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融入“面料再造设计”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4-01-05 12:42
纺织报告 2023年11期
关键词:技法面料传统

张 颖

(苏州大学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课程思政的核心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传统艺术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不同地区和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并逐渐形成具有不同地域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党中央一直积极推进、不断细化部署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具体方案,推动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后,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从战略和全局上作出规划和设计;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基于此,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相融合,在“面料再造设计”课程中融入非遗手工技艺,丰富传统以编织、印染、刺绣、抽褶为主要手段的面料再造设计方法,深入挖掘全国各地手工技艺历史,是推动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3]。此外,在教育部启动的“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坚持以文化为引领、技术为支撑,不断加强文化艺术与技术手段的融合,让学生主动挖掘“中国美”[4],在设计作品中注入非遗文化,丰富作品的人文情怀,让作品更具时代性和感染力。

高校应在新工科建设中协同推进大学生思政建设,构建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利用课堂发挥课程文化育人功能的有效路径。本研究将结合“面料再造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提出进一步改革创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旨在提升面料改造装饰性和艺术价值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增加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展现中华民族精神。

1 “面料再造设计”课程改革概况

1.1 课程基本情况

“面料再造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再造主要指利用加法设计、减法设计、立体设计和缝饰设计等方法对面料进行二次工艺处理,改变原始面料的形态或质感,使其从外观、纹理、色彩、触感等多方面改变,形成新样式,塑造颇具装饰感和艺术性的肌理效果[5]。传统的再造设计方法主要包括编织、印染、刺绣和综合技法应用4个部分,其中,编织是指利用不同纤维或面料制成的线,通过经纬方向的编织工艺形成丰富的图案变化;印染是指印花和染色两部分,包括数码印花、丝网印花、热转移印花以及扎染、蜡染等技法;刺绣是指利用绣线、珠片、羽毛、花边等材料在面料上进行加法设计;综合技法则是运用两种以上工艺技法,以抽象、夸张和变形等艺术表现方式对面料进行再创作,使之产生新的艺术效果。课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更强调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巩固基础技法并培养创新思维。

1.2 课程思政背景下“面料再造设计”课程改革思路

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将其生动有效地融入教学中[6]。教师要充分利用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濡染完成对学生情感的陶冶、心灵的洗涤与精神的建构,在课程中用文化唤醒知识背后的人文情怀与精神要义,赓续中华民族精神[7]。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轻工业、手工艺为主,这些传统技艺承载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编织、刺绣、扎染、蜡染等技艺,在满足民众实用性需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物品的装饰性和观赏性,而面料再造设计也是利用增添或破坏的手法对面料进行二次创作,根据灵感主题突出面料的肌理感、装饰感和艺术感。“面料再造设计”课程是一门以实践教学为主的专业课程,将传统非遗技艺融入课程教学是对基础实践课程的理论拔高,用理论方法指导实践教学。

2 “面料再造设计”课程改革措施

2.1 教学要素设计

2.1.1 课程理论更新:非遗文化与专业技术的结合

将传统非遗文化和工艺融入课程教学理论体系是丰富教学思政内容的重要方式,例如可以将传统竹编工艺、扎染工艺、蜡染工艺以及刺绣工艺有机结合到单一的编织、印染、刺绣技法中,在“润物细无声”的技能学习中融入思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编织技法在“面料再造设计”课程中是指将条状或者块状材料按经纬向相交的方式进行编结,呈现交错、连续、对比的视觉效果。这一技法与传统竹编工艺在结构上具有相似的构成原理[8]。传统竹编主要利用竹片、竹篾或竹丝等,以横向为纬篾、纵向为经篾,借助纬篾和经篾的挑或压的交织完成编织[9],将其借鉴到面料再造的编织课堂中,可利用纱线、布条等纺织材料取代竹片、竹篾等传统材料,形成稳固、美观且极具装饰效果的艺术作品。将传统非遗工艺融入“面料再造设计”教学中,可以改变以往艺术院校教育中存在的“重技艺传授、轻思想引领”倾向。“面料再造设计”课程将历史技艺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将传统工艺与创新技法相结合,将民族文化与流行元素相结合,让学生既可以借鉴传统技法和工艺,又可以通过实践挖掘这些技法的文化内涵。

2.1.2 教学方法更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工程,要立足知行合一,让思政课程向专业实践课程延伸。“面料再造设计”是一门侧重实践教学的专业课程,因此可以发挥这一优势,改变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理念“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设计“重教案、轻学生”、教学组织“重主导、轻主体”、教学形式“重参观、轻参与”的现状[10],在“面料再造设计”课程中,教师应从理论教学到动手实践,通过专题讲座、技艺传习等活动,让教学育人更接地气,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地域文化和非遗技艺,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寻找答案,从而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知识、能力、实践的综合素质,做到“情”“境”统一、“理”“境”结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学习掌握专业技能,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11]。

