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山河立传 展笔墨雄心
——董继宁的山水画创作分析

2024-01-03 04:39邹景欣王睿婕王微曦湖北大学湖北武汉430062
收藏与投资 2023年12期
关键词:笔墨山水画创作

邹景欣,王睿婕,王微曦(湖北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2)

我国当代杰出山水画家董继宁,是一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民艺术家①;董继宁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成于春风里,其人生经历和艺术生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复兴之路完全同频,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的见证者、亲历者与建设者。波澜壮阔的非凡历史推动了他的创作,“为祖国山河立传”“实现艺术中国梦”成为他至高的人生理想与艺术追求。他以扎实的学养与高超的艺能,将理想成于画笔,山水画创作成为能够反映新中国时代变迁的独特图示范本,延展了我民族历史与精神之图像志。本文试从董继宁绘画理想性的嬗变、董继宁山水画的形式特征与董继宁山水画的艺术价值三方面对其山水画创作的全貌进行概括、分析与总结。

一、董继宁山水画初步创作阶段

董继宁继承传统文人画,以自然山水为观照,将观念、理想、情致等自我意识融入山水画之特色,以高度理想化、诗意化为自己山水艺术创作的至高追求,塑造既符合时代精神,又能贯彻艺术家个人文思与个性的新时代理想山水。董继宁秉持“为祖国山河立传”之志,始终注意体察时代新变,塑造符合时代精神的山水画精神品格;践行“笔墨当随时代”之法,积极探索写意山水画的现代性语素;传达“民族自豪”之情,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视角,赞颂新中国辉煌成就。

董继宁内在艺术理想的完满过程为其探寻艺术发展之路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观察视角。少时的田园生活使董继宁对山川、河流热爱有加,这也促使他选择自然风光为自身艺术创作永恒不变的主题。之后求学、任教于湖北美院的经历,让他在从艺之始,便确立了对艺术专业性的高要求与高品位,并在工作实践中逐步用艺术教育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视角,从更多维度思考艺术与社会责任之间的联系。

1973年,18岁的董继宁来到湖北省咸宁县向阳湖青年公社做知青。因缘际会下,这个刚高中毕业的青年立下了一生从事绘画事业的决心与理想 。上级安排董继宁在“阶级斗争路线教育展览”中做讲解员,栩栩如生的展览画作,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工作之余,他在下放艺术家的引导下,进行绘画临摹,“诗与远方”的种子就此在董继宁的心中逐渐发芽。此时尚不知该如何进一步实现理想抱负的董继宁不会想到,在遥远的未来,他将从荆楚田野走向遥远辽阔的祖国山河,随着新时代中国进步的步伐,去往更大的世界,写山水之画意,展笔墨之雄心。

1975年,董继宁被生产队推荐进入湖北艺术学院(今湖北美术学院)美术系师范专业学习,扎实、系统的艺术训练提升了他的创绘能力。这段艺术研习经历,塑造了他敏而好学、兼收并蓄的创作意识与人生态度。这一时期,是董继宁艺术探索之路的初成阶段,他“师古不泥古”,确立了用笔墨之姿,为祖国山河立传,以寸心褒扬万里河山的艺术主张。此时他的创作成果初显,1983年,国画作品《人家数点火,风物一川云》入选了中国画研究院“全国选题画创作竞赛”展览。1986年,董继宁攻读湖北美术学院研究生学位,并当选湖北省科普美术家协会理事。此后,董继宁完成了此时期代表作《长河落日圆》,其后他参展、获奖无数,在艺术界崭露头角。

董继宁曾说:“我一直钟爱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风格,他行程数万里旅游写生,重视从自然中发现美,这深深影响了我。”他直接继承了李可染先生“为祖国山河立传”的美学理想,并将其进一步深化拓展。《江山万里行》系列作品分为六大章节,分别是生命颂歌、高山仰止、云山天籁、空山凝云、峥嵘岁月、江山多娇。“生命颂歌”描绘喜马拉雅山、昆仑山等中华文明发源的江河之源;“高山仰止”以岳麓书院、应天书院为标志表现儒学传承;“云山天籁”颂扬道家文化;“空山凝云”聚焦佛家文化;“峥嵘岁月”再现了曾经激情澎湃的革命史,“江山多娇”歌颂了祖国复兴的路程。

退休之后,董继宁对中国画本质的思索升华为对宏大宇宙生命的思考。新冠疫情期间,董继宁潜心钻研,有感于生命宏大,人类命运前所未有休戚与共,创作了诸如《黎明静悄悄》《同一片天空》《大地之花·绿染天下》《仰望南山》《翠林万重送春风》《大山之恋》等系列代表作,以纪念我国战“疫”之功和赞颂生命之美。

二、创作灵感来源及其特点

在厘清董继宁艺术发展的脉络与特点后,有必要对其艺术创作的形式特点进行研究与总结。总体而言,董继宁融贯古今、兼蓄中西,以“大作品、大山水、大气势”塑造祖国山河盛景。具体来说,在笔墨上,以墨造势,以笔写质,呈现出浑厚流动、光影叠嶂的特征;在章法布局上,讲求气势,多曲少折,营造节奏。在设色上,因心施色,鲜妍诗意,热烈洒脱,不拘一格,求新求变。

