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了一条古为今用的有效路径

2024-01-03 00:52汪玉奇黎继德罗松
创作评谭 2023年6期
关键词:陶侃丹心历史剧

汪玉奇 黎继德 罗松

大型新编历史赣剧《烛照丹心》是江西省鄱阳县委宣传部、县纪委、县监委、县委组织部联合出品,县文广新旅局组织打造,鄱阳县饶河戏传承保护分中心(鄱阳赣剧团)创排演出的一部新作。该剧以深情的笔触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演绎了赣鄱历史名人陶侃在一代贤母的家教传承下,忠廉勇毅、报国济民的故事,深刻挖掘并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实干兴邦的精神。

该剧首演之日,多位省内外专家前往观看、研讨。现选发研讨会上几位专家的发言。

汪玉奇(江西省社科院原院长):

大型新编历史赣剧《烛照丹心》的诞生,首先源于鄱阳县委、县政府的文化自觉、政治自觉,他们有力保护和推动了饶河戏在鄱阳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顽强地生长。鄱阳县赣剧团今年走过了七十年风雨历程却仍是那么朝气蓬勃,充满了新气象和新的生命力。

新编历史剧在中国当代文化史上是有悲剧的。《海瑞罢官》作为新编历史剧,曾经因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引发十年内乱,其中的历史教训是非常惨痛的。我们今天提起这个话题,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伟大号召,使我们能够更加勇敢、更加理性、更加从容地来看待新编历史剧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资源,用新编历史剧的方式展现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在《烛照丹心》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陶侃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廉洁的襟怀、为民的精神、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世界,与我们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追求是高度契合的。剧作家姜朝皋以极大的政治敏锐性,创作出这部新编历史剧,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有益的学习辅导教材。在这部剧里,我们完全可以汲取到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力量,这是新编历史剧的一个重要意义。

新编历史剧以戏剧形式,表现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文明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关系不是割裂的关系,而是继承的关系、连续的关系、守正创新的关系。

纵观中华道德传承史,戏剧的教化作用是相当积极、相当巨大的。官史民戏,成为源远流长的两条渠道。陶侃的故事,闪耀着中华道德伦理的精髓,传承着中国精神不朽的传统,也折射出中国所有优秀政治家治国理政“民为邦本”的思想精华。所以,这个故事应当入戏,它无疑有助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新编历史剧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有效形式。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艺术家,都是有良知的,都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把自己对时代、对时局的看法写进他的作品之中。这部新编历史剧,饱含着剧作家对党的建设、对匡正当代社会风气的追求与向往,希望陶侃的优秀品德,能够在当代,特别是在当代领导干部的身上得以传承。《烛照丹心》这部戏为我们走出了一条古为今用的有效路径。

再提一点建议,《烛照丹心》主题是从梅花灯在序幕中引出来的。我认为在全剧演绎的过程中,梅花灯不仅作为一个道具,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精神符号、文化符号,可以让它出现的次数更多一点,运用得更巧妙一点。比如在陶侃伏案签批所有公文,准备第二天赴死的时候,特意把母亲送给他的梅花灯点亮,高高悬挂在自己的桌前。在母亲精神与教诲的指引下,“烛照丹心”,照亮了他决然赴死的惊心动魄的夜晚,使道具作为一个精神符号,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黎继德(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

我接触全国剧种不少,看的戏很多,但到饶河戏的发源地看饶河戏演出还是第一次,这在我的看戏经历当中又增加了一个高光时刻。我没想到一个县级剧团有这么雄厚的实力,有这么高水平的展示。

首先是编剧,姜朝皋先生是我很尊敬的在国内享有盛誉的剧作家,对《烛照丹心》我是高度评价的。这部戏不仅是他个人的高水平作品,也是当下新编历史剧中的优秀作品。

我評价一部好戏的标准,简单说就是三点:一新,二深,三独特。姜朝皋老师创作这部剧是站在今天的立场上来观照陶侃这个著名的历史人物。这个戏对人物的开掘,尤其是精神开掘,做出了很突出的贡献。陶侃是鄱阳人,本地题材本地人物,关键还是不得了的一个人物。虽然没办法写全,但是选取他到武冈当县令这一段非常好,与习近平总书记今年6月2号在文化继承发展座谈会上倡导的精神完全契合,符合时代精神。

