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身自然,不一样的教育过程:自然教育浅谈

2024-01-02 01:14周韧刚唐继荣
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自然教育

周韧刚 唐继荣

走进自然去旅行是很多人向往的户外活动,但其目标、收获、感受(或体验)可能各有不同。很多人或许最关心的是能否到网红打卡點拍照留念,却并不太留意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听到蝉鸣和蛙声时,有些人感到的是“热烈”“悠扬”,另一些人体验到的是“吵闹”“烦躁”,还有一些人则想到“污染少,生态环境好”;看到野草、虫子时,有些人感觉“生机无限”“野趣盎然”,其他人却感觉“荒芜”“恐怖”。实际上,对自然的感受往往与个人的经历和所受教育等因素密切相关。

近年来,随着我们逐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问题,手机、网络游戏等新产品或新事物日益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伴随物。与此同时,总体上人们与自然却越来越疏离,而这可能会给人带来身心的改变。在此情况下,“自然教育”在国内的兴起正当其时。

对于何为自然教育,不同的人会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因而存在不同的答案,这如同人们对“自然”有多样的理解一样。笔者所理解的自然教育,是指以自然环境为主要活动背景,通过亲身体验、观察、探究等方式,促进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和认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生态素养的教育方式。自然教育与环境教育虽然在内涵上交叉较多,在某些语境下二者可互换(以致经常被混淆),但又有较明显的差异:相对而言,自然教育更侧重体验性,而环境教育则更强调环境保护。

自然教育并不是一种全新创造出来的教育形式。事实上,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从原始社会认识身边的动植物和四季更替规律,到科技飞速发展的当前信息时代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次认识世界,教育始终与自然发生密切的关联。如今,除了包括中小学和幼儿园课程体系中部分科目的部分教育环节外,自然教育更多是学校课程体系外的一种教育的补充。

自然教育的潜在对象来源广泛,不受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背景、职业等身份方面的限制。他们总体上对自然充满热爱,但可能有各自不同的具体爱好、心理需要和课程需求。一种非常普遍的场景是,很多自然教育的潜在对象喜欢观赏壮美的景观,却对野生昆虫(尤其是昆虫幼虫)、蜘蛛、蛇类等动物充满畏惧,只需一条顺着丝线从树上悬垂下来的小肉虫就有可能阻挡这些人走进自然,熄灭他们的全部热情。成功的自然教育有助于消除受教育者在思想上或观念中可能的认识误区,让他们在懂得自然运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学会更好地悦纳自然中的各种现象。

与传统室内教育相比,自然教育不仅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较大差异,而且组织管理更复杂。此外,自然教育内容生成性强,内容选择具有更大的开放性;自然环境中充满着各种变化,今天看到的现象,明天可能遇不到;同样的环境,不同受教育者的关注点可能会相差很大。这些差异都对自然教育的形式、内容、教学策略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

人们只有更多地认识到自然的奥秘,才会更关注生态系统与人类发展的关系,可以说这是自然教育的归宿。因此,自然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必须要让受教育者认识多少种生物或其他具体的自然现象,而是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充分感受自然的精彩,进而形成关于自然的观念,再在此基础上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同时也有助于发展受教育者的个人爱好。这也顺应了当前教学观从知识立意到素养立意的转变。[1]

笔者认为,自然教育主要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意义。

感受自然的精彩

绚丽的自然,无论是地貌、天象、深海,还是花鸟虫鱼,都充满着待发现的未知。当人们接受自然教育之后,再走进自然,往往会有惊喜。

例如,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之一,但人造光源在极大地方便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形成大量的光的干扰,因而观察浩瀚的银河、体验星空的无垠要远离周围光污染严重的地方。相对地球上的人们而言,银河的位置也不是固定的,因而新手天文爱好者往往对怎样在合适的时间找到最佳地点一筹莫展,失败而归。当他们参与过这一领域的自然教育推广活动后,就比较容易用合适的设备和方法把看到的星空和动感过程拍摄下来。

再如,蝉类(俗称知了)的叫声预示着夏季的到来。它们开唱时间大约是夏初,在秋初回归平静。但是,“泥猴”般的蝉类若虫在羽化为张开双翅的成虫的过程中非常脆弱,容易被天敌捕食,若受惊吓即可能羽化失败,因而自然演化让个体在地下经历漫长发育后,于夜间爬出地面到高处羽化,以完成它们生活史的后半环节——蝉鸣后交配、成虫在死亡前产下后代(卵)。当然,对人类旁观者来说,这个过程则展示了生命的灿烂。通过自然教育,受教育者就有机会在合适的季节、地点和时间观察到蝉类若虫,感叹它们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变态过程的神奇、羽化时机选择的巧妙、形体的美丽,有助于领悟生命的真谛,并了解地表等环境的变迁对依赖土壤的动植物的影响。

