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种台湾特有吉丁虫(鞘翅目:吉丁虫科)在福建的新分布

2024-01-03 08:04苏荣翔廖智宇蔡守平郑士超何学友宋海天
武夷科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鞘翅前胸海天

苏荣翔, 廖智宇, 蔡守平, 郑士超, 林 浩, 林 欣, 何学友, 宋海天∗

(1.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福建 福州 350012; 2.武夷山科研监测中心, 福建 武夷山 354300; 3.福州市晋安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福建 福州 350011;4.厦门湖里城颐公园管理有限公司, 福建 厦门 361000)

吉丁虫科(Buprestidae)隶属鞘翅目(Coleoptera)吉丁总科(Buprestoidea),许多种类体表具有丰富的色彩及金属光泽,一些种类也是重要的农林业害虫,开展吉丁虫的分类研究,有助于指导吉丁虫的防治(宋海天等,2012)。 根据«中国吉丁虫图鉴»,截至2020 年底,我国已记录吉丁虫927 种(彭忠亮,2021)。 福建省较为明确的吉丁虫种类为22 属117 种(宋海天,2020),而台湾则记录了200 多种(Onget al,2019,2023),其中许多为特有种。 福建和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曾经相连,许多台湾的特有种在福建可能亦有分布。 因此,研究福建和台湾之间吉丁虫的生物多样性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整理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馆藏及项目团队采集于福建省的吉丁虫标本,查找资料进行物种鉴定,确认是否有台湾吉丁虫特有种在福建分布。

使用基恩士KEYENCE 数码显微系统VHX-5000,配合20~200 倍微距镜头拍摄相关标本照片,少数带霉菌或有污渍影响检视的标本,拍照前使用软毛刷蘸取无水乙醇,在奥林巴斯体视镜下轻柔刷洗清洁后再拍摄图片。 生态照使用佳能5D4 配合百微镜头拍摄。

2 结果

通过鉴定,整理出3 种福建新分布的台湾特有分布的吉丁虫。

2.1 黄斑花颈吉丁沃氏亚种Acmaeodera (Cobosiella) luzonica volkovitshi Hołyński, 1993

体长7~12 mm,体色整体古铜绿偏黑略带微弱金属光泽(图1)。 头短,具密集分布的刻点,额部较宽,具白色短毛。 前胸背板前缘中部圆弧形前凸明显,显著超过前胸背板侧缘前端;侧缘整体圆弧状,前端明显向内收窄,中部最宽,后部略微收窄;后缘中部几乎平直,两侧略微向鞘翅伸。 前胸背板中前部隆起,中后部略微内缩,密布刻点及白色短毛,中心向外侧分布呈明显趋势。 小盾片不可见。 鞘翅狭长,具纵向不规则刻点,双侧翅肩前凸,边缘中前部略微弧状内凹。 翅端较窄且圆弧状闭合,顶齿及缘齿小而尖锐且不明显,鞘面上分布细小白色短毛。鞘翅具黄色斑,自外缘基部向翅尖2/3 处为条状分布,末端向翅表延伸,且上下扩散。 腹面铜黑色,有不规则刻点,分布明显白色绒毛。 各足铜黑色,前足胫节前端外侧有片状膨大。

图1 黄斑花颈吉丁沃氏亚种Figure 1 Acmaeodera (Cobosiella) luzonica volkovitshi Hołyński

检视标本:1♂1♀,福建省泉州市清源山,2005 年7 月20 日,宋海天采于黄荆花;1 头,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园林植物园,海拔100 m,2022 年6 月30 日,郑昱辰采于树皮下;1♂1♀,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东坪山,2023 年6 月20 日,林欣采于黄荆花;1♂1♀,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龙虎山路望海宾馆,2023 年7 月5 日,齐志浩采于黄荆叶片。

寄主:黄荆、蔓荆(Onget al,2019)。

分布:福建(泉州、厦门),台湾。

附注:福建省新记录种。 成虫可取食叶片和花蜜。

2.2 黑泽潜吉丁Trachys kurosawai Bellamy, 2003

体长4~5 mm,整体黑色,特定角度下有兰绿色金属光泽(图2)。 整体体型呈宽而扁的椭圆形。 头短且宽,额部内凹且中部最为明显,并分布不规则白色与深棕色刚毛。 复眼前端高于额部。 触角11 节。 前胸背板短而宽,前缘弧形内凹,中叶几乎不可见。 两侧侧缘前端收窄明显,中部微收,基部最宽。 后缘显著三弧状,中叶后凸明显。 前胸背板表面交错分布白色与深棕色绒毛,局部光亮不被毛,并密布鳞片状刻点。 小盾片三角形,微小。 鞘翅较宽,翅肩和翅中部稍突,二者之间收窄,后半部逐渐向翅顶收窄。 翅顶圆弧状向翅缝闭合,鞘翅尾端分布有尖锐细小的缘刺。 鞘翅表面光亮无脊,有稀疏细小的圆状刻痕,且具白色与深棕色的绒毛斑纹和深棕色毛簇。 每个鞘翅在翅基靠内与翅尾靠外侧各有一处明显的深棕色毛簇,在鞘翅中部与后1/3 处共横向分布有3 条渐小的双曲状毛斑,翅肩与翅顶处具较小白色毛斑。 前胸腹板及腹板亮黑色,具鳞片状刻痕及少量微小绒毛。

