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奋进历程及思考

2023-12-30 13:27
关键词:办学学校建设

王 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 青岛 266580)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一项引领性工程、示范性工程、突破性工程。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通过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带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四个服务”的根本要求,切实增强建设教育强国的使命担当,着力形成更具国际竞争力的高等教育体系,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学校自1953年创建至今,始终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不懈探索、孜孜追求,取得了突出的办学成就,为我国石油高等教育和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师生校友参加了新中国所有大型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参加了几乎所有大型石油化工基地和油气战略管网的建设,几代教职工以及培养的30多万名毕业生,用“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奋斗和奉献,不断诠释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站在新的起点,我们从学校艰辛的办学历程中重温初心使命,从不懈的探索实践中获得经验启示,从深厚的历史积淀中汲取奋进力量,从全新的历史方位中擘画美好未来,更加坚定了建设中国特色能源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决心和信心。70年的奋斗历程昭示我们,承继荣光、再创辉煌,必须大力发扬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将爱党之心、强国之志、办学之责与立校之本、育人之道、兴校之策有机统一于办学实践,有效转化为师生奋发有为的内在动力,有力落实为建设教育强国的实际行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贡献“石大力量”。

一、七十年薪火相传,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

学校因油而生、因油而兴、因油而强,在应时而变、应势而变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服务“国之大者”,始终传承石大精神,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这是学校办学的宝贵经验,值得传承和发扬光大。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历史经验。在学校70年的办学历程中,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决定全局,越是关键时期、困难面前,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越是发挥关键作用。

1952—1953年,北京石油学院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筹建,由教育部、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清华大学四家抽调精锐干部成立筹备委员会,全面负责北京石油学院筹建工作。1953年,实现当年建校、当年招生、当年开学。1953年9月23日,中共北京石油学院总支部委员会正式成立。1955年,中共北京石油学院总支部委员会扩大为中共北京石油学院党委。1956年,学院第一次党代会正式确定了党全面领导学校一切工作的领导体制。学院党委驾驭学校建设发展大局,紧紧围绕国民经济计划和石油工业发展所需,谋划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架构、运行体系、规章制度日臻完善。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为学校办学育人提供了强大组织保障,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知识分子工作和青年学生工作成效显著,“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孕育形成,全校上下激荡着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火热激情,师生积极参加石油会战,援建其他石油高校,1960年学校跻身全国重点高校行列。

1969年,学校整体迁至胜利油田所在地(山东东营)。在搬迁过程中,大量设备损坏,人才严重流失,学校在“人无歇阴处、鸟无树做窝”的盐碱滩上,白手起家再次建校,于特殊历史时期艰难维系着石油高等教育濒临中断的链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学校党委以全会精神为指引,全面进行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带领学校踏上新的征程,学校的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教学科研上来。在改革开放时代大潮中,学校党委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紧跟石油工业快速发展的步伐,以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为己任,不断完善学科专业体系,加快提升各类人才培养能力,狠抓科学研究和产学研结合,从全面恢复到快速发展再到全力争创一流,学校党委始终有力发挥着把握方向、凝聚人心、引领发展的关键作用。1981年学校在北京成立研究生部,加强高层次石油人才培养。1986年学校第六次党代会,确立了在20世纪末办成工科院校中第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正是在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引领下,学校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学院升格为大学,成为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划归教育部管理,获批设立研究生院,获得教育部与山东省、四大石油公司共建支持,等等。实现了办学水平的大幅跃升,为石油石化工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产学研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等措施有力、成效显著,许多特色工作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石大学子“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蔚成风气,请缨赴边、壮志西行成为“孔雀东南飞”趋势下一道亮眼的风景线,毕业生中走出了一批两院院士、业界精英和全国英模人物。1993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受到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联合表彰。