这个戏的价值不仅仅是写出了这一个人物,还写了老院公、大都督、太守等人物,特别是陶母塑造得非常好,稍弱一点的是他的夫人。

陶母是中国古代母亲形象的代表,她身上所承载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剧中有四场戏表现了陶母,第一是昌江送别赠梅花灯;第二是封鲊责子;第三是给儿子回书;最后还有一个是在陶侃遭受巨大打击时,她在远处深情唱出激励人心的鄱湖渔歌(主题歌),使儿子振作起来。用这几场戏来表现陶母,应该说是相当不错。但我觉得如果能再加强一点更好,因为作为一代贤母,陶母和陶侃的关系是独特的,陶侃是在陶母的精神引领下才成长为名臣宿将的。

大家刚才谈梅花灯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和传承意义,这个戏其实不止一个意象,还有一个意象是玉液泉。玉液泉是代表民心民意的,蕴含着做官要清如水的寓意。这个玉液泉不是一个单纯的精神符号,而是融入故事情节和人物当中去的,推动了整个剧情向前发展,使整个戏的精神提升了。它既是戏剧性的,又是精神层面的,这是很妙的。

这个戏体现了高超的编剧技巧。全剧没有一场戏是多余的,一个序幕七场戏,每一场戏都很饱满。这个戏虽然演了两个半小时,但观众都没走。为什么?戏好看。写剧本、写文章都一样,文有文势,戏有戏势,这个势是很难把握的。从头贯穿到底,这口气不能松、不能懈。

写戏讲究三翻,《烛照丹心》每一场戏都在翻,而且环环相扣,非常流畅。开始赴任,接着治衙、闹阁、惊变、夜别、见督,到最后灯会,每一场都在前一场戏的基点上往前推,往上翻。这个技巧,不是每个戏每个作家都能做到的。

最后一场戏,没想到大都督竟把当年无所作为的酒囊饭袋推出来当陶侃的顶头上司。这个时候陶侃会怎么办?他要么别做官,回故乡鄱阳过自己的小日子不挺好吗?但是陶侃没有回去。这个时候编剧翻到了中国哲学的最高层次“我心光明”。只要我心是光明的,你安排谁跟我在一起无所谓,我有自己的原则和理想,我按照原则和理想来行事;虽然面临的困难可能更大,挫折更多,前途更加险恶,但是我心光明,无私无畏,勇毅前行。这是意蕴很深的一个启示。

提一点小意见:最后一场戏唱段当中的最后一段太短,只用两句“我心光明去黑暗,何惧阴霾罩眼前”。这个地方可以加唱词,要把“我心光明”的信念展开抒发一下,让其成为全剧精神升华的地方。

总体来讲这些演员的表演都很好,我很欣赏。演陶侃的演员形象、表演都不错。陶侃这个人物不是那么好演的,因为这个人物遇到事情多、变化多,而表演讲究把握得恰如其分。舞美都挺好,设计的舞台很简洁,符合这个戏,也满足于戏剧情境。

所以我要给这部戏一个高度的赞扬。感谢鄱阳,感谢鄱阳赣剧团,感谢各位主创。这部戏是你们对这方土地的一份厚礼,也是对鄱阳赣剧团成立七十周年的一份厚礼。

罗松(《中国戏剧》杂志主编):

我说三点。其一编剧姜朝皋老师是全国知名的大家,仍然能够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创作了这么优秀的新编历史剧。其二,这么优秀的剧本给了我们很多人都还不太熟知的一个基层剧团,这就是成名不忘桑梓地,回报家乡情意真。这种情怀特别可贵。其三,我们的鄱阳县剧团确实体现出了大团的风貌,历史悠久,团风优良,剧目演出也是精益求精。我将继续跟踪和关注鄱阳县剧团。如果将来能够在我们的平台上有展现,我是非常期待的。

现在来說剧目。从剧本的角度,我认为他首先选了一个好题材,又讲了一个好故事。他把这个戏讲得非常生动,引人入胜,可以说是一波三折,让人欲罢不能。正反势力相互较量的过程十分精彩,可以说这个戏的舞台呈现也是我们反腐题材历史剧中非常棒的。它应该是我们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部剧,可以打造成为我们这个剧种、剧团的保留剧目。

