根据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行业标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LB/T065-2019)中对旅游民宿的界定:“利用当地居民等相关闲置资源,经营用房不超过4层、建筑面积不超过800平方米,民宿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可见我国旅游民宿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小而精”,这也是它区别于酒店、宾馆等传统商业住宿模式之所在。这种“小而精”的特点还鲜明地体现在旅游民宿的经营模式上,新疆旅游民宿的运营模式目前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户自主经营”模式,由农户自己出资对房屋进行装修,打造特色民宿;二是“农户+经营业主”模式,农户将自家院子出租给经营业主,由其打造民宿;三是“农户+企业运营”模式,企业租用多家农户的房屋,进行统一装修、管理,成立民宿协会或旅游服务公司,实行联合运营。

“农户自主经营”模式:一些大型景区附近的农户将自有闲置住宅进行简单的装修改造,对外经营,为游客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典型的就是家庭旅馆和农家乐形式。这种模式下的民宿运营以及各种服务一般都由经营者的家庭成员承担,因而成本低、经营风险小,但服务水平也相对较低。相较于精品民宿、酒店,农户自主经营的民宿收费也相对较低,并且经营者与服务人员一般都是本地居民,旅客在这里可以了解更多关于本地的风俗民情,人情味更浓。

“农户+经营业主”模式:这种模式与农户自主经营的不同之处在于,农户不再是民宿的经营者,而是成了“房东”。农户将自有闲置住宅出租给其他投资者经营,然后按照租赁协议收取租金,民宿的具体运营由投资者(承租人)负责。接收流转后,民间资本会建立系列精品民宿,其规模化程度、专业化水平、服务质量都会显著提高。在这种委托流转的模式下,民宿的投资者实际上只享有民宿的经营权而并无实际产权,加之易受旅游淡季旺季的影响,因此经营成本相较于农户自主经营模式显著提高,经营风险骤增。

“农户+企业运营”模式:作为“农户+经营业主”模式的升级版,“农户+企业运营”模式是由专业的旅游企业统一租赁村民自有闲置住宅,进行统一装修改造与设计开发,并由企业派遣专业管理团队与服务人员参与民宿的日常运营管理。与前两种模式相比,由专门企业运营,管理体系更加成熟完善,营销宣传更加精准到位,经营规模更大,资金也相对充足,更能打造高端、精品民宿产品。2020年9月16日,在自治区旅游民宿现场推进会上,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综合考察了证照办理、扶贫用工、销售产值、政府政策、服务接待、网评口碑、亮点特色等多项要素,最终评定了16家80分以上的旅游民宿,并授予这16家民宿代表新疆地区未来民宿产业建设示范典型的“精品民宿”称号。这16家民宿中大多都为“农户+企业运营”模式,如伊宁市的梵净民宿(国家乙级旅游民宿),就是由新疆梵境文旅产业有限公司投资运营。

三、基于SWOT分析全域旅游视阈下新疆民宿产业发展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基于被研究对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提炼出其内部优势(Strengths)、内部劣势(Weakness)和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外部挑战(Threats),将各种因素进行相互匹配,排列组合,从而得出一系列相应结论,为研究者进行正确决策和规划提供帮助。起初,主要适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后来作为一种分析工具被广泛运用到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城市发展、经济规划乃至国家战略等各领域。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通过对当前新疆民宿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与面临的机遇、挑战等内外部因素的阐述(见表4),结合全域旅游建设要求,希冀能为推动新疆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发掘新路径。

表4 全域旅游视阈下新疆民宿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全域旅游视阈下新疆民宿产业发展的优势

1.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

新疆旅游资源禀赋突出,这里有美丽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深沉厚重的人文旅游资源、魅力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据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统计,新疆目前共有A级旅游景区近700家,其中,国家5A级景区17家,总量位列西部第一,全国第三;昭苏县、博湖县等7个县市(团场)被认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数量居西部第一;阿勒泰滑雪旅游度假地、乌鲁木齐南山滑雪旅游度假地、富蕴可可托海滑雪旅游度假地入选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数量居全国第二。此外,有着“一日游四季、十里不同天”壮美奇景的最美公路——独库公路、“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之称的赛里木湖、世界规模最大的大巴扎——新疆国际大巴扎等都已经成为中外游客慕名而来的网红打卡地,“新疆是个好地方,坐着火车游新疆”品牌知名度享誉全国。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吸引了大量游客,新疆民宿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2.需求旺盛,客源市场巨大

