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研学潜力评价研究
——以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2023-12-29 01:34刘鑫雨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国家森林公园大别山潜力

陈 翠,刘鑫雨

(黄冈师范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森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研究森林产业生态圈并探寻优质共生系统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随着北京西山、重庆仙女山等国家森林公园被纳入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森林研学基地成为森林公园发展的重要趋势[1]。

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是提升中小学生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和载体。

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近年来,在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等战略推动下,开发了生态之旅、红色之旅、休闲之旅等旅游黄金线路,成为全国重点旅游区。目前,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在研学旅行方面也进行了尝试,但其森林研学系统发展仍面临资源共享受阻、合作模式滞后、协同效应不明显等问题。本研究以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评价其森林研学潜力,不仅为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研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完善森林旅游研究理论体系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1 森林研学发展

我国森林生态旅游业起步较晚,1982年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建立,为我国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拉开了序幕[2]。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以森林系统为载体的森林生态旅游成为发展新趋势,在自然教育、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产业间发展由对抗性竞争向共融共生转变,是相互关联产业由初级状态向高级状态转化的必然走向[3]。随着森林生态旅游业步入转型升级新阶段,产业间共融共生发展趋势迫使森林生态旅游业需要寻求协同互助的共生伙伴,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素质教育的双重背景下,森林研学应运而生。由于森林研学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有待进一步完善,导致实践过程中融合形式大于内涵建设,故在共生、共荣、共建背景下,从共生系统视角研究森林公园森林研学发展潜力,对促进“林教旅”产业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产业协同发展研究领域,学者们多引入共生理论。共生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以合作互补、协同发展、竞合共生为基本原则,最终实现互惠共赢的共生格局[4]。“共生”最初是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ton de Bray)提出的生物学概念。20世纪末,我国学者袁纯清率先将共生理论用来研究小型经济,他指出“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3]。随着“共同体”理念的不断深入,共生理论逐渐引入到旅游研究领域,钟俊认为“共生是旅游发展的新思路”,开创了旅游共生研究的先河[4]。目前,旅游共生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区域共生[5]、旅游空间共生[6]、旅游产业共生[7]和旅游利益共生[8]等方面。

在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的新时代科研背景下,共生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运用是今后重要的发展方向。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做了相关研究,如丁艳平采用主观量化指标评价了生态旅游共生系统[9];王曙光等从环境、能源、资源、经济及产业共生稳定性等方面量化评价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共生效率[10]。但森林研学共生潜力评价相关研究相对匮乏,现有的森林资源评价体系不能完全覆盖森林研学共生系统的评价指标,本文基于共生理论,认为森林研学实质是一种共生系统,可以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森林研学系统共生潜力评价体系,为森林研学共生发展提供思路。

2 森林研学共生系统分析

共生理论是研究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主体实现系统演变与优化的理论工具[2],其蕴含的方法论为森林研学潜力评价提供理论启示和方法借鉴。参考李文路[11]、沈和江[12]等学者观点,本研究认为森林研学是以森林资源为依托,以培养青少年保护森林资源和环境教育意识的教育活动。森林研学系统是一个复合的动态系统工程,融合中涉及多要素协调、多主体协同、多模式互动、多业态交互等过程,这种系统特征与共生理论作为研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主体实现演变与优化的理论工具高度吻合[2]。本研究认为森林研学系统实质是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而形成的共生系统,对森林研学共生系统三要素阐述见图1。

图1 森林研学共生系统

(1)森林研学系统共生单元。嵌入共生系统中的共生单元既包含同类相近的产业单元,也包含不同产业但有相互联系的异类产业单元相互作用[13]。故森林研学系统共生单元包含以森林旅游和研学旅行为核心共生单元,也包含森林遗产保护、森林文化弘扬、森林科技等多维度融合的扩展共生单元,还包含森林旅游和研学旅行产业在市场、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关联共生单元。森林研学共生系统发展的动力源于各共生单元紧密合作而释放共生能量,共生能量的优化配置强化了共生单元的竞争和创新,从而产生良性共生循环。

(2)森林研学系统共生模式。共生模式不仅体现着共生单元间相互融合发展的形式和机制,也反映出共生单元间共生的程度和质量,是共生延续的关键,共生行为模式和共生组织模式可交互产生16种共生模式,共生单元间竞合趋同使得共生模式相互转化[14]。森林研学共生系统中共生单元在资源、市场、信息等方面具有高度相似性和互补性,使得他们在动态竞合中探索合适的共生模式,最终向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模式转化,实现“1+1>2”的共生效应。

