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篇特征分析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探究

2024-01-05 11:43李璐
校园英语·下旬 2023年5期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摘 要:本文以译林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5 Reading部分的教学为例,探究如何基于语篇特征分析设计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从语篇主题、语篇内容、文体特征、语言形式四方面分析、挖掘文本,设定多维度的教学目标,设计了理解类、实践类、创新类学习活动,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篇特征分析;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作者简介:李璐,苏州市吴中区长桥中学。

语篇是英语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提高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是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教师要以语篇研读为逻辑起点开展有效教学设计。学生只有熟练掌握不同语篇的特定结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式,才能在面对不同语篇时游刃有余,加深对语篇意义的理解,同时学生可使用不同类型的语篇进行有效的表达和交流。

记叙文是初中英语教材中常见的语篇类型,包含故事、简版小说、人物传记、童话等,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本文以笔者执教的译林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5 Reading部分的教学为例,阐述如何以语篇分析为视角,依据记叙文文体特征,合理设计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的英语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下面笔者将根据语篇研读的四个维度,即语篇主题、语篇内容、语篇文体特征、语篇语言展开论述。

一、语篇主题研读

语篇主题指作者通过语篇内容表达出来的基本思想,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旨内容,与单元主题有密切联系,译林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5 Reading部分的“Music without boundaries”这篇文章主题语境是“人与社会”,属“文学、艺术与体育”主体群,话题是“音乐”。本文介绍了著名音乐家谭盾,简述了他的生平和主要作品,陈述了他在音乐方面的伟大成就。

1.笔者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标题“Music without boundaries”和配图,由配图中的人物(手中举着奥斯卡奖杯)猜测这篇文章介绍了一个人,而且这个人获得过奥斯卡奖(成就)。对标题的分析中,笔者首先解释生词boundary的含义为“a real or imagined line that marks the edge or limit of something.”。针对标题,笔者提出问题“What boundaries does Tan Dun's music cross? ”,引导学生进一步猜测文章内容。

【設计意图】读前预测能力是学生进行英语阅读理解时应具备的一种能力,它能将被动的信息接收变成主动的预测验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率。读前预测最重要的依据就是文章的配图和标题,所以笔者引导学生对这两部分进行了分析和预判。

2.分析完配图和标题,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大致了解,接下来就要初次探究文章主题,也就是运用skimming这一阅读策略。在学生初次阅读文本之前,从语篇文体特征角度出发,笔者提问:

Q:What type of the text is it?

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判断课文为记叙文(人物传记),笔者接着提出了以下wh-questions引导学生对主题进行思考:

Q1: Who is the article about?

Q2: What is he?

Q3: Why is he famous?

学生在快速默读文章后,得出这些问题的答案“Tan Dun, a world-famous composer, his music crosses different boundaries and wins an Oscar. ”。最后将问题隐掉,留下以上这些问题答案,让学生概括“What is the article about?”。从而得出课文的主线为“How does Tan Dun, a world-famous composer, make music without boundaries? ”。

【设计意图】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语篇结构、文本特征和语言表达方式,所以在学生细读文章之前,判断文体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而关于文章主题的问题,学生可以从文章的首尾段中找到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渗透阅读技巧,让学生明白怎样快速把握文章的大意。

二、语篇内容研读

语篇内容即整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分为几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1.为了帮助学生梳理这篇文章的宏观结构,笔者在细读环节设计了以下问题“Can you divide the passage into several parts and find ou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

【设计意图】学生在处理语篇时将段落分层有助于梳理文章结构,尤其是对较长的文章,如果把文章的主线比喻为“论点”,那么每一层的大意就是“论据”,是为主线服务的。以这篇文章为例,它层层递进地讲述了谭盾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著名作曲家,创作出无界限的音乐的。

2.人物传记类文章在介绍人物生平事迹时多按时间顺序讲述。在这篇文章的内容研读过程中,笔者安排了如下任务:绘制谭盾的成长时间轴。绘制之前,笔者先让学生运用scanning的技巧迅速找到文中提及谭盾创作的哪些著名音乐作品,以及每部作品的创作时间(补充电影《卧虎藏龙》音乐获得奥斯卡奖在2001年,水乐则于2007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首次呈现)。

在绘制成长轨迹图的时间轴时,让学生时刻谨记本文的主线“How does Tan Dun, a world-famous composer, make music without boundaries? ”,提炼每个时间段的关键词来回答这个问题,比如childhood这一阶段的关键词应是interest and creativity。通过对这些关键词的提炼进一步升华文章主题“interest+creativity+hard work=success.”,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设计意图】时间轴是帮助学生理解以时间顺序组织的记叙文的有效工具。在主线问题的指引下,每个时间段的事件描写都在回答主线问题,这样在绘制完整个文章的时间轴后,主线问题的答案就非常清晰了。

3.绘制完成长时间轴以后,再次回到导入环节提到的问题“What boundaries does Tan Dun's music cross? ”,笔者采用可视化工具气泡图来清晰呈现:

