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方法治疗肾小球疾病患者对血清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的影响

2024-01-01 01:03李嘎咪王铁锁
贵州医药 2023年12期
关键词:麦考酚酯氢氯噻嗪

李嘎咪 王铁锁

(1.宝鸡市陈仓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检验科,陕西 宝鸡 721300;2.三原县医院肾内老年病科,陕西 三原 713800)

肾小球疾病是常见的肾脏病,是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而引起尿中蛋白大量丢的临床疾病[1]。在其药物治疗过程中,氢氯噻嗪的应用比较多,能促进改善临床症状,但是长期应用效果不佳。吗替麦考酚酯(MMF)为一种免疫抑制剂,其能抑制嘌呤合成的启动途径,选择性地抑制T、B淋巴细胞的增殖。并且吗替麦考酚酯可以高效、选择性、非竞争性、可逆性抑制次黄嘌呤单核苷酸脱氢酶(IMPDH),阻断鸟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使乌嘌呤核苷酸耗竭,进而阻断DNA的合成[2]。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F)为临床上常见的应激指标,两者的过量释放可导致血小板黏附、血栓形成,内膜增生增厚,也可使得机体氧化平衡受到破坏,不利于患者康复[3]。本文具体探讨与分析了不同方法治疗肾小球疾病患者对血清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的影响,以促进在临床上合理选择治疗药物。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110例肾小球疾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5例。研究组中男30例,女25例,平均年龄(56.38±1.11)岁,平均病程(5.19±0.25)月,平均体质量(20.43±1.11)kg/m2,平均收缩压(128.33±10.33)mmHg,平均舒张压(76.38±3.58)mmHg;对照组中男28例,女27例,平均年龄(56.29±1.93)岁,平均病程(5.17±0.32)月,平均体质量(20.76±1.03)kg/m2,平均收缩压(128.76±11.10)mmHg,平均舒张压(76.88±5.17)mmHg。纳入标准:符合肾小球疾病的诊断标准;年龄20~70岁;临床资料完整;患者病情稳定,知情同意;本次研究得到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心肺器质性病变者;合并高危传染性疾病者;入院前3个月接受过相关药物治疗者;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合并有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精神异常者。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予氢氯噻嗪治疗,每次口服氢氯噻嗪(国药准字H44021392,广州粤华制药有限公司)1~2 mg/kg,1次/d。研究组予吗替麦考酚酯治疗,每次口服吗替麦考酚酯(国药准字H20031240,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1.0~1.5 g,1次/d。两组也都给予卧床休息、低盐低蛋白饮食、改善肾脏血液循环、高糖补充、利尿、控制水钠摄入量、抗感染等对症治疗。两组治疗观察时间为3个月。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完全+部分缓解)/总例数×100.0%=总有效率;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血肌酐与尿素氮含量,血清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含量;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 治疗后,研究组完全缓解50例,部分缓解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2%;对照组全缓解35例,部分缓解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7.3%。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853,P<0.05)。

2.2两组患者血肌酐与尿素氮含量变化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肌酐与尿素氮含量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的血肌酐与尿素氮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肌酐与尿素氮含量变化对比

2.3两组患者血清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变化对比 治疗后,两组的血清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清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变化对比

2.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治疗期间,研究组发生恶心呕吐、皮肤反应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3.6%;对照组发生恶心呕吐、皮肤反应各4例,肝功能损伤2例,感染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0.0%。研究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现代研究显示氢氯噻嗪对肾实质病变导致肾脏过滤效果确切,能发挥肾脏保护功能[4]。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肌酐与尿素氮含量均降低,且研究组降低更明显(P<0.05),表明相对于氢氯噻嗪,吗替麦考酚酯治疗肾小球疾病患者能促进改善患者的肾功能,提高治疗效果。从机制上分析,吗替麦考酚酯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可选择性抑制T、B淋巴细胞的增殖,能使得患者蛋白尿便有明显下降,并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稳步下降,可降低淋巴细胞在慢性炎症部位的聚集,促进肾功能的改善,从而发挥治疗效应[5]。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是应激反应系统中重要的效应因子,在应激所导致的肾小球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6]。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的血清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也明显降低(P<0.05),表明相对于氢氯噻嗪,吗替麦考酚酯治疗肾小球疾病能抑制血清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表达。分析原因,替麦考酚酯具有特有的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及系膜细胞增殖的效应,可降低淋巴细胞在慢性炎症部位的聚集,从而可抑制机体的应激反应[7]。

氢氯噻嗪在肾小球疾病虽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伴随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其中消化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感染以肺部感染多件,肝功能损害病例也比较多见[8]。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相对于氢氯噻嗪,吗替麦考酚酯治疗肾小球疾病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相对于氢氯噻嗪,吗替麦考酚酯治疗肾小球疾病能抑制血清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表达,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能促进改善患者的肾功能,提高总体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麦考酚酯氢氯噻嗪
两种吗替麦考酚酯制剂用于肾移植患者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
氢氯噻嗪联合替米沙坦用于高血压治疗的有效性分析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在高血压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不良反应状况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叶酸对H型高血压伴舒张性心衰疗效观察研究
吗替麦考酚酯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中的群体药动学研究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在社区原发性高血压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泼尼松联合吗替麦考酚酯治疗IgA肾病伴新月体形成的疗效及对脂联素的影响
3,7-二卤代吩噻嗪的合成新工艺及表征
肝移植术后转换为以吗替麦考酚酯胶囊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