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创业者生成的影响机理研究

2024-01-06 02:57罗国锋张佳磊吉海荣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23年6期
关键词:组态创业者案例

罗国锋,张佳磊,吉海荣

(1.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沈阳 110169;2.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管理学院,秦皇岛 066004)

0 研究背景

创新创业对于就业、社会财富创造的作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中国政府也在试图通过刺激创新创业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日均新创企业达到了2.2万户,日均净增新创企业1.2万户,极大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然而,2019年全球创业观察(GEM)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早期创业活动指数(TEA)为8.7%,创业活跃度不是很高,远低于美国(17.4%)和印度(15%)。因此,进一步提升社会创业活跃度,是促进中国创新创业再升级的关键所在,也是创业研究面临的重要问题。

国内外创业研究经历了从“谁是创业者”到“创业者做了什么”的过程,又转变为“为什么有人会选择成为创业者”,对创业者、创业行为、创业认知的研究构成了过去创业研究转型的基本脉络[1]。自20世纪90年代Gartner等呼吁创业研究应该重视新企业生成的研究以来,多个领域的学者也纷纷基于组织行为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理论,试图识别新企业生成的关键维度[2]。然而,一些已有文献注重的往往是新企业创建这一表象,一些投机套利者所创建的企业并不能真正推动创业活跃度的提升,这也是新企业生成数量与社会创业活跃度存在反差的原因。基于此,在新企业生成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创业者生成的研究,以探讨“怎样有效促使人们转化为创业者”这一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社会创业活跃度。

创业者生成是为了打开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之间的“黑箱”,探索潜在创业者转化为创业者的过程。已有研究表明创业意愿可以成功预测创业行为,相比于其他因素,意愿是行为的强预测变量[3]。个人进行某种行为的意愿越强,则实施这种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4],因此意愿是行为的前提条件。但是,也有研究关注到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之间存在的“鸿沟”,并指出意愿只能解释行为28%的变异,实际行为中被创业意愿解释的方差估计为37%[5],这意味着人们并不总是遵循他们的意愿去实施行为。学者也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试图弥补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之间的空白[6],但仍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方面。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回顾,对创业者生成进行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扎根分析法对创业者生成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提炼。为了深入探究创业者生成的影响路径,本文之后基于组态视角,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法探索了各关键因素之间的联合效应和交互关系,为实现中国创新创业再升级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1 文献回顾与概念界定

1.1 新企业生成研究

对于新企业生成的界定,已有文献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释。有学者用意图、资源、边界和交换四种特征描述新组织的创建过程。随后Reynolds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较早地界定了新企业的生成,将创业过程分为概念、孕育、生存和成长四个阶段,并认为概念和孕育阶段构成了新企业的生成过程[7]。

在这个过程中,有文献就创业者自身因素对新企业生成的影响进行了探索。在关于创业者人力资本的研究中,受教育年龄和性别不会对新企业生成产生影响,但是创业者受教育的层次会影响新企业生成[2],并且当创业者拥有较少的行业经验、管理经验时,创业经验会对新企业生成产生积极作用。在关于创业者社会资本的研究中,学者指出亲友鼓励创业、亲友或邻居创业的榜样带头作用以及加入商业网络会推动新企业生成[8]。在关于创业者财务资本的研究中,学者指出家庭收入、家庭财富等财务资本不会影响新企业生成。但是,创业者所能控制财务资本的数量会影响创业者创建的新企业类型[9]。在关于创业者特质的研究上,机会识别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技能,而这种技能与创业者的先前知识有关,创业者只能发现与他们的先前知识相关的创业机会,并且机会发现方式不同,则创业实施速度、新企业生成,甚至新企业财务利润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10]。

1.2 创业行为研究

广义的创业行为是指为了开创一番事业而采取的行动,狭义的创业行为是指创业者个人创办新企业,是建立新组织的个体行为[11]。张玉利所提出的创业行为包含感知机会、资源整合、新企业生存直至最后的新企业成长[12]。Gartner等认为创业行为包括发现机会,获取资源以及处理客户和销售渠道、生意之外的事宜(家庭关系、伴侣和朋友关系等)[11]。Liao和Welsch指出,创业者实施的计划准备、资源整合、市场营销等行为都属于创业行为[13]。

而对于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学者主要从个体层面和环境层面进行了研究。在个体层面的因素中,创业资源与能力作为意愿和行为之间的缺失环节,引起了关注。创业资源通过影响感知机会来作用于创业行为[14],社会网络作为资源配置的关键前因,在创业行为实施过程中使得资源整合更加有效[15]。能力则解释了行为驱动因素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创造性解决问题、机会识别、风险感知和价值创造是创业者实施创业行为时最为依赖的创业能力[16]。不可否认的是,创业行为的发生受到多样化因素的影响,而创业者特质便是其中一个,创业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与创业者精神相联系的个人品质、行为特质和外部力量。在关于环境因素的研究中,创业活动就是充分利用资源来对机会进行开发、适应环境变化并不断创新的过程。如果将环境引入创业研究,就会产生创业环境的概念。已有研究从社会环境与个体互动的视角探讨了创业的路径,认为环境因素来源于家庭、社会、精神和工作四个维度,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会通过神经网络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倾向[17]。

