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微思政”实施路径研究

2024-01-02 07:27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院校

陈 姣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城 048026)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了新媒体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第5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 年12月,我国网民达10.67 亿,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8%。[2]网络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学习、社交、娱乐的主要工具,在其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撬动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力杠杆。思政教育工作的重心也逐渐向网络与新媒体转移,“微思政”应运而生。高职院校应转变教育理念,拓展教育路径,积极探索“微思政”教育模式,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微思政”内涵概述

“微思政”是指借助互联网资源,以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承载形式,对高职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理念引导的一种新型思政教育模式。[3]“微思政”作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既是思政教育跨界发展的有益探索,也是新媒体思维与思政教育的创新融合;既是遵循思政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将思政教育落细落小落实的现实路径。“微思政”充分发挥“微媒体”传播优势,通过“细致入微”的教育方式,供给“微言大义”的教育内容,实现“积微成著”的教育效果。具体特征表现为:

(一)传播速度极快、覆盖面广

微媒体传播速度呈几何倍数增长,以几何裂变形式存在。传统思政教育方式往往体现为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单一信息灌输。借助“微媒体”平台,思政教育工作时间不再局限于上班的8小时,工作场所也不再局限于思政课堂上,而是哪里有网络,哪里就是“微思政”主战场,“微思政”在增强思政教育时效方面优势显著。

(二)传播主体广泛、影响力大

传统思政教育的传播主体仅仅局限于思政课教师,但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可以成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微博上的每一句感言,朋友圈的每一次点赞,微视频的每一次观看,都可以成为思政引领和价值观的培育。微媒体时代,除了来自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朋辈等外力引导外,学生还可借助“微思政”实现自我传播,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汲取。

(三)传播渠道多元、交互性强

“微思政”拥有更好的传播方式和渠道,思政课教师可以围绕“课前—课中—课后”三大环节,运用新媒体在课前进行“点单式”准备,设计出针对性强、可行性高的“思政课”;在课中进行“互动式”执行,借助新媒体平台发布讨论主题、组建讨论小组,通过图文音影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在课后进行“共享式”互动,搭建多主体参与的交流平台,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增强思政教育实效。

(四)传播内容碎片、渗透性好

“微思政”在主题的选取上通常都是围绕某一社会热点、重大事件、新闻场景,在内容的呈现上往往言简意赅、微言大义,是更融合、更精华的思政内容业态,在形式的表达上体现为“碎片化”“短平快”特征,是更新颖、更灵活的思政形式。借助新媒体平台,“微思政”将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以“碎片化”方式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引领和价值观念的引导,让他们在无形中受到熏陶,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

二、高职院校“微思政”的实施路径

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传播学“5W 模式”:谁(Who)?说了什么(Say what)?采取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向谁说(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4]“微思政”教育过程,其实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沟通传播的过程,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借鉴“5W模式”传播五要素,通过转变思政观念体系、创新思政内容体系、整合思政平台体系、升级思政话语体系、优化思政环境体系等方式,积极构建“微思政”育人体系。

(一)思政观念体系转变:组建思政教育“微团队”,实现传播主体全员化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高职院校开展“微思政”教育,应当转变传统的单纯依靠思政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观念,坚持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中心,认真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大力推行全员育人、朋辈育人和家校育人,组建思政教育“微队伍”,[5]实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全员参与、全程融入和全面覆盖。

一是组建全员育人的教师思政队伍,既要有和学生年龄相仿、受学生喜爱的青年教师,又要有师德师风高尚、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既要有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专职组织员的“三支队伍”,还要有不同系别、不同学科的专业教师,形成“微思政”教育合力。二是组建朋辈思政队伍,因朋辈之间具有相似的思想观念、学习生活状态和共同语言,很容易建立信任感和认同感。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班团干部的朋辈教育作用,引领身边同学坚定理想信念、规范行为举止,达到事半功倍的思政教育效果。三是组建家校、社会共育思政队伍,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党校教师乃至拥有良好家风家训的学生家长,加入“微思政”育人团队。大家来自不同领域、从事不同职业,可以更加全面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思政教育内容,通过现身说法,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思政内容体系创新:丰富思政教育“微学习”,实现传播内容多元化

思政引领,内容为王。新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也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学院育人目标和高职学生实际进行“微内容”的选定和设计,丰富思政教育“微学习”。