新时代,高质量的文化和旅游产品越来越成为人们高品质生活的必需品。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让很多人身心俱疲,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归自然乡野,放松心情,找寻自我。而外出旅游,乡村民宿就成为大家的首选。据统计,2023年前8个月,新疆共接待游客1.82亿人次,同比增长52.42%,实现旅游收入1896.88亿元,同比增长111.42%。其中,仅7月1日至6日间,新疆就接待游客788万人次,伊犁州、喀什地区、阿勒泰地区等热门旅游目的地分别接待游客250.29万人次、124.92万人次、104万人次。如此巨大的旅游市场需求,以及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和源源不断的人口流量奠定了新疆民宿产业广阔的客源市场。

(二)全域旅游视阈下新疆民宿产业发展的劣势

1.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

旅游资源方面,喀纳斯景区(阿勒泰地区)、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昌吉回族自治州)、那拉提旅游风景区(伊犁州)、天山大峡谷(乌鲁木齐市)等自然景观主要集中在北疆。而南疆主打以喀什噶尔老城景区(喀什市)、塔克拉玛干·三五九旅文化旅游区(阿拉尔市)为主的人文景观。北疆侧重于自然风景、南疆偏重人文景观成为新疆旅游的一大特色。但这种南北分化、相对集中的旅游资源分布模式间接地造成各地旅游产品相对单一,景区与景区之间同质化严重,从而导致各景区周边民宿的经营风格和特色的“千宿一面”。以伊犁州为例,州内两大国家5A级景区那拉提与喀拉峻,都以草原、森林、峡谷闻名,一些游客在二者之间往往也只会选其一。此外,近几年来,库尔德宁、夏塔、琼库什台、阔克苏大峡谷、恰西森林公园、昭苏草原等一众“后起之秀”也备受游客欢迎,极大地加剧了景区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导致游客量分散。而旅游资源和附带产品的丰富性、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游客的旅游意愿以及在该地的停留时间。旅游产品的相对单一化与同质化不利于为民宿引客和留客,而民宿之间的“复制粘贴”“千宿一面”又使民宿产业同行之间竞争激烈,与酒店、宾馆等传统商业住宿模式竞争又缺乏优势。

2.缺乏监管,规范化不足

当前,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自治区层面都未针对民宿产业进行专门立法,从而导致自治区各级政府部门对民宿产业的监管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尽管国家文旅部于2019年发布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LB/T065-2019),但其内容多为民宿产业的行业标准以及一些宏观的政策指导,缺乏强制性规范。民宿行业的监督主体、监督对象、监督方式,以及当发生侵犯消费者权益事件时的惩戒措施没有详细的规定。对民宿产业的监管存在依据不足,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笔者在调研时发现,部分民宿的卫生状况、食品安全、消防标准令人担忧。总之,由于我国民宿行业的行政监管体制尚未健全,各监管主体间权责不清、分工不明,未形成部门合力,以致出现管理上的遗漏和交叉,导致民宿行业出现缺乏有效监管、规范化程度不足等问题。

(三)全域旅游视阈下新疆民宿产业发展的机遇

1.“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

新疆作为欧亚大陆腹地的枢纽,我国向西开放的门户,处于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交汇的关键节点,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新疆作为“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物流大通道,连接中、西、南亚大市场,区位优势明显。随着“一带一路”参与的国家和地区数量骤升,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发展。新疆与中亚、西亚、南亚国家互联互通,携手共进。伴随着经贸往来更加频繁、人员交流更加密切,边境游、跨境游也日益兴起。加之日益完善的“铁空路”交通运输系统,为新疆输送了大量入境游客。乘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新疆民宿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近些年来,随着“旅游兴疆”战略的深入实施,新疆各旅游产业优势区立足资源禀赋,以民宿发展为抓手,以产业融合为路径,不断加快全域旅游提档升级, 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自治区层面先后制发了《关于推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20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村旅游促进办法》(201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促进条例》(2021)等多项政策规章,从规划引导、产业扶持、资金支持、景区(点)建设、乡村旅游、业态培育、服务管理、法律责任等多方面多角度指导规范旅游业及相关附属产业发展。为大力发展民宿产业,新疆各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其中,昌吉回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昌吉州)出台了《昌吉州旅游民宿管理办法》,计划安排州级财政资金千万元用来推进旅游民宿建设;伊犁州目前也在积极争取自治区旅游专项奖补资金,用于支持州直各县市民宿产业发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鼓励各团场、连队职工群众利用军垦文化优势,盘活闲置房屋发展民宿产业,同时,还邀请师市民宿专家、民宿顾问为民宿业主提供现场指导,答疑解惑,大力推动乡村民宿向高端化、特色化、精品化方向发展。