1.3 创业意愿研究

对意愿的研究,先在心理学领域展开,研究者认为意愿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其对未来行为的心理预期。将意愿应用在创业领域,便产生了创业意愿这一概念。Thompson指出创业意愿是个体创建新企业的信念,而且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自觉地实施创业行为[18]。

对于创业意愿的前因变量,学者展开了深入研究。在关于社会特质的研究上,大部分学者认为男性的创业意愿会明显高于女性,但也有研究表示二者并没有显著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创业意愿也会降低,尤其在20到30岁的个体创业意愿更强[19]。关于学历对于创业意愿的影响,有研究显示二者呈现正相关关系,但也有研究认为二者呈现负相关关系。在关于个人特质的研究中,个体的责任感和自我效能感等特征都会增强个体的创业意愿。在关于外界环境的研究中,创业教育、制度与政策、社会文化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均会对个体的创业意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4 创业者生成的界定

创业者生成是根据对其与新企业生成的辨析进行界定的,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见表1。新企业生成研究关注新企业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聚焦于关键要素的互动匹配关系。而创业者生成研究则不以创业意愿作为创业行为的唯一决定因素,而是基于新企业生成的研究来探索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之间的“黑箱”。学者将具有创业意愿的个体定义为潜在创业者[20],因此,创业者生成是研究从潜在创业者到创业者的过程,即从意愿到行为的转化过程。潜在创业者实施创业行为成功的结果是新企业创建,实施创业行为失败的结果是不能创建企业,而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只要去实施了创业行为,就是创业者生成研究的对象。因此,对于创业行为的研究和判定成为创业者生成研究的重点。

表1 创业者生成与新企业生成的辨析Tab.1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entrepreneur generation and new enterprise generation

在对创业行为的研究中,有研究认为创业行为包含了感知机会、资源整合、新企业生存及新企业的成长。也有研究将计划准备、资源整合、市场营销和合法化作为创业行为实施的标准。然而,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即通过资源整合、利用组合创新为客户(用户)创造价值,从而实现开发利用商机的过程。潜在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计划,通过组建团队来整合相关资源,利用资源和团队来创造价值,这些行为并没有先后顺序,也可能是同时开始进行的。基于此,本文认为创业行为是指潜在创业者为更好地实现创造新价值的目标而实施的计划制订、团队组建、资源整合、价值创造等一系列个体行为。

综上所述,本文对于创业者生成的概念界定为:潜在创业者以创新为导向,以价值创造为目标,以创建一番事业为个人追求,正在或者已经实施计划制订、团队组建、资源整合和价值创造等“利用创新产生价值”的行为,从而成为创业者的过程。因此,创业者生成的研究主体是创业者,通过对其实施创业行为过程的研究,可以尝试打开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之间的“黑箱”。

2 关键因素的提取

2.1 方法选择

本文需要从现实的情境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要对实际的案例资料有深入的了解,并从中探索创业者生成的关键因素。因此,本节采用质性研究更加合适。在众多的质性研究方法中,多案例研究可以通过对案例资料的分析,挖掘出案例内或者案例间的概念,根据概念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构建理论框架,并且多案例研究可以进行案例间的多次对比,进而使结论更具有普适性。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将采用多案例分析方法。在多案例分析过程中,采用扎根分析法进行数据处理。由于创业者生成研究属于探索性研究,而扎根分析法的研究不会过多依赖于现有理论,适合探索性研究,所以采用扎根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更有效。

2.2 案例选择

本文的数据来源主要为一手资料,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研究者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结合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提前设计出访谈提纲。为了验证访谈提纲的有效性,研究者提前找到了两位创业者进行采访,并根据采访结果对提纲进行了修改,才确定了最终的访谈提纲。在访谈之前,研究者会将访谈提纲提前发给被采访者,让被采访者尽可能全面地回忆当时的情境及经历,以保证访谈的效果。在采访过程中,研究者根据访谈提纲进行提问,当回答过于简单或者出现新的问题时,研究者会随机提问,所以采访的内容并不局限于访谈提纲。

为了确保案例研究的有效性,本研究对访谈所获得的一手资料进行了整理、比较和分析,并按照以下三个原则进行了筛选。第一,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法对案例进行了选择。Graebner指出,案例研究的目的不是解释和检验新的理论,而是发展新理论、发现和说明新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21]。因此,在案例研究中,不适合采用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的方法对案例进行选择。第二,保证选取案例资料的全面性和丰富性。扎根分析法更加重视案例资料的丰富性而非案例数量,因此,扎根分析成功的条件之一便是选择合适的、资料丰富的、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样本进行研究。第三,当选取的案例没有出现新范畴则达到理论饱和。对选取的案例依次进行编码分析,确定初始范畴,当新案例中没有出现新范畴时,则停止抽样,扎根分析结果达到理论饱和。基于以上原则,本文对采访的25名创业者的一手资料进行分析,选取了7名创业者作为样本案例进行扎根分析,其基础信息见表2。

