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重构: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2024-01-02 23:23徐卿
高教学刊 2023年33期
关键词:发展路径新工科人才培养

徐卿

摘  要:新工科建设是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应对未来战略竞争和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创新的迫切需要。当前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面临着一系列的弊端和挑战,加强工程、科技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也成为高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立德树人目标导向,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建设,形成专业知识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构建课堂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为新兴工科产业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校;新工科;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路径;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3-0189-04

Abstract: Confronted with the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future strategic competition and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higher colleges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is an urgent need. Currently, a series of drawbacks and challenges still exist in the cultivation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talents in higher colleges education.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talents in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colleges education.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morality education,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should be promoted, a teaching system with deep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ystem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formed, and a training mechanism for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combining classroom learning and practical exercise should be established. The study i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echnical talents possessing both virtue and intellig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industry.

Keywords: higher colleges; new enginee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path; taleny training

新工科是主動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是新时代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方向。相关统计显示,我国工科在校生规模约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1/3以上。如此数量的工科类专业学生群体是我国科技兴国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培养造就一批专业化、创新型的高素质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积极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统筹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等实施指南,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范式和中国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无法比拟的作用。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新路径,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卓越工程人才。

一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长期以来,部分高校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效果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

(一)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单一

工科学生做事专注细致,逻辑缜密,理性思维能力较强,偏于重视工具理性,易受惯性思维影响,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纳性较差。加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较为呆板枯燥,往往没有依托高校工科专业底色和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大水漫灌”和“定向输送”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往往简单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召开主题班会、举办主题活动、专题讲座等,不能有效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认同,未能形成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者的有效融合,未能健全专业知识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无法适应新工科的建设需要。

(二)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

为加强工科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多高校也开设了通识类教育课程,但也仅仅围绕着传授知识开展教学,尤其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由于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或者考核机制不健全,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理论知识多,思想引领少;课堂教学多,社会实践少”的育人育德“两张皮”现象。学科交叉融合不够,跨领域、跨学科教育的意识不强,无法真正开展“因材施教”,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无法正常满足学生对综合素质的需求,在这种体系下工科人才往往知识面较为狭窄、缺乏创新融合意识、无法形成“大工程”观,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强,难以适应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

(三)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

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需要,工科教育更加注重和强调实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培养,要求师生间的互动要更为频繁密切,但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高校扩招之后,高校学生人数的剧烈增长导致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发生了变化,师生在数量配比上产生了一定的失衡,在教学方面面对数量庞大的学生人数,只能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实验、实践的课程由于建设和配置的滞后导致实际操作的课程减少,进而大幅度降低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直接接触的可能性,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减少,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产生了不利影响,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现阶段的学科壁垒、专业隔离使得我国工程教育体系的发展难以取得较大突破,培养出来的工科人才无法满足以强调跨学科融合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工程教育要求,进而也就难以对突出创新思维的新经济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二  新工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与传统工科而言,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对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实践技能、品德修养等提出了新要求,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贯穿人才培养始终的重要内容,蕴含了积极的价值意蕴,对于工科人才的知识培养、能力培养、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  思想政治教育之于知识培养的意义

由于工程技术领域知识更新速度较快,且与其他基础学科交叉融合的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对于新工科人才的知识储备而言,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就一门学科或几门学科的专业知识,而是应该以核心专业知识为主、以其他学科与领域的外围知识为辅形成立体式的知识体系,在知识交叉的思维意识下寻求工程技術进步的新方向,在复杂、多变、动态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未来工程技术人才学习过程之中获得外围知识的重要媒介,对于丰富工科人才的知识储备培育及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涵盖政治、法律、哲学、历史、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知识的系统性课程,能够为工科人才在学习与掌握工程专业的核心知识之外,带来更为丰富多样的人文社会科学内容,从而将其作为外围知识与核心知识一起构建交叉复合式的知识体系,最大程度地实现不同学科专业间的融合教学、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的融合发展,引导学生构筑宽口径、厚基础、重素质的知识体系,不断拓宽工科人才的“知识地图”,使其成为更为全面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