为改善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保障一流大学建设,学校党委审时度势,克服重重困难,抢抓历史机遇,作出青岛建校的战略决策,2002年开始在青岛规划建设新的校区,极大地拓展了办学空间,改善了办学环境。特别是2017年以来,面对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和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确立带来的一系列深刻变化,面对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全新要求以及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新趋势,面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人才和科技支撑的新需求,学校坚持“党建统领、改革先行、优化布局、合作发展”的总体思路,统筹谋划一系列战略布局,系统实施一系列战略举措。学校各项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科实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对外合作交流深度拓展,文化传承创新有力推进。学校妥善解决了校属企业改革、独立学院转设、东营校区资源有效利用等复杂关键性问题,形成了青岛唐岛湾校区、古镇口校区和东营科教园区“两校区一园区”办学新格局,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加强两个一流学科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行业特色高校转型发展、一流建设新路,将服务国家战略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校重大战略,加快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和超前布局,统筹做好校区建设规划与功能定位,加强办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努力实现从突出石油学科世界一流到争创能源领域世界一流的转变、从资源空间拓展到内控提质增效的转变、从扩大规模数量到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转变。2022年,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能源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为未来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

总结70年的办学实践和辉煌成就,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是学校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建校时的中共北京石油学院总支部只有6个党支部、103名党员,现如今学校党委设有23个院级党委、416个党支部,党员超过1万名。党的领导体制不断完善、全面成熟,党的组织体系不断发展、全面覆盖,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全面提升,党建统领不断强化、全面落实到办学育人全过程、各环节,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服务“国之大者”是办学育人的崇高使命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五大职能,而只有在实现五大办学职能过程中充分彰显服务“国之大者”的着力点、贡献点,学校才更能彰显其办学特色和优势,更能体现其价值和作用。学校始终站在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卓越贡献,努力实现大学的核心使命和价值。

在早期石油工业一才难求的背景下,学校不仅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还组织师生入川中、赴松辽、战华北,直接投入石油会战,发挥重要方面军作用,并且无条件援建四川石油学院、西安石油学院、东北石油学院等院校,仅1958—1961年就先后成建制抽调200多名骨干教师和干部,对其他石油高校建设提供援助。在全日制培养仍难以满足油田现场需要的情况下,学校及时建立面向全国的石油函授教育,在玉门、克拉玛依、兰州、抚顺、青海等地设立函授分部,极大地缓解了人才紧缺的燃眉之急。北京石油学院时期,学校汇聚了地质、物探、测井、钻井、采油、炼制、矿机、化机、储运等领域一批知名教授专家,在学科、专业、学位点、培养方案、培养标准、教材、课程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建设,成为石油高等教育的奠基石。北京石油学院时期,累计培养本科生、研究生12 000多名,有力支撑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被誉为石油领域的“黄埔军校”。

1969年学校从北京整体迁至山东。干部职工在极其艰难的形势与环境下坚守石油高等教育阵地,完成上级及有关单位委托的科研项目122项,取得采油双作用深井泵、三合一牙轮钻头、石油地质岩石揭片法、地震资料处理亮点技术、数字法测井解释技术、轻油裂解、分子筛催化剂等一大批科研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跻身世界油气生产大国行列、油气行业进行体制改革和技术革命、油气勘探开发战略重心转移,新的形势与任务对学校办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努力在服务国家油气战略中精准发力。一是加快构建覆盖石油工业上下游的学科专业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升为行业培养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能力。例如,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重视外语和计算机教学,油藏工程、油田化学、测绘工程、地理信息、工民建、环境工程、测控、计算机、管理工程等一批新专业或专业方向陆续设立。二是对科研工作极为重视。学校针对行业技术进步需求和企业难题,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开辟新的研究方向,选派教师到国外学习先进技术,建立新的实验室和研究室,购置先进的进口实验设备。学校形成了十多个国内领先的优势特色方向,与石油石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十分活跃,多项成果在实际应用中产生巨大效益。三是为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学校把学科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学校成功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以六大石油主干学科带动全校学科建设上水平,服务“国之大者”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四是为适应未来需要,增强人才培养工作的前瞻性、先进性。学校加强对人才需求的调研,吸收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加强校企联合育人。五是始终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融入发展大局、强化战略合作。学校与教育部、山东省和国家主要能源集团公司签署共建协议,为学校争取大支持、承担大任务、做出大贡献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传承弘扬石大精神是砥砺奋进的内生动力

