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儒将慕湘的山西书缘

2024-01-02 01:06
晋图学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晋祠傅山刻本

罗 燕

(慕湘藏书馆,山东 烟台 265600)

0 引言

了解一隅离不了典籍,无论是有关此处的典籍,还是在这块土地上保存过的文献,都是这个地方文明发展的深刻印记,更是历史溯源的直接物证。为保护古籍、传承文明、延续文脉,历代先贤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当代作家、藏书家、版本学家慕湘(1916—1988),原名慕显松,又名渤霖、白琳,山东蓬莱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1952年朝鲜战场归国后,先后在北京军区和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慕湘自幼爱好文学,读书、写书、藏书、治学,一生所藏近4万册书籍,去世后无偿捐赠给家乡,1989年由蓬莱政府筹建慕湘藏书馆(笔者为慕湘藏书馆馆员,以下简称本馆),专门收藏他的藏书、字画、碑帖和部分遗物。经过古籍普查,本馆中有10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302部入选《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2013年被评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慕湘为守护古籍文献、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做出巨大贡献。通过查找文献发现,目前学界对他的研究包括以下成果:杜泽逊的《蓬莱慕湘藏书楼观书记》《蓬莱慕湘藏书楼观书续记》[1]、毕晓乐的《慕湘藏书题跋六则考释》[2]、杜云虹的《蓬莱慕湘藏书楼所藏明清小说戏曲概述》[3]以及杨爱娟的《〈来燕榭书跋〉补遗五则》[4]等数篇文章。这些访书记以及论文的发表虽对慕湘的藏书和学术研究进行了部分揭示,但也仅是很小的一部分,慕湘的大部分藏书以及学术成果尚不为人们所了解。

本馆存有许多与山西有关的文献资料,不仅有慕湘所作描写太原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新波旧澜》和由他点校并刊印的著名历史遗迹晋祠唯一一部专著清末民初刘大鹏所著《晋祠志》,还有他手抄、收集的诸多曾经保存在山西的珍贵文献。他对山西的历史文化贡献学界并无文章予以全面揭示。本文根据本馆藏慕湘手抄本题记、新发现的手稿《进书登记册》[5]以及其遗物中有关慕湘创作和读书札记等各类原始性材料,将其中与山西有关的著作、藏书以及研究成果梳理成文,更加全面地揭示慕湘在山西文献保存和研究领域的贡献,弥补藏书界、版本学界对他的研究不足。

1 成就红色经典《新波旧澜》

《新波旧澜》是一部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1937年至1940年间,山西太原抗日战争的壮阔景象,最初酝酿用名《晋中狂涛》[6]《旧澜新涛》[6]《旧浪新波》[6],分《晋阳秋》《满山红》《汾水寒》《自由花》四部曲共130万字。

慕湘于1936年冬被党组织送到山西,接受薄一波同志领导的牺牲救国同盟会的军事训练。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他被调到太原县任牺牲救国同盟会特派员,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太原沦陷后,他带领一支游击队,与汾河两岸的日寇打游击。[7]《新波旧澜》正是慕湘以虚实相生的手法用文学的语言记录了这段波澜壮阔的战争生活。1962年第一部《晋阳秋》出版后,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为其颁发“优秀小说奖”,中国著名新闻家、政论家邓拓为其题词:“救亡抗日说从头,往事获篇青史留;血火山川今再造,高歌千载晋阳秋。”[7]