(二)  思想政治教育之于能力培养的意义

新工科人才必须具备创新能力、社会化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交流协调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一系列综合能力,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顺利转化为有价值的工业产品,在创新创业道路上迅速成长为行业精英进而站在全球行业的最前端,觉察行业发展的前景以此更好地规划长远发展,从而作为行业领军人物以敏锐的判断力、清晰的洞察力、强大的协调力和良好的沟通力带领相关工程行业在国际范围内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工科人才基本能力的培养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工科人才综合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不断丰富完善学生自身的认知体系,不断提升个人的社会化能力,不断增强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并从容地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心理与情绪管理、人际关系沟通、自主学习意识和法律法规常识等相关内容的了解与学习过程,从而为学生在交流协调、情绪控制、自主学习等方面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除了课堂教学环节的情景模拟训练,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组织青年学生深入到企业工厂参观学习、听取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讲座讲授等方式强化对于组织协调力、情绪控制力、人际交往力的认识,达到潜移默化地提升青年学生基本能力的目的。

(三)  思想政治教育之于素质培养的意义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但与此同时其对人类安全的威胁也逐渐显现,多种忽略工程伦理、枉顾民众安全、无视社会责任的技术突破频频出现,直接损害了民众的健康与安全,危害了国家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可以看出,以上问题大多是由于传统工科教育过于侧重工科人才的技术培养而轻视工程伦理、社会责任、家国情怀教育所致的结果,所以如果在工程教育方面只重视工具理性培养而忽视价值理性培育,那么技术发展的负面作用将愈发严重。因此新工科教育必须在德育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由此凸显。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的人才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精湛扎实专业技能及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在专业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教育教导青年学生不仅仅专注于技术发展的经济价值,更应专注于怎样借助技术消除贫困不公平现象、保护人类生命健康、提升社会幸福指数。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使青年学生掌握基本的判断性思维,利用辩证法看待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致力于为了增进人类的安全、健康开展工程建设,激发起青年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知识技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通过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青年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道路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确立起民族自豪感,为民族振兴、科技兴国发挥工程技术进步的正向作用。

三  新工科背景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

随着新一轮以纳米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主的工业革命的到来,为制造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此必须促使工科教育主动适应新變化,确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新工科课程教育体系,培养综合素质较高、视野宽阔、学科背景丰富的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努力促使新工科人才成为政治可靠、能力卓越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教育建设

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为重要的教学目的与价值追求。思想政治的课程教育是向青年学生传递正确立场观念和方法、树立远大理想信念的主要途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和学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攻坚克难的精神,在工科学习的道路上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明确的政治方向,让理想信念真正地内化于心,从而牢记自身所肩负的民族振兴重任。

1  加强网络课堂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的课程教育应该紧跟时代潮流,主动地建构网络教学空间,积极地采用MOOC、翻转课堂等与传统教学模式大为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坚守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将网络在线教学与之紧密融合,从而在网络时代的教学革命背景下重塑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流程。

2  应用新兴教学方法

依据工科学生的性格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热情。思想政治理论的课程教育应该有更为丰富教学工具的具体选择,除了传统教学方式,头脑风暴法、案例分析法、问题导入法和现场教学法等新兴的教学方法应该被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的教学工具箱并积极地予以运用,这样有利于工科学生更容易地接纳理论学习,从而掌握领会知识要点。

3  建构课程内容结构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建设不仅要以教材为本,还要以学生需要为中心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的内容结构,围绕工科学生进行设计构思,尤其要深入研究工科学生的思维特点,将课程教学与学生实践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学习现实生活中典型的案例及可信的数字信息来进一步支撑纯粹抽象的理论讲述,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更为丰满严密,充满张力和吸引力,让学生充分体会工科与人文学科间的内在逻辑关联,进而更好地帮助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