(3)森林研学系统共生环境。森林研学系统在融合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构成了共生环境。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森林旅游的主要任务是推出一批具备森林游憩、疗养、教育等功能的森林体验基地和森林养生基地;同时,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森林旅游和研学旅行的基地建设,在政策上不谋而合,为森林研学的共生发展提供了正向的共生环境。

3 森林研学发展潜力评价

3.1 模型构建

选择变量。旅游开发潜力是旅游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潜在并在一定要素刺激下发挥出来促进旅游持续发展的能力[15]。旅游开发潜力的形成和积累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测度系统,总体可包含地理条件、旅游资源、社会经济、环境保护、政策与社会稳定、经济背景等6个方面[16]。基于《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利用条件评价》标准,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法和频数统计法[17],选择包含森林公园研学旅行开发各项条件、反映外部环境关系及内部子系统特征的指标,构建国家森林公园研学旅行开发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指标凝练和频数统计,结合研学旅行开发遵循科学性、安全性、教育性和特色鲜明等原则,所构建的森林公园研学旅行开发评价指标体系包含4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表1)。二级指标中森林资源价值、开发条件、开发价值、开发效益四个方面,分别反映了森林研学的发展基础、发展现状、开发价值及开发效益,全面评价了森林研学的开发潜力。

表1 森林研学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评价因子权重。采用德尔菲法根据层次分析法1~9比例赋值表,邀请10位专家对各评价指标权重进行赋值,构造评价矩阵,经数据处理和一致性检验,得到各评价指标权重值见表2。

表2 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研学发展潜力评价表

3.2 研究方法

模糊层次分析法。将模糊理论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既能减少层次分析中人为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又能很好地解决层次评价指标较多时导致思维不一致等问题,模糊层次分析法多用于旅游、投资、城市等方面评价,结果客观科学[18]。

首先,根据要素相对重要程度,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其次,基于模糊评分,采用加权平均法综合计算森林研学发展潜力。

(1)

式中:E表示森林研学发展潜力;Qi为第i个评价指标权重;P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模糊评分。

4 实证研究

4.1 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概况

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大别山南麓的湖北省罗田县北部高山区,占地574.27km2,植被覆盖率高达90%,有“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的美誉[19]。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兼有森林生态旅游和水域生态旅游的双重优势,境内地势北高南低,高山、河流、丘陵、湖泊交错分布,地貌独特,森林蓊郁,优越的山地气候和森林小气候使其资源属性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历史、体验等复合类型,承载着爱国主义教育、社会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情教育、道德养成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多维教育目标,在研究森林研学潜力评价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20]。此外,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资源同质组合、异质互补,其管理主体涉及林业、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文旅等多个行政部门,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旅游发展委员会等综合管理部门配置完善,合作关系网密切。可见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研学产业发展特征与系统共生条件极为吻合,选择其作为研究案例极具合理性。2019年,大别山线路入选第三批国家森林步道,为打造“大别山国家绿道”品牌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在森林研学方面,该公园与教育体系、社会机构的合作模式和机制等仍处于探索阶段,故从共生系统视角评价大别山森林研学潜力,对该公园的共生系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2 评价指标模糊评分

本研究采用专家评分法,按照评分等级标准,各个评价指标的分级量化以10分为满分,分“好(10.0-7.0,含7)”“中(7.0-4.0,含4)”“差(4.0-0)”三个等级[21]。向30位熟悉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情况的专家发放意见评分表,共回收30份。统计专家评分结果时,意见比较集中采用多数原则确定评判结果;意见比较分散采用平均数法确定评判结果;个别情况采用旅游领域专家意见为主法确定评分结果[22]。参考《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国家标准)(GB/T18005-1999)》(以下简称《标准》)的评定标准,综合评价得分E≧7.5为Ⅰ级开发潜力,6.0≤E<7.5为Ⅱ级开发潜力,4.5≤E<6.0为Ⅲ级开发潜力,E<4.5为Ⅳ级开发潜力[23]。

4.3 结果分析

(1)指标权重分析。通过综合评定,得出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研学开发潜力各评价指标权重。从评价层来看,四个要素的权重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开发效益(0.3810)>森林资源价值(0.2982)>开发条件(0.2108)>开发价值(0.1100),说明开发效益是影响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研学开发潜力的关键因素。从指标层来看22个指标中权重值排前五位依次为:生态效益(0.2056)>社会效益(0.1131)>森林覆盖率(0.0957)>基础设施(0.0753)>经济效益(0.0623)。这五个指标是影响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研学开发潜力的重要因子,他们共同决定着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研学共生系统的质量。

