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的系统协同研究

2024-01-02 05:43
关键词:参量个体协同

魏 琛

一、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末创立以来,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的系统协同理论[1]在不同学科已得到广泛的验证、应用,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不断丰富。检索中国知网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学者早在1997 年便将其引入编辑学界,认为编辑系统具有系统性、开放性、非线性过程等系统协同理论所声称的特征,[2]因此将其引入编辑学研究领域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以序参量为中心,可以使编辑系统实现内部协同、催生内在动能,不断朝高质量有序发展。此后,随着科技的发展,系统协同理念在编辑出版界被广为接受。已有研究大多集中于系统协同理念在稿件采编系统[3]、协同编纂系统[4-7]、协同审稿系统[8]之中的应用研究;与此同时,随着基于网络的期刊协同采编系统的大规模应用,也有研究探讨了该理论在协同编辑系统应用的可能性、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9]以及对编辑流程的再造[10]、编辑内容的生产[11]等方面的实践意义,还有研究聚焦协同编辑过程中的认知过程演化[12],等等。

上述已有研究成果表明系统协同理论具有多学科领域的广适应性,在再造编辑工作流程、优化编辑实效、改变编辑工作习惯、增强编辑参与度等方面的有效性已得到不同程度的验证。但是,现有研究更多是从科技层面探讨系统协同理论在编辑系统中的应用,而尚未从个体发展视角深入考量编辑本体的内在需求参量和内外联动参量对编辑个体和编辑行业的多维互动作用。在系统协同理论看来,单一的系统无法有效应对具有复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个体的发展需求,需要不同学科系统之间的协同才能产生协同效应与系统性增值效应。[13-14]

有鉴于此,系统协同理论可为编辑继续教育系统的过程创新提供积极有效的理论支撑。本文拟以“系统协同理论”为理论支撑,以“内在需求参量”和“内外联动参量”为逻辑起点,试图厘清编辑继续教育的本体诉求,催生内在动能,实现发展范式转向,提升发展实效,试图构建编辑继续教育系统的系统协同框架,深化编辑学界对编辑继续教育本质属性的认识。

二、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编辑继续教育系统的基本内涵

系统协同理论认为宏观系统中的不同子系统在系统生态之中都占有一定的生态位(niche),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合作又竞争的共生关系。哈肯将学科内部的不同子系统比作是“大山”,而系统协同的功能便是“双向同时掘进”,以促进汇流(convergence),进而对复杂系统形成整体性认识。[15]本文将系统协同理论的核心内容概括为三点:第一,不同子系统之间存在差异性,但它们在本质上却具有同一性关系;第二,宏观系统具有开放性、非线性特征,时刻都与外部环境保持着紧密而动态的联系;第三,序参量是增进不同子系统互动、协同的关键要素,它旨在描述系统在时间序列中的有序状态,如有序结构和功能、运行模式、演化过程。[16]在系统协同理论看来,序参量决定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形态发生和演化路径,可为探索因协同增效产生的新领域提供有效工具。为此,系统结构常受外部环境与力量的影响而发生形态变化,功能的演进则以形态变化为共变前提,而功能则可实现为不同的系统结构。

作为编辑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编辑继续教育系统是一个与外界环境和能量存在多维互动的非线性系统。编辑继续教育课程系统及其实施路径是贯穿该系统的逻辑脉络,编辑个体是该系统的实施主体,而培训效果是该系统的逻辑旨归。实现有效培训不仅依靠继续教育课程系统,更需要依靠编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它是影响编辑继续教育系统最终形态演化的核心内在动能,本文将其称之为“内在需求参量”。内在需求参量是实现编辑个体发展从无序走向有序时需考量的关键性要素。该要素与其他子系统、外部环境以及能量之间存在多维协同关系,表现为编辑个体系统在编辑系统中的节点关系,它常受到诸如个体发展空间、行业发展前景等不同子系统中关键事件的影响,本文称之为“内外联动参量”。从这个意义上说,编辑继续教育系统应主动考量的序参量之一便是编辑个体多元化、差异化的内在需求。内在需求参量的大小可以用有序度来表征:当编辑教育系统处于无序状态时,内在需求参量为零,表现为编辑个体学习意愿低下、培训模式较为单一、培训效果不够理想等形态[17-18];当外界环境和能量发生交换时,内在需求参量随之而变,内外联动参量促使其由量变转向质变,进而生成一个有组织性的有序系统结构,表现为编辑个体强烈的发展意愿,主动作为,化为内生动能,使其朝着有序的功能结构方向演化,努力实现编辑个体专业发展与编辑行业发展的系统性协同增效。