196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要播送这部作品,本馆存有一份1963年5月20日深夜慕湘写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关于〈晋阳秋〉的话》手稿,讲述了小说的创作动机、创作过程和小说的不足等。慕湘出生在儒家文化发祥地山东,在儒家思想影响下成长起来,青年时期来到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山西,驰骋纵横十年。革命期间失去了许多可敬可爱的战友,他们为了远大的理想英勇地牺牲了,每当想起这些可贵的生命,他的心里就久久不能平复:“在战争年代里,很多夜晚是在漆黑的山谷中长途行军,很多白天是隐蔽在山林里等待敌情,每当这种时候,我望着满天的星斗或是天边的白云,一些人一些事便不由地在脑子里活动起来。于是我也就利用一切空隙时间,在纸头上,在小本子上写起来了……以后也便陆续地丢失在战斗中了。”[8]战争结束了,1953年他利用参加革命以来的第一次休假,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我把过去曾经写过但没有写好也没有写完的题材,从脑子里又翻腾出来,选取了其中一个较有把握的便写起来了。一个月过去之后,我居然写了二十万字,这便是《晋阳秋》的前集。”[8]但此稿慕湘并不满意。为写好这部革命纪实性作品,他开始大量搜集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如饥似渴地读书、练习写作,随着不断地积累成长,他把初稿否定了。1959年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党组织给了他一个写革命回忆录的艰巨任务。从春末到初冬,经过九个月的全身心投入,《晋阳秋》第二稿七十万字完成了。从本馆有关《晋阳秋》的修改稿、意见稿、校对稿等资料可知,小说经过一遍一遍地修改,终于在1962年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之后,《晋阳秋》再版多次: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于1963年、1978年、1981年、1985年、1987年再版发行;1982年,由李大发改编,傅琳、柴山林绘画,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连环画版;在慕湘去世后,此书1995年8月入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中华之魂丛书》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年4月,《晋阳秋》入选中国当代长篇小说藏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可见其文学作品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1978年,第二部《满山红》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发行;1980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重印;1984年,由李大发改编,傅琳、柴山林绘画,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连环画版。第三部《汾水寒》、第四部《自由花》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于1987年4月出版发行。

《新波旧澜》四部曲是慕湘留给三晋大地党史和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因其对太原旧城考证严谨、描述细腻、地点和事件交代准确,可为山西的文旅融合发展提供珍贵的红色历史文献资料。

2 校勘出版专著《晋祠志》

晋祠古为唐地,周成王之弟叔虞封于唐,其子燮因晋水改唐为晋。后人祀叔虞于晋水源,因称晋祠。[9]自《山海经》《水经注》始,虽历代均有文献记载,然大都散见于史籍与地方志,汇成专门志书者,唯有清代刘大鹏未刊印的《晋祠志》。

刘大鹏(1857—1942),字友凤,号卧虎山人,别号梦醒子,晚年又号遯世翁,山西太原县人。世居晋祠堡外赤桥村,光绪甲午中式举人,戊戌公车北上,下第归家,隐居乡里从事著述。他对乡梓文物古迹尤为关注,踏遍晋祠一带山川寺院,寻幽访古,抄碑录碣,博览典籍文献,采集故老传闻,编撰有《晋祠志》《晋水志》《柳子峪志》《明仙峪志》《汾水河渠志》等著作。《晋祠志》成书于1902至1906年,全书四十二卷,汇集历代全部有关晋祠之文献记载与民间故老传闻,详尽描绘当时晋祠所有之实物,如实记载晋水流域历代之水利斗争。另,记述明、清以来历次农民起义与庚子以后当地反帝运动史实,是明清史研究者的第一手材料。[9]

1978年慕湘回到太原,看到了晋祠颓败的景象。据他的弟弟慕彦夫在《慕湘藏书纪事》一文所述,1978年5月17日慕湘记载,他在晋祠庙院里发现过宋代诗人姜仲谦所撰《谢雨文》,而且是赵令畴手书的。[10]5月23日记载,他去太原的北大寺,……大殿还好好的,三尊佛像还在,宋雕罗汉像搬得满处皆是,有的缺头断手,雨淋得彩绘全脱,找碑也没一个了,大殿两侧角柱子下面快要空了,墙上的砖也扒了,看了真让人生气,这些年一直让慕湘念念不忘,那些宋雕罗汉像已全毁了。[10]5月25日记载,他发现明朝治的碑文,碑已当了石桌,唐经柱当了石凳。[10]有一次他散步到晋祠附近的赤桥村,那是春秋时代豫让刺赵襄的地方,此事《战国策》里有记载,司马迁的《史记》中刺客列传里也记得很详细。如今这座豫让桥,上流已堵了,垒了猪圈,只剩下流的一边。桥边小观音庙已扒掉了一半,正殿的神全打了,只剩下豫让,已头臂不全了。[10]