对于一株开花的植物,漂亮的花冠等结构如同过眼云烟稍纵即逝,而子房和胚珠却会逐步增大,最终发育为果实和种子,从而保障物种的延续。即便在都市中心的单位大院里,虽然每天看不到多少种鸟类,但我们持之以恒地观察,1年、10年逐渐累积起来……就会发现,其实这里的鸟种并不少,且各个季节出现的鸟类有明显的轮换。凡此种种,只有经历过自然教育的熏陶,才会有心去感受,并更加热爱自然界的方方面面,也更丰富自己的人生。

形成关于自然的观念

虽然自然充满精彩,但人并非天生就能感知其中的所有奥秘;自然所涉及的知识也是个人学不完的,当然个人也没必要试图掌握所有自然知识。自然教育的意义之一是让受教育者在拥有或增加一定自然知识的同时,能对某些自然现象及其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抽象或总结,从而形成能自行理解或解释相似事件的意识和方法,即形成关于自然的观念。

在自然教育中,结构与功能观是认识自然的重要利器。结构与功能观是指一定的物质结构或生命结构会有相应的功能,且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即结构是功能的基础。[2]我们如果经历了自然教育的培训,再从结构与功能观的视角去观察周围,就会发现生物的结构与功能基本上是统一的。这样,哪怕是对不熟悉的生物(或生态现象)进行观察,也可初步判断它们形态结构与生活方式或行为的可能关联。

例如,野鸭(除天鹅、雁和秋沙鸭外的雁鸭类)可根据“水性”分为两大生态类群:一类是浮水鸭,常浮于浅水区域的水面摄食,不善潜水,在水面时身体大部分露出,“吃水”浅,体型像船,包括鸭属(Anas)、麻鸭属(Tadorna)、鸳鸯属(Aix)等属的种类,如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另一类是潜鸭(又称港湾鸭),适于在深水区潜水觅食,在水面时身体大部分不露出,“吃水”深,体型像潜艇,主要包括狭嘴潜鸭属(Netta)和潜鸭属(Aythya)的种类,如白眼潜鸭(Aythya nyroca)。[3]新观鸟者只要学会从形态与习性的关联去分析,即使遇到一种不认识的野鸭,也可迅速判断它们的习性特点和所属生态类群,甚至有助于鉴定具体种类。

当受教育者通过参与自然教育活动,形成更多关于自然的认知、观念后,对与生态相关的问题的理性解释和科学判断就很自然了。

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

当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已深入人心。[4]然而,怎样的自然环境保护观念才是科学、合理的?这就需要系统的自然教育的支撑,以便向受教育者乃至公众普及正确的生态文明知识,树立为生态环境负责的意识。

例如,在作为生态文明重要载体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过程,种植哪些植物是个难题。一方面,由于种植面积与地形、微气候、城市特色、审美需要、安全与卫生等方面的特殊性和限制,以及历史文化等原因,对城市行道树的选择有特定要求,逐渐形成相对成熟的行道树选择体系,且局部地点的行道树种往往比较单一。常用的行道树种中,悬铃木生长迅速、株形美观、适应性强,虽然其飞絮容易诱发呼吸道过敏性疾病,但仍然是很多地区的主用行道树之一;无患子有落果在硬质道路上后较难清理的缺点,但它是著名的色叶植物,到秋季可沿道路形成一道道金黄的城市风景线。

另一方面,城市公园的栽培树种选择却是完全不同的情形,不仅有更丰富的种类可供选择,而且可按更符合城市生态系统运转的方式搭配。在经历与此相关的自然教育的体验后,受教育者会认识到,目前部分城市公园和绿地的建设与管理存在一定误区,如树种较少、外来植物引入过多、群落结构简单且层次搭配不合理、植被修剪与施药过度、人为干扰特别严重等,以及野生动物所需的隐蔽处、筑巢和食物资源不足,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服务功能的退化,这样又反过来增加绿化植物患病虫害的风险,而且推高养护成本。