(四)全域旅游视阈下新疆民宿产业发展的挑战

1.投入不足,基础配套设施尚不完善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财政投入不足,一直以来都是制约新疆旅游业发展的两大瓶颈,掣肘着新疆旅游业和民宿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尽管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对完善新疆旅游供给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在公共交通、智慧旅游、旅游厕所等方面也取得了诸多进展,但投入不足、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尽管新疆目前已建成全国覆盖面积最广、支线最多的机场网络,同时民用机场数量也位居全国首位,但受制于景区距离、旅游成本、出行安全等多重因素,疆内旅行便捷程度相较于国内其他省市尤其是东部沿海省份仍有较大差距。交通不便对民宿产业的发展也会产生相当大的冲击,尤其是位于乡镇景区内的民宿,一般连接景点与乡村民宿的公交线路和车次都较少,除自驾方式外,选择公共交通工具的游客出行较易受到阻碍。此外,停车难、如厕难、用水难等问题依然存在,民宿配套服务设施仍有待完善。

2.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旅游市场的巨大需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许多人看到其中的红利,纷纷加入其中。加之民宿产业相较于传统住宿模式成本低,且市场准入门槛也较低,因此很多热门景区附近的居民扎堆开办民宿、农家乐。以那拉提景区为例,那拉提景区所在的那拉提镇下辖十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其中四村、六村、八村和那拉提社区距离景区较近,辐射面较广,民宿经营数量较多,是那拉提民宿旅游的主体。但距离那拉提景区较远的一村、二村、七村也都有民宿经营,而这些民宿的规模、服务水平相差无几,同质化严重。因此,在旅游淡季时常常经营惨淡、门可罗雀,最后被迫停业,造成大量前期投入的人力、时间、财力等资源的浪费。经营情况两极分化现象在新疆民宿产业发展中同样存在,一些民宿经营惨淡、门可罗雀,最后被迫停业;但仍有很多风格独特、品质过硬的民宿经营良好,在旅游旺季门庭若市,甚至一房难求。

旅游热、民宿热也加剧了环境污染程度,给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带来一定考验。前段时间,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请!不!要!让独库公路变成垃圾场》一文备受公众热议。有着“全国最美公路”之称的独库公路吸引着大量游客自驾旅行,游客激增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塑料瓶、食品袋留在了道路两旁。在大煞风景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此外,民宿业的急剧扩张、盲目发展;大兴土木、破坏植被;环保配套设施的不完善、“三废”乱排乱放也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考验。

四、全域旅游视阈下新疆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

(一)S—O路径:立足优势,把握发展机遇

全域旅游之“全”强调的是对区域内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而非单纯的区域景点建设。新疆应严格对标全域旅游建设要求,各旅游产业优势区要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把握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带来的时代机遇,助推民宿产业提档升级。

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逐渐饱和,境内旅游人数和旅游产值逐渐达到峰值。因此,为拓宽国内旅游市场,需要借助“外力”。新疆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新疆的区位优势,通过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外文化展示周、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等对外文化交流平台,加大文旅品牌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通过非遗展示、文创产品、旅游推介、美食品鉴、视频展播、文艺表演等多种形式将新疆独具特色的丝路文化、龟兹文化、楼兰文明、军垦文化;交河故城、克孜尔石窟、高昌故城等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众多精品景点和民宿推荐给游客,让“新疆是个好地方”走向世界。

(二)S—T路径:合理引导,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新疆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游客纷至沓来,给新疆民宿行业带来巨大客源市场同时,造成民宿行业集中扎堆经营,导致住宿市场供需失衡,同时也对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带来巨大考验。为规范旅游市场,促进民宿行业的良性竞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保理念,旅游行业主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环保部门等相关监管主体要坚持政府引导,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避免投资者盲目跟风从事民宿行业,导致资源浪费。同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统一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一方面,综合考量和审核经营者的资质、房源情况(是否不超过4层、建筑面积不超过800平方米)、对周边生态的影响、以及相邻利害关系人的意见等要素,决定其是否能进入民宿市场。另一方面,严格落实淘汰机制。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行业内信息公开体系,对污染严重、随意开发,破坏植被、卫生不达标、消防安全存在漏洞、随意定价、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民宿进行通报,限期要求整改。对于通报后仍不进行整改的,将其纳入民宿行业黑名单,取消其营业资格,强制其退出市场,以维护民宿行业的正常有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W—O路径:业态融合,减少同质化竞争

