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科实践:数学与劳动的跨学科融合

2023-12-29 13:10麻家云
教育家 2023年50期
关键词:劳动课劳动意识

麻家云

新课标强调“学科实践”的育人功能,主要指的是以真实生活情境和多维实践活动为依托,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学科问题,提升其学科素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要求学生会用数学眼光观察、数学思维思考、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强调要提升学生跨学科应用意识,增强其实践能力。而劳动教育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征,将小学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进行跨学科融合,不失为一条开展学科实践的有效路径。

基于课标,发挥学科实践育人价值。一是用数学眼光认知劳动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劳动过程中潜藏着许多教学契机,例如在制作月饼盒包装时,面对如何设计包装盒、准备多少包装材料、如何打包更省材料、计算包装盒的价格等问题时,就会涉及“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两类核心素养,学生们应该用数学的眼光去认知这些生活问题。二是用数学思维优化劳动过程。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学科实践中体会学科价值,运用数学知识提升劳动效率。例如,在包饺子的劳动课中引入数学的“优化思想”,鼓励学生合理安排备菜、烧水、面粉发酵、和面的顺序,同时培养学生对于重量、时间、长度等的数学“量感”,估计所需食材的数量,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三是用数学语言表达劳动成果。例如在“豌豆的种植”劳动课中,学生可以统计种子的发芽率、每个豌豆荚中豆子的数量,制作相应的统计图、统计表并进行数据分析。教师可启发学生运用“数据意识”描述劳动结果,反思劳动不足,确定改进方向。

立足课程,实现学科实践素养提升。一是设计融合数学学科实践与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教师可以挖掘地方特色,设计特色课程,体现“寓教于劳”的育人价值。如考虑闽南地区特色,可以构建“设计畲族服饰”“制作指尖木偶”“探索闽南古厝的智慧”等劳动实践校本课程。此外,要以问题为导向,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彰显学科价值。例如在“搭配营养早餐”的课程中,可以设计相关问题串引领学生进行学科实践探索:通过思考“有几种搭配方案?”,向学生渗透数学的搭配法则;通过思考“最受欢迎的是哪份套餐?”,发展学生的数据意识;通过计划“一周早餐大约需要多少钱?”,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二是构建相应的课程评价模式。评价中要尽可能考查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教师可以依据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合生活情境,在考查前找到适合的切入点,让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劳动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相关能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自信心。

多元创新,提升学科实践探究趣味。其一,环境资源上的创新。学校可利用周边资源,让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如引导學生参与调查访问、数据分析、科学种植等实践项目,充分培养其综合素养和创新精神。其二,实践成果上的创新。教师可鼓励学生以不同形式呈现实践所得,如撰写“数学日记”以展现心得体会,参与“美食分享会”,设计学科实践主题活动展板等。其三,课程案例上的创新。依据学生年龄段,设计相应阶段的融合课程。例如:一年级的“分类与整理”可融入材料制作类劳动课;四年级的“优化——烙饼问题”可融入美食制作类劳动课;五年级的“植树问题”可融入种植类劳动课。教师要有意识地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亲身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劳动教育是“做中学”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体现了“知行合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理念。构建数学学科实践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课程,既能帮助学生在行动中获得真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学科核心素养,又能促使其将真知付诸行动,将静止在书本上的知识“活化”,构建起它们与现实生活的有效连接。

【本文系厦门市第六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题“学科实践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614)】

猜你喜欢
劳动课劳动意识
那些年的“劳动课”
玉泉学子的趣味农场劳动课
劳动课真“独立”还需过“四道关”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热爱劳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