所谓“大作品、大山水、大气势”的形式特点,不仅是说董继宁善作鸿篇巨制,笔墨洒脱纵横,更是对作品大气磅礴、胸怀天下内在精神意蕴的准确概括。笔墨意趣是中国画最为独特、最为鲜明的形式特征。如何在继承笔墨程式的民族性本质的同时拓展其当代特质,是中国画历史发展的时代之问。董继宁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敢于求新求变,大胆对笔墨程式进行解构和重构。笔墨和色彩在他画面的结构性安排下形成新秩序,以墨构建山川之势,以笔塑造细节之美,形成一种流畅气脉。董继宁在把握雄浑壮阔的大特性之外,还将光影元素纳入作品中,他曾言:作画,要尽量地把情绪调动到画面上来②。笔、色、光、墨的融合关系到情感的体现,不能完全按照古人程式,既要与艺术家个人感情、思绪等始终如一,又要符合新时代观者受众的审美。

董继宁 《太阳下的盖孜河谷印象》 中国画

《太岳仙山图》图中墨气淋漓,山景描绘皴擦点染并用,山体坚实,前景山林笔墨厚重,远景云烟雾气缭绕,水汽逸出,山雾缥缈,势状雄强,使人心生敬畏。《长白天池》的巧妙留白与山体墨色交相辉映带来极强的视觉冲击,具有浓厚的黑白装饰特点,能使人感受到笔墨情状下对现代性的思考与专注,这恰恰符合现代山水创作的时代性,真正做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统一,体现了其对中国山水精神的精确把握。章法布局上,讲求气势,布置经营,多曲少折,营造节奏。董继宁遵从六法“经营位置”之指要,对笔下山川河流的排布极为讲究,又不为传统的“三远”等构图理论所缚,不似范宽雄强刚劲拒人于千里之外,也不像“四王”,将前人的丘壑“搬前挪后”。不“亦步亦趋”固守传统,而是着重在平面上借墨色塑造空间情境,在创作过程中打破视觉定律,不论笔法及其他,都为视觉服务,在整体中寻求打破重组。还将西方现代艺术特点融入中国画,放弃中国传统绘画常用的立轴和长卷,而是采用长方形、正方形等构图方式,融入西画焦点透视的方法,改变概念化的造型格局,捕捉自然风景生动鲜活的情状面貌,既有东方气韵美,又增添西方光色空间美,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设色上,鲜妍诗意、不拘一格、热烈洒脱、壮阔淋漓。董继宁不拘泥于传统墨色,因心赋色,以加强图像的装饰意味与艺术意蕴。在水墨山水的传统表达语境下加入了艳丽色彩,这既得益于他先学油画后学国画的学养经历,也是他以画面为主、敢于创新的生动体现,将光与色的关系发挥到极致,形成以色入画境的万千气象,保持了画面的纯度与绘画节奏感。

董继宁 《远秋》 中国画

《桃花依旧》敢于积染大片桃红,浓淡有致,干湿得宜,鲜艳壮美又不落俗。《太阳下的盖孜河谷印象》巧用红黄,山体勾擦点染并用,勾线落墨并重,偏重笔线,画面具有很强的装饰性,饶富形式趣味,将光的元素引入画中,使河谷景象光影流转氤氲多姿。在《远秋》中,远山红霞用色高古夺目,满目艳红。张扬浑然之气,尽显传统笔墨功力又随情赋彩、别出一格。

董继宁在山水观照中,将自身心境与祖国美景合二为一,时刻保持艺术家的思考力与生命力。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为山河立传”之心。董继宁在作品中表现的家国气势与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由衷自豪,也为我们提供了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新路径,为世界展开了一幅大美新图卷。

三、董继宁山水画中的思乡情怀

个体无法超然于其所处的文化艺术环境,董继宁的艺术创作是在当下绘画语境与社会环境下的一种存在,其波澜壮阔的艺术风貌,又与时代脉搏、国家日益繁荣的新面貌紧密联系。无怪乎艺术评论家王端廷认为:董继宁的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风格鲜明的当代绘画,其主要体现在画面绚丽的色彩和大量俯视和饱满的构图上。

董继宁用山水画勾连起对家乡、对祖国的记忆与歌颂,创作出家国的时代图景,确立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新图示。他将艺术家的理性思考与感性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行江山万里,展笔墨雄心,尊重自然、超越自然、表达自我,是一位通达中国艺术精神的当代艺术家。他的艺术风貌对整个中国山水画的现代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语出“艺术高峰—2022 中国画坛十二大年度人物”颁奖词:董继宁是享誉当今中国画坛的著名山水画大家,是一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民艺术家和优秀共产党员,是当代山水画艺术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既精微又宏大,充满了艺术美感与勃勃生机,彰显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创作追求和鲜明独特的个人风貌,具有非常人所能及的大胸襟、大气势、大境象、大意蕴,在中国山水画坛树立了全新的学术标杆,独领风骚,引人瞩目。

②引自《中国当代艺术经典名家:董继宁》。

猜你喜欢
笔墨山水画创作
我来打开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笔墨童年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一墙之隔》创作谈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