人们只有具备这样的认识,才能从城市主人的角度去思考,并通过各种方式促进管理部门和建设维护单位改进,最终使绿化种植符合生态城市发展趋势。

培养个人爱好

通过自然教育认识自然,犹如打开奥秘之门,把受教育者带进一片广阔、有多样的素材的天空。受教育者经过相关熏陶,学会沉浸在自然中,或许会激发个人在某些方面的爱好,丰富他们的生活经历,甚至拓宽他们的职业或研究领域,成就人生的独特发展历程。

以野外观鸟为例,探讨个人爱好与自然教育的关系。近年来,观鸟活动在國内蓬勃兴起,很多人以此为最主要的业余爱好,甚至有人据此走向鸟类研究和环境保护的生涯,或从事职业化的观鸟导赏——带有自然教育性质的野外观鸟带教活动,成功地将爱好转化为事业。如果问起他们是怎么开启观鸟活动的,100个观鸟者可能会有100个不同的答案,许多人是直接或间接地缘起各种形式的观鸟导赏。比如,有人自小对传统花鸟画有兴趣,但只有在跟随他人参加观鸟导赏活动、走进野外,才有机会真正认识古人画作中的花鸟原型,惊叹于它们的鲜活,甚至还了解到画作与野鸟实体在形体和生态上的细微差异,从而爱上观鸟,进而激发出创作有关鸟类及其栖息地保护作品的灵感。

关注科学性

生态观是人类对生态系统运行规律的基本认识和基本观点。自然教育属于科学教育的范畴,需以科学的生态观指导活动内容,强调活动的科学性。所以,自然教育者应该不断增强和充实自身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生态伦理储备,并将自然知识带入自然教育实践中。例如,如何正确看待生命之美?为什么有些生物需要刻意保护,而另一些生物不仅不需要保护,还要加以控制?随意放生可能会造成怎样的生态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对待野生动物应该持怎样的态度?动物之间的吃与被吃是不是很残忍,而野外遇到时我们需要加以制止吗?怎么正确认识所谓的野生生物的“益”与“害”?这些问题都有一系列的科学规范需要关注。

下面以幼鸟保育为例,说明科学性在自然教育中的作用。每年春夏之交,经常有人发现掉落在地的幼鸟,并有“拿回家救护”“我来喂养长大”的念头或行动。然而,广大鸟类保护者和爱好者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科学研究,发现带走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些幼鸟在被人带走时,或许亲鸟就在附近眼睁睁地看着,正担惊受怕呢!这是因为,有些种类的幼鸟长到一定阶段就要跟随亲鸟到巢外学习生存本领,但由于飞行技能还不够好,容易直接从巢边掉落或飞到错误的地点落脚。此外,大部分野生幼鸟,不仅未经专业培训的普通人极难养活,而且还可能携带病原体,威胁人的健康。所以,对这样的幼鸟最好的关爱就是在赶走周围的流浪猫狗等天敌后,让它们留在原地,或放回附近的鸟巢、枝杈等高处,让亲鸟来喂养和带教。

增加体验性

自然是最好的老师。[5]自然教育如果缺少在自然中的体验,就容易缺乏深度。自然教育活动应更多地进入自然环境,让受教育者多亲身观察和多体验,并有机会充分思考,才有可能发现书本上没有描述的更多自然现象或细节,从而更好地体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同时培养他们之间协作、交流的团队精神,有助于留下更多关于自然的印记。

例如,在夏夜的城市里,因为环境变化(适宜栖息地减少)、高强度管控措施(各种除虫技术的使用),出现在人们身边的昆虫似乎不多。然而,若在远离城市干扰和污染的山区,于漆黑的夜晚打开灯,却可引来大量昆虫,呈现出“飞蛾扑火”的壮观景象。孩子们如果没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可能根本想象不到自然中的昆虫竟会如此众多。

强调安全性

由于自然环境本身的复杂性,自然教育活动需格外关注安全问题,因此安全教育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课。自然教育者应提前了解或评估活动场地的潜在风险,尽到合理告知义务,进行必要的说明,并做好应对意外的预案。例如,提醒受教育者在户外林地活动宜穿长裤和密封性较好的鞋子,带好防护手套,避免被尖刺扎伤或蛇虫咬伤;身处有高低落差的小径时,怎样安全地行走;未经组织者或现场老师同意并示范,不能随便触碰、采摘、品尝植物或捕捉动物,以免中毒或染病;在岸线边探索时,需密切关注潮汐变化和淤泥特点。活动开展前,自然教育者可储备一些安全用品,并掌握野外急救技术。

