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代升级“五大”领域 都市农业“双高”发展

2023-12-31 03:34左川
重庆行政 2023年6期
关键词:数字化农业

左川

近年来,重庆市巴南区抢抓重庆中心城区唯一首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城郊区位特点,大力挖掘“土特产”,着力打好“都市牌”,走出了一条都市现代农业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发展“双高”之路,对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起到了强有效的推动作用。2023年前三季度,一产增加值43.4亿元,增速4.5%,增速超全市一产增速0.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55元,居全市第二名。

一、聚焦“精”字,打造都市品牌农业

聚焦“一主两辅”,走“小而美、小而精、有特色”都市农业品牌发展之路。一是做靓“精品花木”名片。打造“花木巴南”特色名片,成立成渝(巴南)花木产业化联合体,现有花木市场2个、花木企业350余家,产值超6亿元。在金澜众创、盘龙花间、界石新玉、“双石”田园观光旅游带、巴县老院子等地布局“花卉+”全产业链,依托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提升做靓定心茶园、沱茶产业园、月儿弯弯、原乡艺术园等旅游景点,成为周边地区休闲度假最佳选择地。二是打造“精品粮油”基地。开展水稻、玉米、油菜、甘薯等“百亩方技术集成大比拼”,打造40个技术集成示范点。实施贡米产业计划,依托“石滩大米”品牌,打造优质水稻生产基地5万亩,黑稻0.5万亩。强化新品种引进培育和技术攻关,引进水稻新品种,开展玉米品种对比试验,带动全区水稻增产2.56%、玉米增产3.72%。积极推广丘陵山区使用农机具,全区水稻机收率达90%。三是唱响“精品果蔬茶”品牌。全面优化替换品种,以中坝岛为核心打造设施蔬菜基地1万亩。引进麦麦科技集团投资1.5亿元,打造全市规模最大的工厂化设施蔬菜基地。引进深圳禾顺公司建设重庆最大豆芽设施农业基地,打造全市现代设施蔬菜引领区。做响“食黑姜家”“二圣梨”“巴南银针”“沱茶”“香又香泡菜”等品牌,打造中坝番茄、麦麦食用菌、诱导癌细胞凋亡的绿茶多酚(EGCG)等爆品。一品草莓、接龙蜜柚、鱼洞乌皮樱桃成为城郊采摘网红打卡地。

二、面向“数”字,打造都市智慧农业

一是打造数字农业 “一张网”,夯实产业发展数字底座。巴南区正在开发建设全国首个服务农业全产业链的“耘间·农业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构建“1+4+N”模块体系。“1”即打造关键核心“耘底座”,实现登录统一、数据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线上线下服务统一;“4”即打造生产、营销、服务、监管4大数字化生产场景;“N”即围绕“三农”领域改革、需求、场景“三张清单”开发N个数字化应用。利用产业互联网数字引擎柔性配置能力,智能化快速组合,形成适配性强、性价比高的数字化集群解决方案,精准匹配不同农业产业链个性化需求。通过构建4大数字化生产场景:数字生产场景,通过数字化实现种植养殖和加工企业生产标准化、数字化;数字营销场景,着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企业特色品牌”体系,实现销售多样化、供需匹配精准化;数字服务场景,通过资源整合、流程再造,实现服务集成化、高效化、便捷化;数字监管场景,通过业务聚合和数据共建共享,实现抽样、执法、数据统计、地力补贴发放、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各类业务的监管数据化。通过不断拓展N个数字化应用,逐步形成品种培育、农事、农资、农机、加工、冷链、品牌、交易、营销、电商、直播、科技、金融等多项全方位数字化服务能力,并持续拓展、迭代升级。二是上线数字 “云服务”,提供农业生产便捷服务。上线“耘农机”社会化服务平台和“耘农资”集采集配平台,“耘农机”平台致力于构建农事在线供需撮合、农机在线调度、作业在线监管及补贴等场景,借鉴“滴滴打车”模式实现农事社会化服务全流程数字化。全区已成立10余支农机社会化服务队伍,累计完成15万余亩农机社会化服务作业,培育农机操作人才180余名。该平台已得到市级行业主管部门认可,并在江津等区县推广应用。后续巴南区将按照数字重庆建设有关要求,立足农机服务一件事,梳理形成三张清单,逐步迭代升级农机购置、上牌、使用、报废全生命周期应用场景,持续推动耘农机的商用化。“耘農资”平台通过构建大宗集采批发商城、订单及销售管理、采购管理、供应商管理、仓库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场景,实现农资集中采购、集中配送,做到保农资质量、优农资价格,让利于民。目前,巴南区农资集采集配服务已覆盖33个农资经销网点,累计实现集采集配1.1万吨,成交4200余万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持。三是打造“耘农·我有+”,扩大产品销售渠道。围绕“一主两辅”特色农业产业,着力打造“我有一亩田”“我有一棵树”等“耘农我有+”认养农业,构建“资本下乡、产品进城”云通道。销售端通过提供认养、监控、直播、商城、活动等功能,数字技术链接生产基地,让消费者实现“云视频”“云监督”。生产端通过对认养基地土壤、气象、虫灾、农事劳作、农残监测等实行数字化在线管理,消费者可以远程查看认养的地块或产品情况。通过生产端数字化和销售端网络化共同发力,打造“科技+营销”双赋能模式,助力产出高品质农产品和创造高价值、高附加值。截至目前,共吸引1万余人次参与,带动城市资金3000余万元下乡消费。