该剧除了情节上引人入胜,在形式上还运用了一些表现主义的手法,使舞台样式虚实结合,丰富了我们戏曲舞台的表现力,使得内容更加饱满,立意更加高远。

比如陶母这个人物的设置,她其实在剧中作用非常大,体现了我们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环。实际上,她不仅是一个角色,也代表着陶侃的初心和理想。她铸就了陶侃从政理念的源头,而且又在陶侃的成长过程中及时提醒他。每当陶侃遇到挫折的时候,闪回就出现,处置也非常好。

还有老院公这个小角色,给全剧蒙上了一种表现主义色彩和神秘色彩。他那种疯疯癫癫地打扫院子,贯穿始终,影射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尤其是他收藏的血巾,对于主人公陶侃最后能够翻盘起到了非常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这个人物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演员表演非常好,使这个角色非常具有个性魅力。

讲好一个故事,离不开人物形象的鲜明、刻画的传神。这出戏的正面形象可以说是非常真实,不做作;反面形象,生动鲜活,有批判性。人物形象分两个阵营,一个是以陶侃、陶母、陶妻、陶忠,还有李翔乃至老院公为代表的忠义之士,第二个就是以崔玄、石中正、吕岳和王敦为代表的奸邪势力。描写这两个阵营的人物,没有落入人物形象脸谱化的窠臼。

主人公陶侃不仅忠心耿耿,还有勇有谋,善于变通,非常敏锐和智慧。他运用了很多方法来对付奸佞、制服邪恶。而这几个坏人,各有各的坏法。崔玄酗酒谈玄,是晋代政乱时期氏族门阀的缩影;石中正仗着自己的家世压制百姓;大都督王敦喜怒无常、权高霸道的特点跃然纸上。我觉得刻画得最妙的是太守吕岳,他刚出场时的言行举止,给人感觉是一种非常公正的印象;到最后发现,他是在给陶侃设圈套,最阴险毒辣的就是他。

姜老师把这一众人物和官场的尔虞我诈描写得极为生动,从而反映了晋代政治制度和官场内生态。历史上晋代的社会生态是非常特殊的,士族门阀之间串通一气,对于寒门下族层层打压,即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所以对于像陶侃这样出身低微、政治理念还跟他们格格不入的人,自然要受到排挤,这些方面我觉得揭示得也非常到位。

这个戏没有仅仅停留在情节戏上,还充分发挥了我们戏曲的抒情性、写意性和程式化技巧优势。整个七场戏,戏曲场面张弛有度,给予演员充分发挥的空间。前面几场是非常紧张的斗智斗勇,第五场夫妻二人的夜别充分体现了夫妻深情。他们舒缓的唱功起到了调和紧张氛围的作用。随之而来的第六场,又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攸关的斗智斗勇。最后一场是非常喜庆的闹花灯,但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团圆,实际上是又陷入了一个更深层的悲剧,意味深长地画了一个句号,让人去想象。这就让我感受到,一方面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是离不开这些忠臣良将,但是另一方面反腐和奋斗的道路是非常艰巨和复杂的,任重而道远。

我感觉到因为描写整个大政治背景,戏里的政治力量不均衡,正面力量有些孤独。实际上陶侃这个人物一生中帮助他的人也有不少,剧里也提到了刘刺史,但都一笔带过。我认为剧中对背后支持他的力量也能够展现一下,这样就不至于让我们感觉到陶侃是在孤身战斗。

在二度创作上,我觉得达到了一个基准,但还有一定提升空间。一个是要加快场与场之间的衔接节奏,最后谢幕也比较拖沓,舞台调度方面显得太正。还有表演处理,该强调、渲染的地方,还要想办法升华上去,让这个戏更富有感染力。

女性角色中,陶母是非常不错的。对于夫人,我觉得她实际上也是陶母的一种延续。若能给她赋予一点现代感会更好,比如说,她在拒收崔玄贿赂的时候,为她写几句特别精彩的唱词,观众可能会留下更深的印象。还有第五场夜别的时候,除了对丈夫的深情之外,她对国家、对个人,她有什么思考?是否也能融进去一点,让这个女性更加立体、更加生动?

像剧名《烛照丹心》一样,这个戏的曙光已经在前面了。经过加工打磨,它一定能够走出我们鄱阳湖,走向全国,攀登高峰。

猜你喜欢
陶侃丹心历史剧
陶侃惜谷
革命历史剧的“共同体美学”建构路径——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
元代中后期历史剧家国观念的复归与重构
节俭的陶侃
丹心
元中期历史剧对社会稳态的皈依与维护
中国,向幸福出发
陶侃运砖头
丹心倚云向天涯
三月三的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