慕湘见此,因虑及古迹文物泯没之危机,遂兴念刊印《晋祠志》。但刘大鹏的手稿辗转抄录,错讹层出。经过广泛收集、查阅晋祠有关典籍,慕湘发现碑记碣文因原物已大半佚灭,无从查对;对照《金石萃编》中所著录者亦十不及其一二,其幸存者字迹漫漶处,草书难辨处,刘大鹏手稿中臆测妄补,这些均需反复参证推敲。而刘氏手稿中典籍涉及《山海经》《水经注》《元和郡县志》明清《一统志》《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新旧《山西通志》新旧《太原县志》及历代笔记杂记等,其中引文又不依照原文,任意增删改写,故慕湘校订中甚为费力。最后,慕湘以保持原书面貌为主,“讹者正之,缺者补之,疑而难决者悬之。”[9]在校对碑帖过程中,慕湘对晋祠碑刻《太平兴国碑铭》和《重修晋祠碑记》进行考证,提出胜诚楼“无字碑”(北阶所列大碑)应为《重修晋祠碑记》碑,而非“太平兴国碑”[9]。

足见,慕湘在校点《晋祠志》时充分考虑刘大鹏所处的时代局限性,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广搜有关参考史料,采取“对照原抄稿”的“本校法”、考证“晋祠现存碑碣拓片和有关典籍”的“他校法”等校勘法,对于“所据抄稿字迹不清、改正无据、不可卒读”的情况,“未敢妄改”,而是保留原书面貌,因而为晋祠保留了一部带有时代特征又可供后人研究的史料著作。此书也是慕湘为后代留下的一部考据学实践案例。

《晋祠志》分上、中、下三册,自1979年慕湘作《晋祠志》出版序言,八年后,即1986年6月才得以出版发行,印数890册。此外,《明仙峪记》《柳子峪志》《晋水志》《重修晋祠杂记》,皆为刘大鹏所作与晋祠古迹有关著作,除《晋水志》佚失,其余皆一并合刊。

3 守护珍贵典籍

慕湘为创作曾三次回到太原,写作之余,他访书购书。根据本馆存其《进书登记册》等手稿资料考察,可知他自山西得有不少珍善本古籍。另,有为写作、校勘《晋祠志》所需文献资料。

3.1 汾阳得明黄嘉惠刻本《董解元西厢记》

本馆所藏元代王实甫(1260-1316)撰《董解元西厢记》二卷二册,封面上刻“绣像”,中刻“西厢记”,右刻“董解元真本”,左刻“弦索调本衙藏版”。书序“因求旧本手校付梓董解元金人史失其名论者谓其如……”有西湖寓客黄嘉惠题,系明黄嘉惠刻本,钤有“森我氏”印。

此书内夹有1980年12月1日慕湘为中国书店影印此本时所作序:“一九七九年春节前数日,我同吕文幸同志在山西访书,偶在一堆劫余残书中发现这部明黄嘉惠刻本《董西厢》,此本传世很少,仅知郑振铎氏有一部,现藏北京图书馆;阿英氏有一部,为康生攫去,现不知下落。”序中慕湘对此部经典的版本予以梳理,《董西厢》有明刻数种,除黄嘉惠刻本外,尚有万历屠赤水校本,天启、崇祯间汤玉茗评四卷朱墨本,崇祯闵刻二卷六幻本,清末刘世珩暖红室四卷刻本,民初暖红室校订本。而此本早于各本,也最为稀见。直至20世纪50年代末,国内才陆续发现更早之本,有嘉靖张羽(雄飞)刻本,海阳适适子重梓本,二本现均已影印流传。书中另夹一纸,系慕湘铅笔录郑振铎本之郑氏跋语,郑氏跋作于1956年4月10日,云其书得于修绠堂。可知,慕湘广闻博记,善用他人研究成果,对此本源流,原原本本,考证清楚,当确认“此本几成广陵绝响,但闻其名,难得一见”[11]时,并未秘不示人,而是慷慨出示,影印出版,使此本化身千百,让珍本得以广泛流传。

关于此书的来历,据慕彦夫回忆,1979年1月慕湘出差太原,听说汾阳一带民间流落些古书,且有《拍案惊奇》等,工作任务完成后,他便趁机出访。从太原出发经交城到汾阳,通过县委,派出所,街道居委会,深入群众中查访藏书的线索,终于在汾阳城里访到一有书者。这家男主人已八十有余,神志不清了。女主人说有过一箱子书,被她烧了不少,还有些破烂在床下箱子里,当即翻出查看,他挑出了一部黄嘉惠的《董西厢》,立即买下了。这日,他日记上记着“此次拍案惊奇未找到,找到此书也差强人意。”[10]