表2 样本基础信息Tab.2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samples

2.3 编码分析

2.3.1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对原始资料的第一轮筛选,从而帮助研究者建立起对研究问题的初步认识。具体而言,开放式编码的目的是现象归纳、概念界定以及发现范畴,即对资料进行聚敛[22]。在进行开放式编码时,研究人员通过对原始资料的每一段内容和每一个事件的理解,对原始内容贴标签,然后形成概念,再通过反复对比研究,将同类的概念归纳为初始范畴。

根据以上编码步骤,本文对7个案例样本进行了开放式编码操作。根据对原始资料逐字逐句的分析与整理,最终归纳的结果是从创业者A 中提炼出40个概念,从创业者B 中提炼出43个概念,从创业者C中提炼出43个概念,从创业者D 中提炼出45 个概念,从创业者E中提炼出47个概念,从创业者F 中提炼出40个概念,从创业者G 中提炼出25个概念,最终共提炼出283个概念。通过对概念之间属类上的对比分析,进一步将其归纳为60 个初始范畴。值得说明的是,本文先对创业者A 进行标签化处理,然后进行概念与初始范畴的提炼,再按照顺序从其他案例中依次提取概念,寻找新的范畴。当对最后一个案例创业者G 提取的概念进行范畴化后,研究者没有发现新的范畴,则达到理论饱和,从而形成最终的概念和初始范畴。为突出本文的研究过程,仅对创业者A的部分编码过程进行示例,见表3。

表3 创业者A 开放式编码部分示例Tab.3 Part of examples of open-coding results for entrepreneur A

2.3.2 主轴式编码

主轴式编码的过程是在开放式编码所得到的初始范畴之间建立关系,一般运用“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策略、结果”来链接各个范畴[23]。主轴式编码的主要工作是对初始范畴进行深入总结,从而确定与本研究的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主范畴,以及能够很好地解释主范畴的副范畴。

根据上述主轴式编码的步骤,本研究对开放式编码得出的初始范畴进行分析,找出各初始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将60个初始范畴重新归纳为网络拓展、创业胜任力、先前经验、创业学习、创业激情、创业挑战等37个副范畴。通过对副范畴之间关系的构建,进一步提取出风险感知、超前行动、风险承担、创新等15个主范畴。主轴式编码结果见表4。

表4 主轴式编码结果Tab.4 Spindle decoding results

2.3.3 选择式编码

选择式编码是通过对主范畴的进一步提炼,识别出更具有概括性的核心范畴,它所分析的层次会更加抽象。这一阶段主要是利用案例原始资料以及提炼出的范畴简明扼要地叙述案例现象,找出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初步模型。

基于对创业者案例的深入了解,本研究对主轴式编码得出的15个主范畴进行了进一步的比较分析。从创业者自身出发,风险感知和机会识别作为创业者的能力,在创业者生成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将二者命名为创业者能力。创业者的社会网络以及经验积累作为创业者的资源,都是创业者赖以生存的要素,包括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团队建设等各种创业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将二者命名为创业者资源。创新、自治、风险承担、积极竞争和超前行动体现在创业者的精神层面上,拥有这种精神的人更加倾向于选择创业,这五个维度构成了创业者精神这一核心范畴。从外界作用出发,发现环境可变性和环境不可变性组成了创业环境这一核心范畴。计划制订、资源整合、团队组建和价值创造则是创业行为的四个维度,是创业者生成的判断标准,构成了创业行为这一核心范畴。选择式编码结果见表5。

表5 选择式编码结果Tab.5 Selective coding results

2.3.4 饱和性检验

在选择式编码完成后,研究者对创业者G的案例原始资料再次进行分析,发现没有出现新的范畴,说明研究结果达到了理论饱和。同时,也向创业领域的学者进行请教和咨询,旨在对案例结果进行饱和度验证。通过对编码过程中出现的范畴重新进行检验分析,没有发现其他关键因素与范畴。综上,本研究经过三级编码获得的创业者生成关键因素是充分理论饱和的。

2.4 结果分析

通过对范畴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归纳,可以得到以下故事线:潜在创业者在产生创业想法之后,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关注创业想法的实现。一方面,潜在创业者会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去寻找机会,并通过发挥其社会网络的作用,利用其经验积极地对可能的创业机会进行识别,并对可能的风险进行判断。同时,在寻找机会的过程中,潜在创业者的精神也会对潜在创业者本身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会使其加强自我管理、用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等。另一方面,在创业者生成的过程中,制度与政策和突发事件这些环境不可变性因素,亲友态度和融资环境这些环境可变性因素也会影响到潜在创业者对于机会的判断和把握,积极的创业环境会促进创业想法的实现。但是,潜在创业者在实施行为的过程中不会完全受到所有因素的影响,而是受到不同因素组合的影响。因此,潜在创业者的资源、能力、创业者精神及其面临的创业环境会以匹配的方式,影响其实施计划制订、团队组建、资源整合和价值创造等创业行为,从而影响创业者生成。综上,本文构建了创业者生成的关键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创业者生成的关键因素模型Fig.1 A key-factor model of entrepreneur generation

