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全球气候治理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

2024-01-03 12:29华启和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美丽

华启和 包 鑫

(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330013,南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1]全球气候危机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不可推脱的责任。当前,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呈现出“气候议题地缘政治化、气候政策武器化、气候博弈阵营化、气候治理碎片化”的复杂格局,深刻影响着全球气候治理的价值取向。[2]基于全球气候治理的紧迫性和复杂性,学术界形成了诸多研究成果,相关领域学者分别从不同维度对当前全球气候治理的现状进行分析,主要集中探讨全球气候治理的机制、[3]政治分歧[4]以及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路径选择等。[5]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始终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行动者,明确向国际社会做出“双碳”目标的庄严承诺,彰显了大国风范和责任担当,为全球气候治理提振了雄心、增强了信心。

1 习近平关于全球气候治理重要论述的现实逻辑

任何理论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新的理论是在原有的实践基础上形成并根据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完善,继而指导着新的实践。正如马克思说:“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6]习近平关于全球气候治理重要论述是应对气候危机的理论回应、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应有之举,顺应了全球生态治理的需要。

1.1 应对气候危机的现实需要

气候危机是指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导致气候变暖进而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灾难性影响。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以化石能源为基础进行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经济实力增强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的大量消耗,过度使用化石能源导致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这也是引发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竭泽而渔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正如恩格斯所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7]气候危机是影响21世纪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气候治理已成为世界各国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

全球变暖是气候危机的主要表现之一,同时也加速了气候危机进程。2021年8月IPCC第六份评估报告特别指出即便在全球碳排放大幅降低的背景下,全球气温也可能在2040年前达到或是超过1.5 ℃的“临界点”,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不容乐观。[8]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地球上水循环系统遭到破坏,全球各地出现旱涝多发现象,极端天气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重灾难。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滨海岛国深受其害,国家安危难以保障。气候变暖极易滋生各种细菌造成各类疾病的传播损害人类健康。持续升温致使一些动植物难以适应气候变化而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趋势难以逆转。气候变化事关国际社会公共利益,影响人类福祉和地球健康,气候危机正将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置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全球气候治理已然是世界各国都无法回避的重要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气候变化挑战面前,人类命运与共,单边主义没有出路”。[9]中国一直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倡导者与贡献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之一,强调要“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10]这既是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着眼于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回应。

1.2 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此,建设美丽中国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目标,并把“美丽”一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目标之一,彰显了建设美丽中国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意。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再次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11]可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美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价值目标。没有中国的美丽,就没有人民群众生活的美丽,就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需要。

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对气候问题的治理,全球气候变化必然会影响美丽中国的建设。气候变化是跨越社会、民族、国界的全球性问题,我国致力于建设美丽中国就必然正视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破坏性灾难和对人类文明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没有对气候问题的有效治理,就没有美丽中国的建设。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必须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美丽中国是要使祖国大好河山都健康,使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都健康。”[1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论述契合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既是对我国亟需破解生态环境难题的逻辑应答,也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战略路径。因此,打赢气候治理的阻击战既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符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

1.3 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题中之意

在全球性的问题前面,人类面临向何处去的历史选择。“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的“世界之问”。工业革命造成的生态创伤需要世界各国以实际行动加以弥补,全球气候治理无疑是世界各国构建“清洁美丽世界”图景的重要实践路径。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既顺应了人类社会迈向生态文明这一历史必然,也深刻揭示出全球气候治理的价值旨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13]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加,气候变化更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现实告诉我们,世界各国携手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是人类命运与共的必然要求,积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建设成为中国助力构建清洁美丽世界的重要实践。

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绝非空洞的说辞,需要以积极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稳步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讲话中就“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提出建议,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要站在对人民负责的高度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为建设美丽世界凝聚强大动力。[14]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人类社会发展早已突破仅仅以生存为最终目的的局限,所追求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而实现推动整个人类的永续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未来。”[15]气候变化是全球人民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一国所需,而是为实现全人类生态福祉的必然选择。在气候变化面前,单个国家的发展和全人类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只有世界各国携手共同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共同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社会所需要的永恒发展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在当前全球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的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竭力减少碳排放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愿景,标志着中国将在更广更深层面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力量。

2 习近平关于全球气候治理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威胁,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论述中生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全球气候治理的价值引领,强调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石,阐明了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现实方案的内在逻辑。