图2 黑泽潜吉丁Figure 2 Trachys kurosawai Bellamy

检视标本:1♀,福建省武夷山市桐木村一里坪,2012 年8 月2 日,宋海天采;1♀,福建省武夷山市黄岗山步道,2023 年8 月30 日,廖智宇采于东方古柯叶片。

寄主:壳斗科(Onget al,2019)。

分布:福建(武夷山),台湾。

附注:福建省新记录种。 采集的标本虽停息在东方古柯上,但测试不取食,应不为实际寄主。

2.3 黑体白点窄吉丁(巴克斯窄吉丁)Agrilus bacchus Kerremans, 1913

体长6~8mm,体黑色特定光线与角度下呈现淡蓝色光泽(图3)。 触角11 节。 头顶中部纵向浅凹,额部前突略超双侧复眼前端,与复眼交接处有略长的白色绒毛,表面具有鳞片状刻痕与少许微小白色短毛。 前胸背板长宽比接近,前缘中叶弧形前突,超越双侧侧缘前端。 侧缘较为平直前端弧形收缩,双侧基角小于90 度,顶端尖。 后缘两侧内凹明显,中叶后凸略微弧状内凹。 前胸背板表面整体分布鳞片状刻痕,有细小白色短毛分布,靠近基部与两侧较为浓密。背板靠近前缘处隆凸明显,靠近基部正中有一明显内凹,肩前脊突起明显,自靠近基角处双弧状向边缘脊延申,且不贴近边缘脊,自边缘脊中部相交愈合,边缘下脊与边缘脊在边缘脊近基部相交愈合。 小盾片明显,上部具较长的横脊下部三角形,表面不光滑有不规则刻痕。 鞘翅狭长,翅肩圆弧不尖锐,鞘翅前1/3 处弧形收窄,后1/3 处最宽向后渐收窄至翅顶。 翅顶圆弧状,翅缝分离。 翅顶具细小尖锐的顶齿及缘齿。 鞘翅表面均匀密布刻纹,翅肩部有白色绒毛分布并沿翅缝向下延申至翅缝1/3 处,每鞘翅另具3 处白色毛斑,分布于鞘面1/3,2/3 及翅顶处。腹面黑褐色有金属绿色光泽,表面密布鳞片状刻痕,且有白色绒毛分布。 腹部第一节两侧突出于鞘翅,表面亦分布有白色毛斑。 前胸腹板两侧,后胸腹板两侧与后胸基节上布有致密的白色毛斑和蜡粉。

图3 黑体白点窄吉丁(巴克斯窄吉丁)Figure 3 Agrilus bacchus Kerremans

检视标本:4♂4♀,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2021 年5 月9 日—13 日,宋海天、齐志浩采于无患子叶片;6♂6♀,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学院,2023 年5 月7 日—11 日,廖智宇、邱嘉林采于无患子叶片;1♂1♀,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学院,2023 年6 月1 日,宋海天、邱嘉林、赖士淦、孟桂森、周鑫龙采。

寄主:无患子。

分布:福建(武夷山、福州),台湾。

附注:福建省新记录种。 成虫取食无患子叶片。

3 讨论

本文中福建省新记录的3 种吉丁虫在之前皆为台湾特有种。 台湾的地理、地形与气候的特殊性,孕育了许多特有物种,不仅仅体现在昆虫中,同时在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节肢类、鱼类以及植物等类群中也有许多特有物种(邵广昭等,2008)。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福建和台湾的吉丁虫新物种被陆续发现(Curlettiet al,2022a,2022b,2023;Liaoet al,2023;Peng,2021a,2021b,2022)。 此次记录从物种的角度侧面印证了台湾地区与大陆的地缘性关系。 期待未来在福建以及大陆其他地区,能发现更多与台湾共有的物种。

致谢: 感谢周青博士提供厦门黄斑花颈吉丁沃氏亚种分布的信息;感谢中国农业大学郑昱辰、福建农林大学齐志浩提供采集标本;感谢武夷学院邱嘉林、赖士淦、孟桂森、周鑫龙协助调查;感谢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资源本底调查项目、南方山地用材林培育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森林培育与林产品加工利用重点实验室资助。

猜你喜欢
鞘翅前胸海天
独角仙生物学特性、鞘翅微观结构及在仿生领域的应用
天津津海天源电力
受瓢虫『自我扶正』启发 科学家研制可『鲤鱼打挺』的微型飞行器
受瓢虫“自我扶正”启发,科学家研制可“鲤鱼打挺”的微型飞行器
那一抹海天之蓝
猕猴桃小熊
会叩头的虫
激战长空之海天争霸
依稀海天云气
梳胸理气防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