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路径研究

2024-01-02 18:38耿雪莲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灌输启发性科学化

耿雪莲

(广州工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

高校思政课要从素质教育角度出发,将思政教育上升至新的高度,科学认知思政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性,从多维分析理论课发展的办法,为思政课创新与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在构建具有我国特色教育模式的同时,尊重教育者和学习者。以此能够在深刻理解思政元素的过程中,实现理论知识的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为此,高校思政课应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梳理思政课改革路径,提升教学实效,从而打破传统填鸭式灌输的教育方法。

一、高校思政课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价值意蕴

(一)强化灌输是思政理论传授的核心要素

思政教育反映的是统治阶级在不同时代体现的核心思想,属于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阶级性。思政教育将以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核心,在发展过程中维护统治阶级地位。为此,必然要将多元的思想以灌输式模式传播,进而使多元个体成为意识形态的追随者。因此,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同,其将在理论知识传授中强化对学习者三观的教育,具有较强的思想性与学理性,是高校担负立德树人重任的核心环节。要实现思政教育目标,需在知识灌输中加强对思政理论的全方位阐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置于学习者头脑中。鼓励学习者了解不同时代相关要素的变化,才能将有意识灌输转化为无意识灌输,切实回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等问题,增强学习者的政治素养,提升其政治认同感。以此角度来看,加强理论灌输可确保党对高校的全方位领导,既能明确高等教育方向,又可在思政教育创新中强化价值引领[1]。

(二)科学启发是思政理论内化的必然要求

理论知识传输本身具备较强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需借助科学化启发,促进学习者完成知识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过程,增强教育效果,确保学习者在实践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其三观并未形成。坚持启发性原则,加强教育改革,将在调动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不同学习者个性特点。学习者作为教育主体,其在教育者的启发下了解思政元素相关因果,可在吸收与消化理论中客观认知思政元素魅力,进而增强教育效果。由此可见,科学启发将进一步增强灌输效果,能在多元思潮涌动的今天,避免学习者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也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快速增强主流意识的辐射力,唤醒学习者人格和心灵,使正处于成长关键的学习者具备较强的辨别能力,成为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担负为人民服务重任[2]。

(三)二者相统一是增强课程实效性的关键

高校思政课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将真正和谐教育关系,可在提升主体生命质量的同时,关注主体生命价值,能够将促进学习者终身发展为目标,鼓励学习者在理论知识学习中了解自己的行为和做法。灌输和启发的有机融合,可促进学习者在认知理论基础后关注生命价值,既能使学习者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也可快速提升其思考能力和社会适应力,增强其生命价值,使其在为人民服务理念的引导下,成为建设祖国的现代化人才。教育活动主要为学习者服务,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高校坚持理论灌输,凸显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将从正面传递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既能增强思政教育的权威性,也可借助科学化启发使学习者产生态度倾向,并生成情感共鸣。当学习者积极了解和接触思政教育时,既能真正理解思政教育,又能感受思政元素魅力。灌输式教育不是指传统的填鸭式灌输,而是提倡借助启发和科学化引导,激发学习者学习欲望,使学习者感受思政的魅力,二者能够在相辅相成中共同促进教育发展。

二、高校思政课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路径

(一)促进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基于双向互动发挥主体作用

高校思政课创新与改革中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将客观尊重多元主体地位,发挥相关个体主观能动性,促进教育者和学习者全面发展,会在回归教育本质的过程中,借助双向互动发挥主体作用,更好地涵养新时代大学生,促进其成为建设国家和振兴民族的关键力量。