此本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编号06538)。

3.2 太原抄书

本馆藏品中,另有一宗珍贵资料,系慕湘在太原访书时,从经眼的珍贵书籍中请人手抄的资料,共6部,装帧统一,均用牛皮纸做封皮,并在封皮上作题记。

一是《刘大鹏日记》抄本六册。慕湘题记曰:“刘大鹏记日记五十年,摘录其最后五年,一九三七年日记之西山共军者,即我所带之第二支队,因他对我军不了解,且有阶级成见,故称我之筹粮捐款为敲诈勒索,称我之捕捉汉奸、毒贩为绑架。唯对我之活动及战斗记录颇评。当年我亦有日记,一九六六年失之于人祸。该地区斗争记录,人间恐只留此一孤本矣。一九七八年,重回晋祠,遍觅此日记,得之于省图书馆。因抄录之。日记中对蒋介石、阎锡山亦大不满,对日寇则痛恨殊深,但有时却参加一些敌伪的活动。纪年尚用清宣统年号,足见其日居为逊清遗民,幸庆罪革尚且反对,何况共产革命。1979年8月2日重订后记。”述此本抄自山西省图书馆的刘大鹏日记手稿本,是稀见的太原抗战斗争史。

二是《傅山因人私记及其他》一册。题记曰:“《霜红龛集》,宣统三年(1911年)丁(丁宝铨)刻本及光绪、民国刻印本错讹百出。偶见《因人私记》手稿于晋祠,因录其全文于王晋荣刻本而校之以手稿,此殆完本欤?手稿可能有二,罪革后重新修订一份。”慕湘考证此书已有版本之优劣,经与王晋荣刻本校对,得出晋祠手稿为不全之本,应在别处尚有其余手稿。

三是《续范亭文选》一册。题记曰:“为写《汾水寒》之资料。”

续范亭(1893—1947),抗日爱国将领、诗人,山西省崞县(今原平市)西社村人(西社村今属定襄县)。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后即献身于民族民主的革命事业,后在国民党任职,曾经隐退一段时间,后与共产党人合作创建山西新军。1940年1月15日成立晋西北行政公署,续范亭任行署主任。他的事迹在慕湘的长篇小说《汾水寒》中有描写。

四是于成龙《致荆雪涛书》一册。题记曰:“余少时读此书颇为心折,多年寻此书不可得。戊午年在晋祠见之,急请人抄录。己未年八月七日。”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清山西永宁人。谥“清端”、赠太子太保。顺治十八年(1661年)44岁出仕。因政绩卓著,廉洁刻苦,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致友人荆雪涛书》系慕湘少年时曾耕读的一部颇有心得的典籍,念念不忘而不复得,1978年于晋祠再见此书,欣喜不已,遂即抄录,可知此书对慕湘的影响非常深远。

五是《交山平寇文案》一册。题记曰:“抄自山西省文管会所藏之康熙刻本,原书科学院图书馆藏一部,文管会仅存残本,随以复制本。”述此书抄自山西省文管会所藏残本,系康熙刻本。另,科学院图书馆所藏为首刻本。

六是《鲁春秋》一册。题记曰:“清抄本。戊午京师傅增湘藏书为其后人以一万八千元售与山西省文管会。余遍览一过,见此未见之抄本,即请人录之。继见中国书店书目广东李文田亦藏有抄本,现不知在何处。此乃南明之血泪史。”述此抄本系傅增湘旧藏,1978年其后人卖给山西省文管会,经慕湘考证在广东李文田处亦有一抄本,此书记录了南明之事,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3.3 太原购书

据本馆藏《进书登记册》记载,慕湘于1978年5月5日和6月16日两次自太原新华书店购买图籍百余部:经史子集包括明刻本4部、清刊本37部、民国刊印本60部;民国期刊有《青鹤》、文史半月刊《逸经》;还有1951年和1952年《人民周报》等。