“家国同心、艰苦奋斗、惟真惟实、追求卓越”的石大精神是石大人引以为荣的精神品格,更是学校砥砺奋进的内生动力。石大精神的孕育形成,既是学校与石油工业风雨同舟过程中石油精神长期浸润的结果,也是学校早期一大批怀揣报国宏志的老专家、受过战争洗礼的老革命、奋战石油一线的老职工的精神基因传承、成风化雨的结果,更是学校几经坎坷、艰苦创业、逆境求生、砥砺奋进、自我塑造的结果。但归根结底,是几代石大人把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责任和义务的敬重、对价值和幸福的选择、对准则和操守的自律、对理想与抱负的追求,集中体现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高度自觉。石大精神与“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惟真惟实”的校训一脉相承,体现在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承载着石大优良的办学传统,成为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学校北京、东营、青岛三地建校过程中,几代教职工始终以事业为重、以奉献为荣,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不断将学校办学水平推向新的高度。学校坚持将石油精神、石大精神融入育人工作,利用校史馆、油田现场、产学研结合开展体验式教育,每年举行毕业生党员出征仪式、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分享人生感悟、评选颁授“校友之星”荣誉称号,通过一届又一届毕业生将石大精神发扬光大,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作用得以充分彰显。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石油工业底子极其薄弱,石油高等教育更是空白。面对新中国建设的急迫需要,党中央把创办石油高校、发展石油教育、培养石油人才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当自己的人生与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石油工业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全校师生天然具有了一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和无我不行的荣耀感,在石油工业急需人才和技术的特殊时期,这种使命感和荣耀感表现得尤为强烈。参加北京石油学院早期创业的教职工,都是听从党的召唤从不同领域汇聚而来的,他们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体现出家国同心、挺膺担当的高尚情怀。北京石油学院成立后,各地青年学子,纷纷报考石油学院、改学石油专业、投身石油事业。毕业生纷纷写决心书、请战书,要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许多南方来的女生,也同男同学一样,毕业时也坚决要求去玉门、去四川、去新疆、去大庆,爬钻塔、上井场、抬机器、搅泥浆。石油地质系1956级的浙江籍学生王启民,1960年到大庆油田实习,深深被会战场面和铁人精神所鼓舞,一毕业就坚决要求重返大庆会战现场,一干就是一辈子,一生致力于油田稳产高产的技术研究,被誉为“新时期铁人”,在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70年来,石大人用奋斗和奉献书写着奋进辉煌,诠释着石大精神。从20世纪50—60年代的“我为祖国献石油”,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再到新时代的“强国有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石大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深深融入行业精神和时代精神,成为石油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激励师生校友报效国家的强大动力。我国西部的沙漠戈壁地区,自然条件极为艰苦,而石大毕业生一待就是十几年甚至一辈子。“当代青年的榜样”、钻井工程专业1982届毕业生秦文贵,在海拔最高、环境最艰苦的青海油田一干就是20多年,他的感人事迹在全社会引起极大反响。毕业15年来一直奋斗在新疆油田的2008届毕业生郭旭光说:“与我们为国家找到10亿吨级大油田的成就感相比,很多人看重的高薪高职这些所谓的成功根本不值一提。”即使在就业市场化、就业选择面临更多机会的当下,学校每年仍有几百名毕业生签约西部油田,老师所讲、学长所传、实习所见,再加上石油精神和石大精神的长期熏陶,早已让他们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小我融入大我,将青春献给祖国,成为新时代石大青年的价值选择,也是石大精神的弘扬传承。

二、新时代勇拓新路,事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开启新的奋斗历程。学校完成办学结构调整,抢抓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进入发展快车道。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内涵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开创了学校发展的新局面。

(一)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党建统领明显加强

1.把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学校党委始终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自觉落实“四个服务”根本要求,坚决扛牢政治责任,构建“四维一体”履行政治责任工作体系,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党管意识形态,领导改革发展,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