第一,有效增强教育力量,促进教育者在教学主导中强化科学化灌输,基于学习者的多元诉求,增强灌输和启发的针对性。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传统思政教育中教师作为掌握知识的一方,会成为思政课创新与改革的关键力量。想促进高校思政理论进一步普及,需在理论传输中实现以理服人,客观透过理论思想抓住其背后含义。鉴于此,教育者需在了解多元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强知识传授的权威性与系统性,基于不同层次学习者发展所需,加强对多元教学技巧的利用,增强教育的灵活性,借助理论灌输促进学习者强化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和认知。此阶段,教育者需利用我党教育方针及政策,促进学习者深刻领会所灌输的知识,并明确启发方向,增强教育合理性。例如,助推学习者了解“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为促进学习者加强对时代背景及局势的全方位了解,客观梳理不同历史事件,可在加强事件讲解中,鼓励学习者借助小组讨论,了解不同主体的政治立场,进而增强内容传输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在理论灌输阶段强化价值引领,为后期启发式教学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3]。

第二,强化对教育主体的重视和关注。我国已步入教育改革的分水岭,此阶段进一步基于学习者成长诉求及成长规律,打破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实现思政课的有效改革,将在遵循学习者成长特点的基础上,提升思政教育影响力和辐射力,更好地涵养学习者。虽然从表面来看,教师的“教”要早于学习者的“学”,但教书行为本身是为学习者服务的。故此,我国已客观认知尊重学习者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其一,思政课旨在促进学习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者在满足其求知欲望的基础上,也需使其在理论知识的涵养下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在权威理论灌输中促进学习者树立远大理想,拓展意识形态教育阵地,从而增强思政教育效果。其二,不同学习者成长背景不同,个性特点也有所区别,这对思政教育改革提出更高要求。以知识灌输为例,不同学习者学习能力和知识积累情况不同,基于其个体差异构建分层式灌输教学,促进不同层次学习者加强知识积淀,完善知识架构,可基于学习者的知识接受度展开教学,既能因人而异增强教育的个性化,也可利用多层次启发强化对不同教育主体的尊重。总之,促进高校思政课改革中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透彻了解学习者在学习中的变化,在师生交流中收集学生相关动态思想,能够和谐教育氛围,强化对学习者思想的涵养,发挥思政教育价值和功能,促进高等教育迈向新的发展阶段,为我国办学实力增强蓄力[4]。

(二)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基于理论思想强化价值引领

高校思政课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持续性关注多元思政理论在理论传输中的价值引领功能,促进学习者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在知识灌输中强化坚持有效启发,实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促进学习者在透彻了解思政理论时,增强政治素养。

第一,思政理论知识传输中,强化对思想理论的全方位阐述及展示。思政教育的创新应遵循学习者发展规律,也需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思政课具备较强的育人性,其在内容传输中应凸显理论的权威性和学理性,建立在科学性之上,才能增强学习者的政治认同感。高校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其多元理论将在支撑教育前行的基础上,借助学理内容强化对学习者的启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历经多年变化,正在与时俱进,在发展中支撑思政课不断改革和创新,将其作为知识灌输的基础,既能促进相关理论在教育流程中的全过程贯穿,又能在理论知识贯穿中凸显思政元素的政治性和引导性,客观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心思想,实现以理服人。教育者可基于灌输性原则,强化对思政元素的全方位梳理,在知识传授中有意识地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可加强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相关内容的系统性梳理,透彻剖析学习者关心的思想问题,在以理服人中利用强大力量涵养学习者,完善学习者知识架构,在充沛思政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对权威知识的进一步诠释,以化解学习者思想矛盾,鼓励学习者在知识内化过程中外化于行。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思政元素,既能客观剖析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能增强思政内容的权威性与系统性[5]。

第二,基于理论灌输凸显思政元素魅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价值引领。思政元素的灌输是理论体系的进一步拓展与优化,思政教育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核心,加强知识传授,鼓励学习者在倾听中国声音的同时,成为讲好故事的关键力量,启发学习者在接受理论后感受真理的魅力,并在价值引领中促进其成长为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例如,学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相关内容时,可鼓励学习者借助小组讨论了解中国梦的目标。学习者可在研讨中国梦时,发现中国梦也是人民梦。当学生从理论研究中认知中国梦的实际要义后,既能感受思政元素的伟大,也可在理论联系实际中践行多元思政元素,并实现理论知识的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为强化对学习者的科学化启发和鼓励,学习者可分小组讲述家乡变化,以“新十年变化”为例题,促进学习者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取得的成绩,真正将中国梦与美好生活进行系统关联,以突出思政理论的价值引领作用。同时,思政内容传输时,为增强启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需对不同教育主体展开单独分析。既要在知识灌输时综合考量教育主体的认知差异,也要基于学习者变化加强合理启发,强化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助推学习者强化对碎片化知识的串联,以完善其知识架构,实现其思想的升华。例如,学习“全面深化改革”时,为加强科学化启发,可适当增加与传统文化和四史教育等相关内容,适当启发鼓励学习者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和作用,使学习者了解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进而明确学习者前行方向,为学习者提供指路明灯[6]。