【设计意图】本气泡图用了三种不同的颜色,是轴对称图形,提示学生相同颜色的两个方框内应填入相对的两个概念,可以从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得出,以此提醒学生文章的最后一段往往是对全文的总结和升华,与文章标题相呼应。记叙文常考题型——对文章标题或者文章大意的概括都可以从最后一段找到线索。

三、语篇文体特征研读

这篇文章为记叙文中的人物传记,除了基本的记叙文特点,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文体特点:真实性和文学性。真实性是人物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所写的是历史或者现实生活中的人,有真实姓名、事迹,所以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人物传记又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记录,有一定的文学性。作者通过描写,除了要介绍某个人,还要传达作者对这个人的态度或者看法,这就需要文学创作的技巧。

1.人物传记的人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自传)或者第三人称(他传),这篇文章是他传,所以采用的是第三人称,以“he”或者“Tan Dun”作为主语,但文章中有两处采用了直接引语,分别在第四段和第六段,引导学生思考“Why does the writer use direct speech here? How about using the writer's own words to express? ”。

【设计意图】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转换是记叙文常用的写作手段,至于分别应在什么情境中使用则需要引导学生思考的。以“My music is to dream without boundaries.”为例,这句话表达了谭盾对音乐的梦想及态度,是全文的中心句,采用直接引语比间接引语更具有说服力,帮助学生理解他为什么要创作这样的音乐作品。

2.除了人称,时态也是语篇中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时态的转换往往暗含着作者的写作目的。为了使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笔者提出了以下问题“How many kinds of tenses can you find in the passage? ”,学生通过画出时态关键词,发现文章中一共使用了三种时态: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转换时态来表述。以文章第五段第一句“Tan has helped build a bridg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为例,这句话采用现在完成时,因为作者想描述的是谭盾为音乐事业作出了哪些贡献,这个贡献是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有的,所以现在完成时能更好地体现作者对谭盾音乐作品的高度评价。

【设计意图】英语的时态有很多种,学生在写记叙文时经常出现时态的错乱,究其原因还是不知道如何通过时态的转换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语篇时态的分析则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时态带来的不同效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四、语篇语言研读

记叙文的语言或精练或生动,各有特色,兼具各种修辞手法,教师可引导学生read the lines和read between lines来读出语篇蕴含的感情和深层含义。用词的准确性是衡量高水平英语文章的重要标准,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后需仔细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一篇好的文章,单词与单词、句子与句子之间是存在逻辑联系的,这其中少不了连词的帮忙。因此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找出文章中三个“因为……所以”的句子,分别是:

He loves the sounds of the rushing water and the blowing wind because, to him, the best music comes from nature.

Since he had no musical instruments then, he made music with common objects like stones and paper.

As he likes the sounds of nature, Tan uses them a lot in his music.

三个句子中表达原因的连词分别是because、since和as,引导学生比较这三个原因状语从句在情感态度上的区别。学生不难发现,because比另两个词语气上更加强烈。通过实例向学生阐明了这三个连词的用法,也给学生提供了词汇多样化的范本。

【设计意图】处理语篇语言文字时,大部分教师侧重于单词或者短语的中文释义,而在英语学习中,仅仅通过中英文的对应,学生是无法体会英语语言文字特点的,学生在写作时不知道用不同的单词表达同一中文意思。在语境中去理解单词的含义是学生的必备阅读技能,也是帮助学生建立英语思维的重要手段。

学生阅读记叙文最大的障碍就是生词,记叙文中人名、地名、心理描写、景物描写都会有生词,所以学生总会有似懂非懂的感觉,要准确猜测记叙文中某个生词的含义,学生要多加练习。以“Since he had no musical instruments then, he made music with common objects like stones and paper.”这句話中的common一词为例,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情境推断、理解该词含义:

Q1: What does the word “common” mean here?

Q2: How do you know?

学生根据后面的stones and paper可以推断出谭盾采用的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从而推断出“常见的”这一释义;而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关注英语中解释说明的常用手段,比如like、such as、in other words等。此外,这个词还表达了作者对谭盾音乐创作能力的肯定,即使没有像样的乐器,也可以就地取材,用最common的工具创作出uncommon的音乐。

【设计意图】猜词题是学生错误率最高的阅读理解题型,究其原因还是学生未掌握猜词题的解题技巧,不知道作者在哪里有解释,以什么样的方式给出解释,所以笔者通过实例向学生解释如何解决猜测生词的问题。

语篇研读是教学的起点,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语篇的特点,才能深度挖掘语篇的内涵,从而有效指导学生阅读语篇,提高学生的阅读准确性,也给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写作提供了思路,有效地将英语核心素养培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程晓堂.改什么?如何教?怎样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2.

[3]姜玲霞.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初中英语阅读语篇解读[J].校园英语,2021(46):112-113.

猜你喜欢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以读促写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如何让初中英语教学更有效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初中英语教学“四部曲”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