对鳞翅目昆虫幼虫的处置在自然教育活动的安全性上具有一定典型性。这类昆虫主要包括蝶类和蛾类,其个体发育属完全变态,幼虫俗称“毛虫”——一些种类的体表具有毛状结构(或附属物),但不同种的“毛虫”与人接触可能会造成不同的后果。例如,刺蛾幼虫体表具有毒毛,人触碰毒毛后的感受非常痛苦;珍蝶幼虫体表具有与刺蛾幼虫毒毛形态相似的枝刺,却对人无害。通过自然教育活动,受教育者在科学指导下区分毒毛和枝刺,既学会避开刺蛾幼虫的伤害,又亲身体验珍蝶幼虫的美妙。这样就在更多地了解生命奥秘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户外安全观念。

安全教育不仅事关自然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而且有助于受教育者更好地理解自然,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关注年龄阶段和能力水平

受教育者(尤其是中小学生群体)的年龄和能力水平的不同,对自然教育内容的接受能力和产生的效果可能有较大差异。这也是在自然教育过程中需格外重视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对目标群体合适的教学内容。

笔者之一有过指导在上海学习的姐弟俩进行海边观鸟的经历,对此深有体会。其中,姐姐在六年级(初中生),弟弟在四年级(小学生)。即便来自同一个家庭背景,同样对自然感兴趣,走同一条路线,且同时在同一位老师指导下进行,这两个学生表现出的兴趣点和所观察到的自然却是不同的。他俩都在活动结束后提交了作业,其中弟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一些鸟类形态差别、辨识要点等个人收获和发现;姐姐则以文字和表格形式,记录到更多的鸟类名称及其数量、生境等比较详细的数据,具有一定的科学基础资料和统计价值。由此看出,同样的自然教育题材,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和能力水平的受教育者会有不同的效果。

注重受教育者兴趣和特长

承载生态观的自然教育内容很多,受教育者的兴趣也有差异:有的对植物、真菌感兴趣;有的对昆虫、鸟类着迷;有的喜欢天象;还有的偏爱矿物,等等。因此,自然教育者应因势利导,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兴趣和特长,让后者在擅长的自然领域有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可能会更有效。例如,一位从小就对蘑菇着迷的小朋友,通过长期参加自然教育活动而深入学习菌物知识,并在老师指导下亲身探究。他在六年级的时候,就独立撰写了《上海地区常见蘑菇识别手册》,涵盖38种常见蘑菇的详细介绍,包括形态特点、鉴定要素与相似种辨析、生态价值等方面,让一些专业人士都叹为观止。

展示自然教育者的独特魅力

由于自身的成长环境、禀赋、教育背景、爱好、知识储备、特长、个性等方面的差异,每一位自然教育者都是与众不同的。在开展自然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可以且应该充分發挥长处和优势,通过展示独特的魅力,提高受教育者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观鸟导赏是自然教育中相对小众但发展较快的领域之一。观鸟过程对设备、知识储备、体力等方面要求较高,且鸟类常常一掠而过,新观鸟者不易找到和区分鸟种。在此过程中,导赏员(即观鸟导赏中的自然教育者)如果既掌握通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还能展示特别的技巧,将会极大地提高活动效果。笔者之一曾经根据一些熟悉的鸟类的鸣唱特征,尝试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谐音指导观鸟,希望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比如把棕头鸦雀的特征性鸣声谐音为“背信弃义”、把黑尾蜡嘴雀的特征性鸣声谐音为“这栋楼没有电梯”。结果表明,这种方式效果良好——新观鸟者现学现用,很快就能熟悉并用于识别目标鸟种,且不易忘记。另一位导赏员同时擅长绘画和鸟类识别,将一些容易混淆的水鸟画成色彩鲜明、特征突出的卡通图,极大地化解了识别难点,也让人记忆深刻。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只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自然教育的意义,并以实际行动走进自然,全社会才会意识到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从而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地。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2]赵占良.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一)——生命观念的内涵和意义.中学生物教学, 2019, (6): 4-7.

[3]马志军, 陈水华. 中国海洋与湿地鸟类.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4]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5]周儒. 自然是最好的学校——台湾环境教育实践.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关键词: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的意义 结构与功能观 生态观自然教育注意事项 ■

猜你喜欢
自然教育
浅谈蒙台梭利的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
卢梭的家庭教育思想研究
论审美教育中亲近自然的重要性
杨红樱校园小说中的教育思想
浅析自然教育思想对大学教育的启示
自然教育对幼儿启蒙教育的重要影响
利用农村花木文化资源,开展幼儿园特色教育活动
自然教育的内涵及其启示
试论指导家长配合幼儿园“亲自然”科学教育
卢梭自然教育观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