2.用好党的创新理论这一看家本领

学校党委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武装头脑、指导发展,不断提高谋划和驾驭全局的能力。面对新的形势,学校党委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回信精神,深刻分析“双碳”目标下能源革命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的重大需求,加强对学科专业布局、师资结构调整、科研方向凝练、高端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升级、服务能力提升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持续推进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成立新能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青岛软件学院以及一批跨学科研究机构,构建了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新格局。

3.发挥干部人才带动事业发展的关键作用

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学校领导班子更加年轻化、专业化,高层次人才比例明显增加。学校党委着眼长远发展,统筹谋划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坚持讲政治、敢担当、有能力、重实绩的选人用人导向,着力提高队伍素质,优化队伍结构,激发队伍活力。近5年新增院士、“四高”“四青”等国家级人才60多人次,聘请8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二级学院(研究院)院长,高层次人才在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中的倍增效应逐步显现。

4.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困难挑战越多,发展任务越重,党建引领越是关键。学校党委认真履行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职责,不断完善党委领导、齐抓共管、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着力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努力构建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一融双高”党建新格局。加强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三化”建设,推动基层党建提质增效、赋能发展;建立国家、省、学校三级党建“双创”体系,推动基层党组织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坚持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推动事业发展的实际成效考核评价党建工作,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先后入选全国、山东省高校党建“双创”项目23项,学校成为“山东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涌现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工人先锋号等一批优秀集体以及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辅导员等一批先进个人。

5.强化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

学校党委自觉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严”的总基调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深拓展、向专发力、向下延伸”,完善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四责协同”机制,健全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审计监督、财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监督力量有机贯通、相互协调的监督体系,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实现届内院级党委政治巡察全覆盖,做好整改“后半篇文章”,完善长效机制。坚持底线约束和高位引领相结合,实现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从优办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立德树人成效显著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学校的神圣责任。对于如何做好立德树人、写好人才培养这篇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给出了答案:“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学校以此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遵循,努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1.构建具有石大特色的思政工作体系,强化思政育人

学校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本科课程思政“三百工程”、研究生课程思政培育工程,着力构建“全专业推进、全课程融入、全过程贯穿、全方位保障”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形成了思政育人石大特色。

2.构建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专业能力培养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注重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和质量管理。学校确立精英型、特色型、研究型的“三型”办学定位,落实学生全面化、个性化、最大化成长的“三化”培养目标,倡导教师学习性教学、学生研究性学习、师生开放性交流的“三性”教学方式,构建了特色鲜明、系统完整的“三三三”本科教育培养体系。根据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学校构建了针对两种学位类型、强化培养四种能力、着力培养三类人才的“二四三”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推进学科、学位点、专业一体化建设改革,深化学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夯实人才培养平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施“本科教育卓越行动计划”、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全面落实校—院—专业三级教学评估制度,抓实人才培养核心要素。近年来,依托荟萃学院,建设优秀人才培养示范区;依托现代产业学院,探索协同育人新机制;实施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开辟优秀人才成长新途径。探索形成的重大项目培养、校企共建培养、院所校联盟培养、订单式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取得良好效果。目前,有32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16个本科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国家和省级一流专业招生数占招生总数的88%,44门课程和37门课程分别入选国家和省级一流课程。在近两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奖中,学校共有9项获奖,其中由学校牵头项目有6项。

3.构建“二五三”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提高综合素质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行的“二五三”第二课堂育人体系走在全国高校前列。该体系以学生的全面化、个性化、最大化发展为目标,包括坚持学分必修、学生自选两个基本原则,设置了思想成长、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文体发展、工作履历与技能培训五大素质模块,建立了制度、师资、平台三大资源保障。学校制订了《本科生自主发展计划》《本科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自主研发了“石光”第二课堂信息化管理系统,为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2012年以来,学生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三大赛事省级以上奖励468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08项。石大男排连续三次荣获全国大学生排球联赛冠军。

(三)增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感,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能力快速提升

习近平强调,“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求是》2022年第9期)。2018年7月,习近平作出“大力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努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山东胜利油田考察时又特别强调,“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党的二十大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动员令。学校党委教育引导师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增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肩负起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的使命和责任。

