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璧山区一典型农村看破解重庆乡村振兴难题的重要路径

2023-12-31 03:34谢强李红曾永
重庆行政 2023年6期
关键词:重庆市现代化农产品

谢强 李红 曾永

近年来,重庆市璧山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市提出坚持“两点”定位、建设“两地”“两高”的目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装备为支撑,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更好地了解重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状况,促进重庆乡村振兴,我们选取了重庆市乡村振兴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璧山区杨寺村为调查对象,开展此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状况的调研。

重庆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城市,璧山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辐射区县之一,而杨寺村正是重庆市璧山区丁家街道下辖的行政村。杨寺村地理位置优越,毗邻九永高速,距离大学城44公里,距离重庆中心城区57公里,全村共7个生产队,共有村民3785人。该村周边旅游资源丰富,有观音塘湿地公园、璧山青龙湖、璧山露德堂、璧山三担湖公园、璧山大成殿等旅游景点,同时还有大路黄花、璧山葡萄、来凤鱼、渝璧玉血橙、璧山黄花菜等特色农产品。

一、璧山区杨寺村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状况

为更好反映制约重庆市乡村振兴的难点,我们分别从劳动力年龄分布、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规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农业信息的畅通度、农村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六个方面对璧山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展开调查。

(一)消灭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我国的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的起点上……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人口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进入新时代,璧山区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杨寺村全村12户贫困户如期实现脱贫,生活迈上了新台阶,全村交通也有了极大改善,已经实现乡村公路“村村通”的目标。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在充分肯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 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璧山区杨寺村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难题,也是重庆市实现乡村振兴难题的缩影,针对这些制约重庆乡村振兴的难题,我们应当引起重视,并努力解决。

(二)农村空心化,老龄化严重

从杨寺村从事普通家庭联产承包土地耕作的主要劳动力年龄分布来看,18~30岁约占调查总数的3%,31~54岁约占调查总数的31%,55岁以上约占调查总数的66%。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年龄超过70岁仍在从事土地耕种的被调查对象约占调查总数的12%。农村的空心化、老龄化由此可见一斑。通过调查过程中询问杨寺村部分村民,得知杨寺村出现空心化、老龄化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目前,杨寺村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缺少支柱型产业,无法为青壮年劳动力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因而青壮年人外出务工现象较为普遍;其二,青年学生通过升学离开乡村,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就业机会,毕业后大多选择留在城市工作或继续升学。

(三)耕种机械化不足,科技型人才相对缺乏

杨寺村以梯田为主,受地形限制,不便于大型机械化操作,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该村机械种植与采摘率不足11%,超过89%的农户依然采用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种植技术也相对落后。通过走访当地村委会得知,杨寺村每年仅有1~2次专业农技知识宣传讲座,且全村仅有3名农技指导人员,农技人员与村民配比约为1∶1262,农技专业人才配比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需求。且农技人员仅能提供一些常见的种植技术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指导,导致农户种植水平达不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需求。同时,在走访调研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兼有行政工作,从而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农技推广工作中,这也是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四)农产品单品产量少,销售渠道单一

由于耕種机械化不足,农户的农作物种植呈现出种植品种多且分散的特点。自给自足式的种植方式,使得单品农作物种植产量远低于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正因如此,杨寺村种植的农作物亩产量较少,产出的农产品多用于农民自己食用,少量富余农作物的销售渠道也较为单一。其中,94%的调查对象将富余农作物拿到当地赶集日的场镇进行售卖,以购买其他生活用品,仅6%的调查对象知晓利用网络和客户订货销售农产品,但目前杨寺村还未与农产品收购企业形成产销对接,网络销售渠道尚不成熟。

(五)信息化水平不足,村镇公共交通较为不便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杨寺村被调查对象中了解农业信息的主要途径仍然是电视、电台以及村里的广播,其占比达73%。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在被调查对象中竟无一人曾通过网络获取过农业相关资讯,这也反映出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又一难题。同时,随着璧山区“四好农村路”项目落地,已建成镇镇通公交,村村通客车的交通体系,极大地改善了农村道路条件。但是后续的公共交通建设却并不能满足村民日常的出行需求,大部分被调查对象表示目前所在地交通不太便利,公交车并未通行或是通行但班次较少。81%的被调查对象在出行时仍然主要采用摩托车、电动车或者步行。其中,部分老年群体表示,稍微远一点的地方会选择所谓的“黑车”,使得交通安全存在一定的隐患。

二、从璧山区一典型农村看破解重庆乡村振兴难题的重要路径

通过上述对杨寺村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对重庆市实现乡村振兴和进一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思考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关键在“人”

通过对杨寺村被调查对象“劳动力年龄分布”部分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口结构和人口素质是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接受调查的杨寺村村民中,老年(60岁以上,含60岁)常住人口占65%,青壮年(15~60岁之间)常住人口占20%,儿童(15岁以下)常住人口占15%,人口结构呈倒三角分布,比例严重失衡。如何吸引青壮年回乡建设,成为重庆市实现乡村振兴和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杨寺村被调查对象“农业生产方式”部分的数据分析和走访调查,我们发现专业技术人员不足问题凸显,无法满足村民对现代农业技术指导的需求,从而使得村民的生产效率不高。这表明重庆市要实现乡村振兴和进一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有可持续的农村“人口红利”作为持续发展的基础,还需要有高层次农业技术人员的“人才红利”作为技术依托。

(二)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核心在“变”

通过对杨寺村“农业生产规模”部分的数据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重庆乡村的生产模式还是以家庭式生产为主,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程度较低,严重阻碍了农产品产量的提高。同时,缺乏一套行之有效、使用简便的农产品分级销售制度,导致农产品的附加值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影响了农民增收。通过对杨寺村“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部分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农产品的销售模式主要是自产自销,商品化程度较低。因此,要实现重庆乡村振兴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就需要更进一步地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现代化生产,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提质增效,进而延长产品的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要想实现农产品规模化、现代化生产则需要盘活村民闲置土地、用好村民存量土地、寻求增量土地资源,同时多角度、多渠道地拓宽农产品的销售,让销售方式实现现代化。

(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基础在“补”

通过对杨寺村“农业信息的畅通度”“农村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两部分的调查与分析,我们欣喜地发现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重庆市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重庆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但在乡村数字化和交通便利化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村居民拥有计算机数量较少,农村居民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相对较低,农村网络链接方面存在技术性的短板,尤其是在网络信号覆盖方面较为突出;二是随着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的落实,乡村道路进行了一系列的硬化建设,但道路相对较窄,难以双向会车,大型货车进出转运农产品困难,且部分农村公路路面损毁后得不到及时地修护,进而严重制约了农村的持续发展。因此,重庆市要实现乡村振兴和进一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亟待补齐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数字化短板和交通便利化短板。

作者单位: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思政部

责任编辑:张 波

猜你喜欢
重庆市现代化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边疆治理现代化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重庆市关工委举行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