3 关键因素的组态分析

3.1 研究方法

由于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不同因素的组合对创业者生成的影响程度不同,这就导致不同因素间的匹配关系会影响创业者生成的结果。然而,主流统计学聚焦于分析单个变量的独特“净效应”,当多个自变量相互关联时,单个变量的独特效应可能会被其他相关变量所掩盖,并且利用统计学方法难以解释三个以上的交互变量的组态效应[24]。而创业者生成过程是一个各关键要素相互依赖、高度复杂的整体,采用传统统计学方法无法很好地阐释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文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法来深入挖掘两个层面的条件组合与创业行为间的联系,以此来更加接近现实的创业现象。定性比较分析法中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简称fsQCA)是目前检验变量间复杂因果关系的主流方法,此方法也可以降低数据丢失的风险,因此,本文具体采用fsQCA 方法开展研究。

3.2 研究样本

定性比较分析法非常重视研究者对于案例的了解程度,而不重视样本的数量,因此,此方法适用于中小样本研究(样本数在10到40之间)。本节根据样本选择典型性、访谈资料丰富性以及研究拟合性的原则,采用目的性抽样方式,选择了15位创业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的样本信息见表6。

本文的研究主题是探索创业者生成的关键因素的组态关系,从而了解其影响机理。因此,基于典型性原则,本文在选择访谈对象时,主要集中在中小微企业的创始人,因为中小微企业的比重在逐年增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创业者的心理特征。基于此,本文共采访了25位创业者。为了避免研究误差,使研究结果具有代表性,本文在定性比较分析部分不再使用扎根分析部分的7个案例,而是在其余的18个案例中进行选择。基于访谈资料的丰富性以及研究拟合性的原则,本文对18位创业者的原始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舍弃了资料过于简单、内容与主题拟合性差的3个案例,从而确定了定性比较分析部分的15个案例样本。

3.3 数据分析

3.3.1 变量赋值

本文首先根据已有研究以及扎根分析结果,选择创业者能力、创业者资源、创业者精神、环境可变性和环境不可变性作为条件变量,并与专家讨论确定了五个条件变量采用四分法(0,0.33,0.67,1)赋值,并确定了赋值标准。选择创业行为作为结果变量,采用连续值法对四个维度进行打分,从而确定创业行为的赋值。创业者能力的赋值标准见表7。

表7 创业者能力的赋值标准Tab.7 Assignment criteria for entrepreneur abilities

对于案例变量的赋值,本文按照“整理-核对-提炼-赋值-比较-讨论-确定从属值”的顺序,具体的赋值过程如下:第一步,由本文成员整理案例相关的录音、笔记、新闻报道等资料,形成初始文字。第二步,赋值小组的三位成员同时对案例的初始文字资料进行核对,确保初始资料的准确性。第三步,三位成员同时对案例资料中能够反映相关变量的内容进行提炼,并在资料中进行批注。第四步,根据各自的提炼内容,三位成员按照赋值标准独立完成对所有案例的变量赋值,形成三个初始赋值表。本文成员对三个初始赋值表进行比较,找到三位成员赋值的不同之处。第五步,三位成员对于赋值的不同之处进行讨论,对于未能达成一致的意见,提交导师进行讨论。第六步,最终形成三位成员均同意的赋值表,确定最终从属值。其中,对于连续型变量创业行为的测量,则采取三位赋值成员打分结果的平均值。

3.3.2 变量校准

由于样本案例赋值表中的创业行为为连续值,应先将其转化为集合从属值,才能构建后续的真值表。在临界值的设定上,本文参照赵文和王娜的研究,将高活跃创业行为的三个临界值按顺序设为上四分位数、平均值和下四分位数[25],非高活跃创业行为正好与之相反。结合样本案例赋值表中创业行为的数据,本文确定的临界值见表8。

表8 基于fsQCA 的创业行为实施程度临界值Tab.8 Critical values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implementation degree based on fuzzy-set QCA

通过对15位创业者的案例资料进行逐一赋值,其中EA、ER、ES、VOE、IOE、HAEB 和NHAEB依次为创业者能力、创业者资源、创业者精神、环境可变性、环境不可变性、高活跃创业行为和非高活跃创业行为,经过变量校准,得到了创业者生成关键影响因素的fsQCA 矩阵,见表9。