学校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聚焦国家重大需求,集聚优势资源,重点围绕深层油气、非常规油气、高端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科学、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统筹谋划,超前布局建设,加强有组织科研,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深层油气全国重点实验室、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化学品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海洋物探及勘探开发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沙特石油能源“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国家特色化示范型软件学院等一系列高端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基础科学研究中心项目先后获批立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逐年增加。学校在油气成藏、油气探测、油气高效安全开采、油气低碳绿色高效转化等方面产生一批核心技术,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打破西方国家技术垄断贡献了“石大力量”,“双一流”建设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科技奖10项,其中牵头4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2个学科,在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中获得优异成绩,并顺利进入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新增9个交叉学科博士点,规划建设了多个新兴、交叉学科。8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化学、地球科学进入前1‰,学科核心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四)坚持服务师生、成就师生的管理理念,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为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学校党委把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贯穿于一流大学建设全过程,以“服务师生、成就师生”为管理之要,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与学校事业发展统筹谋划,与校区规划布局及资源配置联动推进,与大学章程和制度建设贯通发力,与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衔接互动,与加强人文关怀、建设幸福石大紧密融合,相继提出“基数+贡献”资源配置导向、“贡献+奉献”薪酬分配导向、“人才培养+学术贡献+社会评价”人才评价标准、“一院一策”人才政策、“领军人才+科研平台+创新团队”大型科研组织形态、“方向聚焦—团队攻关—平台支撑—成果产出”重大成果培育机制等诸多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把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作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四大体系之一,把加快改善办学条件、加强资源科学分配、强化人才强校战略、提升干部综合能力作为四个重要抓手,把优化提升办学环境、优化提升服务保障水平作为保障措施,做出系统部署,努力推进“三个转变”,实现更加平衡、更加高效、更加重视核心竞争力的高质量发展。

(五)坚持用石大文化熔铸学校之魂,办学软实力明显增强

大学文化是大学软实力的重要指标,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标志。学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办值得尊敬的大学,做值得尊敬的石大人”为目标,不断加强精神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建设,把握时代特征,强化育人功能,努力建设“爱党爱国、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石大文化,不断增强办学软实力,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实现办学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1.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大力传承弘扬石大精神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师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奋斗精神。以弘扬石大精神为主线,加强校本文化的挖掘、研究、阐释、宣传和创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讲好石大故事,诠释石大精神,塑造石大形象。开展老校长杨光华先生办学思想研讨会,举办“杨光华星”命名仪式。胜华交响乐团每年在新生开学典礼和新年音乐会上献上精彩的专场演出,由师生原创并主演、反映学校艰辛历史和卓越贡献的大型话剧及同名史诗交响乐《创造太阳》成为新生开学第一课,被《人民日报》称为“别具特色的开学典礼”。

2.加强学术文化建设,营造崇尚学术的良好氛围

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打造“黄岛讲坛”高端学术交流平台,邀请近百位中外院士和名师大家来校讲学;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强化学术引领与监督,推进教授治学,构建良好学术生态。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建立教育引领、制度引领、文化引领、典型引领的师德师风“四个引领”长效机制。

3.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追求卓越的价值导向

以大学章程为依法自主办学的基本准则,不断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在制度建设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标准,落实教育评价改革要求,突出育人文化、学术文化、质量文化、卓越文化建设,强化制度文化的引领、规范、约束、激励作用,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

4.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统筹推进各校区环境文化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推进。不断提升文化品质,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成图书馆(东馆)、校史馆、小黄山休读区等校园标志性文化设施和景观。校史馆自开馆两年来,开展主题宣讲近千场,成为弘扬石大精神、彰显石大文化的重要平台,入选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山东省党员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山东省师德涵养基地名单。

新时代10年,学校以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彰显了石大人教育强国、能源报国的新担当、新作为、新贡献,在70年办学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建设中国特色能源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贡献强国建设,交出“教育强国、石大何为”的优异答卷

习近平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求是》2023年第18期)。学校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既从教育强国是战略先导、重要支撑、有效途径、基础工程等特殊定位中感受到了无比的神圣感、自豪感,又从建设教育强国的艰巨任务中感受到了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建设中国特色能源领域世界一流大学,是石大人的百年梦想,也是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吹响的新号角。今年是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开启中国特色能源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的开局之年,“教育强国,石大何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份新考题,也是对全校干部师生及奋斗在祖国各条战线的全体石大人的共同考验。