三、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编辑继续教育系统的系统协同维度

编辑系统的实践属性表明,编辑继续教育系统应高度重视编辑理论与编辑实践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作为职后教育,接受培训的编辑个体大都掌握了一定的编辑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显性知识,还拥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等隐性知识。内在需求参量是实现编辑理论与编辑实践协同转化的内在动能,也是编辑个体和编辑行业协同共进的根本保障。基于系统协同理论,本文拟从编辑理论与编辑实践之间的系统协同演化关系、编辑个体专业发展与编辑行业发展之间的系统协同共进关系两个维度审视编辑继续教育系统。上述二者之间具有内在逻辑性,编辑理论与编辑实践互为先决条件关系,编辑个体的基本实践和创造性实践使编辑理论得以螺旋式上升,编辑个体的内在需求参量是沟通编辑个体和编辑行业的关键性枢纽,也是二者协同共进的稳健性前提。

(一)编辑理论与编辑实践之间的系统协同演化关系

编辑继续教育属于职后教育,其根本目标在于提升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编辑个体的理论基础和可持续性胜任力。编辑个体集编辑理论知识与编辑实践知识于一身。“后方法理论”[19]认为,编辑理论生发于编辑实践过程,编辑理论总是编辑实践的总结、提炼,是编辑实践的理论化;编辑实践是编辑理论的情境性拓展,是编辑理论的实践化,其预设了编辑的实践对象、实践内容,二者相互转化、协同演化,构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理论化——再实践化——再理论化”的螺旋式上升关系。我们结合《出版专业实务(中级)》中的“期刊的编辑工作以及编辑规范化”的相关理论阐述,以“学术论文摘要写作”为例,具体阐释上述二者之间的系统协同演化关系。

编辑学理论认为,期刊的编辑工作具有主体性策划、结构性组配和时效性要求三个特点。[20]主体性策划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期刊编辑的主体意识,尤其是期刊编辑的理论知识储备、学科领域判断力以及编辑规范化领域的操作技巧,其中编辑规范化要求主要表现为题目、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著录等方面。一篇优秀的学术稿件不仅体现在其选题的理论视角选择、研究方法选择、研究内容选择等方面,而且还反映在诸如题目精炼度、摘要写作规范化、关键词提炼等学术规范化方面。学术界基本上同意将摘要定义为“一篇高度压缩的、具有完整结构的短文”,在内容方面具有自含性、独立性、客观性、明晰性等特征,在结构方面逻辑性、严谨性等特征,其关键作用是让读者以最快的速度准确了解一篇学术论文所包含的核心信息,如研究假设、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发现等。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简称为ISO)于1976 年公布的ISO214-1976(E)Documentation: Abstracts for publications and documentation(ISO 214: 1976 文件编制——出版物和文献摘要),学术论文摘要应包含目的(Objectives)、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以及结论(Conclusion)四个要素(以下简称为OMRC)。OMRC 在国际学术界被公认为“基本写作指南”。在此基础上,斯韦尔斯等人(Swales,et al)[21]将其发展为包含“导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结论(Conclusion)”四个语步的标准模式(以下简称为IMRC)。相比较而言,IMRC 模式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也易于学术论文写作者模仿、掌握。

然而,在编辑实践中,期刊编辑经常遇到一些在主观上不重视摘要内容表述的作者,主要表现为:导言表述未能准确阐明其所研究的问题是否为学界所关注的前沿、热点、焦点等背景信息;研究方法的表述未能对诸如研究对象、方法、变量控制等基本设计加以描述;研究结果的表述未能准确阐述研究主要结果或发现的重要数据,致使其不具备统计学上的可信度;研究结论部分的表述较为笼统,未能简要概述全文的核心内容;在客观性表述方面,使用了诸如“本文”“笔者”“文章”等主观性词语。上述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实际上涵盖了形式要素缺失、关键内容缺失、表述过于主观化等问题。一篇标准的摘要写作可参考如下(划线部分为笔者所加)。