(三)实现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基于信息化手段连接教与学

高校思政课创新与改革中,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利用网络技术推动教学方法优化,连接教与学,将促进思政教育现代化与数字化发展,既能借助多种媒介强化对学习者潜移默化的启发,又能利用网络打破时空界限,增强思政内容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以此构建科学化灌输模式,利用隐性教育强化对学习者的有效涵养。

第一,借助互联网拓展意识形态教育阵地,在借助互联网展开知识传授中,增强思政教育的辐射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创新与改革中,构建贴近学习者多元诉求的灌输模式,将在灌输和启发相结合的征程中,化解思政教育挑战。传统理论传输模式相对单一,不利于思政元素的渗透和普及,将影响三全育人理念的落实。而互联网时代,在知识传授中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将在增强教育者权威性的同时增强教育效果。鉴于此,教育者应积极借助互联网迎接改革挑战,优化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阵地,打破传统知识传授模式,在知识讲授中借助互联网加强价值引导,从而夯实意识形态教育阵地。知识灌输不是简单的知识讲述,而是要构建贴近学习者生活的科学化方法,才能在灌输中帮助学习者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并增强学习者的辨别能力。例如,可基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促进学习者了解我党百年奋斗的故事,利用建党百年的精神谱系,促进学习者了解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坚定学习者理想信念。

第二,利用多种媒介拓展知识传输载体,利用多元化启发把握时代脉搏,确保高校在掌握教育话语权的同时,提升办学能力。高校思政课创新与改革中基于时代发展诉求,要加强对多元教育载体的科学化利用,可更好地为学习者服务,也将在增强思政元素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同时,实现传统课堂与现代课堂的优势互补。例如,教育者可借助多种媒介加强科学化启发,实现灌输性与启发性的科学化融合。其一,教育者可借助问题导向法,强化对相关教育内容的全方位剖析,并结合实践教育法与示范法,强化对教学资源的收集,更好地涵养不同层次学习者,并调动学习者主观能动性,借助理论学习和实训实践,使学习者在切身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二,利用新媒体优化启发方法,借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多元线上教育平台,引进优秀教育资源,并基于学习者个性特点,适当展开微课件构建引导学习者,借助网络教育资源加强对思政内容的科学化了解和认知。例如,可适当基于抖音、快手等平台传播主流声音,强化网络舆情管理,进而使学习者了解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增强其自我约束力和辨别能力。在利用现代化技术促进教育创新时,为调动学习者学习欲望,可持续性完善高校教育平台,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和师风师德建设等契机,拓展思政教育场域,使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有效联合,拓展教育载体,加强科学化启发,进而增强思政教育成效,提升思政教育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借助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增强思政理论教学的亲和力,将思政原理转化为学习者前行动力,可在实践中培养有信仰的人。鉴于此,高校思政课应在切实剖析百姓关心话题的基础上,了解为人民服务理念,实现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均衡发展,客观阐述思政理论的内在规律,用时事热点引导学习者践行思政理论,进而激发其学习动力,拓展教育载体,实现思政教育的有效延伸。

猜你喜欢
灌输启发性科学化
谈舞蹈教学中启发性语言的运用
流翔高钙,实现葡萄科学化管理助农增收
透明化、科学化和可预期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摭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党建科学化的内涵探析
统战工作科学化:一个整体性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