此外,新工科建设强调实践能力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12]。在以往的教学中,工程教学常常与现实脱节,缺乏实践,如果只侧重教学理念的革新,势必会阻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面料再造设计”课程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实践中一边巩固专业知识、一边培养创新能力。课程以互动教学的实践操作方式为主,与单边输出的讲授教学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将传统非遗文化融入教学实践中,即将工匠精神、传统文化与设计实践相结合,可以提高设计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让学生更好地体验非遗手工技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传播中华文化[13]。

2.1.3 教学目标更新:创意人才培养“五力”模型

创意人才的培养符合新工科的建设目标,也是国家创新机制建设、创意产业发展及创意人才储备的核心[14]。以此为目的进行课程教学培养目标的更新,提出复合型人才培养“五力”模型架构,分别是学习力、洞察力、表现力、创造力和自我驱动力,这5种能力相互关联且相互影响。

学习力是指学生能快速全面地学习必要知识,并且能时时更新,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以外跨领域的知识掌握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洞察力是指能敏锐察觉事物之间的联系,挖掘民族文化与流行趋势、流行元素之间的联系,并将其有机结合;表现力是指将好的创意和想法通过所学技法进行恰当的设计表达,让传统非遗技艺释放新生命;创造力是指运用个性化的设计语言将传统元素或者传统技法进行解构和重塑,以新面貌再次焕发独具特色的艺术风采;自我驱动力是指学生自主对非遗文化、民族传统进行挖掘和剖析的内驱力,是保持创新与活力的核心。

2.1.4 教学模式更新:深化“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学赛结合”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学赛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深化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了大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汲取理论与实践知识,掌握市场动向,与时俱进,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资源。近几年,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非遗文化,各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及专业院校都在积极组织不同类型的非遗文化服饰设计大赛,将大赛引入教学课堂,鼓励学生结合课程涉及的内容积极参加专业大赛,并从非遗文化挖掘和传统工艺的创新应用角度对学生参赛作品进行辅导,为学生理清设计思路、制定设计方案,引导学生全方位提升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学术品德、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培育。

2.2 教学流程设计

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面料再造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考试考核等各个方面,贯穿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有机融入价值塑造要素,实现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缝融合,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专业课讲出思政味、思政课讲出专业情”的目标,引领学生挖掘教学中的文化价值,担任好文化引领者角色[15]。

下文以“非遗竹编工艺与编织技法相结合”这一章节内容为例,将教学流程规划为5个部分,分别是项目启动、设计调研、设计实践、创意设计、总结汇报,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流程设计

2.2.1 项目启动

“面料再造设计”课程以项目牵引式为主,编织、印染、刺绣被分成不同的项目模块,每个模块独立进行。项目从面料再造设计的传统技法入手,首先阐明该技法的基础理论知识,其次延伸至与该技法原理相似的非遗传统技术,利用课件和多媒体资源进行启发式理论教学,最后发放项目任务,并对学生进行分组,小组作业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合作、协同能力,让组员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2.2.2 设计调研

设计调研是进行创意设计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可通过一手调研(如田野法、观察法、访谈法)和二手调研(如查阅书籍和文献、利用互联网收集信息)深入了解不同非遗文化所在地的地域特色,并通过走访、电话或邮件的形式对非遗传承人进行采访,总结非遗传承的现状以及发展瓶颈,通过全面了解非遗技艺、非遗传承人、发展限制等信息,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工艺和纹样并为后续的设计实践奠定基础。

2.2.3 设计实践

设计实践是实现创意设计的核心环节,也是体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关键。设计实践从经典纹样的提取工作开始,利用较易获得的材料进行1∶1纹样复原,完成基础纹样复原后总结纹样编织规律。随后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改变编织的结构或颜色,对其进行创新改造,并且可以利用多种纤维材料进行综合练习。

2.2.4 创意设计

“面料再造设计”课程涉及时尚产品设计,包括服装、配饰和鞋包。在创意设计过程中,学生首先学习服装设计的基本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如廓型和材料、材料和色彩之间的关系,其次结合时尚流行趋势,分析该工艺在不同设计师或品牌中的应用现状和表现手法,最后学生通过手绘、拼贴及电脑合成等方式绘制设计草图,表达创意理念和设计思路。

2.2.5 总结汇报

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口头汇报,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在教学实践部分完成后,学生需要递交调研报告、设计报告(包括设计灵感、工艺小样、设计草图)作为项目材料,并每组选派一位同学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汇报,其他组的成员听取报告,并相互交流、互学互鉴,共同学习。

3 结语

深化思政教育与服装设计类课程融合的教学改革,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情怀,使教育回归“立德树人”之本。“面料再造设计”课程以专业技能为基础、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让传统非遗文化“润物于无声”地融入课程教学的始终,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既丰富了服装创意设计的表现形式,也增加了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为其他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可参考的改革思路。

猜你喜欢
技法面料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女装流行面料
热销面料及辅料
老传统当传承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女装流行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