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卿山下绿树映红墙

2024-01-03 01:40王永强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3年12期
关键词:元勋两弹邓稼先

连续两次核武器实弹爆炸成功,让中国彻底摆脱了国外的核威慑阴影。尽管全世界的报纸都在用大量篇幅报道这震撼人心的成果,但没有人知道究竟是谁创造了奇迹。他们是谁?他们在哪里?他们如何在技术封锁下找到正确的路?

正当国外情报人员用卫星在中国西北一寸寸“翻找”时,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设计与制造者们已经在按部就班地准备转移事宜。他们完成了核弹的早期研究设计和实验,接下来的工作重心是将其武器化定型,并且研制新一代核武器。

1969年,这群功勋卓著的无名英雄离开奋斗了十多年的青海金银滩草原,内迁到长卿山南麓,即今天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旧址,也叫两弹城。相比高原的极端气候和过于艰苦的环境,这里显然更适宜他们开展后续工作。

当我走进两弹城时,发现许多建筑还完整地呈现出半个世纪前的样子。保留下来的宿舍是由红砖青瓦构成的多座小院,每座小院住两位专家。居所的布局全都一样,入门先是一间警卫室,往里走是一间办公室、一间厨房、一个卫生间,最里面是卧室。每个房间都显得狭小而局促。卧室里只有一张单人床,有的甚至只是一张行军床,简单得不能再简单。靠窗的地方摆着宽大的书柜与办公桌,上面堆满了书籍、资料和办公用品。说是卧室,不过是又一间办公室罢了。

在王淦昌居住过的房间的墙壁上,还留着他写的几幅字,其中最显眼的地方写着:“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两弹一星”元勋几乎都曾遇到过这个问题。他们青年时期在国外进行过前沿物理学的深造和研究,在那里可以接触到最好的导师、最先进的理论、最强大的计算机,会有在大多数人看来更好的前途。但是,他们毅然放弃了这一切,顶着巨大的阻力回到祖国,扎根在家人都不知道的地方,为一项伟大的事业奉献毕生热血。当他们的导师或者朋友试图以“科学无国界,留在这里可以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作为理由劝他们留下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始终是“祖国需要我”。

宿舍区的另一头是邓稼先旧居,门口的字是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女士题的。

许鹿希记得1958年的那一天,邓稼先突然告诉她,自己工作上有调动。她问他调到哪儿去,他回答“不能说”。她问他调去做什么工作,他还是回答“不能说”。无奈之下,许鹿希只好让邓稼先留一个地址,将来通信用,结果他说通信也不行。一切,都是保密的!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许鹿希会把一些亲友写给邓稼先的信通过组织转交给他,但并不是每一封信都会得到回复。久而久之,亲友们与邓稼先的联络就中断了。邓稼先似乎也不属于许鹿希。他们结婚33年,朝夕相处的日子只有6年。其余时间,许鹿希除了思念就是每日惴惴不安的担心。

1985年,邓稼先的身体接近崩溃,他才不得不停下了手中的工作,回北京接受治疗。有一天,他拉着许鹿希的手,用微弱却坚定的声音说:“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

次年6月,题为《“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专题文章见报,揭开了当初邓稼先对妻子许鹿希保守的秘密。那一天,失去邓稼先消息多年的朋友们纷纷给许鹿希打去电话,问题出奇的一致:“邓稼先,还活着吗?”他们一面震惊于邓稼先竟悄无声息地完成了这样的丰功伟绩,一面又很清楚,他的身体可能出了状况。结果,仅仅一个多月后,邓稼先便与世长辞。

在两弹城,再读邓稼先的故事,似乎多了激荡和澎湃。许许多多像他一樣的元勋,已走进大众视野。而更多的,是默默奉献、默默发光的人。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或许两弹城也不知道。但这里的砖瓦,记住了他们走过的路。

我在院部办公楼旧址内找到了曾经的院长办公室,与其他研究员的办公室并无区别,除了常用的资料和工具之外,笔筒内还有14支用坏的钢笔。一阵清风透过窗户吹进来,吹动半个世纪前的报纸。我仿佛透过岁月的帷幕,看到那时的他们在演算纸上奋笔疾书,看到他们穿越长长的走廊去阅览室翻查资料,看到他们在会议室内与同事激烈探讨,看到他们在深夜冥思苦想……

我顺着他们曾经的目光看向窗外,那时种下的小苗早已长成参天大树。

故乡人|王永强

笔名封尘,出生于四川省威远县,双鱼座男生;文风不定,喜欢我手写我心的真实,时而唯美青春,时而愤世嫉俗;《中学生百科》特约作者,在《萌芽》《格言》等杂志发表作品,曾获第十二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

猜你喜欢
元勋两弹邓稼先
艰苦奋斗的邓稼先
走近元勋周光召
101岁元勋王希季,造火箭的人
探访“铁甲元勋”许光达故居
邓稼先 献身国防 铸就辉煌
邓稼先 此身许国 再难许卿
“两弹元勋”邓稼先 深藏功与名,汗洒戈壁滩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周恩来与“两弹”的情怀(上)
周恩来与“两弹“的情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