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金融专业数智赋能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

2023-12-30 05:43孙志红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1期
关键词:数智文科金融

孙志红

(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 832000)

一、引言

2019 年4 月,国家“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开启了全方位促进本科教育攻坚行动,强力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以下简称“四新”)建设。2020 年11 月,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举行,原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作了题为《积势蓄势谋势 识变应变求变 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专题汇报,对新文科建设开展工作做出了全方位战略部署,描绘了新文科建设的“施工图”。我国此次教育质量革命,对金融专业来说既是巨大挑战,也是难得的发展机会。新文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8 个学科门类。2021 年3 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有关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提出注重培养学生跨区域知识融通技能与革新实验技能,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四新”教育课程体系,并积极引导高校建设跨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课程体系。

二、新文科背景下金融专业数智赋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

在数智时代,金融专业需要强调专业交叉,即文理专业交叉,以及管理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各专业间的学科结合。在培养领域,必须注重人才培养方法和专业项目设计的调整创新及跨学科能力的培养,需要注重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道德精神和人文情感、问题研究和解决意识等,进而推动人才素质的整体提升。

(一)新文科背景下金融专业数智赋能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新时代的特点

经过对已有资料的总结可以认为,新文科的核心是融合创新。一方面是数字科技和传统学科的融合,另一方面是各学科的交叉融合。新文科的建设必须要有文科领域内在的交叉,同时还要能与其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进行学科融合。新文科发展要想切实实现跨越,就必须注重工具化和价值性的融合统一,并将培育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开放性的办学思想、特色突出的专业优势、丰厚的校友积累,以及各院系层面明确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多元化的教师队伍等,为金融专业融通创新性本科教育的培养提供了坚实基础[2]。

(二)新文科背景下数智时代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金融专业隶属应用文科,在数智时代,受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兴技术革命与行业转型的影响十分广泛[3]。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已成为解决金融现实问题的重要研究方式与研究范式,但其仍是中国金融领域专业科技人才培养知识结构改革与创新能力培育中缺少的重要性内涵。在这一背景下,对金融专业的人才标准、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优化和革新已成为难以抗拒的时代潮流。高校亟须培育出未来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

三、新文科背景下金融专业数智赋能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改革的重要性

为响应国家高等教育“四新”发展战略要求,针对金融专业传统人才培养落后于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高校应立足数字经济时代,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探索金融专业数智赋能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由多学科知识构成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围绕区域经济金融发展需要,以新文科建设工程为契机,积极促进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学科研范式的改革创新,积极推动金融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深层次交叉融合,进一步改变高校现有的传统专业人才培养设置,积极探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与实现方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输送大批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

第二,有利于专业建设的重塑。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重塑金融专业的知识体系,以适应金融领域的新变化;立足金融科学迅速发展的实际,制定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规划;进一步创新理财课程,在教育实施上强调过程性学习的参与性作用,积极思考如何使学生提高金融专业技术运用能力,具备与金融有关的跨领域专业知识,以及掌握处理复杂的数智金融问题的能力,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

第三,有利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实现。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上,注重研究和设计适用于新时代经济与信息技术发展的跨学科特点的教育模式,并加大对政治认知、家国情怀、人文修养、宪政法治认知、社会道德修养等教育的供给,以提高金融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社会科学素养和政治哲学素质。从素质的提升、知识的夯实、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国家责任心[4],培育出知识更渊博、专业更综合、实际技能更扎实的新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四、新文科背景下金融专业数智赋能人才培养解决的问题和实现目标

(一)新文科背景下金融专业数智赋能人才培养解决的问题

其一,立足培养“厚基础、多样化、高素质、强应用、重创新”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目标提升金融专业内涵。金融专业教育存在回应前沿发展和实践需求的综合能力不足的问题,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应对接现实需求不充足、服务面向不彻底、特色导向与创新导向不明晰等突出问题。在充分调研各用人单位、人才市场、行业组织、政府部门等若干利益相关主体的基础上,对金融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进行深度论证、精细研究和因需调适。

其二,以融合为抓手进行金融专业建设,实现金融专业人才的高质量培养。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不畅的问题。院系、学科、专业之间存在壁垒,导致金融专业在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领域限制、视野狭窄、专精有余而博通不足、实践过于形式化、实训平台建设滞后、校企合作落实难、学生创新能力不强、案例资源较少等问题。通过调整现行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逐步打破金融专业与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界限,在文科和理工科领域间进行更大跨度的学科专业交流,逐步建立开放包容的学科结构,以促进毕业生视野、素养与技能的全面提高。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学位标准反向设计专业体系,主要遵循“下层资源共享、中层资源互融、顶层资源互选”的原则。一是在通识教学和学科基础上,互通落实学科专业间的“底层资源共享”;二是根据相关职业技能的学科对应情况,在专业课间形成“中层资源互融”;三是在素质拓展课程上,不同专业间进行“顶层资源互选”。