2.1 价值引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高度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价值遵循。“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16]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也为脆弱的全球生态治理注入了强大信心。气候治理是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一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打开全球气候治理的大门,契合了人类社会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时代要求,推动实现全球治理体系现代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多边主义的整体意识,超越了单边主义的狭隘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冲出迷雾走向光明,最强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和衷共济。”[17]当前全球气候治理的各方力量呈现出“东升西降”态势,但“西强东弱”的总体实力格局依然没有改变,这也是当前全球气候治理推进进程缓慢甚至失灵的重要原因之一。全球气候治理需要领导力量进行引导,发达国家一贯持有利益固化的自觉意识,在全球气候治理过程中,发达国家一贯将自身利益摆在最高处进而进行责任转嫁,这不仅导致自身气候治理领导能力不断丢失,也造成全球气候治理领导力赤字问题愈加凸显。[18]即便世界各国持有的价值理念大有不同,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不同国家和民族密切交往使得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命运与共的“大家庭”,面对全球性的气候危机,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也就成为这个大家庭中每个成员不可推脱的责任和义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地球是个大家庭,人类是个共同体,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人类要合作应对”,[19]“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多边主义是良方。”[20]因此,面对全球气候急速变化,世界各国整体利益势必会超越单个国家个体利益,全球气候治理也势必要摒弃单边主义至上的狭隘视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了全球气候治理坚持“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维护人类的整体利益,勾勒出为世界共谋发展的“大同蓝图”。此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力凝聚了全人类共同价值共识,抑制了西方普世价值的无序渗透,有效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21]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崇高的理想追求、博大的全球情怀和精妙的全球治理方案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全球各国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参与气候治理提供价值指引。西方国家一贯倡导“普世价值”,表面上宣称将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念推向全世界,实则是在推行西方价值理念的过程中竭力对其他国家的主流意识进行无声渗透,企图实现西方资本主义“普世价值”在全球思想中的霸权地位。而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着人类文明多样性不断向上向善发展,各个国家民族在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及追求具有差异性,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立足于全人类发展基点,符合全球整体价值追求,推动各种文明相互交流、融合,大大增强了各个国家平等和谐对话的可能性,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各国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强大动力。

2.2 基本遵循: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大会将全球环境保护纳入议事日程,并首次提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并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正式确立为全球环境治理的核心原则。一方面,各个国家都有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共同责任,这种共同责任的确立表明南北各国要做到知责尽责,充分体现了国际合作的互惠互利;另一方面,基于南北各国的实际碳排放责任和治理能力的差异,各国承担与实际情况相符的“区别责任”,体现了国际合作的公平正义。

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共同责任”指的是面对气候变化,世界各国都负有积极应对和携手共治的责任和义务。气候变化所影射的全球环境问题深刻揭示了人类的前途命运的整体性,破坏生态系统带来的后果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共同的责任意味着同舟共济,主张的是尽力而为,强调的是合作共赢。维护《巴黎协定》的成果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历史和现实表明,只有做到“共同”,才能达成“共赢”,同舟共济才是实现“共赢”的正道。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深化与发达国家携手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战略合作,尽最大努力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挑战,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走上新的发展阶段。2014年中美两国达成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极大促进了《巴黎协定》的形成与实施,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2021年中美两国又共同签署发布了《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和《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宣言》,为格拉斯哥气候大会成功召开营造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此外,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一带一路”合作,成立“一带一路”能源伙伴关系,为全球气候治理搭建了绿色平台。从建设低碳示范区到启动“十百千”计划,从提供遥感卫星到资助新能源汽车,中国尽己所能帮助非洲国家、小岛屿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增强了世界各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决心和信心。国际气候合作的现实表明,应对气候变化各国同舟共济才是进行全球气候治理的最佳之选也是惠及世界的明智之举,在后沙姆沙伊赫时代各国只有坚守“共同”原则才能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取得更大的胜利。

全球气候治理同样需要各国承担“有区别的责任”。区别责任以共同责任为基础,在全球气候治理问题上,世界各个国家都要承担一定的治理责任,但这些责任并非是按照平均分配的原则,不同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承担的责任应该依据各国污染排放的历史情况和各国综合实力来区别对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国应该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根据国情和能力,最大程度强化行动。”[22]对于气候治理而言,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所面临的的碳减排标准应该存有差异。从历史责任来看,早期西方国家进行工业革命,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作为基础能源,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歧途,将天空作为“免费”的排气场,最终造成难以挽回的环境悲剧,而发达国家在收获经济硕果的同时却让发展中国家承担生态苦果,“洋垃圾”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给发展中国家造成极大的生态负担。从综合国力来看,发达国家拥有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上具备得天独厚的显著优势,理应积极履行《巴黎协定》规定的援助义务,在资金和技术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促进发展中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升级,共同提高全球气候治理的成效。无论从历史责任还是从国家综合实力来看,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气候治理责任,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主动完成碳减排的国际义务。同样,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发展经济时要摒弃“先污染后治理”错误思维,根据本国实际情况优化能源结构,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提升气候治理的实践水平。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中国愿承担与自身发展水平相称的国际责任,继续为气候变化付出艰苦努力。”[23]2022年11月在沙姆沙伊赫召开的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中方正式发布《2022中国企业气候行动案例集》,展示了中国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具体实践,为世界各国企业绿色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我们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24]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密关系,只有世界各国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齐心协力才能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才能更好地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世界。