表9 fsQCA 矩阵Tab.9 Fuzzy-set QCA matrix

3.3.3 必要条件分析

在进行真值表的运算分析之前,需要进行必要条件分析。任何通过必要条件检测,并且作为必要条件的有意义的条件,都可以从真值表分析程序中剔除,因为真值表分析在本质上是充分性分析[26]。因此,这一过程就是验证各前因变量均是结果变量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结果见表10。

表10 前因变量的必要性检测结果Tab.10 Necessity test results of antecedent variables

由表10可知,单个条件对高活跃、非高活跃创业行为的必要一致性普遍较低,均未超过0.9,不构成必要条件。这说明各个单项前因条件对创业行为的解释力较弱,可将这些前因条件纳入fsQCA,进一步探索产生高活跃创业行为和非高活跃创业行为的组态。

3.3.4 组态类型

在通过必要性检验之后,由于不是所有组合都可以获得样本案例的支持,所以需要设定样本频次门槛值和一致性门槛值。如果样本数量大(多于100个案例),门槛值至少为5个或者10个。如果样本数量较少,熟悉度高,门槛值设为1个就可以。由于本研究的案例数量较少,并且案例熟悉度较高,因此将样本频次门槛值设定为1个。一般情况下,一致性最低接受门槛值为0.75,本研究将其设置为0.80。

在解的表述上,本研究参考Ragin和Fiss的符号表示方法,对中间解的结果进行分析,用“●”表示核心条件存在,“●”表示边缘条件存在,“⊗”表示核心条件缺失,“⊗”表示边缘条件缺失,“-”表示可有可无,其中,核心条件是指既在简洁解又在中间解中出现的条件,边缘条件指只在中间解中出现的条件[27]。本研究通过对中间解和简洁解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创业者生成关键因素的匹配组态,见表11。

表11 创业者生成关键因素的组态分析Tab.11 A configuration analysis of the key factors for entrepreneur generation

由表中数据可知,高活跃创业行为中间解的一致性为0.914,包括两种组态的一致性也都超过了fsQCA 要求的0.8,具有较高的信度。中间解的总体样本覆盖度为0.531,表示两种组态可以解释总体样本的53.1%,对结果变量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度。同理,非高活跃创业行为中间解的一致性也都超过了fsQCA 要求的0.8,具有较高的信度。中间解的总体样本覆盖度为0.493,对结果变量具有一般解释力度。根据fsQCA 分析结果,高活跃创业行为具有两种匹配组态,非高活跃创业行为具有一种匹配组态,分别如下:

(1)组态H1(EA*ER*ES*IOE→HAEB)。该组态指高活跃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条件为:创业者能力强、创业者资源多、创业者精神强、环境不可变性强;环境可变性强弱对于高活跃创业行为没有影响。

(2)组态H2(EA*~ER*ES*VOE*~IOE→HAEB)。该组态表明高活跃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条件为:创业者能力强、创业者资源少、创业者精神强、环境可变性强、环境不可变性弱。

(3)组态H3(~EA*~ER*~VOE*~IOE→NHAEB)。该组态表明非高活跃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创业者能力弱、创业者资源少、环境可变性弱、环境不可变性弱;创业者精神强弱对非高活跃创业行为没有影响。

3.4 研究发现

本文通过比较简洁解和中间解的组态类型,寻找既出现在简洁解中又出现在中间解中的因素,从而确定创业者生成过程中的核心影响因素,即创业者能力、创业者资源、创业者精神和环境不可变性。其中,创业者能力、创业者资源和创业者精神具有内生核心作用,环境不可变性具有外生积极作用。

通过对高活跃创业行为的两种组态路径进行对比,发现环境可变性与创业者资源、环境不可变性二者之间具有替代作用,创业者能力和创业者精神是创业者生成过程的重要内生核心因素。因为组态H2中环境可变性强会削弱创业者资源少以及环境不可变性弱对高活跃创业行为的影响作用。因此,潜在创业者如果能得到融资环境以及亲友的支持,就会改善自己经验不足、网络规模小的缺陷,也会削弱制度与政策以及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在非高活跃创业行为的组态中,创业者能力、创业者资源、环境不可变性和环境可变性弱均不利于创业行为的实施,会严重抑制创业者生成。而创业者精神的强弱则不会对其产生影响,创业者生成研究就是为了促进高活跃创业行为的产生,增加社会上持续创业者的数量,从而提升社会创业活跃度。因此,本文以高活跃创业行为产生的组态路径作为创业者生成的关键影响因素的组态类型,研究发现也主要通过对产生高活跃创业行为的组态进行分析,非高活跃创业行为的组态则作为辅助分析。

(1)组态H1:EA*ER*ES*IOE→HAEB。根据fsQCA 分析结果,得到了创业者生成影响因素的组态路径H1(EA*ER*ES*IOE→HAEB),表明创业者能力强、创业者资源多、创业者精神强、环境不可变性强,引发了创业者生成,与环境可变性强弱无关。其中创业者ZLD、PJT 和SDJ是这一组态路径的代表案例。本文通过对组态H1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出创业者生成的一种影响机理,如图2所示。