(2)森林研学发展潜力分析。运用公式(1)测算目标层得分E=7.0222,参考《标准》,即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研学为Ⅱ级开发潜力,表明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具备较好的森林研学开发潜力。

评价层得分:B4开发效益(2.6832)>B1森林资源价值(2.4067)>B2开发条件(1.0794)>B3开发价值(0.8662)。表明开发效益是助推森林研学发展潜力的直接动力,优质资源是森林研学开发的潜在优势,开发条件是影响森林研学开发的制约因素,致使森林研学开发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指标层排在前五位依次是:生态效益C43(1.3364)>森林覆盖率C11(0.8613)>社会效益C41(0.84825)>经济效益C42(0.4984)>人文资源C16(0.452),说明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效益显著,其中生态环境良好,具备开发森林研学的优质资源基础,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凸显;指标层排在后五位依次是景区容量C24(0.1449)>地文资源C12(0.0984)>市场可进入性C22(0.0924)>天象资源C15(0.075)>社会经济状况C26(0.0428),说明社会经济状况、市场可进入性和景区容量等开发条件严重制约森林研学发展,天象地文资源较大程度影响了森林资源价值的进一步凸显。

5 结论及建议

5.1 讨论

研究采用《标准》对森林研学发展潜力进行模糊评分,还存在商榷之处,《标准》是森林公园开发保护和管理的依据,包含森林资源、环境质量和开发利用条件等评价内容,与表1森林研学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标准有诸多相同之处,但森林研学开发潜力评价还要考虑共生关系、教育价值等内容,这些在《标准》中并没有得到体现,故本文参考了《标准》的评定等级,其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后续研究可融合交叉学科,利用大数据,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完善森林研学发展潜力评价体系。

5.2 结论

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角度,对森林研学潜力评价体系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研究结论包括三个方面:(1)森林研学系统实质是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而形成的共生系统,从共生系统视角研究森林公园森林研学发展潜力,是促进“林教旅”产业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的重要探索;(2)基于森林研学共生系统发展潜力评价机理,构建了1个目标层、4个评价层和22个指标层的森林研学潜力评价体系,指出开发效益是影响森林研学发展潜力的关键因素;(3)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具备较好的森林研学开发潜力,但距离Ⅰ级开发潜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其中显著的开发效益和优质的森林资源为森林研学发展提供了发展动力和基础条件,但受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影响,及经济、交通、景区容量等条件制约,森林研学未能形成规模产业经济,以致森林研学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5.3 建议

开发森林研学是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的重要方向,对促进我国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意义重大。

(1)森林研学资源向森林研学课程转变。优质的森林资源为森林研学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出露了高压、超高压等多种岩性变质岩及28亿年前古老造山带根植物,保留了完美的构造活动踪迹,其稀有性、典型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在全国极为罕见,具有重大的地学科研价值和旅游价值[20]。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资源属性涵盖自然、地理、历史、 人文等复合类型,是开展地质科普、地理研学等活动的理想场所,可依托丰富的森林研学资源,联合智库系统开发“探寻28亿年前地球”“穿越时空”等森林精品研学课程,与教育职能部门、文化旅游局等合力打造精品森林研学品牌,助推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提质增效。

(2)基础设施向研学基地转变。 森林研学基地是促进国家森林公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森林公园应积极完善森林研学基地,为社会培育优良的研学沃土。 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目前景区可进入性和容量有待进一步改善,在改善景区开发条件时需结合研学基地建设标准,完善“悟、乐、行、食、宿、亿”等基础设施,配备教学所需的实践教学器材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森林研学课程资源库、组建森林研学课程开发团队、健全安全维护机制等,将基础设施向研学基地转变,为研学旅行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实践等活动场所。

(3)单一效益向综合效益转变。森林公园建设以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有机结合的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发展动力。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涵盖一、二、三产业,是产业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可依托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政策优势,促进产业融合,完善森林研学产业链,进一步强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快实现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综合效益。如将森林内的居民培养为森林研学导师,不仅可以丰富研学导师队伍,还可以解决当地居民就业问题,以产业联动助推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综合效益最大化。

猜你喜欢
国家森林公园大别山潜力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又见大别山
东台黄海国家森林公园:以绿之名,拓荒出“养心”景致
基于文本挖掘的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潜力榜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定位及其市场开发策略
再见了,大别山
PPP模式怎样发挥最大潜力?
论岘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历史由来和文化特色
学习潜力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