(研究背景)围绕社会科学解释是否属于科学解释这一社会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现有的科学解释模型很难适用于社会科学解释,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解释模型大多源于自然科学,其背后所体现的"主体-世界"二元关系无法应对变化的社会世界。(研究对象)以话语语境为本体,把主体和世界的二元关系转化为话语、话语语境和世界的三元关系,不仅可消解传统语境的主体性依赖,而且展现了话语语境和社会世界之间的规范性关系。(研究方法与过程)此框架下构建的社会科学解释的话语语境模型,无须假定主体认知不变或者外在世界恒定,理论和现象的解释关系转化为话语语境和世界的关系,既适用于社会科学解释,也与自然科学解释兼容。(研究结论)话语语境模型表明,社会科学解释揭示了社会现象背后的规范性,其解释力来源于话语语境向社会世界输出的规范性。[22]

综上所述,编辑理论传授给编辑个体一篇摘要应具备的相关特征等知识,并未提供详细的操作指南和实践路径方面的指导。编辑个体在编辑实践中应牢记一篇对标国际学术界的标准摘要的结构及其表现形式,在反复的编辑实践中不断摸索、比对、反思、写作,在加强与作者有效沟通的过程中,甚至还需要与作者在协同写作实践中摸索。编辑个体的这一实践路径不仅仅是编辑理论本体知识的理解、运用,而且还与编辑个体的情景化实践经验的有效协同密切相关。为此,在编辑继续教育系统中,应传授给编辑个体理论知识,更应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小组经验交流、案例模拟分析等方式实现编辑个体的理论实践化,使其能在获取实践性知识的过程中加深编辑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情境化、创造性的编辑实践中实现编辑理论的再理论化。也正是编辑个体的这种反思性实践,进一步催生并激发了编辑个体的内在动能,弥合了编辑理论与编辑实践之间的裂缝。编辑理论对编辑理论实践化有指导性作用,而编辑个体基于编辑理论的情境性实践化操作则表明编辑实践的理论化同样可以反作用于编辑理论。因此,编辑个体在主动思考理论知识、善于反思自身实践过程、善于归纳总结实践经验、主动去实践经实践而再理论化的理论知识的过程创新深刻揭示了编辑理论与编辑实践之间的系统协同演化过程与协同增效关系。

(二)编辑个体发展需求与行业需求之间的系统协同共进关系

编辑继续教育目标的实现是编辑个体基于内在需求参量对编辑理论知识内化并付诸实践的过程,也是编辑个体发展需求与行业发展需求之间的能量交换过程。内在需求参量是沟通理论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内在动能,实现编辑个体纵向专业知识发展和横向知识结构拓展的交互。内外联动参量是连接编辑个体发展需求与编辑行业发展的枢纽,是编辑个体在编辑行业中立足、保持持续胜任力的关键,而编辑行业的稳健性发展则是编辑个体发展的合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深刻地指出上述编辑个体和编辑行业之间因需求而产生的依存关系。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23]在马克思看来,编辑个体是具有独立性与依赖性的辩证统一的个体。[24]这表明编辑个体作为编辑行业系统的一个节点,其自身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注定要与其所在的行业系统结构产生联系。编辑个体应积极融入编辑行业矩阵,因为编辑行业具有知识生产单位的属性,对于编辑个体而言,一方面应基于内在需求参量,在纵向维度积极内化编辑理论知识,在横向维度积极拓展相关学科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应全方位增强理论知识的情境化实践能力,而表征该能力的一个重要参量就是基于情境化的反思性实践。情境化的反思性实践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第一,情境化要求编辑理论知识的应用要将其置于丰富而“似曾相识”的编辑场境之中;第二,反思性要求编辑个体应积极思考编辑场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力图从编辑理论知识中寻找理论支撑点、从编辑实践中发现编辑理论的适用性或其存在的问题;第三,实践性表明编辑个体的编辑行为一定是在编辑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行为,经该实践行为所获得的实践经验,有助于编辑个体加深对编辑理论的认识,进而在实践中内化理论。可以说,基于情境化的反思性实践是沟通编辑理论与编辑实践系统协同演进的根本保障,更是编辑个体和编辑行业协同共进的重要渠道。