(二)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的深度融合

由于长期以来的文理分科、理工分类的学科体系,一定程度上造成所培养出来的工科人才在知识系统层面的窄化,限制住了人才思维的发展,难以形成综合全面的知识面,也不利于学科建设的创新与进步,尤其对于工科教育来说,片面的知识体系建构、欠缺的通识教育教学造成的局限性,学科视野受限,缺乏综合统筹的大局观。

1  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提炼专业教程中的文化底蕴和价值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工科类专业知识体系,形成专业知识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做到育德与育才相统一。在融入过程中,专任教师应遵循基本教育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不断掌握工科类专业的教学特点,将工科专业知识内容与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有机结合,寻求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着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增强教师教学能力,增强课堂开放性,增强思想引领力,增强课堂亲和力。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活力,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实现专业能力和政治素养的“双提升”“双促进”,实现全面提升工科类学生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的目的。

2  构建协同育人新局面

在专业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加强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各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同频共振,形成强势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在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避免生搬硬套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既要深刻理解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精神内核、发展路径、理论意蕴,又要准确把握专业知识的理论精髓和实践要旨,选择出恰当可行的切入点进行有机整合。要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提炼升华,实现与工科专业知识内容的衔接融合,以“有形的方式,无痕的效果”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在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产生情感认同和心理共鸣,锤炼品德修为、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努力成为兼具学科知识技能及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与此同时,要积极发挥政府、社会、家庭的作用,如政府可加强在人文社科建设方面的指导作用,社会可提供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实习实践平台,家庭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三)  构建课堂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

工科学生求知欲强,抽象思维有较大发展空间,敢于用批判性思路演绎和推理,具有鲜明的特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就要避免简单抽象的理论说教,要依据工科专业课程需要及学科前沿的进展,不断更新内容和形式。

1  注重人文教育

新工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完善通识教育体系,整体规划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及时将科技新成果及时融入教学内容,加大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比重,容许学生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增设人文素质教育必修、选修课程,兼顾专业性和人文性,通过对政治理论、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习,在开阔视野、扩充启迪创新思维的同时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不断提升人文情怀和素养,坚定信念、志存高远,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志青年。

2  注重知行合一

工科教学十分强调在理论指导下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操作能力的培养,实验、实习、实践,知行合一是其鲜明的教学特点。注重加强学生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着力提升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工科学生的学习实践紧密关联,让枯燥的政治理论与鲜活的工科实践发生碰撞,帮助青年学生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理解认知,透彻了解理论渊源、理论变迁、理论发展的流变过程,坚定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服,进而完成立德树人的目标,形成以理论促实践、以实践讲理论的良好氛围。

四  结束语

与发达国家的工程教育相比,我国工科工程教育底子不厚、基礎相对薄弱,教育科学领域的评审机制尚未就跨学科评估形成较为统一的具体思路,在技术水平、知识体系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当前,新工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高校应准确把握新工科建设的精神内涵,将“立德树人”根本要求贯穿新工科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作用,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新内容,注重加强工科人才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锻炼,不断提高高素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慧,李亮,刘凇佐.新工科视角下课程思政建设挑战及应对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4):157-160.

[2] 邵波,史金飞,郑锋,等.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南京工程学院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2):25-31.

[3] 黄锁明,李丽娟.新工科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36):39-42.

[4] 秦璐,董羽.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研究[J].江苏高教,2022(12):90-94.

[5] 彭立威,施晓蓉.“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四全覆盖”模式的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11):63-70.

[6] 张力.新工科背景下未来技术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与育人新范式[J].江苏高教,2022(10):74-79.

[7] 鲍江,赵强.“新工科”视域下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培育:意义、挑战与路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31(8):38-41,48.

[8] 吴琳,何欢欢.“新工科”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5):61-63.

[9] 陶新珍,李华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院校思政理论课回归生活世界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9(5):43-46.

[10] 方光秀.面向新工科地方大学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实践研究[J].山西建筑,2020,46(3):1-3.

[11] 李洪侠.关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6):95-97.

[12] 杨丽珍.“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蕴涵、现实瓶颈与发展路径[J].中国轻工教育,2022,25(3):1-8.

猜你喜欢
发展路径新工科人才培养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