图2 组态H1下的影响机理Fig.2 Influence mechanism under configuration H1

潜在创业者在制度与政策的支持下,会热衷于去识别那些具有创新性的机会,利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对机会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利用自己的社会网络去整合相关资源,同时潜在创业者也会在机会的驱动下积极地拓展自己的资源圈。当有积极的突发事件发生时,潜在创业者在超前行动的精神刺激下,会加强对机会的利用,从而去实施创业行为。当有消极的突发事件发生时,潜在创业者精神维度的自治、风险承担和积极竞争因素则会体现出来,综合自己所拥有的强能力、多资源以及政府的支持,也会坚持创业下去。在创业行为的不断深入后,创业者精神也会得到不断的增强,从而更加刺激创业者利用能力资源去实施行为。在这个机制中,潜在创业者的亲友态度及融资环境因素的作用会被忽视。亲友的支持、资金的容易获得,会对创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虽然政策支持会改变亲友态度,但是当亲友反对且不容易获得资金时,由于其他因素处于高水平中,潜在创业者会忽视这一因素产生的消极作用。在创业者生成中,环境层面和个体层面的各个因素之间也会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从而完成创业者的转变。

以样本案例中的ZLD 为例说明组态H1下的创业者生成的影响机理。他在单位工作期间,通过关注行业动态,发现了可以利用的创业机会,但是由于制度约束,他只能在实验室研究发明零件。在这期间,他不断地去优化自己的发明,积累行业的相关经验,积极地参加各地的展会,展示自己的发明,并拓展自己的社会关系。在经验和社会网络的保障下,他能够在制度约束放松后快速地将自己的发明推向市场,这也是因为其一直具有较强的创业者精神,能够积极参与竞争。即使他的资金获得比较困难,但是由于能力强、资源丰富,加之精神的作用,资金问题的影响就被削弱了。当亲友看到这一机会创造的价值,态度也从反对变为支持,更加促进其坚定的实施创业行为,成为创业者。

(2)组态H2:EA*~ER*ES*VOE*~IOE→HAEB。依据fsQCA 结果,发现了创业者生成影响因素的组态路径H2(EA*~ER*ES*VOE*~IOE→HAEB),表示创业者能力强、创业者资源少、创业者精神强、环境可变性强、环境不可变性弱,导致了创业者生成。其中创业者LT 是这一组态路径的代表案例。通过对组态H2的分析,本文得到了创业者生成的另一种影响机理,如图3所示。

图3 组态H2下的影响机理Fig.3 Influence mechanism under configuration H2

本文回归原始资料发现,潜在创业者虽然在创新、超前行动的精神刺激下能够敏锐地发现创业机会,但是却缺乏相关行业的经验以及社会关系,这也会限制潜在创业者对于机会风险的预测。然而即使潜在创业者不能准确感知到风险,其风险承受范围却得到了扩大。因为潜在创业者亲友都支持其创业,并且创业资金能够轻易获得,风险承担精神也刺激其对机会进行利用,并积极地去参与市场竞争。在这个过程中,潜在创业者也会利用自己的能力去丰富自己的相关经验,在行业内发展网络关系,为实施创业行为做准备。在这种影响机理下,即使制度与政策的支持作用很弱,也没有突发事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环境可变性,但是亲友坚定的支持以及良好的融资环境也会削弱这种影响作用。因此,环境可变性强的作用会促使创业者去利用机会,实施创业行为。

在样本案例中,创业者LT 在做软件行业期间,发现了游戏市场存在可能的创业机会。当时他刚刚毕业,一度觉得自己资历不够,也没有相关的经验和人脉,缺乏支持,这些都限制了他第一时间做出创业的决定。但是他拥有较强的创业者精神,依然对这个机会持续地挖掘,对未来的风险进行预测,并且积极地学习相关知识,结交游戏领域的能手。即使他没有得到政策的支持,也没有突发事件来促进创业,但是他身边的亲友都比较支持他去创业,并且他能够较为轻松地获得创业资金。这也使他不再犹豫,去通过结交的朋友组建自己的团队,为未来制订发展规划,整合自己的资源,从而成为创业者。

4 研究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本文对创业者生成研究进行了界定,并从组态视角对创业者生成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发现了创业者生成的关键因素。通过扎根分析,得出了创业者生成的关键因素,即创业者能力、创业者资源、创业者精神、创业环境和创业行为。

创业能力包括创造性解决问题、机会识别、风险感知和价值创造。创业能力强则创业者生成的可能性大。潜在创业者需要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识别机会,才能明确其创业方向。在确定了创业方向后,潜在创业者会对识别的机会带来的风险进行预测,并做出是否要对机会进行开发利用的决定[28]。如果创业者认为创业风险超出了可承受范围,会抑制创业者生成过程,反之则会促进创业者生成。