编辑行业的稳健发展是编辑个体发展的合力。编辑个体在丰富的情境化编辑实践中锤炼了自身的编辑力、内化了编辑理论,丰富了编辑理论的实践内涵。为实现这一实践内涵,编辑个体应努力践行“学习型——实践型——反思型——研究型”四位一体的发展路径。基于情境化的反思性实践是编辑个体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的逻辑起点,也是编辑个体从学习型编辑转向研究型编辑的逻辑旨归。编辑个体在编辑实践中寻找、发现学术研究的兴趣点和切入点,梳理编辑学界的研究现状,评述其间的成就、不足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结合编辑反思性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理顺研究思路,阐发观点,力图推动编辑理论向前发展。反思性实践路径发展并巩固了编辑个体的价值,表现为编辑个体的研究成果得到了编辑学界的认可、工作能力得到了单位的认可、个体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彰显。以实现编辑个体的价值为基点,编辑继续教育系统就应在规定性与自主性、统一性与差异性的动态平衡系统中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实施差异化培训、精准对接个性化需求,进而实现培训与岗位需求相统一、个体发展与行业发展相统一。以编辑个体发展与编辑行业发展协同共进为中心的发展策略,其实质是共享理念、双赢策略,实现的是编辑个体和编辑行业的共同价值、共同愿景。

实现上述发展愿景,比如职称进阶、职务晋升、业界认可,实际上是编辑个体在与内外联动参量协同互动基础上的再定位,并为之付诸高于常规的努力,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编辑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中。内外联动参量可表现为丰富的情境化编辑实践的获得、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取得、所责编的稿件获得学界认可等都是丰富编辑个体内在期望度的关键事件。内外联动参量将在心理和胜任力层面为编辑个体的进阶式、高质量发展铺路。内外联动参量需要编辑继续教育系统内诸如组织方、行业协会、单位以及个体各个子系统发挥接力棒效力,其基本内涵指向编辑继续教育系统中的过程创新和协同共进,指向编辑个体和编辑行业的系统协同共进,最终将指向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编辑行业的稳健性发展。[2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 年就已深刻阐述过这种系统协同与过程创新之间的辩证统一性关系,“教育必须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在这个整体内,社会的一切部门都从结构上统一起来。这种教育将是普遍的和继续的……,将是完整的和富于创造性的,……这个教育运动是不可抗拒的和不可逆转的。”[26]

四、编辑继续教育系统的系统协同框架

根据系统协同理论,上文从编辑理论与编辑实践之间的系统协同演化关系、编辑个体发展需求与行业需求之间的系统协同共进关系两个维度阐述了二者之间所具有的内在逻辑性。编辑理论与编辑实践、编辑个体与编辑行业之间可能存在的鸿沟需要编辑个体的内生动能来弥合,这种内生动能主要体现为编辑个体的内在需求参量受到外部环境参量的互动作用,进而产生的内外联动参量的变化。本文尝试从内在需求参量和外部环境参量两个维度构建编辑继续教育系统的系统协同框架,如下图1所示:

图1 编辑继续教育系统的系统协同框架

根据图1,系统协同增效受到多个子系统的协同影响,应综合考量内在需求参量和外部环境参量的协同影响。内在需求参量由核心需求和一般需求构成,其中核心需求可进一步分为动机、情感以及态度三个隐性层,而一般需求则可进一步分为理论和技能两个显性层。根据素质冰山理论[27],核心需求表征编辑个体内在的发展动机,具有决定性作用,它决定了编辑个体对待编辑理论与编辑技能的基本情感和态度,如情感层的认同感以及态度层的主动学习、内化、实践;一般需求表征编辑个体为适应编辑行业所必备的诸如编辑学、出版学、数字出版理论等编辑理论知识以及诸如选题策划、编辑规范化等基本编辑技能。