由于南北疆旅游资源类型的差异较大,为避免出现同态化、同质化竞争,需要在立足本土资源优势的同时,促进业态融合,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产品,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以阿勒泰地区(以下简称阿勒泰)为例,冬季的阿勒泰素有“冰雪王国”之称,因此这里主打雪产业、雪经济。阿勒泰市将军山滑雪场是目前新疆最高级别的5S级滑雪场,这里雪质好、雪情佳、山势好、气温适宜、无风,加之雪期从每年的11月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3月,长达150多天,使得这里成为我国滑雪的最佳场所,同时也是全国乃至自治区的高山滑雪训练基地。但除了专业运动员和滑雪爱好者,普通游客在体验完高山滑雪所带来的惊喜与刺激后往往就会前往下一个景点,在周边民宿留宿的游客较少。因此,留不住游客,更引不来回头客,成为阿勒泰旅游区民宿行业的一个“通病”。为破解这样的顽疾,需要阿勒泰在立足本土旅游资源优势的同时,推进“民宿+”,促进业态融合。例如,将阿勒泰各主要滑雪场周边旅游民宿与景区、滑雪场、特色美食街、民俗文化街、村庄进行对接,推行“民宿+滑雪”“民宿+观光”“民宿+非遗”,形成“高山滑雪——景区观光——品鉴美食——休闲徒步——观看演出——住在民宿”的旅游闭环。让景区“流量”变为“留量”,让游客从“住一晚”转化为“住着玩”。

(四)W—T路径:完善监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201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城镇和乡村居民利用自有住宅或者其他条件依法从事旅游经营,其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根据立法精神,民宿行业的法律规制属于委任立法事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将制定民宿行业管理办法的立法权力授予了地方政府,为省级政府制订规范性法律文件提供了上位法依据。新疆作为旅游资源大区,民宿市场规模巨大,如果没有一部专门法规进行规制,没有法治的保障,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无从谈起。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需要自治区人大在广泛调研,听取各方意见基础之上,制定一部适合新疆实际的“民宿业管理条例”,来规范本地的民宿行业,明确民宿的经营条件、行政监管、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以法治护航“旅游兴疆”,助推新疆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

民宿作为复合型新兴行业,其往往涉及市场监管、公安消防、环保质检等多个部门。推动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权责清晰、统一协调的监督体系。市场监管部门要做好民宿营业执照、民宿食品经营许可的审批工作,依法查处民宿餐饮服务无证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食品安全等日常监督管理检查;公安部门负责检查、监督、指导民宿经营者落实治安和管理制度,督促其强化安全防范措施,严格执行实名登记入住制度,并依法查处违法犯罪活动;生态环境部门要做好民宿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在加强行政监管的同时,鼓励民宿行业成立行业协会,将一些技术性、服务型事项的监管职责赋予行业协会,最大限度地发挥民宿行业自律管理的作用。

政府的监管与服务职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在加强对民宿行业监督与管理的同时,还需做好民宿行业“服务员”的角色。自治区各旅游产业优势区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完善民宿行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对于发展乡村民宿产业,景色再美,如果停车难、如厕难、用水难,游客们也会望而却步。因此,各地方要结合实际,整合资金,逐步完善公共交通、污水处理、环境整治、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的配套与建设。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舒适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旅游生活的美好向往。

五、结语

新疆自然风光秀丽、人文底蕴深厚,已成为我国最具潜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如何根据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发挥民宿产业的积极作用,实现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打造“新疆是个好地方”文旅融合品牌,推动新疆由旅游资源大区向旅游经济强区转变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新疆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注 释: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https://www.news.cn/politics/2023-02/13/c_1129362072.htm.

②李东和,蒋璐璇:《论全域旅游的“四重四轻”——基于全域旅游发展实践的反思》[J],《旅游学刊》2020年第2期,第6页。

③戴学锋,杨明月:《全域旅游带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J],《旅游学刊》2022年第2期,第7页。

④本报评论员:《拥抱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N],《宁夏日报》,2016年9月12日,第1版。

⑤分别是昭苏县、博湖县、第十师185团、布尔津县、温泉县、特克斯县、第八师石河子市。

⑥《新业态赋能“小地方”旅游 新疆特克斯旅游如何化流量为能量?》[EB/OL],https://www.xj.chinanews.com.cn/xinjiang/2023-09-08/detail-ihcswips1404603.shtml.

⑦Peter F Stringer.Hosts and Guest the Bed-and-Breakfast Phenomen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1,8(3):357~376.

⑧Ingram H.Classification and grading of smaller hotels,guesthouses and bed and breakfast accommod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1996,8(5):30~34.

⑨Nancy Nuntsua,Dimitri Tassiopoulos,Norbert Haydam.The bed and breakfastmarket of Buffalo City(BC),South Africa:present status,constraints andsuccess factors[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4):515~522.

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资源宝库》[EB/OL],https://www.scio.gov.cn/ztk/dtzt/04/08/2/Document/392048/392048.htm.

猜你喜欢
全域民宿新疆
孪生院子民宿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你是民宿达人吗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