其三,探索教学模块化、课程协同化的教学方法。目前,教学方法多是通过课堂教学,以单向灌输教学思想为主,对交互式、讨论式、体验式方法的运用相对较少,教育系统仍没有达到真正程度上的信息化、数字化。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在专业设置、教学方法、教研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困境。在办学层次与培养层次的确定方面,对“区域性”及“新文科”的含义认识不深刻,跨学科探索也比较艰难,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单纯注重综合性本科的人才培养水平,造成了人才培养方式与教学方法同质化,导致自身优势和学科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新文科背景下,构建金融专业数智赋能人才培养必须找出制约教学创新的障碍性因素,并对制约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积极探索构建“课程组内的模块化分工”“课程组间的模块化分工”等协同教学模式;研究制定金融专业发展特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升金融专业服务学校办学特色的能力和协同育人质量。

(二)新文科背景下金融专业数智赋能人才培养实现的目标

第一,教师团队工作方面。建设一批高学历、高职称,年龄与学缘结构协调的优秀教师团队,造就一批在区域高校中有影响力的学术骨干。多措并举鼓励教师提高学历与职称,同时加强对教师培训与引导的力度,并聘请著名教授、专家学者等作为兼任教授或兼职教师,吸纳为共享校外优质资源。

第二,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紧密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融通致新,在学科交融中激活思想,形成育人合力。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人才培养重点,面向学生需要和职业规划要求,重视个人能力发挥和自主择业,遵循国家教育部和学校的规定,广泛征询校内外专家学者和用人单位意见,及时制定并完善培养方案。在建设期内,着力打造“金课”和精品课程,围绕课程建设,产出一批教学成果,包括教材、教改课题、教研论文等,争取获得高级别教学成果。通过精品课程、一流课程建设促进教学研究的开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第三,学科竞赛和第二课堂方面。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模拟投资大赛等,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报考CFA(特许金融分析师)资格、理财策划师资格、银行从业资格、券商从业资格等考试。每届学生中,70%以上的学生能够获得各类行业资格证书。学生不仅能适应当前的工作需求,也能适应未来一段时期的岗位需要。

第四,专业实践条件方面。加大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专门的金融业务模拟实验室。加大购买图书资料、实验教学软件等的力度,充实教学资源。通过软硬件的投入,使金融专业教学条件不断改善,为打造品牌专业奠定基础。

五、新文科背景下金融专业数智赋能人才培养的思路和举措

(一)新文科背景下金融专业数智赋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思路

首先,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重塑金融专业的知识体系。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区块链、5G 网络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新领域、新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普及,颠覆了传统金融环境。高校应在教育与实践中培育出知识更综合、专业更融合、实际能力更提升的新型人才[5]。因此,有必要重塑金融专业的知识体系,以适应金融领域的新变化。高校应从培养目标、选拔机制、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管理模式、建设特色等多方面剖析新文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做法及取得的成效,要求金融专业学生应掌握复合式的知识结构,同时应具备现代化金融管理、现代信息技术等能力。

其次,从文科中国化、文科国际化的角度寻求知识的增量建设而非存量重组,进一步更新金融专业教学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财经、金融方面出现的重大问题及其特殊性,是西方发展进程中没有发生过的。反映在教学实践中,则是不能全盘依赖西方学术界提出的各种金融概念、理论和思维方式,而是应积极思考如何把这些西方金融理论进行中国化,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金融现象和各种金融政策。在教学内容上,需要进行金融知识的生产和加工,提炼出中国自身的金融新知识语言。

最后,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重新思考和探索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上,教师应注重去除个人功利化取向,从素质的培养、知识的夯实、精神境界的提高等方面重新思考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以提升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国家责任感,即通过培养饱含强烈爱国情感的国家精神信念、具有思考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国家科技品格、具备关心经济全球化等重大课题的国际化视野、掌握并熟知全球市场经济规律、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金融专业人才,有效地实现金融服务支撑实体经济增长的目的。

(二)新文科背景下金融专业数智赋能人才培养的主要举措

1.形成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的课程体系。建立一支具有复合型学科背景的教师队伍,并研究制定全新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教学理论和课程实施的角度全面进行融入性课程教育、研发和引进等工作,推动融入性课程建设提质增效,凝练出标志性的课程研究成果,辐射全国高校,进而推广到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注重学科建设和能力培育,以提高学生“公能”素养和“创新”能力为主线,形成多学科教育渗透融通、与大类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模块式的“通识+专业”课程体系。