明刻本4部包含:明凌毓枬刻朱墨套印本《楚辞》、明闵齐伋刻三子合刊套印本《庄子南华真经》四卷、明怀德堂刻本《南华发覆》八卷、明拓《石门铭》。

清刊本共37部。其中,史部18部,只郡县志一类达10部,包含:雍正《重修太原县志》十六卷、道光《太原县志》十八卷《图》一卷、光绪《续太原县志》二卷、光绪《平遥县志》十二卷、雍正《朔州志》十二卷、嘉庆《介休县志》十四卷、光绪《清源乡志》十八卷《首》一卷、道光二十三年刻民国二十一年重印《阳曲县志》、民国二十九年《榆次县志》一卷。其中,道光《太原县志》有慕湘钢笔书写的夹笺14处,记有“吕祖阁”“望亭”“杨二酉”“奉聖寺”“封号”等,是慕湘校勘《晋祠志》时所做记录。另,集部25部,以清别集较为集中,如《半可集》《金源纪事诗》《鹤舫诗钞》《二曲全集》《聊斋志异遗稿四卷》《雕菰集》等。

民国刊印的有60部,如清王士禛撰光绪丁丑仁和葛元煦刻本《古夫于亭杂录》六卷、番禺叶恭绰以故宫所藏即无锡秦氏旧藏、吴氏所藏即潘氏滂喜斋旧藏宋本合并影印《淮海长短句》等。

3.4 独钟傅山

傅山(1607—1684),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等,山西太原人,明末清初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慕湘对山西文化名人傅山有关资料勤于搜集。本馆藏中有《傅山纪念馆预展目录和展品说明》一册,外用牛皮纸做封皮并记曰:“戊午年在晋祠遍觅傅山资料不可得,王泽在库房捡拾此鼠咬残本相赠。”1978年,他出差山西,6月19日身在山西的他给家人写信:“中国书店来信告我,有四本《傅山手稿》180元,我告他们暂放下,等我回去再说,看是否真的。”[10]几天后,书店即将这四本手稿及其他三件印件给他捎去。“我都留下了,共214.5元。书店到家里取钱可付给他。”(1978年8月26日家信)[10]“中国书店已寄来一部《霜红龛集》,书价十元,到家取款可付他。”(1978年7月16日家信)[10]

1978年9月12日,慕湘分别以1.5元每本购得民国山西书局石印本《傅青主小楷》、民国二十四年山西书局影印本《傅青主书千字文》、民国二十五年山西书局影印本《傅青主小楷曾子问》。此外,慕湘还购藏了(明)傅青主著甲戌(1934年)中秋刊《红罗镜》、《傅青主手书墨迹册页》(仅存46页)、民国元年阳曲第一高级小学校刻本《霜红龛墨宝》、(明)傅山撰(清)刘贽、苏尔治参订清乾隆三十二年止轩刻本《霜红龛诗钞不分卷》等。

本馆藏慕湘遗物中有其亲友的来信,其中一封1982年2月8日的家信中,许静(1)许静是慕湘的前妻。回忆慕湘给她的信中曾提:“据所接触到的情况,我很想写一篇傅山的传记。傅山在山西真可称得起是响当当的硬汉,一直没有投降满清。最近我在看文管会的一本书上发现交城山的流寇中有一股是傅青主带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我指给文管会两位老先生看了,劝他们写点文章,他们兴趣不大,也可能写不了,因此我很想写一篇。很想给傅山落实一下政策……”[12]

足见,无论是有关傅山的资料搜集,还是信中所言慕湘对傅山的研究发现,无不体现他对明末清初山西著名人物傅山的崇敬之情。

4 结束语

综上,慕湘不仅将青春热血挥洒在山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受汾河水滋养的他还把三晋作为第二故乡,用文字、用行动表达着对山西的热爱和敬畏,表现了他真挚的家国情怀。他用尽后半生写就一部红色典籍,把战争的残酷、把中华儿女的勇敢坚毅、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一一展现在人们面前,为山西、为后人留下一部生动的红色文献。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以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去考据前人成果,并付出千辛万苦为山西晋祠留史,是他热爱并守护中华文化遗产的表现。他遇到难见之本即抄之,遍走山西街巷各处只为搜集典籍。他与山西的书缘,他的著书、抄书、购书,将成为山西历史文明的宝贵文献资料,是传续山西优秀文化的功臣。

猜你喜欢
晋祠傅山刻本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傅山的“四宁四毋”
收割啦!晋祠大米再获丰收
晋祠周柏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论
山西发现北宋刻本《崇宁藏》
清·傅山论书句
傅山
西夏刻本中小装饰的类别及流变
清·傅山论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