2.3 现实方案: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020年9月22日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国际社会作出中国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标志着中国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持续发力,为全球生态治理做出更大的的贡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党中央在深刻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准确洞察国际社会碳减排政治博弈态势、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主动谋划、积极推进、持续跟进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25]从国内来看,碳达峰碳中和已然成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为我国提供了一个战略性工作定位、中长期目标导向和系统性实施平台,成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的台阶。从国际来看,全球已有一百多个国家承诺做到碳达峰碳中和,全球各国相继推出“绿色新政”,美国重返《巴黎协定》,拜登政府试图掌控全球气候治理的国际领导权,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的内政外交的重要作用,绿色转型的目标也在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中得到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已然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重要潮流。[26]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国内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加强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衔接。”[27]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中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抓手,这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愿景高度契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减少由气候变化导致的气象自然灾害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了生态系统遭破坏的风险,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导向着力建设低碳社会,坚定了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信心,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提供重要借鉴。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承诺实现碳达峰到碳中和所用时间短、所担任务重,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减排成效。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战、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是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科学持续发力才能久久为功。西方国家在碳达峰碳中和实践路径上与中国截然不同,西方国家所显露出明显的气候资本主义,主张利用碳市场和碳技术等气候治理工具来进行表面的气候治理,实则最终造成了气候治理的社会失效,严重阻碍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暴露出气候帝国主义的实质。[28]自做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各项部署中更加注重减污和降碳两手抓,强调二者协调发展,更加突出降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和重要地位。[2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中国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毫无疑问,降碳在未来全球气候治理及全球生态恢复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将降碳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导向下,加强不同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力度,实施碳排放强度控制制度、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逐步稳步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由此可见,中国向国际承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是新时代大力建设低碳社会的需要,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3 习近平关于全球气候治理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球气候治理重要论述既有其特殊的现实逻辑和丰富的核心要义,又蕴含着极其深刻的时代价值。这些重要论述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推动构建全球气候治理的新格局,不断提升中国气候外交的国际话语权。

3.1 提供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方案

随着全球气候治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后沙姆沙伊赫时代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身份和站位有所变化,从之前全球气候治理的参与者和建设者转变为全球气候治理的主动引领者。面临着全球气候危机带来的诸多挑战,中国始终坚定信心并主动作为,在不断提升自身气候治理能力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积极推动气候治理的国际合作,努力发挥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作用,为世界各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坚持重信守诺、胸怀天下,体现出全球气候治理的大国风范。“气候变化带给人类的挑战是现实的、严峻的、长远的。”[30]无论是面对当前严峻的气候危机还是今后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都需要世界各国保持清醒的认识,携手共进。事实上由于各国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程度不同,加之在资金、技术等实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实现各国团结合作参与气候治理仍任重道远。有些国家不愿作出相应的气候治理承诺,有些国家即便表明态度也未必会真正履行职责,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对待全球气候治理上态度模糊,让人难以信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对于推动全人类可持续发展态度清晰,向国际社会作出的承诺掷地有声,承担的国际责任立竿见影。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各国作出中国力争实现“双碳”目标的庄严承诺,并积极制定实现“双碳”目标的路线图和施工图,表明中国着力提高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综合能力,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打赢“双碳硬战”做出充足的准备。中国向来注重诚信,“说了就要做到,做不到就不要说,”[31]重信守诺、胸怀天下的优秀品质生动彰显出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大国风范。

中国秉持“和合共生”的思想,彰显出全球气候治理的大国智慧。“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追求“和合”境界自古以来被众人视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理想境界。[32]习近平总书记的很多重要讲话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在气候变化大会上强调“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在气候雄心峰会上重申“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表明“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充分体现出中国所倡导的“和合”思想与中国自身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密切逻辑联系。从人与自然关系来看,全球气候变化的背后影射出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紧张,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上,中国秉持“和合共生”思想,致力于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宁静,着力解决人与自然固有矛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人类自身内部关系来看,在全球气候治理问题上,“和合共生”思想并未在各国之间达成共识,有的国家坚持极端思想,固守狭隘主义,无视气候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退群”“毁约”屡见不鲜,严重阻碍了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共同挑战,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33]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智慧,“和合共生”思想为中国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中创造性地为解决人与自然以及人类内部自身的矛盾提供有益指导,彰显出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大国智慧。