三、紧盯“融”字,打造都市集群农业

坚持补链、延链、强链,加快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发展。一是打造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区。正在建设国际农产品加工园、东盟农产品集散中心、南彭(国家)公路物流基地、生物医药城,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产加销运”一体化服务。引进新发地、植恩中药等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中药材“产加销”一体化。打造火锅、肉蛋奶、中药材、蔬菜产业集群,以重庆刘一手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为实施主体,打造“重庆火锅第一村”,现有火锅产业链规上企业11家,综合产值15亿元,其中加工产值5亿元。新建年屠宰80万头生猪当量国家标准化生猪屠宰场,保障主城屠宰产品安全供给。建成高品质黄精、山茱萸、红豆杉、菊花、石斛、藏红花等6个中药材基地,会同国际生物城,引进植恩中药等龙头企业,探索发展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中药产业。提升改造中坝万亩主城蔬菜保供基地,打造全市第一设施蔬菜基地。引进芽苗菜龙头企业,打造重庆最大豆芽设施农业基地,实现高品质蔬菜“从田间到餐桌”。二是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大格局。紧盯“一区五城”建设和五大产业集群发展,全面实施“强镇带村”“强村富民”工程和“一镇街一辨识度”“一村一品”项目,创建国家级、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4个。大力实施农文旅融合发展提升工程,做响做靓“古镇、温泉、巴县老院子、美丽乡村”四大文旅品牌,建成4A级景区8个、居全市第二名,将巴南打造成近郊游、短途游首选地。三是大力发展都市休闲旅游业。围绕都市采摘、近城游玩等布局民宿旅游、石斛、盆栽等庭院经济,助力农户快速致富。例如,姜家镇蔡家寺村发展“黑”产业,形成“吃住游”一条龙,产值达1900万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圣灯山镇滩子口村铁皮石斛庭院产业已发展300亩产量3万斤,带动167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四、彰显“绿”字,打造都市生态农业

推进生态低碳农业建设,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一是大力发展“绿色畜牧”。推动打造ESG山地现代零碳农业园,建成标准化猪场17家,达到零排放,实现种养循环。建成全市首个唯一国家级“两病”无疫小区,为全市动物疫病净化树立了示范样本,净化技术在全市推广。二是加快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积极推广稻经轮作、稻渔共生、稻禽协同为主的“稻+N”模式,稳定水产品产量2.3万吨左右。在17个新建规模化生猪养殖场探索“畜禽粪污+土著微生物+秸秆”绿色种养循环模式,全区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9.77%。三是开启化肥农业减量模式。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区创建,深入推进“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行动,通过数字化防控监测、精准施肥施药、病虫害绿色防治等,有效降低化肥、农药、兽药等使用量。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3%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2.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成功创建“第二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整建制推进县”。

五、突出“变”字,激活沉睡资源

充分利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政策优势,持续深化改革,打通城乡要素流通瓶颈。一是破解人才流动障碍。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通过民主决策的方式,让试点村村民及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决定城市人才落户和权益享受。二圣镇集体村已落户1人,是中心城区首例以“城市人才”名义落户乡村的人才。二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实现突破。成功入市2宗,面积26.45亩,成交金额1801万元,带动社会资本1.2亿元投入乡村产业发展,实现村(社)集体增收693万元。三是成功试点进城农户“四权”退出。制定《进城落户农民农村权益有偿退出1+3+1政策体系》,形成农村权益退出闭环管理,在二圣镇集体村、东温泉镇河岸村、惠民街道胜天村成功试点。四是在全市率先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化改革。成立巴南区农村产权流转服务有限公司、23个镇街工作站、198个村级服务网点,农村产权流转交易81宗,面积17780亩,交易鉴证金额13971.88万元。

作 者:重庆市巴南区农业农村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胡 越

猜你喜欢
数字化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数字化:让梦想成为未来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