在创业者生成过程中,创业者以往的工作经验能够推动其实施创业行为,创业者会利用自己的社会网络关系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并获得网络内成员的支持,更有利于其发现和利用机会。潜在创业者不断积累的经验有助于拓展其网络关系,因此能够更好地整合资源,完成向创业者的转变。

与创业导向类似,个体创业者精神体现在创新、自治、风险承担、超前行动和积极竞争五个维度上。愿意寻找新的方案来替代已有方案、愿意自我管理并具有强大的自控力、愿意承担风险、愿意超前行动和积极竞争的人,更有可能转变为创业者。创业者精神会在创业过程中培养和形成,具有创业者精神的人会在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更加倾向于实施创业行为。

创业环境是创业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环境可变性体现在潜在创业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并获得环境要素的支持、理解和帮助等方面。体现环境可变性的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创业者可以通过努力控制在一定程度的。在创业行为实施之前,创业者即使拥有创业才能,也需要获得家人和朋友等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和信任,因为亲友不仅能够为创业者提供人员、资金等有形资源,还能够为创业者提供激励和支持等精神力量。潜在创业者所面临的环境可变性因素越有利,则越能促使创业者生成。

环境不可变性体现在潜在创业者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改变环境要素的方面。这些环境要素是宏观层面的因素,也是创业者无法控制的。环境不可变性影响着创业者对前景的预期,从而影响着创业者生成。

创业行为是创业者生成的判定标准之一,创业者在实施创业行为的过程中,可能会先形成自己的计划,进而组建团队并整合资源,利用这些来创造价值。有上述某些创业行为时,创业者才更可能真正生成。

(2)对创业者生成的影响因素进行组态分析,发现创业者生成受两种组态影响。

组态H1为创业者能力强、创业者资源多、创业者精神强、环境不可变性强。潜在创业者在制度与政策的支持下,会热衷于去识别那些具有创新性的机会,利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对机会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利用自己的社会网络去整合相关资源,同时潜在创业者也会在机会的驱动下积极地拓展自己的资源圈。当有积极的突发事件发生时,潜在创业者在超前行动的精神刺激下,会加强对机会的利用,从而去实施创业行为。当有消极的突发事件发生时,潜在创业者精神维度的自治、风险承担和积极竞争因素则会体现出来,综合自己所拥有的强能力、多资源以及政府的支持,也会选择创业。在创业行为的不断深入后,创业者精神也会得到不断的增强,从而更加刺激创业者利用能力资源去实施行为。在这个机制中,潜在创业者的亲友态度以及社会资金因素的作用会被忽视。亲友的支持、资金的容易获得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虽然政策支持会改变亲友态度,但是当亲友反对、资金不容易获得时,由于其他因素处于高水平,潜在创业者就会忽视这一因素产生的消极作用。

组态H2为创业者能力强、创业者资源少、创业者精神强、环境可变性强、环境不可变性弱。潜在创业者虽然在创新、超前行动的精神刺激下能够敏感地发现创业机会,但是却缺乏相关行业的经验以及社会关系,这也会限制潜在创业者对于机会风险的预测。然而,即使潜在创业者不能准确感知风险,其风险承受范围却得到了扩大。因为潜在创业者的亲友都支持其创业,并且创业资金能够轻易获得,风险承担精神也刺激其对机会进行利用,并积极地参与市场竞争。在这个过程中,潜在创业者也会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发展和丰富自己的相关经验,在行业内发展网络关系,为自己实施创业行为做准备。在这种组态下,即使制度与政策的支持作用很弱,但是既没有突发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环境可变性,亲友坚定的支持以及资金的容易获得也会削弱这种负向影响。

本研究通过对比影响创业者生成的两条组态路径,发现创业者能力和创业者精神在两条路径中均处于较高水平,促进了创业者生成,因此认为创业者能力和创业者精神是创业者生成过程中的重要内生核心因素。环境不可变性起到了外生积极作用,它不由创业者所控制和影响,表现在制度和政策的支持程度以及突发事件的促进程度两个方面。

4.2 理论贡献

本文的理论贡献主要有3点。

(1)本文在新企业生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创业者生成概念,并对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了阐释。本文的贡献是首次清晰地界定了创业者生成研究。创业者生成研究的是从创业意愿向创业行为转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即潜在创业者如何转变为创业者。

以往对新企业生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层面,验证创业者个人因素或外界因素对新企业生成的影响[29-30],以及新企业从无到有的过程。本文从个体层面提出创业者生成概念,研究潜在创业者转化为创业者的过程,为早期创业研究提供新视角。现有文献聚焦于新企业生成,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在创业的最早期阶段,探索创业者生成规律,拓展了创业研究边界。已有研究认为,衡量创业水平的是新创企业的数量,然而,新创企业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代表社会创业活跃度,因为一些空壳企业或者裂变企业的存在并不能代表创业者的出现。基于此,创业者生成研究可以弥补新创企业生成研究的不足。