首先,要立足于时代发展,聚焦社会现实,关注重大事件,善于凝炼主题,开展系列“微”活动,增强“微思政”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如:高职院校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红色经典诵读比赛、红色歌曲大家唱、红色故事我来讲等活动,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也可以策划“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深切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激励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其次,要坚持党的指导思想、政治主张和价值观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例如,微视频《人间正道》展现了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之路、复兴之路;微视频《江山壮丽》传递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向人民交出的精彩答卷,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微思政”教育的优质“微素材”。

最后,要贴近高职学生心理需求,满足高职学生心理期待。例如,高职院校教师可以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设计思政微课,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堂上潜移默化接受思政教育;也可以策划组织校园思政课短视频大赛、寻找最美思政笔记、思政理论知识PK 赛等,通过这些“微活动”,为学生梳理思政知识点,深化“微思政”教育成果。

(三)思政平台体系整合:打造思政教育“微矩阵”,实现传播载体全息化

新媒体时代,“媒介即讯息”,以微博、微信、抖音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其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传播数量之多、传播范围之广、传播效果之强,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高职院校要顺应媒体形态的发展变化,打造同频共振、齐聚发力的思政教育“微矩阵”,实现思政内容全息化传播。

一方面要整合校园官方媒体,形成多媒互融、立体多样的媒体矩阵,搭建以学院官网、官微、校园广播站及各系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为主的媒体合作矩阵,实时发布学院、系、班级最新动态,借助校园官方媒体进行思政教育的隐性渗透,让“官网”“官微”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载体。同时,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还要善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哔哩哔哩、学习强国“同学汇”等网络媒体平台,传播主流思想,引导学生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社会热点进行关注,教育学生理性看待社会问题、正确研判是非善恶。

另一方面要打造知名特色自媒体。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经常运用微信工作群、钉钉群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此外,高职院校还要依托自身特色打造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自媒体,如“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公众号、校园原创作品库等,以自媒体平台为支撑,传播关注学生情感、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兴趣的思政内容,让学生在校园自媒体中得到精神的振奋和思想的升华。

(四)思政话语体系升级:创新思政教育“微对话”,实现传播受众精准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6]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思政课的本质属性不是简单的讲道理,而是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思政话语来讲道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创新思政教育“微对话”,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满足学生精准化的“微思政”需求。

其一,精心设置“微思政”议题。新媒体时代,受众逐渐从“有什么看什么”转变为“想看什么有什么”。高职院校要基于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深入了解和研究高职学生,针对大家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通过“议程设置”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充分交流。用内容吸引学生,用活动凝聚学生,用互动留住学生,形成一种沉浸式的“微思政”传播氛围。

其二,创新师生“微对话”方式。把握高职学生的成长特点,形成年轻化、接地气的思政教育沟通方式,构建与高职学生相一致的话语体系,既要有政治的高度、理论的深度、专业的厚度,还要有时代的热度、实践的力度和情感的温度,善于运用“微对话”拉近师生心理距离,激活学生学习兴趣,传播思政声音,讲好思政故事,实现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其三,培育“微思政”意见领袖。2022 年4 月,国务院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提出,互联网深刻塑造了青年,青年也深刻影响了互联网。高职院校要重点培养一批“微思政”学生骨干力量,即“网络大V”,教育引导他们在微博、微信、微视频中发表热点评论和观点陈述,借助“网络大V”的影响力,实现对高职学生的隐性教育指导,发挥“网络大V”在舆论场中的意见领袖作用。

(五)思政环境体系优化:建构思政教育“微环境”,实现传播效果全效化

新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海量信息涌现,质量参差不齐。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思想尚未成熟,信息辨别力弱,极易受到不良信息影响,高职院校需要建构一个健康的思政教育“微环境”。

健全网络信息监管机制。建立层级分明、职责明确的网络管理制度,各部门、各成员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履行好“把关人”职责,对发布的“微思政”内容进行仔细核查,严把政治性、思想性、原则性和真实性。

加强网络安全宣传教育。通过微视频、微宣讲等方式,在校园范围内开展健康上网、文明上网的网络规范教育、道德教育和责任教育,对高职学生网络社交、网页浏览等行为加强监管,消除校园不良网络行为。

此外,还要重视网络信息自我管理,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着力防范网络舆情风险,培养高职学生网络信息自我管理能力,使人人都能成为网络信息筛查员、网络行为监督员和网络舆情管理员,[7]全天候全方位防控不良网络信息,共同守护健康向上的思政“微环境”,实现“微思政”效果最优化。

“微思政”作为思政教育契合时代发展的“微”产物,高职院校要通过“微团队”“微内容”“微矩阵”“微对话”“微环境”五要素的聚合作用,积极构建“微思政”育人体系,充分展现“微思政”教育张力,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微思政”成为传统思政教育的有益补充。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