3.2 构建全球气候治理的新格局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不仅是关系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更是致力维护关乎全球人民的生态福祉。不可否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气候治理上做出过一定的努力,但其只是将气候治理“局部化”,表现为仅仅局限于小范围的“资本主义气候治理”,美国特朗普政府曾经甚至无视全球道义退出《巴黎协定》,力行“气候单边主义”,将“资本主义气候霸权”进行到底,这种放弃全球合作、阻碍全球治理的恶劣行径损人害己,势必遭到正义的谴责。相反,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积极参加气候谈判大会,认真履行《巴黎协定》的承诺,长期的努力创新积累了大量的气候治理的经验与技术,日益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坚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人类发展高度提出了“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国际主张,积极推进世界各国环境保护合作和生态治理合作,注重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经验从本国推向世界,强调:“世界各国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共建人和自然和谐的美丽家园。”[34]中国一直落实气候治理的大国责任,尤其在南北阵营分歧较大时,中国率先与各国进行磋商,为《巴黎协定》达成提供重要支撑力量。一直以来中国积极主动落实碳减排行动,承担与自身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责任,用实际行动和成绩向世界各国展现符合全球发展的“绿色道路”。一方面,中国采取适用于全世界生态治理模式竭尽所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气候治理理念,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成为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然环境差异较大且大多为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诸多条件的限制,总体来说受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较大。在全球化发展的巨大潮流下,“一带一路”平台为广大沿线国家提供了更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契机,增加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同时拓展了中国对外交流的途径,是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实践。[35]另一方面,中国一直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价值引领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始终致力于让良好的生态惠及全球人民。“言必信,行必果”的优秀品质是中国向国际社会做出承诺的自信担当,也是中国展示给全球人民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人类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西方中心论”显然背离时代发展的潮流,难以适应新的国际格局。[36]中国一直遵循各项重要国际环境保护条约、参与全球气候谈判、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南南合作,以实际行动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成为构建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的中坚力量。

3.3 提升中国气候外交的国际话语权

全球气候博弈的实质主要体现在话语权的争夺上,拥有主导地位的国际话语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占据绝对优势。[37]当前,全球气候治理主要是以召开气候谈判大会的方式来实现国际间气候合作的动态过程。在进行国际间气候磋商过程中,争夺气候话语权成为各国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西方国家凭借在国际社会结构中的绝对地位,利用国际非对称权力,企图构建以西方话语为主导的国际话语秩序。[38]尽管中国一直积极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但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现实情况短期无法改变,温室气体排放不可能骤然减少,加之西方国家无视中国国情,进行恶意打击、抹黑,中国在气候外交上一直处于被动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全球生态环境发展,提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观念,致力助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球气候治理既要考虑参与主体承担的责任以及经济发展程度,也要综合考量发展中国家降碳能力和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必要援助,这就要求兼顾促进全球气候治理和全球共同繁荣。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满了对环境正义的价值追求,彰显出浓厚的人类情怀,捍卫了发展中国家发展权和环境权,也提升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国际话语权。[39]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强调生态环境关系民生福祉,气候治理要坚持以人为本,要不断满足全球人民对美好生态的期待,切实增强各国人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占据道义制高点的话语才更具说服力,切实的行动才更显大国风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球气候治理重要论述遵循着中华民族“天下大同”的传统,彰显出浓厚的为民情怀,致力于符合全球各国的价值追求,有力诠释了中国气候外交话语的道义与担当。助推《巴黎协定》的签订、联合世界各国签署气候声明、面向国际社会提出“双碳”目标,中国气候外交话语权是在中国积极主动地应对气候变化中确立并逐步完善的,同时也让中国从“应对气候变化的参与者”逐渐转变为“全球气候治理的引领者”,有效抵制了西方国家的“气候话语霸权”,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主张与中国实践迎来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大大提升了中国气候外交的国际话语权。

全球气候治理从来不是一个国家的责任和义务,更不是个别国家能够任意操作的事情。只有世界各国携手合作,才能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只有全人类同舟共济,才能在各种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当前,世纪疫情和气候危机影响叠加,各国唯有将不断创新的气候治理理念转化为切实的行动,才能更好地进行全球气候治理,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世界。

猜你喜欢
气候变化气候美丽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