(2)本文在研究创业者生成问题时使用了新的方法,以往的传统统计学方法往往研究的是单一变量与结果变量的线性对应关系,忽略了多个变量间的相互作用。本文的研究采取了扎根分析与定性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不仅对创业者生成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提炼,还从整体上分析了创业者能力、创业者资源、创业者精神和创业环境多个前因变量因素间的协同作用,得到了两个影响创业者生成的因素组态,探索出了创业者生成的影响机理。

(3)本文得出两条影响创业者生成的组态路径。以往研究的是单一要素对于创业者的影响,而本文的研究对核心变量进行了组合。其中有一些变量通过组态分析首次提出,即环境可变性和环境不可变性。这两个变量是本研究无意中的发现,理论意义非常明显。同时,本研究发现的两种组态,均由个体层面因素和环境层面因素共同作用,在创业者生成领域再次印证了社会认知理论中行为由个体与环境共同影响的理论观点。

4.3 实践启示

通过对创业者生成影响机理的分析,本文为提升中国社会创业活跃度、打通创新创业最后一公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对创业者精神的传播与培养。高校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与创业者精神有关的讲座和活动,在学生中传播创业者精神。通过增加创新性的创业实践训练,培养学生逐渐发展创业者精神。社会上的各类孵化机构也应该在入孵小微企业之间传播创业者精神,增强创始人的创业者精神。通过这些方式让潜在创业者重视对自己的精神培养,使人人都具备创业者精神,才能促进创业者的生成。雷某从程序员做到CEO,40岁冒着失败的风险,抓住移动互联网机遇超前行动,实现再出发创立某米,在此过程中创业者精神是关键驱动力。哈佛商学院院长曾说,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人都需要具备创业者精神。当然,加强创业者精神的教育并不是鼓励人人都去创业,而是鼓励每个人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应具备创业者精神。

(2)提升潜在创业者的创业能力。社会人员需要在工作和生活的经历中逐渐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对于学生而言,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的设计应该注重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各项实践项目的设置应该能够提升学生对于机会的识别以及风险的感知,以全面提升其创业能力。对于孵化机构入孵人员来说,孵化机构应重视对于其创业能力的测评,有助于创业者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人们只有真正具备了创业者能力,才能开展各项创业活动。

(3)加大国家及其他机构的政策支持及宣传力度。国家应加大政策支持和宣传力度,各级组织也应鼓励其成员创业,组织制度不能成为成员创业的约束。其他的孵化机构也应该加大其创业优惠宣传的力度,使众多小微创业者能够及时了解到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并加以利用,才能促进更多的潜在创业者转化为创业者。小微企业创业者创业能力强,创业资源少,具备创业者精神,在政策支持下更容易向创业者转化,同时政策的制定也可对创业者进行保护,降低其创业风险和失败的可能性。

(4)增加对早期创业者的关注及投资力度。虽然中国设置了创业无息贷款来缓解潜在创业者的资金难问题,但是无息贷款却不能为创业者分担风险,也不能为其带来新的资源。因此,只有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资金的注入,才能代表潜在创业者识别的机会是有价值、可以开发的。同时风险投资的注入也能够为潜在创业者带来新的管理理念以及相关资源,并且也会分担潜在创业者的风险,这会给潜在创业者带来极大的鼓舞。所以风险投资等机构应该关注早期创业者,而不是成熟的项目,这样才会带动社会创业活跃度的提升。

4.4 局限与展望

首先,本研究主要采用了两种定性研究方法,虽然研究过程采用科学严格的设计来完成,但是总体主观性较强。本文通过现场访谈收集了很多一手资料,但由于访谈对象多是小微创业者,缺乏二手资料的验证与补充,所以访谈过程中创业者的回答无法得到验证,只能相信其回答的准确性。因此,后续研究可以结合定量研究方法对创业者生成的影响机理展开验证,更能增加理论的可信度。

其次,本研究在定性比较分析部分的案例数量过少,案例同质性较高,缺乏异质性对比,影响结果的普适性。虽然定性比较分析不注重样本的数量,而在于研究者对案例的熟悉程度,但是通过对大样本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会更加令人信服,得出的理论也更加有普适性。因此,未来研究可以结合大样本展开研究,以不同地区、不同创业阶段等的案例为样本,增强样本间的差异性,从而得出更具普适性的创业者生成的组态路径。

最后,本文从不同的理论角度以及情境入手深化对创业者生成的研究。将创业者生成聚焦于某一个创业类型中进行研究,比如学术创业、兼职创业等,与其他情境中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有不同之处。在不同的创业生态系统中,创业者生成的影响机理可能又会不同。因此,本文主要从大方向上引起人们对创业者生成研究的重视,后续研究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境展开对创业者生成的影响机理的研究。

猜你喜欢
组态创业者案例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基于PLC及组态技术的恒温控制系统开发探讨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基于PLC和组态的智能电动拧紧系统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PLC组态控制在水箱控制系统的应用
铸造行业三维组态软件的应用