2.实施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融合式教学工程。制定并实施形式多样的跨专业系列教育课程,如“互联网+金融”“大数据+金融”“数学+金融”“法学+金融”等,对同一项目课题实行多学科视角协作式教育。通过文文互建、文理互补、文工结合、科技结合等方式实现金融专业课程从“单学科知识传承”到“多学科知识建构”的转变,努力打造出具有跨学科整合内涵的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社会实践课程。通过强化师师、师生、生生间的协同沟通,有效整合各方面教学资源,逐步建立依托同一项目课题的“课堂知识讲授+课外项目实践”相结合的师生学习共同体,深入开展“学生同研同行同讲”,切实提高各学科知识的结合成效[6]。

3.进行学习模式上的变革与创新。变革已有的学科专业结构,把单一学科教学的刚性学习方式转变为更加灵活的菜单型、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方式。高校应推动信息化和教育的结合,提高互联网学习的应用广度与深度,通过建立电子学习辅导系统、助教助学系统、丝路学堂等新系统载体,用数字化教育革命丰富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线上线下的无界限教育空间,催生课堂、校园文化和社区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创新环境。不仅要让教师的教学职责完成从“经师”到“人师”的转变,同时也要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实现学识、技能、品格的全方位成长。

4.探索开放式教学方法。整合教学知识点,运用最新科技成果、最新科技方案,进行教育结果导向、问题导向的课程机制重构,进一步构建产教融合、科教结合、校企合作、中外互通的协同教育体制。同时,全面推进教学模式变革,积极推广小班化上课、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建立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互为支持的金融专业课程管理体系,通过打造“金课”提高教学质量。

5.持续做好现有课程的更新、优化、改造、提升和赋能,加快新课程的探索与增设。依托高校综合性学科优势,联合其他学院开发设计若干新课程,使新旧课程形成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同时开展金融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和案例库开发,形成一批教学成果,覆盖并体现金融专业既有和前沿的发展实践。在专业数智化设置、课程体系数智化重构、教材数智化改造和教学数智化赋能等方面积极探索。课程设置要符合实践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的要求,同时结合学校特色,使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手段技术化、专业教学技术化、教育场景虚拟化,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尤其是新兴专业课程建设。未来金融领域面临的主要风险为伦理道德风险、规制建设风险、技术过度发展带来的管理风险等,现代前沿技术冲击下的金融伦理、金融科技法规建设需要加强。因此,高校可开设微专业,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快速发展需求,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坚持问题导向,创建跨学科研究平台,创新增长点。优化课程设置体系,组建跨学科复合课程群,开创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跨越学科界限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通过“知识学习+科学研究+能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

6.在制度上,变约束为激励,深化学科建设、科研评价、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改革经费管理和运行制度,形成有利于创新、交叉、开放和共享的专业建设与保障机制。通过开展评优评先、教改立项等活动积极引导各教学基层组织开展金融专业建设;推动与专业建设需求相契合的跨学科选课、教学奖励、绩效考核等方面的综合改革,筑牢金融专业建设的制度保障。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办学力度、校园文化建设、创新评价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保障措施[7]。建立以智能金融业服务需求为导向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金融4.0 时代,金融教学供给侧改革特征是从学生适应金融教学向金融教学适应金融业版本升级的改革,因此,金融专业教学要以金融业岗位知识结构和技能的需求为导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金融业新技术、新业态的变化趋势。高校要强化金融与新法新规、社保、工商、税务、海关、电力、电信等行业的数据静源融合应用,加快推进服务系统互联互通,建立健全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融合应用机制,实现数据资源有机整合与深度利用。我国云计算服务能力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应加强分布式数据库的研发应用,加快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向金融业需求导向转型。

六、结束语

立足新文科建设背景,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探索金融专业数智赋能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由多学科知识构成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培养目标的明确、专业建设的重塑。着眼于专业发展与学生成长,以强化“公能”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主线,构建多学科渗透融通、与大类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模块化的“通识+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文文互建、文理交叉、文工融合、技术融入等形式实现金融专业课程从“单学科知识传递”到“多学科知识构建”的转变,以数字化教育革命拓展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线上线下的无边界教学空间,培育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中国金融专业人才,更好地实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目标。

猜你喜欢
数智文科金融
“数智”视域中苏南蒲岸村微湿地公园公共设施情感化设计研究
路安炎:按下中国造纸业“数智转型”启动键
网安天下担使命数智引领向未来"双引擎"驱动现代警务创新人才培养(计信系摄影报道)
乡乡镇镇通5G”建设助力山西“数智”转型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豆文科作品
孙文科
P2P金融解读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