学校党委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按照“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要求,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坚持以中国特色为鲜明底色,以世界水平为赶超标准,以服务“国之大者”为行动准则,以引领能源教育科技发展为努力方向,以为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突出贡献为使命,努力交出建设中国特色能源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优异答卷。

(一)高擎信仰之旗,牢记初心使命,强化政治担当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求是》2023年第18期)。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必须立足大局,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做出贡献。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学思践悟中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上专注专为,肩负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责任。学校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师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坚定“四个自信”,砥砺奋斗精神,小我融入大我,实干成就梦想。加强对国家和区域发展规划、发展动态的研究,跟踪科技前沿和现实需求,增强师生服务“国之大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顺应时代变革,增强战略主动,构建发展新局

建设中国特色能源领域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复杂工程。学校党委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加强对重大办学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研究,超前谋划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举措,以高质量的谋篇布局,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基础。特别是围绕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实现“三个转变”,认真研究学科专业发展、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改革、高端平台建设、资源优化配置、治理能力提升等重大问题,增强战略主动性,力求战术精准,努力构建中国特色能源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建强基层党组织,形成贯彻有力、执行有效的工作体系,充分调动全校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按照“一年强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新跨越”思路,统筹安排,有序推进,狠抓落实,确保学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按照建校80年初步建成、建校100年全面建成“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朝着中国特色能源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力迈进。

(三)坚持人才强校,用好第一资源,建强师资队伍

2021年9月,习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所有一流大学,其共同之处就是都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国特色能源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摆在首位,进一步增强抓好人才工作的紧迫感,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党管人才,把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作为党组织的重要政治任务。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健全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工作的方式方法,以爱才的诚意、识才的慧眼、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断完善教师职业发展支持体系,建立大师、名师、能手、新秀梯队遴选培育机制。坚持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核心的人才评价导向,进一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以学科建设规划为主导、以改善结构为重点、以提高水平为目标、以人事分配制度为突破口,不断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人文关怀,做好服务保障,充分激发广大教师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形成人尽其才、鼓励冒尖、团结进取的生动局面。

(四)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能源领域世界一流大学,走好“双碳”目标下学校转型发展新路,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实现更加平衡、更加高效、更加注重核心竞争力的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学科建设,以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强化传统优势学科,尽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加大相关学科建设力度,为培育新的一流学科创造条件;不断强化相关学科的比较优势,尽快形成新兴学科的后发优势。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适应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干部队伍,建设一支与一流大学办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师队伍,不断优化改进干部、教师评价机制,强化激励和约束措施,完善荣誉体系及配套政策,形成激励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三是建好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端平台,通过平台建设引育人才、支撑教学科研、承担重大任务、产出重大成果。四是持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完善以大学章程为统领,层次清晰、分类科学、规范统一、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管理制度,建立教学科研组织目标任务考核机制、资源投入产出绩效评价和配置机制。完善促进教学科研高质量发展的职称评审、职级晋升、导师遴选、人才遴选、评奖推荐等政策制度体系。五是完善“两校区一园区”高效、低成本管理运行机制,改善办学条件,用好有限资源,严格绩效管理,提高办学效益。六是聚力对外开放这一战略策略,扩大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推动国内交流合作远谋、高开、实落,汇聚外部资源,争取各方支持,坚持合作发展。深度融入、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新格局,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文章,把更多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引进来”,支持更多教师和学生“走出去”,培养学生全球竞争力和全球胜任力。

不忘来路,方知何往。70年,石大人高擎信仰之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与党同心、与国同行,始终以服务国家能源战略为己任;70年,石大人书写奋进篇章,追求卓越、争创一流,始终走在能源报国的最前列;70年,石大人秉承家国情怀,贡献国家、服务社会,始终体现应有的责任担当。非凡七十载,扬帆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勇毅前行、接续奋斗,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以建设中国特色能源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实际行动,书写建设教育强国的石大答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办学学校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学校推介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