外部环境参量由宏观社会环境和编辑行业环境组成,其中宏观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文化、政策法规、宏观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等,它们对编辑个体和编辑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比如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可能影响编辑行业和编辑个体的发展空间,学习型的社会文化环境则鼓励编辑个体在学习与再学习的循环过程中不断进阶,诸如人工智能、区域链、采编系统等科学技术都会影响编辑个体对编辑环境的适应力。[28]编辑行业环境则由职业资格要求、续展要求、编辑继续教育课程的师资力量和课程群等构成,其中职业资格要求和续展要求具有规定性和顶层设计特征,它规定了编辑继续教育的基本学时要求、自选课程的结构和比例、学时换算细则等,是编辑继续教育的具体内容以及运作机制。宏观社会环境参量对编辑行业环境参量具有决定作用,编辑行业环境参量离不开宏观社会环境参量的影响,国家政策法规、宏观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编辑行业环境。

但是,从内外联动参量来看,宏观社会环境参量塑造了整个编辑行业环境,而编辑个体的内在核心需求参量则引导编辑个体通过增强个体发展动机、情感认同、主动作为等隐性胜任力来提升编辑个体适应宏观社会环境和编辑行业环境的适应力。这一主动适应过程可归功于编辑个体内在需求参量多要素协同过程带来的创新动力,如学术期刊编辑可对标学术界前沿和行业需求[29]创新栏目设计,进而以栏目创新为依托,发挥学术期刊主办单位的优势学科,[30-31]在符合其学术生态定位的编辑出版界占据其应有的生态位。因此,系统协同增效的关键在于:编辑个体应综合考量编辑行业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以及编辑行业所在宏观社会环境,从促进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出发,借力编辑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事件,主动作为、主动实践、主动反思、主动适应,催生内生动能。

上述论证过程表明,编辑个体的发展需要综合考量内外联动参量所涉及的各影响因素,在情感认同、个体发展动机的促动下,主动学习编辑理论知识和各项编辑技能,主动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努力实现实践性知识的再理论化,使其在编辑行业中立足、前行。因此,在编辑继续教育中,从顶层设计层面考量,规定学时、规定所学课程结构和比例,以达到完善编辑个体的知识结构、丰富编辑技能具有合理性;此外,还应充分考量编辑个体的多元化、差异化需求以及编辑个体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内在本体诉求,对其施以精准化分层、按需培训,激发编辑个体在情感上认同编辑行业,态度上主动内化理论知识、反思编辑实践、主动归纳编辑经验,进而对其所归纳的经验再实践化、再理论化。从这个层面上说,“理论——实践——反思——实践性知识提炼——再理论化——再实践化”的辩证路径深刻揭示了编辑理论知识和编辑实践经验以及编辑个体发展和编辑行业发展之间的系统协同演化过程以及协同增效关系。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维度来看,编辑理论与编辑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实现为互为先决条件关系,编辑理论指导编辑个体的实践行为,而编辑个体的基本实践和创造性实践拓展了编辑理论的内涵、丰富了编辑理论的实践维度。从本文论述的内外联动参量维度来看,编辑个体的内在需求参量成为沟通编辑个体和编辑行业的关键性枢纽,催生了编辑个体的内生动能,每个编辑个体不断对标编辑行业需求的内驱力[32]则成为编辑行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之源,同时成为二者协同共进的稳健性前提。

五、结语

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协同增效理念,本文认为它们可为编辑继续教育的过程创新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进而从编辑理论与编辑实践的系统协同演化关系、编辑个体发展需求与行业需求之间的系统协同共进关系两个维度初步论证了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编辑继续教育的基本内涵、系统协同维度以及分析框架。然而,本文仅仅在理论层面初步探讨了这种系统协同关系,其间还有诸多的不足之处,将来的研究还应在两个方面加强:探讨不同的理论维度,以期深化理论内涵、丰富分析框架;采用实证研究范式,验证理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学识有限,力有不逮之处,谨以本文抛砖引玉,以期更多研究者共同从理论层面和实证层面对其做进一步的探讨。

猜你喜欢
参量个体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环形光的形成与参量的依赖关系
含双参量的p-拉普拉斯边值问题的多重解
锁定放大技术在参量接收阵中的应用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